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Issue (6): 21-25, 34   PDF    
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维度:内涵、特征与走向
郭月兰, 汪霞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 南京 210093
摘要: 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是我国走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凸显"中国维度"。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质量的孜孜以求、多种学位类型平衡发展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根植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引领性、高端性、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典型特征。面向未来,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回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方向。
关键词: 新时代     研究生教育现代化     教育质量     中国维度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知识生产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载体,发达国家和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无不将研究生教育作为提升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可以说,研究生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当前与未来的重要作用再怎么高估也不过分[1]。日益清晰的是,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断裂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不再具有确定性、统一性和简单性而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2]。时代的断裂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敏锐地把握新趋势,自觉地担当新使命,恰当地回应新需求,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走向现代化成为当务之急。研究生教育现代化一方面可以解决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倒逼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深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之际,有必要厘清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维度,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一、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既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又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既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改革实践之需。鉴于此,探讨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凸显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维度”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而言,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首要标志。纵观各个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这些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共同特征。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规模小且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在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2018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80个,科研机构235个;在学研究生273.12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3]。可以说,我国已然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地位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缺少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高原无高峰。由此,面向未来,建立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匹配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推动研究生培养单位从“高原”迈向“高峰”,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这与我国当下正在实施的“双一流”战略也不谋而合,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以建成若干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实现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发展目标。

第二,对质量的不懈追求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表征。公平基础上的规模和数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的重要特征,而注重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由成熟走向卓越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义。因此,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既是达成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又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表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之际,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质量时代”,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由此,有必要掀起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革命”,树立科学的发展质量观,强化质量意识,妥善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在质量第一的基础上稳步发展,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尽早向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的第一方阵迈进。与此同时,衡量质量高低最核心的标准在于其目标达成度,就研究生教育而言,一是研究生教育是否促进了个体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二是研究生教育是否满足了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管理与服务三个维度的部分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5],而这些也是制约研究生个人发展的“短板”,且研究生总体满意度连续八年均低于75%。另一方面,社会上对研究生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包括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欠佳、非学术能力缺乏、训练过于狭窄、与劳动力市场脱节、修业年限过长、淘汰率低等,这些“桂冠上的瑕疵”均指向“质量”维度,且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满。如何在保持规模与结构合理的基础上维持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是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现代化需要思考的核心议题,因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既代表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更制约着实现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进程。

第三,多种学位类型的平衡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学位类型的划分是影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学位类型的平衡发展能够较好地反映职业市场对劳动力类型丰富多彩的实际需求和学科性质的多样性特点[6]。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类型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且两种学位类型均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其中,学术性学位是指以科学研究为方向的学位,以培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己任,以养成科研人员和学科守门人为旨趣;专业性学位是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学位,以培育与职业相关的实践能力为己任,以养成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为旨趣[7]。因此,对两类学位类型的研究生评价标准也存在显著差异,即更强调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性维度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维度。现阶段,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相较,我国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选拨方式、招生名额数量、学科设置种类、师资力量配比[8]、培养模式、社会认知等方面,这些都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瓶颈”问题。与此同时,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学术劳动力市场渐趋饱和,非学术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研究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面临着各异的目标诉求,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能够提供更为多样的培养模式和更丰富的学位类型,以逐步优化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积极回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类型的多元需求。鉴于劳动力市场是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推动力量,并倒逼研究生教育的模式转型,所以,“多轨并行”的学位类型协调发展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不二选择,更是加快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路径。

二、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征

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又是引领国家现代化尤其是教育现代化的抓手;既是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又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进程和状态。如果说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用来解释“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则更多的用来直观地阐释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化,是启迪研究生教育现代化行动的方向,并直接渗透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在研究生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呈现出快速推进的趋势,并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特征:

一是引领性。引领性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研究生教育对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这种引领性,不仅推动着国家和民族重视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助力我国在发展战略上的竞争[9]。延伸到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其引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的培养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教育现代化通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并通过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各类创新技术的孵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引领学科的发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10],换句话说,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追求并实现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之一。一定程度上,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既是学科发展的根本诉求,又引领和支撑着各类学科的协调发展。最后,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引领研究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研究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性职能,研究生教育现代化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研究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领研究生群体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二是高端性。高端性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最基础的特征。研究生教育居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最高级、最专业的教育形式,也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渠道,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研究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其高端性不仅体现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这一定位上,更体现在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上。就培养目标而言,研究生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造性、批判性的高端专业性人才,他们既担当着引领同类人走在时代前列的任务,同时又引领着中国走在国际的最前沿。就培养过程而言,研究生教育在高深知识的传授与获取、尖端实验的操作与运行等方面均处于较高的等级,且配置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研究平台,确保高尖端人才的培育。就培养结果而言,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引领着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形式,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就精神塑造而言,研究生教育,不管是处于什么领域、什么学科、什么专业,可以说,只要其处于知识或价值共同体范畴内,其精神塑造和价值完善,都是处于高端层次或最高级阶段[9]。这种最高端的精神追求可以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可以是澎湃的科研激情,抑或者是取得重大实验进展后的喜悦,凡此种种,都能带给研究者最高级的精神慰藉。

三是研究性。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研究生教育不仅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更是知识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在的学术性和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内生基因,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天然属性[11]。对研究生教育而言,研究性是其固有的、决定其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也是自研究生教育产生之初便具有的属性,更是不随外部景观的变化而改变的本质属性。在研究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哲学,既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内在的发展上,又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外在发展中。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为逻辑起点,且学习和创造知识是研究生教育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最简单的概念[4]。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闲逸的好奇”精神以追求高深知识,尤其对于更高层次的博士生教育而言,其核心要素是通过原创性研究推进知识创新[12],身处其中的学术共同体以知识建构为中心,怀揣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在研究性的学术环境中,成为知识生产的有力引擎,并逐步发展为本学科、学术界的守护人。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生产的应用语境和知识生产的异质性相结合,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研究开始从“好奇心驱动”到解决问题优先,这就对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强调以应用和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与之相对应,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型和培养模式都要发生变化。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性是一切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引领一切研究生教育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面向未来,研究性现在是未来也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

四是实践性。实践性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传统上,研究生教育承担着知识创造和知识革新的任务,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旺盛,各类行业企业青睐于雇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推动产业升级。另外,职业市场上出现人职不匹配的结构化矛盾,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者缺乏雇主需要的非学术能力,如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软技能,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供需错位。这就对以学术研究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实行研究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结构化培养模式,提供兼顾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多方位可迁移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应用专门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职业市场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由此,实践性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导向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向度。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链要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促进科研优势资源、行业优势资源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对接,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发展机制,开展基于研究的实践活动,以推动研究生教育走向现代化。

五是开放性。开放性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最需求的特征。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影响,正在形成“无边界”的特点,这使得全球范围内摄取和共享知识成为一种可能。由此,开放性是研究生教育追求卓越的重要选择,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扩大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选择。面向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开放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对接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其他国家、区域的研究生教育合作,形成深度合作的格局。在此基础上,鼓励研究生和导师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13]。二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探索学分互换、互认的“学分银行”制度,在课程建设、科研指导、课题研究等方面深度合作;鼓励和支持导师的国际流动,一方面提高国内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吸引国际优秀的人才到国内高水平大学任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研究生到境外访学和交换,着力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学习与交流能力。同时,积极吸纳国外学生来华攻读学位,提高留学生生源的质量和多样性,实施多形式并举的培养方式,切实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走向

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我国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过程,更是推进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谁在研究生教育上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谁就能够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谁就能够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9]。由此,在剖析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有必要明确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方向。

(一) 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研究生教育处于整个教育体系金字塔结构的最高端,肩负着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的规律和特点。我们既不能按本科教育规律办研究生教育,也不能按经济规律、科技规律办研究生教育,既不能脱离世界闭门办研究生教育,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我们需要遵循既与此相关,又有所差异的建立在我国国情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规律[14]。具体说来,我们需要在凸显中国维度的基础上,遵循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1)遵循研究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更加关注研究生的情感经历和社会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自身的教育获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研究生教育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需要。(2)遵循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律。改变单一学科的发展桎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运用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营造跨学科的学术文化氛围,培养研究生具备跨学科的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新型学科、前沿学科的发展规律,以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校、学科以及人的需要。(3)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密切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在尊重研究生教育本体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政治需求、经济需求和文化需求,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确保研究生培养单位做出的研究成果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力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 对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追求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

高等教育要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这是正确的。但是,高等教育的历史是由内部逻辑和外部压力的对抗谱写的,它还必须回应外部社会不断变化的环境[15]。伴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知识生产模式Ⅱ”等概念应运而生。传统以追求高深学问认知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技术导向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生教育不再是纯粹的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有机体,而是以高深知识的“生产者”和“贩卖者”身份走向市场[11]。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既满足知识生产新模式的需求,又维持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16],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类型的多样化。与学术界重视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和学科发展能力不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非学术劳动力市场更加关注毕业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诸多要求,即同时兼顾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促进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2)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多渠道。传统上,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以师徒制为纽带的导师负责制,面向未来,需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参与,完善科研融合、产学结合的机制,建立高校与多方机构的多渠道合作,拓展多主体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研究生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耦合。(3)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灵活性。改变长期以来基于单一学术取向为导向的评价标准,要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社会情境紧密联系起来,探索灵活多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总的来说,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情境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既要被动适应,更要主动引领,以追求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

(三)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地位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新时代对话语权的诉求要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是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需要树立国际理解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共享国际间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采取国际合作的培养模式,制定国际规范的研究生质量标准。具体而言:首先,要在充分考虑国际趋势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国际范围内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其次,通过开展国际问题研究、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学科协作、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增设国际教育课程、强化外语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国际间流动等途径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优势,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地位。最后,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与境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实验室或研发基地,通过搭建国际间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全方位探索国际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为早日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奠定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乔治·沃克, 克里斯·戈尔德, 劳拉·琼斯, 安德里亚·康克林·比舍尔, 佩特·哈群斯.学者养成: 重思21世纪博士生教育[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 1.
[2]
[英]路易斯·斯托尔, [加拿大]迪安·芬克.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与路径[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9-07-24)[2019-07-28].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4]
薛天祥. 研究生教育学[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4-34.
[5]
周文辉, 黄欢, 牛晶晶, 等. 2019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7): 5-12.
[6]
袁本涛. 关于我国研究生学位类型划分的思考[J]. 大学教育科学, 2016(6): 24-28, 121.
[7]
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4): 22-26.
[8]
李雪辉, 罗英姿. 博士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强化与方向接轨[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9): 28-34.
[9]
耿有权. 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诸矛盾[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2): 14-18, 63.
[10]
刘延东. 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3): 1-6.
[11]
郭月兰, 汪霞.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2): 6-11.
[12]
吴凡, 刘少雪. 为多元化职业做准备:英国博士生训练中心的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0): 66-7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1-17)[2019-7-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14]
赵沁平. 让教育规律成为常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0.
[15]
王传毅, 赵世奎. 21世纪全球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八大趋势[J]. 教育研究, 2017(2): 142-151.
[16]
陈洪捷.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博士质量的危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1): 57-63.
Chinese Dimens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GUO Yuelan, WANG Xi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o create a world-class, modern and high-qual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hina to become a strong country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needs to give the highlight to "Chinese dimension". The assiduous quality pursuit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for various types of academic degrees by the world-class postgraduate training units have constituted a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ese society features typically the leading, high-end, research, practical and open na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n facing the future, following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mod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action dire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new era     modern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of education     Chinese dim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