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恋爱的看法和态度。现在网络上所流行的,“非XX不娶/不嫁”“钢铁直男”“拜金男/女”“关键看颜值”“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最萌身高差”“处女情结”“同性才是真爱”等,实质上都流露出人们对于婚姻和恋爱的不同观点。在国务院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将“青年婚恋”列为青年十大发展领域之一,并指出要使“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1],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婚恋观的关注。而研究生作为青年中学历相对较高、知识相对渊博、思想相对成熟、能力相对出众、年龄相对较大(适婚)的部分,其婚恋观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至相当一段时间“女博士”成为“愁嫁”的代名词。本文选取研究生党员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研究生党员作为研究生群体中先锋模范,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望,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了解、弄清研究生党员的婚恋观,有利于引导党员树立科学的婚恋观,改善婚恋状况,有利于缓解党员的身心压力,促进党员健康发展,有利于解决党员的“终身大事”,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终实现为党和国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当下学界的研究主要从研究生婚恋观的形成背景、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其一认为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分为“传统时期”“传统婚恋向现代婚恋嬗变的过渡期”和“现代期”三个阶段[2],研究生婚恋观表现出“新旧时代、中西文化冲突中的矛盾心理和思考状态”[3]。其二认为当下研究生婚恋观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但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未谈恋爱”“恋爱态度上还不够认真慎重”[4],而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正在发生温和但却是深刻的变化”[5]。其三认为研究生“剩女现象”是因为选择自由所带来的“不愿承担特定选择背后的相应责任,终而不愿意做出选择”[6]。非独生子女研究生在婚恋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婚后经济压力大;独生子女婚恋观比较传统,婚恋矛盾更难解决。[7]目前学界尚无对研究生党员婚恋观的研究,本文尝试通过实证分析对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婚恋观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研究生婚恋观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本文结合研究生党员在恋爱和婚姻方面的实际关注,采用自编问卷《Z大学在读研究生党员婚恋观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分为个人信息、恋爱观和婚姻观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涵盖了调查所需内容。研究中以Z大学在读研究生党员为问卷对象,通过联系各院系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党支部学生书记的方式发出调研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1份,问卷有效率90.5%。问卷对象涵盖工学、医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其中男生占比53.6%,女生占比46.4%;硕士研究生占比81.5%,博士研究生占比18.5%;农村户口占比57.6%,城镇户口占比42.4%(详见表 1)。最终将所有有效数据输入SPSS23.0软件,经检测问卷信度、效度良好,再对输出的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文章以问卷结果为依据,从恋爱观和婚姻观两个层面入手,着重透视分析研究生党员的婚恋动机和“选人”标准,对特殊婚恋的态度和看法,对自身婚恋行为的期望和要求,以及可能结束婚恋行为的原因。
三、研究生党员恋爱观透视 (一) 注重内在:恋爱动机及“择友”标准恋爱动机,是人们选择进行一段恋爱的原因。通过分析恋爱动机,可以了解到一个人对于恋爱行为的情感诉求与价值取向。通过分析研究生党员的恋爱动机,可以发现“遇到对的人”“爱情”和“心理需求”是研究生党员选择开始一段恋爱的主要原因(详见图 1)。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在恋爱方面,自主选择的权力较大,受到家庭等方面影响较小;对于恋爱行为,更看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对物质层面要求较低;但同时对于恋爱对象的要求较高,需要是“对的人”,且能满足心理方面的需求。
具体来看,在选择男女朋友时,研究生党员最看重的三项分别是“人品”“性格”和“三观”。而对于“外貌”和“工作学习能力或发展潜力”也分别有超过30%的人选择,对于身高、学历、家庭环境等则关注较少(详见图 2)。这与恋爱动机相符,研究生党员在选择男女朋友时更加看重内在,表现为对“人品”与“性格”的关注;强调“三观”的重要性,对精神层面的交流远多于对物质层面的考虑。同时,对于外貌和发展潜力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反映了研究生党员在关注内在与精神层面的同时也有对于外在和物质层面的诉求。
从研究生党员的实际出发,按照性别、年龄、职业、空间、交往方式的特殊性,可以将恋爱分为同性恋、忘年恋、师生恋、异地恋和网恋五种“特殊恋爱”。研究生党员对于“特殊恋爱”总体持“中立/无所谓”的态度,但通过分析赞同和反对的比例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的“特殊恋爱”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详见表 2)。对于“特殊恋爱”,从赞同的比例来看,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之和排序为,同性恋(13.9%)>异地恋(12.5%)>网恋(8.4%)>师生恋(6.3%)>忘年恋(5.6%);从反对的比例来看,反对和比较反对的比例之和排序为,忘年恋(52.8%)>网恋(49.3%)>师生恋(36.8%)>异地恋(34.7%)>同性恋(29.2%)。在五种“特殊恋爱”中,研究生党员对于同性恋的赞成度是最高的,而对于忘年恋的赞成度最低,仅有5.6%。同时研究生党员对于忘年恋的接受度较低,反对比例高达52.8%,对于同性恋的包容度甚至高于异地恋、师生恋、网恋和忘年恋,体现了研究生党员思想更加开放,包容度更高,但对于恋爱中年龄的特殊性接受度仍然较低。
恋爱难,但持随性自然的态度。通过分析研究生党员自身体验找男/女朋友的难度和恋爱原则(详见表 3)可以发现,有93%的人觉得找男/女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或简单的事情,这体现了“脱单难”的问题在研究生党员群体中也普遍存在,并没有因为党员身份而使得找男/女朋友变得容易。同时,通过分析表 3可以发现,虽然存在“脱单难”的问题,但大多数研究生党员对于恋爱仍然保持着“随性自然”的原则,有意愿主动追求男/女朋友的比例仅占6.9%,体现研究生党员更倾向于自然而然、两情相悦的恋爱。
研究生党员对于自身恋爱过程中的双方的对等关系更加重视(详见表 4)。从经济层面来看,对于恋爱中AA制,34.7%的人明确表示赞同,不到20%的人明确表示反对,体现了当下研究生党员更加注重恋爱中双方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从社会性别层面看,仅有7%的研究生党员明确反对女性在恋爱中生气,有25.7%的研究生党员明确反对男性在恋爱中生气,这符合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的认知,这体现了党员对于女性的尊重和容忍度较高。从生理层面来看,仅有13.9%的研究生党员对拥有“处女情结”明确表示认同,而对于恋爱中的性行为,仅有16.7%的研究生党员明确表示反对,体现了大多数研究生党员对于性的态度更加开放,对于恋爱中性行为持包容和默许的观点。从交往方式来看,虽然大多数研究生党员反对网恋,但对于互联网相亲平台总体持支持的观点,体现了随着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和技术工具为广大党员所认可。此外,对于“恋爱—流氓论”持两极分化的趋势,赞同的比例稍高一些。“恋爱—流氓论”即认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的观点,强调恋爱与婚姻的因果关系。对于“恋爱—流氓论”大多数研究生党员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35.4%的人赞同该观点,认为恋爱需以结婚为目的,也有27.1%的人对该观点表示反对,并不认为婚姻是恋爱的目的。这体现了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在恋爱和婚姻的关系方面仍然存不同的价值取向。
通过分析研究生党员可能结束恋爱的原因(详见图 3),可以发现最高的三项分别为,性格不合(86.21%),出轨(77.24%)和家庭反对(42.76%)。对于异地恋和消费观等空间和经济方面的差异并不是大多数研究生党员选择结束恋爱的主要原因。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在恋爱中仍然保持着较大的自主性,虽然“家庭反对”的原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恋爱双方的因素才是主要原因,对于“性格不和”与“出轨”行为的容忍度较低。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研究生党员更加注重恋爱的“品质”,不愿意“将就”的特点。
通过分析研究生党员的结婚动机可以发现,“爱情(91.03%)”“自身年龄(46.9%)”“心理需求(38.62%)”“家庭压力(27.59%)”是当前研究生党员选择结婚最主要的原因(详见图 4)。自身的价值诉求与需要——“爱情”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同时“自身年龄”和“家庭压力”也成为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这体现了现实中,不同于恋爱,研究生党员虽然有“爱情”和“心理需求”的内在原因选择结婚,但也有来自外在的年龄和家庭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进一步分析研究生党员的择偶观(详见图 5),可以发现“人品(86.9%)”和“性格(74.48%)”是大多数党员择偶的首选标准,而对于外貌(32.41%)和三观(23.45%),均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党员将其作为重要的择偶标准。“谈吐(15.86%)”“经济收入(15.86%)”“学历(15.17%)”和“身体健康(14.48%)”这四项指标不相上下,体现了不同研究生党员在择偶方面有不同的现实期望和价值诉求。而对于车子、房子等经济因素,家庭背景、籍贯等外在因素,以及婚史、异性年龄等对于研究生党员的择偶观影响较小。
绝大多数研究生党员认为婚姻中的性行为是必要的,有超过60%的研究生党员对“无性婚姻”表示反对,体现了性行为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只有小部分研究生党员(9.1%)可以接受“丁克婚姻”(即没有孩子的婚姻),超过40%的研究生党员明确反对“丁克婚姻”,体现了研究生党员对于孩子的重视。对于“闪婚”和“裸婚”,研究生党员的整体接受程度较低,59.7%的人明确反对“闪婚”,有近50%的人反对“裸婚”,体现了研究生党员对于婚姻较为慎重,认为婚姻要建立在了解和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研究生党员对于“不婚”行为接受程度不高,有41.6%的人反对不婚行为,体现了婚姻仍然是大部分研究生党员的选择。而对于“晚婚”行为,大多数研究生持包容和接受的态度,仅有10.5%的人明确反对“晚婚”行为。对于必要时的“离婚”行为,大多数研究生党员持支持和赞同的态度,体现了对于婚姻重视的同时,也勇于重新开始,提出“离婚”(详见表 5)。
研究生党员更加注重婚姻中的关系的对等。43.1%的研究生党员明确赞同“婚前财产公证”,仅有9.1%的研究生党员反对“婚前财产公证”,体现了研究生党员对自身婚姻更加理性,将物质财产在婚姻中置于更加合理的位置。从婚姻中角色及分工来看,赞同男性养家的比例是赞同女性养家的近4倍,但更多的人选择“中立/无所谓”的态度,体现了新时代研究生党员独立、自强的特点。而对于婚后“分担家务”和“育儿”,大多数党员都表达了自身的态度,67.3%的研究生的党员对“分担家务”明确赞同,同样也有67.3%的研究生党员对“分担育儿”表示赞同,体现了大多数研究生党员对于婚姻的认知:家务和育儿工作不是婚姻中某一方特定的义务,应该夫妻双方共同分担。从辈迹层面来看,多数研究生党员对于婚后“与父母辈同住”持反对态度,仅有11.1%的人对于“与父母辈同住”表示赞同。此外,绝大多数研究生党员认为精神出轨也是出轨,对于“精神出轨不是出轨”观点的反对率高达79.9%,体现了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对于婚姻中感情要求更高(详见表 6)。
通过分析研究生党员可能结束婚姻的原因(详见图 6),可以发现排名前三项的分别为“出轨(91.72%)”“家暴(67.59%)”“性格不合(61.38%)”。这体现出研究生党员对于婚姻的美好期望,要求配偶感情专一,不出轨,凡事以理服人,不“动武”,以及性格合适,不“闹腾”。此外影响较大的则是“消费观(25.52%)”,婚姻中的“柴米油盐”都需要与“钱”挂钩,所以“消费观”的问题也成为部分研究生党员选择结束婚姻的原因。而对于“异地恋”“生理需求无法满足”“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无子女”等因素,研究生党员的包容度较高,因为这些因素而选择结束婚姻的人较少。
本研究通过调查Z大学在读研究生党员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分析探讨了新时代研究生党员的婚恋观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内在“驱动”型的婚恋观内在“驱动型”的婚恋观表现为重精神的婚恋动机。大多数研究生党员的婚恋动机,都将内在精神需要,如“爱情”“心理需求”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体现出新时代研究生党员现实中在情感方面的缺失及实际需要。虽然时下一直有“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长得好看得人才有青春”“找男朋友等于找一张免费的‘饭票’”,以及“‘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仍在现代社会起主导作用”[8]等论断,但这些在研究生党员群体中并不完全适用。大多数研究生党员所以选择进行婚恋行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对于外部因素则关注较少。
内在“驱动型”的婚恋观还集中体现在看人品的“选人”标准。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党员选择男/女朋友的标准及择偶标准都将“人品”放在首位,体现了当下对于男/女朋友及配偶内在的要求,同时显示了研究生党员现代化的“择友观”和“择偶观”。其一,看人品是一种眼光长远的行为,是研究生党员对婚恋关系负责的体现。一段婚恋关系,最终是否能够长久还要看双方的磨合与包容,而一个人的人品恰在磨合中很好地表现出来。其二,看人品也是研究生党员对自身严格要求的体现。近墨者黑,一个人人品欠佳,即使有才,也是“无德之才”,最终难以成就一番事业,而研究生党员如果终日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不利于研究生党员的全面成人成才。
(二) 包容开放型的婚恋观包容开放型的婚恋观表现为对于“特殊婚恋”行为的尊重与包容。研究生党员对于“特殊”的恋爱行为,如同性恋、师生恋、忘年恋、异地恋、网恋等总体持中立的态度,并没有过于强烈的赞同或反对。对于特殊的婚姻行为,如无性婚姻、丁克婚姻、裸婚、闪婚、不婚、晚婚、离婚等,虽然存在一定的反对的声音,但仍然是中立/无所谓的态度占主流。如对于无性婚姻、闪婚、裸婚等行为,均有超过50%的研究生党员持反对态度,但对于丁克、不婚、晚婚、离婚等行为仍然保持着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这体现出研究生党员能够破除传统或一般的婚恋认知,对于“特殊”的婚恋行为给予尊重与包容。
对性行为的开放态度是包容开放型婚恋观的又一体现。对于“恋爱中性行为”的低反对比例,对于无性婚姻的高反对态度,以及对于“处女情结”的反对行为,都表明了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对于性行为秉承着更加开放的态度,而不再是传统的“唯处女论”或“谈性色变”。这有利于研究生党员拥有更加科学、健康、理性的婚恋经历,是伴随着婚恋观教育发展而产生的结果。但同时,由于研究生群体普遍处于适婚、适育年龄,处于在学的关键阶段,所以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对待婚前性行为。研究生党员在享受婚恋生活的同时,要注意做好保护和安全措施,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意外状况。
(三) 关系对等型的婚恋观关系对等型的婚恋观,一方面是指婚恋中经济地位的对等。对于婚恋行为中的经济支出,大多数研究生党员都愿意并乐意于采取AA制的形式进行分担。由于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在学期间都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也为AA制的支出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不同于传统认知里由男生负担婚恋行为中的,尤其是恋爱行为中的经济支出,研究生党员实际上愿意共同负担婚恋中的经济支出。这也就使得研究生党员在婚恋中的地位更加平等,恰恰与研究生党员注重精神和内在的享受相一致。平等的精神满足需要建立在平等的物质满足的基础上。同时多数研究生党员对于“婚前财产公证”同样持肯定和赞同的态度,避免经济上的纠纷影响婚恋双方的关系,这也从侧面促进婚恋双方经济地位更加平等。
关系对等型的婚恋观,另一方面是指婚恋中分工及角色的对等。对于婚后“分担家务”工作和“育儿”工作,均有超过60%的研究生党员持肯定的态度,这与传统的婚恋观也是大相径庭。传统认知里,“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就是要做家务、带小孩”“男人要干大事”的思想,在研究生党员里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相反,多数党员能够体谅配偶,愿意分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工作。而对于“男性养家”的思想,研究生党员并不完全赞同,大多数人并不介意男性养家或女性养家,而不是支持某一方养家。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党员对于婚姻中分工及角色的平等地位的重视。
(四) “难得将就”型的婚恋观“难得将就”型的婚恋观表现为顺其自然的婚恋原则。“脱单难”是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研究生党员群体中,也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找男/女朋友是一件简单或容易得事情,但绝大多数研究生党员对于婚恋仍然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愿意主动追求的比例不足7%。研究生党员随性自然的婚恋原则,其一体现了其“强扭的瓜不甜”的心理,研究生党员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在各方面都有着更高的标准和原则,这种心理同样应用到其婚恋观之中,导致其不愿意“强扭”,只愿意顺其自然;其二表现了其不愿意将就的特点,在主动追求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将就的成分,即使主动追求,如愿以偿,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反倒也成了一种将就,而随性自然、两情相悦,有利于双方更充分的了解彼此,也就能达到不用将就的结果。
“难得将就”型的婚恋观同时表现为,研究生党员对于不能满足自身情感需要的婚恋,如出现出轨、性格不合、家暴等行为会选择结束婚恋。“出轨”行为是感情不专一的体现,“性格不和”是感情磨合出现问题的具体表现,“家暴”则是“性格不合”的结果,也能从侧面表明一个人的人品。通过分析研究生党员的分手观和离婚观可以发现,物质层面、生理层面等方面的需求并不是分手或离婚的主要原因,而对于精神层面的“污点”研究生党员并不能且不愿将就。这表明了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对于自身婚恋的基本要求,体现出不愿意在情感方面将就的特点。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人民日报, 2017-04-14(001).
|
[2] |
李建华. 研究生的婚恋观[J]. 青年探索, 1995(5): 41-42. |
[3] |
李龙科, 陈宇晴, 刘艳芬. 当代研究生的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对H大学在校研究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1): 54-59. |
[4] |
郑颖, 宗锦莲, 张曼. 研究生生存发展问题系列调查之五研究生婚恋:象牙塔中的理性与柔情[J]. 教育与职业, 2007(31): 87-88. DOI:10.3969/j.issn.1004-3985.2007.31.033 |
[5] |
马建青, 严立芬. 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 1999(2): 62-66. |
[6] |
张婕琼. "剩女现象":基于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视角[J]. 青年探索, 2014(4): 79-83. |
[7] |
李东风, 郜萍.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研究生的调查[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11): 46-48. |
[8] |
陆峥, 刘梦琴. 青年择偶观现状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16(5): 86-91. DOI:10.3969/j.issn.1006-1789.2016.05.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