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Issue (4): 57-63   PDF    
“思政融通”——思政教育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燕莉a, 李浩野b, 陆涛b    
a. 中国药科大学 研究生院, 南京 211198;
b. 中国药科大学 校长办公室, 南京 211198
摘要: 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研究生德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发展。文章对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框架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思政融通"思路;通过构建授课内容、形式、团队和管理机制"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实施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有效融通。最后,以《药学名家大讲堂》融通实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式思政教育成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思政教育     思政融通     “四维度”实施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是“立德”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可见思政教育体系贯通所有体系,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根本要求和重要特征。近年,许多学者、高校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提出许多有效的思政教育改革和实施路径,取得了很好效果。本文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中思政教育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政教育规律,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思政融通”式思政教育新模式,探索构建教育内容、形式、团队和管理机制“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实施体系,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以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名家大讲堂》为实践案例,基于近三年来的问卷反馈、心得体会及访谈资料,对“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式思政教育新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践证实了“思政融通”的良好效果。希望本研究能为构建高校研究生“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稳步上升,总体而言,大部分研究生拥有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优秀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业务能力。高校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与改进,并取得一定实效。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尚未得到有效彰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尚未健全,与习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较好的立德树人成效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思政教育传统模式存在以下局限性:

1.研究生思政教育理论课与专业教学协同力度不够,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未发挥到位。教育观念存在误区,认为思政教育工作只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主业”,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缺乏交融共振,“孤岛”困境、“两张皮”的现象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思政理论课堂的主导性显性教育与专业课及科研实践中的思政的隐性教育协同、共振不够,不能实现将知识点与思政点相互融通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未能很好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原因。

2.研究生思政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实施力度不够。一是思政课在许多情况下仅仅被当作一门课程来教学,缺乏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全环境的“德行”全程导引;二是对于具有突出个性化特征的研究生群体,培养的全过程中,未能营造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机关干部、服务人员等全方位的思政德育教育适洽机制和环境;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科学教育与人格养成过程相对“分离”;四是在研究生质量管理和评价中,把科研、论文作为衡量研究生的主要标准,这也是对研究生思政教育投入和重视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存在集体观念淡漠、学术道德失范、理想信念模糊、知行不合一、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

3.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力量薄弱,师资队伍配备不足。研究生思政教育还不能完全与当前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情况相适应。一是整体资源投入不足,专门从事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的机构较少,教育力量薄弱,对思政教师和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能力提升举措缺失,导致研究生思政教育效果不佳;二是专业化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不能很好满足思政课、德育教育的广泛需求;三是师资素质、育人水平等需要提升。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教之源,当前,思政教师队伍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六个标准还存在不少差距。

4.教育模式固化单一,教育方式亟需与时俱进。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思政课的八个统一,包括“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不断启发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当前,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目标、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些还缺乏模式创新和系统设计,没有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学校、专业、受教育群体的不同而进行创新性和吻合性教学;二是思政课堂仍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以课本为中心、教师自我独白,导致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强;三是思政课堂教学灌输性教育为主,启发式教育不足,还不能有效地实现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形成品格。

综上分析,思政教育传统模式的实施效果距离全教会等重要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尚有差距。首先,根本原因是对思政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的战略意义方面认识不够,思政教育“孤岛化”成为习惯;从而思政教育未纳入培养的系统性、全局性的制度设计;师资等重要资源提供和投入不足,形成了教育效果的不利循环;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存在共性问题,更加突出地体现在其他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作用不足。针对这些局限性,本文从机理上和应用上进行研究,提出“思政融通”教育新方式,以期在改善思政教育效果等方面做出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二、立德树人目标框架下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思政融通”

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要贯彻培养的全过程。新时代下,高校对于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形成共识,因此如何针对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传统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克服思政教育“孤岛”现象,研究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新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迫切任务。下面提出构建思政教育新模式——“思政融通”及其实践体系,首先就“思政融通”的源起、内涵进行全面论述。

(一) “思政融通”理念的源起

自从人类产生分工,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会以特定的方式被纳入到某个行业或专业中,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这种分工愈加精细化和专业化。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很多政治、经济或科学问题呈现出复杂性,不能只依赖于单一学科解决,迫切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样的,人才培养也需要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思政教育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搭建桥梁,相互融合通达,通过挖掘其他课程的文化基因及价值范式,使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将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学生的素质养成与知识学习中。

早在2015年2月10日,教育部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座谈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有课程体系教学的“融入课程模式”成为与会教育专家的共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坚持“八个统一”,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可见,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融通全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思政融通”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对思政教育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 “思政融通”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或行为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思政教育是由多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师资团队及管理机制都是其基本要素。“融通”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融会贯通,融洽,相互沟通而融合通达。基于此,本文提出“思政融通”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延展思政教育各个要素的内涵,统筹高校诸教育要素内部与诸要素之间的合力,使各种教育因素和力量优势互补,融通促进与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不竭动力。

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政教育创新模式与实践范式,“思政融通”模式按“育人育才统一”的规律,提出了对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团队和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性的建构,突破传统孤立的思政教育方式,形成新的思政教育范式,实现思政教育贯通教育全过程。在思政融通的框架下,各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立体融通,共同推进该教育模式的完善与发展,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概括起来,这一思政教育创新模式的框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理论课同向融通,适应新时代人才成长需要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理论课与其他类课程共同组成高校的课程体系,都应承担重要的育人功能。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其他类课程也都具有价值观的契合性。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表明,任何课程都蕴含思政教育的资源和价值。因此,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柔化思政教育模式,使所有课程达到知识传递和立德树人相统一,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全覆盖。实现各类课程中德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思政教育内容由单一化转向多学科融通,增强各学科思政元素并有效衔接,使学科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第二,专业课教师要破除旧观念,主动深入挖掘专业课中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第三,思政课教师也要依托专业课背景资料、文化资源和实景案例,使德育教学更加丰富生动,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使各类课程在融合渗透中发挥立德树人的综合效应。

二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深度融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目标与“立德”的价值塑造目标深度融通,将“德育”放在首位,是高校坚定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第一,要将专业课思政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专业课思政育人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目标、功能定位和实施办法等,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为专业教师实施思政育人提供依据。第二,创新教学形式,强调灌输,但灌输的原则必须通过启发式的方法才能被学生接受。将传统课堂品德知识传授与新媒体技术、慕课、微课等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领悟价值取向。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重视“潜移默化”教育方式,从“孟母三迁”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历史典故中,吸收环境熏陶的隐性德育教育方式的合理价值。第三,知识传授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德行共鸣,让知识的传授与品格的培养相辅相成,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三是多样化育人团队汇聚融通,建立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5]每一位参与教育者在融通中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整体育人的综合效应。第一,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内外专家及研究生导师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通校内和校外,汇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社会师资,着力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第二,制定激励政策对专业课教师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鼓励,充实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第三,建立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教师定期交流平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现实需求和知识结构探索持续改进和育人新方式。

四是各职能部门共同发力高度融通,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保障机制。全方位育人是指对各类教育资源融通整合,实现思政教育实施空间的最大化。在“思政融通”这一创新教育模式的框架下,要将高校思政教育范围延伸到校园内各个角落,实现由单向到复合的立体融通式教育。要实现职能管理部门全方位融通育人,高校党委要统揽全局,进行制度性设计,明确各部门育人职责,对育人方法、思政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和育人保障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的融通设计。思政工作全校一盘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使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每一个环节都能紧密围绕“育人”的目标,段段相连,形成合力,达到同频共振效应,实现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三、“思政融通”的实践探索——以《药学名家大讲堂》为例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中国药科大学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路程。近五年来,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指引,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以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结合医药行业研究生培养特点,着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对“思政融通”教育新模式进行应用性探索,研究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其中研究生必修课程《药学名家大讲堂》是一有益尝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授课,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讲座,《药学名家大讲堂》根据“思政融通”理念,着力构建“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教育体系,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师资遴选、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融通协同、结构化系统性安排。下面就其实践模式进行应用性分析。

(一) 创新“四维度”立体结构化融通体系

一是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结构化融通。《药学名家大讲堂》跨专业、跨年级开设,将思政教育由单一孤立转向多学科融通,在教学内容上瞄准药学学科前沿,注重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同时侧重医药行业需求。课程安排所有讲者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及元素,突出学科专业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育人属性;另一方面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在讲授某一领域的前沿知识时,关注学生价值观、职业素质和德政修养上的启发和指引。弘扬“立德”,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政治品德三大方面。《药学名家大讲堂》的课程内容设计紧密围绕“立德”,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德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到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和职业观教育的价值塑造全覆盖。在每一期讲座中,研究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清晰地了解了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发及应用动态,增强了对行业从业人员行业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是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形式结构化融通。《药学名家大讲堂》注重“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的“三大”理念,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采用专题式的教学形式,加强专业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在形散神聚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通过“理论讲授”等方式,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情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培养健康的德育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通过“实践体悟”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大讲堂还坚持发挥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利用新媒体加强课堂互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根据专家不同的专业领域,融合授课主题进行多样化的新媒体宣传推送,学生网络选课、手机APP选座、现场实时弹幕评论,网络互动,对讲者“虚拟打赏”,积分奖励课程,积分商城兑换纪念品、虚拟众筹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政融通”的教育目标。

三是育人团队的结构化融通。现代思政教育学强调教育合理机制的构建,其表现之一就是教育主体力量的融合,具体来讲就是全员育人。一方面,在师资选聘上,关注“四元“建构,从师资来源、行业分布、学科背景、担当身份进行结构性考量。课程汇聚全球一流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高端学科领军人才、顶级药学院院长、知名药企总裁、行业精英及德育先进模范等多种类型,聚集顶尖师资团队,从知识体系、核心价值、行业实景、亲身体验等视角传授知识和塑造品格。在配课形式上,创新机制,最终走上讲台的专家是由学生用虚拟金币众筹选出,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选讲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学期伊始,学校专职思政工作队伍与授课专家多次联系沟通,共同参与设计授课主题及德育目标。直接从事思政工作的党政干部了解学生的日常思想状况,熟悉高校思政工作机制,具备监控和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能力,他们是思政工作的主导力量。将此中坚力量与校内外专家的育人力量集聚,在融合中形成教育合力,让全员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落地生根。

四是职能部门管理机制结构化融通。我校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网络和制度,着眼于思政工作管理环境的整体优化,积极联合党政、团学、教务、科研、人事、后勤等形成合力,将育人制度落实到位。一方面,明确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建立师德评价制度,将教师师德评价作为职称、职级晋升的基本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行政人员、研究生导师及专业教师、辅导员等都主动参与到大讲堂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另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探索学科专业思政育人有效模式,营造良好德育氛围,提高全校教职工参与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课前,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学生干部将授课专家的背景资料和授课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课中,导师带领课题组研究生组团听课,研讨互动;课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辅导员根据授课主题拓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形式,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育人作用。通过组织领导与工作方式上的贯通,将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与科研、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校内外整体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 精心设计融通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名家大讲堂》自2016年开设以来,作为研究生必修课,记录学分,每学期开设12~15期。大讲堂课前公布讲者及主题,学生利用手机APP选修。讲堂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包括课堂表现、选课次数及网络评价与互动三方面。讲堂按思政融通“四维度”主要思路,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坚持整体性、融合贯通、传承创新的原则,在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讲者组织、方法设计和项目管理上协同机制统筹安排。

一是多角度明晰德育目标。课程教学应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重点展示医药产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当前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结合学校医药类专业特色,将课程设置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捆紧绑牢,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政治品德等四方面能力及品德素养。

二是多维度讲堂内容融通。注重知识内容与思政育人内容相互贯通,每学期大讲堂专业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进行结构化融通内容设计,主要分四类,第一是与科研素质相关,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等方面内容,授课专家拟邀请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及国内外顶级药学院院长等医药领域专家,讲座主题可以围绕新药研发创新人才的培养、新形势下中国医药研发模式和方向来开展;第二是与职业道德相关,包括爱岗敬业及诚实守信等方面。授课专家拟邀请知名药企总裁及行业精英,讲座主题可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长春长生、武汉生物及常州延申疫苗案件,讲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方面内容,教育学生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责任心是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第三是与社会公德相关,包括文明修身、仁爱友善等方面。邀请相关学科领军人才对国内孤儿药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剖析,教育研究生树立生命至上、人人平等的理念;第四是与政治品德相关,包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内容。拟邀请德育先进模范,讲座主题围绕心系祖国,潜心学术,海济苍生等方面开展。大讲堂注重德育内容的鲜活性,选择能够有效体现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素材,采用生动活泼、操作性强的德育实施方式,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期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三是多元化师资力量配备。构建思政课专职队伍、专业课教师、校外专家协作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方向的教师、专业课选派药学院、中药学院、生科院相关药学领域教授、行业挑选排名前50的制药企业总裁、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领导。

四是多样性教学形式设计。以传统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采取学生众筹选择专家、课堂网络互动、实时点评、弹幕、对讲者虚拟打赏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时代感。

五是多方参与管理保障。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教务部门负责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建设大讲堂中负责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政理论课与《药学名家大讲堂》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大讲堂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研究生院负责专家遴选及联系、学生选课、成绩认定、组织导师参与;团委、学工及后勤负责课前宣传、氛围营造、课后实践活动开展及授课礼堂硬件保障。各职能部门开展多维度、多领域的育人实践,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 《药学名家大讲堂》融通课程建设实效分析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实现跨专业、跨年级、跨层次、跨校园的《药学名家大讲堂》,已推出40期,累计修课学生达到4万余人次,受众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全部培养层次。《药学名家大讲堂》以其广阔的视野、精深的剖析、丰富的教学形式赢得学生的追捧,讲座场场爆满,网络选课一度在几分钟内被“秒杀”,精彩的课程也同时吸引了本校本科生以及周边高校的研究生前来旁听,成功的讲座模式受到了诸多媒体报道,反响热烈。

1.讲堂整体满意度

本调查问卷选取2016—2018年选课的研究生进行反馈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3253份,研究生在讲座中发布的网上实时评论及与教师实时互动时发表的感言,三年间有效评论逐年增长,总计2596条,研究生对课程整体满意度都在4.5分以上且处于上升趋势;对于学校邀请的主讲人及授课内容,整体评分处于上升态势;授课内容及主题与研究生需求度方面,相较于16、17年,18年学生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总体上看讲堂融通授课内容及模式越来越得到学生认可。

2.讲堂建设成效

一是育人有收效。通过对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内容及网上发表的实时评论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约90%的学生提到了“启发”“努力”“责任”等,近50%的学生提到“受益良多”;调查问卷还显示,研究生认为课程在开阔视野、提升科研素养、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很有启发。二是信念有提升。学生认为“药学名家大讲堂既能接触到药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更能增强理想信念,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三是影响跨越本校。讲堂吸引周边高校研究生前来旁听,并推荐给其他同学。四是用人单位认可。16—18年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整体满意度稳定在91%左右,其中对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德行品质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2.46%和92.41%,较开课前提升了4.8%和5.23%,《药学名家大讲堂》的育人成效初步彰显。

四、总结与思考

首先,构建完善的内容推进机制,强化支撑保障,把“思政融通”机制纳入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纳入立德树人机制,才能促进“思政融通”改革有效实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效能。一是建立融通方式的长效机制是改革基础。建立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联动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由分散转向集中,构建“大思政”格局。在若干教学成效评价中要充分考量“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同步提升的实现度[6];在教学项目评审、验收中增加“价值引领”“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中设定“育德效果”的观测点,内容设计和考核评价协同,提升融通成效。二是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是改革的关键。将涉及育人工作的各类功能理顺形成发展的合力,创新课程思政、文化思政、管理与服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

其次,本文提出的“思政融通”教育体系包含理念、实践、建设实效和评价。经《药学名家大讲堂》实证研究,呈现了其在推进立德树人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种有益探索。大讲堂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尝试,也是“思政融通”改革的有益实践,更是结合专业特色,开创研究生思政教育新模式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探索。

再次,高校思政融通教育方式,呈现了一种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利于促进立德树人。因此在开展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时,可以将融通模式作为其重要的评价观测内容。当然,“思政融通”的成效在于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性、综合品德素养的养成,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

最后,“思政融通”提出的四维度结构化融通体系中各个维度的设计,内容融合维度是前提,团队维度是根本,结构维度是支撑,管理维度是保障。四维度的结构也可灵活应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维度组合的融通应用和实践,将它们集合成不同的整体推广,不失为一种集成创新方式。高校在推广应用“思政融通”教育模式过程中,一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时间序列、培养层次及专业,将专业课的思政内涵设置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划分为若干模块,以达到呈现和实现不同思政功能的目的;二是要坚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思政育人的要求,并以此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三是不同类别的高校和学生群体乃至不同的专业的“思政融通”实际方案,应有所差异。总之,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学生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融通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组建师资队伍,制定评价标准,才能保证“思政融通”实施效果,提升立德树人成效。[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报道[EB/OL]. (2016-12-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
习近平.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EB/OL]. (2018-05-0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01-29961481.html.
[3]
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报道[EB/OL]. (2019-03-18)[2019-03-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3/t20190318_373973.html.
[4]
张想明, 杨红梅.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及其关系[J]. 前沿, 2013(1): 27-30.
[5]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62.
[6]
严交笋.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35): 69-71. DOI:10.3969/j.issn.1008-3219.2018.35.018
[7]
李国娟.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 28-29.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Academic Training: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model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Yanlia, LI Haoyeb, LU Taob     
a. Graduate School,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b. President Offic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better student cultivation, push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work style and method for targete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and proposes a new model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better student cultivation, i.e. by building an implementation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four-dimens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factors of teaching content, form, tea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teractively and efficiently together.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show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harmaceutical Masters' Lectures" that is a practical case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as a testament 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e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or the fulfillment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for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better stud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academic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system of the "four-dimensional"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