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Issue (2): 50-56   PDF    
互联网+下硕士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思考——基于10所省属师范类院校的调查
严俊a, 阮成武b    
a. 安徽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b.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融合的新形态下,探索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改革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新途径。通过对10所省属师范类院校研究生公共课教学的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学生的满意度有待提高,教师工作任务偏重,公共课课程资源不足,课程建设有待加强。以问题为导向,从网络公共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团队建设、网络教学评价三方面论证开展研究生公共课在线教学的可行性,并提出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和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一体化策略。
关键词: 研究生     公共课     互联网+     运行模式     监控体系    
一、问题提出

在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期,教学资源紧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量大而面广的公共课教学受此影响最大,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现象。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课程体系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跨学科知识等方面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及学术品质的培养;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和缺少弹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国际化程度低,课程教学单向传授、活力不足;课程体系重计划制定和目标管理,轻过程监控和绩效管理,缺乏健全的课程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1]。因此整合、优化公共课教学资源,加强研究生公共课的课程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基于“互联网+”的改革与发展应运而生[2]。互联网+教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焦点。2014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探索将在线开放等形式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3]

本文从互联网+教育的视角,开展实证调研,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手段,优化研究生公共课教育资源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构建“互联网+”下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推进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改革。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为了有针对性地了解全日制研究生公共课设置、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采用抽样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东南十一省10所省属师范类院校的全日制学术型在校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13份,回收率为94.2 %。

调查对象中,男生602人,占42.6 %,女生811人,占57.4%。调查样表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以外的其他11个学科门类。样本中学科信息缺失者占4.59%,学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理学(18.51%)、文学(15.37%)、工学(14.79%)、管理学(9.54%)、教育学(8.25%)、哲学(7.56%)、历史学(6.32%)、经济学(5.68%)、艺术学(4.26%)、法学(2.80%)和农学(2.37%)。

本次调查聚焦研究生对公共政治课、英语课培养过程的满意度,重点关注研究生的学习现状、教师课程教学情况、学生课程评价等。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对象主观评价的不足,课题组还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及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研究生公共课所使用的教材、课件,教师授课方式,课程存在的问题等,充分听取受访者提出的意见,为撰写论文提供参考。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 课程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4]。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公共课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外部动机上,有33.65%的学生认为“公共课是学校安排的,必须上”,27.18%的学生是因为“任课教师点名,不得不上”,12.49%的学生是“应付考试,为了拿到学分”选择上课。而来源于个人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自己等内在动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6.68%,其中,有17.1%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有意义,感兴趣”值得上,还有9.58%的人选择“考博、出国深造所需”理由。具体如图 1所示。

图 1 学术学位硕士生公共课课程学习动机情况分布图
(二) 课程授课方式

良好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信息顺利传递的有力保障。研究生公共课知识通过授课方式来传递,授课内容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授课方式的合理运用。因此,合理的授课方式是构建研究生公共课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54.82%的研究生认为公共课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讲授,24.16%的学生认为是讲授为主,讨论为辅,18.45%的学生认为是讨论为主,讲授为辅,2.57%的学生认为说不清。可见目前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存在满堂灌现象,研究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性不够,且比较突出。如图 2所示。

图 2 学术学位硕士生公共课教师授课方式情况分布图

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微课、微视频、慕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教学方式正在被逐步运用到研究生的公共课教学中,本课题组还进一步调研了硕士生最期待的公共课授课方式,并与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常用的授课方式加以比较,如图 3所示。通过调研我们得知,此类教学方式的应用比例还是相当低,所以研究生对多样性的公共课教学方式还是充满期待的。

图 3 学术学位硕士生公共课授课方式现状及期待情况对比图
(三) 任课教师评价

研究生公共课任课教师是上好课程的关键。课题组通过座谈和调查发现,研究生公共课教师多为兼任教师,他们在本学院还承担其他的教学任务,公共课教师队伍专任化程度不高。学校对公共课教师很少开展业务培训,对公共课教师专业化建设有所欠缺。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生对公共课任课教师满意度偏低,仅为52.25%,其中感到非常满意的为20.15%,感到比较满意的为32.10%。感到不满意的为15.58%。如图 4所示。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师满意度不高,主要是认为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生个人科研及就业等帮助不大。

图 4 学术学位硕士生对公共课任课教师评价图
(四) 课程管理评价

课程管理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管理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根据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目的、参照标准和评价手段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评价。课题组主要从评价对象的学生课程教学满意度和评价主体的学生课堂行为两方面来分析。

1.学生课程满意度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研究生对公共课的教学、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是否满意,已成为急需关注的问题。学生满意度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学生满意度调查,给国家、政府、高校提供了一个从学生角度系统观测教育服务质量的新途径,是监测高等教育运行质量的有效手段[5]

一般以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作为满意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生对公共课的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度不高,为56.65%。其中,有32.14%的研究生对学校开设的公共课表示“比较满意”,而仅有24.51%的人表示“非常满意”。此外,对公共课课程教学感到不满意的学生比例高达22.51%。具体如图 5所示。

图 5 学术学位硕士生公共课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分布图

课题组通过访谈发现,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大多是对教师授课内容感兴趣,被老师的授课风格和人格魅力所吸引,而持不满意态度的学生则是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公共课课程内容、课程规模不满意。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对当前的公共课教学管理方式不满,主要是对整齐划一的课程门类和学时安排有意见,希望能分层分级授课。通过线上线下调研我们还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公共课教育中,已实行英语小班授课制,且采用了分层修读模式,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推广。

2.课堂参与情况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高校研究生的公共课程是许多专业混合编排,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协助任课教师管理课堂,上课人数众多,任课教师基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理、组织课堂秩序。课堂教学上,教师对学生的熟识度不够,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课程考核上,目前主要是采用课程作业和闭卷考试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通过考核,“为过而过”的观念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上,研究生各行其是,很多没有真正融入到学习中,面对教师的提问,只有42.10%的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30.23%的学生害怕被批评,被迫思考问题,有17.52%的学生不去思考,等着学生或老师解答,还有10.15%的学生根本不予理会,做自己的事情。如图 6所示。

图 6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公共课程教学情况图
(五) 教学设施评价

教学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一般硬件设施与学校的教学规模的联系较密切;软件设施与学校的声望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当前学术学位硕士生对研究生公共课的硬件教学设施满意度不高。仅有42.6%的学生感到满意,其中32.10%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10.5%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而感到不满意的学生达到23.26%。体现了研究生对当前的公共课教学硬件条件还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如图 7

图 7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公共课教学硬件设施满意情况图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Coursera、MOOC学院、好大学在线等主流平台,已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众多的课程资源,但是关于研究生公共课的相关课程资源较少,只有英语相关的一些课程。平台建设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应用和整合研究尚显不足,存在课程资源建设不足、共享度低等问题[6]

(六) 讨论与总结

研究生公共课教学的核心三要素是“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公共课课程资源和开课资源不足,课程合作和团队建设力度不够,课堂教学管理松懈,课程教学效果欠佳,课程建设考核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

1.教学资源问题。高校研究生公共课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在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简单地依靠统筹全校的教室、教师等资源,来调和日益增长的公共课程需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在这种状况下,研究生公共课程安排,就因为资源、教育成本等问题,存在着大班大课现象,无形中走进了批量教育的死胡同里。

2.教师教学问题。高校研究生公共课教师担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由于研究生公共课程量大,教学任务相对繁重,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的科研精力,影响着个人科研素质的提高;同时,科研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制约着教师对教材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二者的关系又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

3.教学管理问题。在研究生公共课程教学管理体系中,客体主要是教室、教材,主体主要是研究生、教师、管理者,连接主客体的是教学运行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当前各高校虽均已引入互联网+下的教学资源或平台,但在资源整合和管理模式上,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模式与制度,没有充分发挥平台的引导、监控与分析功能,存在教学管理程序化、模式化、滞后化,师资紧张、组织松散,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

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高校公共课现有的困境,发现解决上述存在的三个问题,从短期来看,大幅改善研究生教育资源在数量上的限制不大可能,唯有高校转变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下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失为一种全新的策略与方法[7]。高校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整合优化公共课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全面、高效、开放的研究生公共课资源平台。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做好课程、教材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完成从灌输型教学模式到师生互动模式的转变,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研究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网络课程资源的自主学习、共享学习和深度学习,既可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又可锻炼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利用平台大数据的优势,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生课程考核新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考试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教授,完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完善与评估。

因此,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平台,切实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培养研究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四、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

互联网+下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是指: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师生活动结构和方式等诸多要素在网络教学中的结构功能配置关系及其交互方式。基于互联网+的内涵是指:研究生、公共课教师团队所开展的教和学的活动,均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本文构建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研究生公共课课程建设为载体,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的共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三者互为补充。主要内容包括开发公共课网络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团队、实施网络教学、评价网络教学等,旨在创造一个开放创新的公共课教育生态环境,提高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质量,促进研究生适应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挑战。

(一) 互联网+下的研究生公共课程开发

1.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模块为先导

研究生公共课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包括创新人格教育模块、创新思维教育模块、创新技能教育课程模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身心健康教育课程模块等。创新人格教育模块主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规范等课程;创新思维教育模块主要包含逻辑学、哲学、辩法等课程;创新技能教育模块主要包含外语、计算机、科研专利等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含人文艺术、传统文化等课程;身心健康教育模块主要包含体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8]

2.课程平台的设计——以项目为分类

在构建研究生公共课网络课程教学模型时,必须突出网络信息平台的及时性、容量大、更新快的特点,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率,必须将网络页面分类细化,方便学生迅捷地查询到相关学习资料。网络页面分通知公告、学习须知、课程简介、课程模块、学习计划、教学日历、教务管理、教师团队、教学实录、教学资料、个人资料、专题讨论、在线测试、考核练习、学生评价等15个项目。各个项目互相独立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中,通知公告栏目发布的信息为公共课程的学术安排、课程考试通知、平台维护员联系方式等。学习须知项目是以研究生的学习导航图的形式予以呈现,引导研究生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有机融合。

就理论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实录,方便研究生开展课后学习与模拟练习。这要求任课教师将录像的课件进行信息化处理,便于学生及时学习相关内容,完成课前预习或课后温习的学习任务。就实践学习而言,主要是课后学习资源的设计。通过专题讨论、在线测试、考核练习等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用网上交互的形式,完成公共课程建设在书本、课堂、平台的有机结合。

3.课程平台的管理-以质量为根本

在此平台中,校方管理者、任课教师、研究生同时拥有各自的帐号。作为研究生主管部门的研究生院,应当积极组织征集教师的公共课案例、课件、微课、慕课、创客资源等,并从中遴选出质量优良的,上传至学校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资源平台。教师通过平台,上传、更新教学资料,与学生互动,答疑解惑,指导研究生学习,完成教学与培养任务。研究生通过此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每门课程每章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完成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和测试,加深对学习要点的理解,完成课前知识点的视频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通过此平台,可以充分实现研究生教育的人人性、开放性、互动性、共创性,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实现广大师生间、同学间的学习、交流与分享[9]。互联网+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公共课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损耗,大力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 互联网+下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

1.教学团队的组建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高校构建基于互联网+下的研究生公共课课程平台,组建高素质的教学教研团队,推进课程体系革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这是公共课平台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思路与目标定位。

研究生公共课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合理配置团队成员,建立责权利明确的工作制度,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坚持教学科研并举,深度整合现有的公共课教学内容和在线课程资源,协作完成课程发展规划、教材建设、课程模块建设、试题库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任务。

同时从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可以预想,未来的研究生公共课教育内容将重在探索以课程设计为核心,打破地域、学校的限制,集成整合各类优质师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资源大型平台,形成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的可行模式。

2.教学团队的发展——以学习培训为保障

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给研究生公共课教学主要带来两方面变革,一是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运行模式,这要求公共课教师要把研究生作为服务对象,有效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二是这种网络化的自主学习方式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研究生对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往往匆匆一瞥,缺乏深度的思考,对理论化较强的知识点难以掌握等。这需要研究生公共课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更加注重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课堂教学形式已从灌输型转变到互动模式,这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研究生公共课教师教学团队的发展,需要高校转变教育理念,亟需以各类学习培训为保障,大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面对互联网+下的国内外公共课程资源,高校必须拓宽研究生公共课教师的学术视野,通过国内外在线、实地不同的学习培训方式,开展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观摩,切磋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有效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教学团队的管理——以教育评价为动力

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团队的管理,主要通过激励机制和目标管理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考核和示范引领作用,并做好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的管理。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团队的教育评价,除了可以作为教学团队整体阶段性工作成果的验收依据,同时还兼备教学团队工作导向和激励的双重作用,是促进教学团队发展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团队的教育评价,一是数据丰富而全面。高校可以全过程、全方位地采集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学校主管部门评价等数据,做好综合性、系统化的评价,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参考。二是评价的应用方便而快捷。通过互联网的公共课教学平台,除了可以实时、随时收集、评价数据,还可以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学团队里,及时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这些探索将代表互联网+下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团队教育评价,引领有效评价依据和保障评价应用发展的方向[10]

(三) 互联网+下的研究生公共课质量监控建设

对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主管部门构建研究生公共课质量监控体系,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生公共课的质量监控标准,同时建立与标准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借助多样手段保证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转。

1.平台质量监控的标准与制度

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围绕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设计具体教学管理流程,实现课程信息化管理,明确质量监控标准,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公共课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高校在具体实施中要把握以下重点:利用这一平台,开通MOOC等资源,丰富优质课程学习资源,逐步探索数字化在线开放学习和教学模式;制定研究生公共课程通开通选政策,达到课程教学共享和学习交流合作目标;鼓励研究生自主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案例,开展科研成果、实践技能评选等。

为了实现对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平台的优化管理和实时监控,高校需要建立起配套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建立常规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师课程教学情况、研究生学习情况、作业考试情况等管控。建立实施研究生评价制度,在建立研究生公共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共课教学质量定期评价和报告制度,对公共课教学质量的状况作出整体评价,开展自我检查,自我整改,促进公共课教育质量提升。所有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平台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

互联网+下的公共课质量评价,需要比较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偏差,并及时校正,借助的手段主要是信息平台的系统报告、测试、检测或者抽样数据等。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质量监控的因素主要为教师水平、研究生素质、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水平等,高校在平台上实时对这些因素予以调控,关注导师的普遍参与情况,适时调整与改革公共课教学资源、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完成研究生的模拟实践教学等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课程、在线测试和作业考核等手段,了解研究生的学习质量,探索将当下热门的“创客”教育引入研究生公共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11],将学生网络的碎片式学习与课堂的系统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给出科学、客观的总结性评价。

在传统总结性评价基础上,同时引入过程性评价。学校为每位研究生建立公共课电子学习档案袋,完整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学习、培养历程,利用网络化的数据,注重从教师、学生角度多维度地分析、评价,实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手段的评价,客观而有效,可充分激发研究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推动研究生公共课弹性学习方式实现,带给研究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的高等教育必将围绕互联网展开。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互动成长等都离不开互联网,另一方面,广义的翻转学习将会成为教育的主流,研究生教育必将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开放化[12],研究生公共课教学的适应性变革也将会持续性推进。

参考文献
[1]
汪霞, 卞清, 孙俊华. 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0): 30-34.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5.10.007
[2]
孙红莺. "互联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4): 55-59. DOI:10.3969/j.issn.2095-1663.2016.04.011
[3]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4] 5号.
[4]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第4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88.
[5]
韩玉志. 学生满意度调查在美国大学管理中的作用[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5): 68-71.
[6]
逄红梅, 黄宏军. 基于在线体系的研究生在线课程引入问题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10): 55-59.
[7]
张淑林, 万明, 裴旭.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策略探讨[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1): 11-15. DOI:10.3969/j.issn.2095-1663.2011.01.004
[8]
乔琳. 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构建的探讨[J]. 北京教育, 2008(9): 35-36. DOI:10.3969/j.issn.1000-7997.2008.09.012
[9]
瞿海东, 章丽萍, 陈慰浙. "三网"工程研究生公共课改革的新途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03(6): 46-47. DOI:10.3969/j.issn.1004-3667.2003.06.016
[10]
张岩. 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2): 70-72.
[11]
詹青龙, 杨梦佳. 互联网+视域下的创客教育2.0与智慧学习活动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5(6): 24-30. DOI:10.3969/j.issn.1672-0008.2015.06.004
[12]
李小平. 互联网+环境下研究生网络学习资源生态体系建设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4): 26-30.
Thinking on Operation Mode of Public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s under Internet +: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en provincial normal universities
YAN Juna, RUAN Chengwub     
a. Graduate School,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b.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Abstrac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xploration of mode reform on public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s is a new wa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 public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s in 10 provincial normal universities,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satisfaction of postgraduates with public course teaching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teachers are overloaded with teaching tasks, and the resources for public course content are insufficient and the curricula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e question-oriented study,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online public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s from three respects, i.e. online public course development, onlin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and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In addition, they propose an integrated strategy that comb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ode of public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s and the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Internet +".
Keywords: postgraduate     public course     Internet plus     operation mode     monitor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