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Issue (2): 35-42   PDF    
研究生如何评价其导师和院校?——2017年全国毕业研究生调查结果分析
陈洪捷1, 李澄锋1, 沈文钦1, 高耀2, 李敏3    
1.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1;
2.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0;
3. 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昆明 650091
摘要: 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群体,他们的学习体验如何?他们如何评价其学业?如何评价其导师和学院?这是我们了解和评价当前研究生制度和状态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开展的"全国毕业研究生满意感调查"数据,构建研究生学业满意感指数,从研究生的视角来呈现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状况。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对培养过程的评价总体情况良好,满意感普遍较强;除求职指导外,研究生对导师学术指导各个维度的满意度均较高;院校层次和规模对总体满意感的影响非常小;不同学科类别的满意感差异较大;研究生对课程教学满意感最低;对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表示满意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
关键词: 毕业研究生     满意感     调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199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为7.25万人,其中博士生1.5万人,硕士生5.75万人;2017年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80.61万人,其中博士生8.39万人,硕士生72.22万人[1],博士生和硕士生招生数量分别是1998年的5.6倍和12.6倍,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导师的指导、院校硬件软件设施的供给能否获得保障,研究生对教育是否满意成为亟待关切的问题。为反映研究生毕业生对教育过程的满意度,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指导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成了联合课题组,开展了“全国毕业研究生满意感调查”项目。本文是本次毕业研究生满意感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回顾

学生满意度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市场经济消费者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美国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方,也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由于高校数量剧增,生源竞争激烈,办学成本增加,学生人口日趋多样,学生保持率和毕业率降低,社会捐资减少,逼迫美国高等教育为了生存采取市场导向的战略以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教育服务[3]。学生满意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有权决定是否进行教育消费或者选择哪所院校的教育进行消费,而学生消费教育服务或产品的同时也对教育持有一定的期望,当达到期望时学生的满意度就高,毕业后给学校捐资的可能性就大[4]。事实证明,学生满意度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保持率和毕业生捐助率[5]。学生满意度调查为高等教育从学生满意的视角系统观测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学生满意度是其通过评价购买的教育产品或服务以实现消费者权利的一种方式;对高校而言,学生满意度是其精确找到学生尚未满足的期望并及时改进和调整教育服务策略的有效工具;对政府而言,学生满意度是政府通过全方位了解校生关系来监测高等教育运行和质量的有效手段[6]

尽管国外关于学生满意度的文献较为丰富,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学生满意度的概念界定和测量工具并没有达成一致[2]。Giese和Cote认为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获得或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具体方面进行的总结性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强度各异的评价性反应[7]。Elliot和Healy把学生满意度界定为“学生对获得的教育服务进行评价而持有的短期性态度”[8],本文采用这一操作性定义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大量学生满意度研究围绕本科生进行,针对研究生的文献较少。Benita J Barnes和Jennifer Randall采用大型调查数据分析了博士生的满意度,他们发现不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9]Zhao等人对美国27所大学4000多名博士生进行满意度研究,发现博士生选择导师的理由以及导师行为会影响博士生指导关系满意度[10]。在国内,周文辉等人针对研究生满意度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群体的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呈现均衡化趋势,且专业学位硕士满意度连续5年高于学术硕士[11]。总体而言,围绕研究生群体进行满意度研究的文献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国内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关于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是2017年度的毕业研究生。问卷分为三套问卷:博士生问卷、学术硕士问卷和专业硕士问卷。调查通过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与跟踪调查平台”,采用非开放网络问卷形式开展。由毕业研究生通过电脑或手机填写并提交调查问卷。问卷填答过程由毕业研究生本人自主完成,并向研究生承诺问卷将严格保密,只用于学术研究与政策参考,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调查聚焦研究生对其培养过程的满意感,重点关注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科研参与、课程教学、能力提升、培养单位和管理服务六个方面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另外,为弥补主观评价的不足,问卷中也纳入了一些客观评价指标,如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情况、研究生参与课题情况,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等。

抽样兼顾院校层次、所在地区、学科类别及培养规模,突出典型性和代表性。全国共计61所培养机构参与本次博士生调查,参与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调查的培养机构分别为71所和70所。

为直观呈现研究生对其学业的评价,我们根据调查数据提出了“满意感”的概念,通过构建学业满意感指数体系来呈现调查结果。该体系包括总体满意感指数和导师指导、科研参与、课程教学、能力提升、培养单位、管理服务等六个分指数,分别按博士、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三个类别进行统计计算。学业满意感指数计算方法为:对“导师指导、科研参与、课程教学、能力提升、培养单位及管理服务”六个维度赋予相同权重,并采用加权平均来构建“学业满意感指数”。为方便比较和呈现,在计算过程中对评价指标得分进行了相应转换,具体为将问卷中的五点量表制扩大二十倍而转换为百分制,从而保证学业满意感指数得分范围介于20分—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研究生培养质量也越高。

三、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 博士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博士生问卷18367份,回收8207份,回收率44.68%。样本来自6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19所,问卷4170份,占50.81%;“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4所,问卷385份,占4.69%;“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2所,问卷1052份,占12.82%;科研单位2个,问卷2426份,占29.56%;其他高校14所,问卷174份,占2.12%。调查对象中,男生5206人,占63.43%,女生3001人,占36.57%;全日制7412人,占90.31%,非全日制795人,占9.69%;学术博士7958人,占96.97%,专业博士249人,占3.03%。

学术博士样本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其中,理学占比最高,为34.12%,工学其次,为23.21%。专业博士样本覆盖了工程、教育、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四个类别,临床医学占比最高,为44.58%。

从地区分布来看,样本来源于全国24个省市,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41.83%,其他样本占比较高的省份有江苏(6.84%)、陕西(6.64%)、上海(6.41%)、广东(6.09%)和浙江(5%)。

(二) 学术硕士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学术硕士问卷57909份,回收份25763,回收率44.49%。样本来自7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19所,问卷8895份,占34.53%,“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4所,问卷2574份,占9.99%,“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2所,问卷7869份,占30.54%,科研单位2所,问卷1107份,占4.30%,其他高校24所,问卷5318份,占20.64%。调查对象中,男生11692人,占45.38%,女生14071人,占54.62%。全日制25275人,占98.11%,非全日制488人,占1.89%。

学术硕士样本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其它12个学科门类,样本中学科信息缺失者占5.69%,学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学(30.79%)、理学(18.51%)、法学(8.19%)、管理学(7.54%)、文学(7.37%)、医学(5.29%)、经济学(4.48%)、农学(3.79%)、教育学(3.20%)、艺术学(2.26%)、历史学(1.56%)和哲学(1.37%)。

学术硕士样本来源于全国26个省市,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11.99%;江苏其次,为11.97%;陕西位列第三,为8.24%。

(三) 专业硕士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专业硕士问卷48372份,回收20444份,回收率42.26%。样本来自7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19所,问卷8275份,占40.48%,“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4所,问卷2031份,占9.93%,“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所,问卷5526份,占27.03%,科研单位2所,问卷864份,占4.23%,其他高校24所,问卷3748份,占18.33%。调查对象中,男生人数为10097,占49.39%,女生人数10347,占50.61%;全日制学生样本16856个,占82.45%,非全日制学生样本3588个,占17.55%。

专业硕士的类别分布情况如表 1所示。为便于考察各不同类别的专业硕士的满意感,我们将专业硕士划分为商务、公共服务、法律、工程、教育文化和医学六大类。其中,占比最高的为工程类,为40.05%;其次为教育文化类,为16.75%;商务类位列第三,为16.36%。

表 1 专业硕士的类别分布情况

专业硕士样本涵盖了26个省市,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13.17%;江苏其次,为11.17%;湖南位列第三,为8.16%。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

1.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基本情况

图 1所示,三类研究生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总体满意感指数博士高于硕士,学术硕士高于专业硕士。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总体满意感指数分别为83.42、79.31、77.78。

图 1 研究生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

2.不同院校类型的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比较

我们将研究生培养单位分为“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以下简称A类高校)、“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以下简称B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下简称C类高校)、中科院大学和中国社科院(以下简称D类高校)以及其他高校(以下简称E类高校),分别按照博士、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三个研究生类别,对五类院校的研究生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进行比较,不同院校类型的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学术硕士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最高的是B类高校,满意感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B类高校(80.65)、A类高校(79.68)、C类高校(79.20)、D类高校(78.40)、E类高校(78.35)。专业硕士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最高的是B类高校,满意感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B类高校(79.83)、A类高校(78.33)、C类高校(77.40)、D类高校(76.44)、E类高校(76.32),与学术硕士的满意感排序相同。博士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最高的是B类高校,满意感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B类高校(84.81)、C类高校(84.75)、E类高校(83. 54)、D类高校(82.78)、A类高校(82.32)。

3.不同学科类别的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比较

分别按照博士、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三个研究生类别,对不同学科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学科之间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学术硕士中,历史学、法学和经济学的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最高。满意感指数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历史学(81.46)、法学(80.88)和经济学(80.01),其满意感指数均超过80;第二个等级包括哲学(79.54)、工学(79.32)、文学(79.26)和农学(79.19),这四个学科的满意感指数非常接近于总体样本均值;第三个等级为医学(78.98)、管理学(78.96)和理学(78.61);第四个等级为艺术学(77.96)和教育学(77.90),这两个学科的满意感指数相对偏低。

按照“特性相近”原则,将专业硕士划分为商务、公共服务、法律、工程、教育文化和医学六类。对各类专业硕士的满意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公共服务类(79.87)、商务类(79.37)和法律类(79.07)满意感指数处于较高水平,而医学类(77.49)、工程类(76.97)和教育文化类(76.63)的满意感指数相对偏低。

博士生中,人文和社科的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最高。把学科分为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农科和医科六个大类,对博士学业总体满意感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见图 2),人文和社科的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较高,分别为85.69和85.20;其次为医科(83.85)和工科(83.06);最后是理科(82.48)和农科(81.76)。

图 2 不同学科类别的博士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比较
(二) 导师指导满意感指数

三类研究生的导师指导满意感指数均处于很高水平。在六项分指数中,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该项指数分别位列第一,博士位列第二。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该项指数分别为86.99、86.80、87.31。

1.学术硕士对导师指导表示满意的比例非常高(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比例,下同)。85.54%的人对导师的“总体指导”表示满意;88.08%的人对导师在“学术道德养成”方面的帮助表示满意;84.02%的人对“问题反馈及时性”表示满意;82.56%的人对“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指导”表示满意;82.77%的人对“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训练”表示满意;对“求职指导”表示满意的比例相对较低,为75.13%。

2.专业硕士对导师指导表示满意的比例非常高。对校内导师在学术道德养成方面的指导最为满意,满意比例为88.85%;在问题反馈及时性、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训练方面得到的导师指导也较为满意,满意比例分别是87.85%,87.03%,85.27%;满意比例最低的是“求职指导”,为77.53%。

3.博士对导师指导的各个方面表示满意的比例普遍非常高。如图 3所示,在问卷测量的10个方面中,有8个方面的满意比例超过80%。82.93%的博士对“导师在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很好的指导”表示满意;83.93%的人对“导师对我问题的反馈”表示满意;83.94%的人对“导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表示满意;83.54%的人对“导师允许我自主选择研究题目”表示满意;83.98%的人对“我的博士论文方向和导师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表示满意;86.43%的人对“在研究方面有不同看法时,我可以自由向导师表达”表示满意;89.70%的人对“导师对我的学术道德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示满意。满意比例不足80%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帮助融入学术共同体,分别为73.56%和79.02%。

图 3 博士对导师指导的评价情况

三类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各个方面表示满意的比例总体上很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对导师给予的求职指导的满意比例要略微低于其他方面,在此方面需要引起导师的重视。

(三) 科研参与满意感指数

三类研究生科研参与满意感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科研参与满意感指数分别为81.00、82.20、78.09。

1.学术硕士中,84.99%的人有科研参与经历,62.05%的人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经历,19.34%的人有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经历。84.99%的学术硕士在就读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理工科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的比例明显低于人文社科。具体而言,农学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最低,仅为1.97%,其次为医学(2.42%)和工学(3.71%),而理学的这一比例为6.31%。社科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为24.39%,人文为45.90%。以上数据表明,一方面,学术硕士是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相较于人文社科,理工科更倾向于将参与科研项目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生培养方式。62.05%的学术硕士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发表过一篇论文的占37.07%,发表过两篇论文的占14.20%。19.34%的学术硕士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发表过一篇论文的占12.95%,发表过两篇论文的占3.85%。

2.专业硕士中,76.05%的专业硕士在就读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28.66%的学生参与过一个项目,22.93%的学生参与过两个项目,13.12%的人参与过三个项目,绝大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数在1~3项之间。

3.博士对科研参与表示满意的比例比较高。82.74%的人对“投入时间最多的课题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密切相关”表示满意;83.90%的人对“参与课题增强了我的组织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表示满意;81.17%的人对“参与课题符合我的学术兴趣与意愿”表示满意;86.27%的人对“课题参与对科研能力提升帮助很大”表示满意。

绝大部分博士在就读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95.09%的博士在读期间参与过数量不等的科研项目,4.91%的博士没有参与过任何科研项目。68.19%的博士参与科研项目在1~3项之间。历史学没有参与过任何科研项目的人数比例最高,为35.16%,其次为:哲学(29.76%)、文学(29.15%)、艺术(22.22%)、法学(12.19%)、教育学(11.86%)、经济学(10.31%)、管理学(2.98%)、理学(2.39%)、工学(2.05%)、医学(1.50%)和农学(1.45%)。

在学术发表方面,54.08%的博士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73.27%的博士在读期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其中,46.19%的学生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为1~2篇。

博士生的学术发表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文史哲、社科的博士主要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理工科尤其是理科、医科倾向于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6.40%的文史哲博士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其他学科博士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社科(89.45%)、工科(57.10%)、农科(51.16%)、医科(36.87%)和理科(32.87%)。理工科的博士大部分都有国际论文发表经历,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医科(99.15%)、农科(95.64%)、理科(89.89%)、工科(86.28%)、社科(20.95%)和文史哲(10.57%)。

(四) 课程教学满意感指数

三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满意感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在三类研究生的六项分指数中,该项指数均为最低。专业硕士该项指数在三类研究生各分指数中最低。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满意感指数分别为76.95、72.20、57.23。

1.学术硕士对课程教学表示满意的比例偏低。65.96%的人对“授课教师对课程教学重视程度”表示满意;52.65%的人对“课程对实践能力提升的帮助程度”表示满意;60.65%的人对“专业课程对拓展学术视野帮助程度”表示满意;53.98%的人对“可供选择的专业课程满足需求程度”表示满意。

2.专业硕士对课程教学表示满意的比例偏低。71.23%的人对“专业课授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表示满意;67.26%的人对“专业课授课教师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表示满意;59.79%的人对“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在专业课中的比例”表示满意;66.21%的人对“专业课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帮助程度”表示满意。

3.博士对课程教学表示满意的比例偏低。博士生对“专业课程中高质量课程所占的比例”“专业课程对拓展学术视野的帮助程度”“专业课程对学术研究的帮助程度”“授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表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4.73%、66.94%、64.73%和68.76%。

(五) 能力提升满意感指数

博士的能力提升满意感指数处于很高水平,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该项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在六项分指数中,博士该项指数位列第一,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均位列第二。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能力提升满意感指数分别为88.06、80.2、82.55。

1.学术硕士对能力提升表示满意的比例比较高。67.77%的人对“职业定位更加清晰程度”表示满意;74.13%的人对“专业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程度”表示满意;70.47%的人对“实践能力增强程度”表示满意;79.38%的人对“提升研究方法、工具及技能提高程度”表示满意;71.19%的人对“基础和专业知识方面增强程度”表示满意。比较而言,学术硕士对于“职业定位更加清晰程度”表示满意的比例要略低于其他方面,这方面可能是学术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加强的地方。

2.专业硕士对能力提升表示满意的比例比较高。78.00%的人对“职业定位更加清晰程度”表示满意;67.55%的人对“创业意识与能力加强程度”表示满意;79.56%的人对“专业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程度”表示满意;78.39%的人对“实践能力增强程度”表示满意;78.36%的人对“基础和专业知识增强程度”表示满意。比较而言,专业硕士对“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加强程度”表示满意的比例要略低于其它方面,意味着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能是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

3.博士对能力提升表示满意的比例很高。博士对能力提升各个方面的满意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92.41%)、“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掌握”(92.18%)、“学术论文写作能力”(91.99%)、“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1.35%)、“本学科的专业知识”(88.95%)、“团队意识与沟通合作能力”(85.59%)、“科研创新能力”(84.86%)和“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81.61%)。

(六) 培养单位满意感指数

博士和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满意感指数处于较高水平。学术硕士该项指数相对比较低。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培养单位满意感指数分别为83.75、77.80、80.25。

1.学术硕士对培养单位各个方面表示满意的比例呈现出总体不高且分化的趋势。对“学校提供的学术讲座的数量”和对“学校提供的学术讲座的质量”满意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79.84%和75.07%。对“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和“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表示满意的比例比较低,分别只有68.56%和49.30%。

2.专业硕士对培养单位各个方面表示满意的比例也呈分化的趋势。对“学校提供的学术讲座的数量”表示满意的比例很高,达到83.80%,对“学校提供的学术讲座的质量”表示满意的比例也较高,为82.25%,对“与企业或机构的合作”“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和“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表示满意的比例不高,分别为73.43%、67.53%和56.55%。

3.博士对培养单位各个方面表示满意的比例总体上比较高,但对“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表示满意的比例相对较低。81.53%的人对“学校提供的学术讲座的质量”表示满意;82.58%的人对“学校提供的学术讲座的数量”表示满意;80.51%的人对“科研环境和氛围”表示满意;81.89%的人对“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表示满意,但对“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表示满意的比例只有61.94%。

值得注意的是,三类研究生对“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表示满意的比例要明显低于其它方面,表明当前培养单位能够提供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和研究生希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意愿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七) 管理服务满意感指数

博士和专业硕士管理服务满意感指数处于较高水平。学术硕士该项指数相对略低。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培养单位满意感指数分别83.82、77.00、81.25。

1.学术硕士对管理服务表示满意的比例偏低。66.68%的人对“学校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表示满意;61.21%的人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表示满意。

2.专业硕士对管理服务表示满意的比例比较高。74.14%的人对“学校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表示满意;70.94%的人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表示满意。

3.博士对管理服务表示满意的比例比较高。78.87%的人对“学业进展的及时跟踪与考核”表示满意;85.59%的人对“图书及电子文献丰富程度”,表示满意。

五、结论与讨论

1.从总体满意感指数来看,研究生对培养过程的评价总体情况良好,满意感普遍较高。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三类群体的总体满意感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83.42、79.31和77.78。本次调查的研究结论与周文辉等人的研究[11]结论一致,即博士生的总体满意感高于硕士生。

2.从不同院校类型总体满意感指数的比较来看,院校层次和规模对总体满意感的影响非常小。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总体满意感指数在不同院校类型方面的排序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科院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其他高校。博士的总体满意感指数在不同院校类型方面的排序为: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他高校、中科院大学和中国社科院、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尽管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和扶持的高校,院校层次处于金字塔顶端,而且研究生规模也相对较大,但是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的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满意感排序仅位列第二,其博士总体满意感指数排序位列第五。本文认为,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博士生满意感排序靠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博士生对学校和学科的期望值相对其他院校的博士生而言更高一些。Maria de Lourdes Machado等人也认为期望值会影响学生的满意感[2]

3.从不同学科类别的总体满意感指数比较来看,不同学科类别满意感差异较大。在学术硕士中,历史学(81.46)、法学(80.88)和经济学(80.01)三个学科的总体满意感指数相对较高,教育学(77.90)的满意感指数得分最低;在专业硕士中,公共服务类(79.87)总体满意感指数得分最高,而工程类(76.97)和教育文化类(76.63)的满意感指数相对偏低;在博士中,人文(85.69)的满意感总指数最高,农科(81.76)最低。可见,不同学科类别的满意感差异较大。我们的调查结果与Barnes等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不同学科之间博士生满意度是类似的[9]。另外有美国研究发现自然科学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社会科学博士生的满意度最低[12],而本文调查的结果也和这一发现不一致。这表明我国博士生满意度在学科维度方面显著不同于美国,其背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4.从六个分指数的比较来看,博士、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满意感指数均是最低的。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科研参与、能力提升、培养单位及管理服务的满意感指数基本都在80以上,但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满意感指数均在80以下,其中专业硕士对课程教学满意感的指数只有57.23。从三类群体对课程教学评价的满意率(满意率是指研究生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比例;满意感则是各题项的加权平均值,相当于均值)来看,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课程对实践能力和学术视野的满意率均不超过70%,处于较低水平。对课程评价低的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生读研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对课程的期望较高,导致对课程评价的满意感偏低。其他的相关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11]表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5.从分指数的满意率来看,三类群体对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表示满意的比例相对较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和博士对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表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9.30%、56.55%和61.94%。国际学术交流机会缺乏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生处于学术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其学术成长过程是一个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外界经验丰富的学术同行的帮助下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13];另一方面,当前学术生产过程往往以问题为中心,需要突破的科学技术问题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与不同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和学术经历的人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共享和互助对于研究生打破知识界限、促成学术创新大有裨益[14]。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认识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研究生学术国际交流资助项目的落实;二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增加资助受益人数,提高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研究生比例。

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生的满意度不等同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过度强调满意度可能会忽略研究生教育当中更为重要的层面,如学业的挑战度、学术诚信,等等[15]。本文所发现的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之间满意度的差异也不能说明学科和院校之间所提供的教育质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
[2]
De Lourdes Machado M, Brites R, Magalhães A, et al. Satisfac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Critical data for student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1, 46(3): 415-432. DOI:10.1111/ejed.2011.46.issue-3
[3]
Kotler P, Fox K F A.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M]. Prentice Hall, 1995.
[4]
Aldemir C, Gülcan Y.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4, 16(2): 109-122.
[5]
Wiers-Jenssen J, Stensaker B, Grgaard J B. Student satisfaction:Towards an empirical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 8(2): 183-195. DOI:10.1080/1353832022000004377
[6]
韩玉志. 学生满意度调查在美国大学管理中的作用[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5): 68-71.
[7]
Giese J L, Cote J A. Defin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J].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 2000, 1(1): 1-22.
[8]
Elliott K M, Healy M A.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related to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001, 10(4): 1-11.
[9]
Barnes Benita J, Jennifer Randall. Doctoral student satisfaction:An examination of disciplinary, enrollment, and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 53(1): 47-75. DOI:10.1007/s11162-011-9225-4
[10]
Zhao C M, Golde C M, McCormick A C. More than a signature:How advisor choice and advisor behaviour affect doctoral student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 31(3): 263-281. DOI:10.1080/03098770701424983
[11]
周文辉, 黄欢, 付鸿飞, 等. 2018年我国研究生满意感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8): 33-41.
[12]
Nettles, Michael T., Catherine M. Millett, and Catherine M. Millett.Three magic letters: Getting to Ph. D. JHU Press, 2006.
[13]
Mangematin V, Robin S. The double face of PhD students:The example of life sciences en France[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03, 30(6): 405-414. DOI:10.3152/147154303781780209
[14]
侯志军, 王正元, 朱誉雅. 研究生学术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3): 57-61.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4.03.012
[15]
Cheng M, Taylor J, Williams J, et al.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rceptions of quality:testing the linkages for PhD students[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6, 35(6): 1153-1166.
How Postgraduates Evaluate Their Supervisors and Institution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n graduated postgraduates 2017
CHEN Hongjie1, LI Dengfeng1, SHEN Wenqin1, GAO Yao2, LI Min3     
1.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3.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Abstract: Postgraduate students are the target group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hat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is like and how they evaluate their study, supervisors and institutions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system and statu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n Satisfaction of Graduated Postgraduates jointly carried out by the China Academic Degrees and 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based on a list of satisfaction sense indexes of postgraduates with their studie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graduates. The analysis shows:the evalu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s on the training process is generally goo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atisfaction;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academic guidance of their supervisors is generally high in all aspects except for job-seeking guidance; the class rate and the scale of the institutions affect little on overall satisfaction; the sense of satisfaction with different disciplines varies greatly. The lowest satisfaction is with course teaching and a relatively low proportion of postgraduates expressed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opportunities.
Keywords: postgraduate     sense of satisfaction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