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有较大改进,在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基本凝聚了何德待立、何以立德的思想共识,对人才培养已经迈过了需要统一认识的发展阶段,跃升的关键在于如何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和长效性,确保学生的道德不是一时一地、一己一心的,而是无时无地、终身不移的,始终保有不可撼动的定力。当前,“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的突出特征,研究生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专门人才,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也是未来领导人物和领军人才最关键、最得力的后备军,而其道德素养是否更优是评价研究生教育是否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标尺。因此,对他们的道德要求不能停留在有无阶段,而应该以更加严苛的道德状态作为准绳。研究生是否有过硬的道德定力,督促他们“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筑牢个人品德、学术道德和社会公德,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然成为衡量高校是否落实好根本任务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评判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参考要素。
一、从“是什么”着眼:探析研究生道德定力的渊源和要义“道德定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但作为领导干部最大储备军的研究生群体,超前感知和掌握特殊的“角色要求”大有裨益,既能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又能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道德定力”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品格,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成人至关重要。全面深挖其理论渊源,综合分析其时代要义,准确掌握其主旨内涵,是切实引导研究生增强道德定力的先决条件。
(一) 道德定力的理论渊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关乎“道德定力”的名言谚语、诗词典故,让“道德定力”随优秀传统文化的沿袭代际相传,体现了动人的感召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立足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深挖“道德定力”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内含了道德定力,指明“真君子”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摈弃私欲、崇尚果毅,度量宽博、无所不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诠释了道德定力,告诫后人在不同形式的外力下,不改初衷、不负初心,始终护卫好主心骨、指南针、坐标系,面对荣华不贪慕、面对利益不伸手、面对考验不变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描述了道德定力,强调为人之理、处事之智,力争做到小善必行、小恶勿干。“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隐示了道德定力,告诫后人面对大事要临危不惧、冷静自持、从容不迫;在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镇定沉着、应对自如、保持常态。“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典故演绎了道德定力,是“渴甚,道有无主之梨,众争取啖之,而能危坐树下的自若”,是同行者嘲讽他不摘梨时的“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自信回击,是不忘初心的魅力和坚定决心的魄力。
结合先贤哲人的思想感悟,凝练“道德定力”的重要作用和生成方法。“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阐明归属于道德范畴的礼义廉耻若不能得到长久推行,国家就会因此灭亡,给世人敲响警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指明为人处世要谨慎不懈、始终如一,而道德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若能始终持守,就不会出现失误和差错。“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讲明在遇到意外的变故、诱人的天物时能够以强大的道德定力做到面不改色、目不斜移,牢牢掌握控制各种利害要素的主动权,才能克敌制胜。孔子深知从善难从恶易,于是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千年感叹,他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自警,其学生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以此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水准,坚守道德底线。有“道德完人”美称的曾国藩,通过“谨慎交友、谨慎择业、谨慎说话、谨慎为官、谨慎处事”来护德禁误,通过“自己思过、他人指过”来寻求进步,通过“勇于自律、言传身教”来立德正身,最终得以宁静致远、成为标杆。先贤们的古言圣训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鞭策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守道德的精神支柱,也成为当下很多人的座右铭,为他们在德性的修炼方面提供了史诗般的遵循。
(二) 道德定力的时代要义“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前者强调方向、方法,后者强调素养、品质,两者相并共同构成人们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节、教育、导向、管理功能。道德从其本质而言是亘古不变的,但从其涵盖的内容来看却并非如此,带有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局限性。将道德生活贯穿人的一生,做到无时无地不尊道德、修道德、践道德,是人民道德水平的高阶要求和理想状态,需要有强大的毅力和定力,非常人所及。而“定力”最早见于佛家常用语,意在摒除烦恼妄想的禅定之力,体现着一种超凡的境界和睿智。
“道德定力”一词,最早见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明确要求“道德定力要特别过硬,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 [3]。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多次把道德定力与政治定力、纪律定力、抵腐定力一并提出,形成了“四个定力”论。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道德定力可以解读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坚定意志、执着信念和永恒信仰,所弘扬的一种坚硬风骨、精神风范和道德操守。而在高等教育语境中,道德定力可以解读为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构成,帮助培养对象具备认知问题层面精确的是非判断力、筹划选择范畴果断的德性决策力、实际行动领域坚定的价值执行力、规范自身角度强大的佛系约束力。从道德的生成机理而言,需要道德主体在具体的道德知行中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本、培信念之元,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坚守大义,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综上所述,道德定力是指道德主体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让道德不缺位始终在场、不滑坡始终在线、不偏航始终在位的理想状态,呈现出全时段、全场域、全方位的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决断并时刻养成的至善境界。
(三) 研究生道德定力的主旨内涵从研究生道德的构成内容进行梳理。研究生因其角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而被赋予更高的期望,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应更自主、职业道德养成应更自制、社会公德实践应更自觉。研究生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种角色的道德义务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因此其道德定力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其一,个人品德定力是根本。研究生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处于学校象牙塔与社会炼钢炉的交界地带,作为学生,应该始终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牢记于心,谨言慎行;也应力争成为弘扬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和典范。其二,学术道德定力是关键。“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未来中国学术界的主力军。他们的学术道德是否健全,小而言之,关系到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大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4]研究生与本科生高职生不同的关键在于前者更加专攻于科研创新,接受的是更加精细化、精英化的培育,更应该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杜绝越雷池半步,成为“名副其实”而非“徒负虚名”的精英人才。其三,社会公德定力是重点。研究生作为公民,就应该秉持维护集体利益的公共理性,严格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主要规范,不仅要始终铭记于心,更要时刻付诸于行,成为优质公民。
从研究生定力的要素层次进行阐释。学理性的认识研究生道德定力,不仅要从研究生的特殊身份和职业实际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进行归纳,而且要从道德定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层次之一:借力发自内心的认同与遵循以形成高度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是指研究生对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认同与遵循,它是培育道德定力的源头,贯穿一切道德活动的始终,属于意识层面的坚定,决定道德发展水平。只有拥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才能让研究生将道德内化到自身的肌骨中,使其成为不可替代、无法撼动的存在。层次之二:凭借对道德文化的推崇与笃定以产生强烈的道德自信。道德自信是指研究生对自身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文化的推崇与笃信,它是培育道德定力的要求,属于信仰层面的坚决,彰显道德精神风范。只有拥有强烈的道德自信,才能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是非观,不被非主流的错误价值观迷惑、侵蚀。层次之三:依托对不同道德价值的选择与考验以实现科学的道德决断。道德决断是指研究生在矛盾或复杂的情况下所作的善恶选择或不同道德价值的选择,它是培育道德定力的关键,属于判断层面的坚守,直面多重道德考验。只有拥有正确的道德决断,才能确保研究生在面临各种道德大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决定和道德判断。层次之四:立足意识和行为的自我锻炼与持守以实现稳定的道德养成。道德养成是指研究生按照道德规范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自我锻炼,它是培育道德定力的目的,属于行为层面的坚守,诠释道德终极旨归。只有拥有长效稳定的道德养成,才能对研究生道德定力的“有无”和“强弱”进行客观评判,才能凸出研究生道德定力的效用。
二、从“为什么”着手:探索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归因和价值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以往研究生道德培育的经验总结与理性回应,是对现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道德培育的客观评判与应然举措,是对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的科学预估与前瞻规划。以时间为轴,深刻理解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切实引导研究生增强道德定力的动力源泉。
(一) 回溯过往,研究生失德问题频发,涵育道德定力是最有力的警醒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庞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5]。诚然,研究生学术失范只是其失德问题的一个缩影,但“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不仅为研究生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德育敲响警钟,而且为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澄清了极端重要性和客观必要性。
归根到底,研究生道德失范问题频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追求,纯粹而持久的道德成长空间被不断压缩和侵占,各种难以抵制的诱惑,让定力不够的道德主体难以跳出私利的羁绊、私欲的窠臼、私名的磁场,最终与道德正途分道扬镳、逆向而行,使道德呈现出不应有的短暂性、趋利性与易变性,让投机和侥幸的心理伺机而入,最终导致价值观坍塌而迷失方向、道德底线溃堤而误入歧途。只有直面客观问题,在警醒中亡羊补牢、对症下药,不断强化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促使他们恪守学术道德、捍卫学术尊严,才能让学术生态风清气正。只有充分认识到无德之才不过无本之木,终难成大器,才能在警醒中积聚强化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动力。只有不断强化研究生的道德定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失德蔓延、规避失德重演。
(二) 立足当前,研究生守德形势严峻,涵育道德定力是最可靠的修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所面临的守德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作为“真理的避难所”“道德高地”“灵修处”的学校,在现代教育的冲击下以道德为代价,“由类似于家庭的感情共同体演变成了科层制机构,变成了‘道德贫乏’的地方”[6],而身在其中的研究生,难免不会浸染道德之殇。除此之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诱惑相互潜伏、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强化研究生坚守道德的紧迫程度之强、复杂难度之高、多维阻力之大前所未有。确保研究生在面对“可乘之机”时无动摇之心,面对“近水楼台”时无伸手之意,危而能拒、诱而不动,时刻保持强硬的道德定力,不仅是对研究生修行的重要考验,而且是对研究生品德的关键检验。
研究生作为自带光环的精英人才,若没有强硬的道德定力捍守自己的修为,就必然让自己像气球那样,在极力追求荣耀的野心的膨胀下,最终爆炸在万众瞩目的天空。研究生要时刻谨记,永葆道德定力才能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才能避免自身罢黜修行,埋下余生障碍,让一切都为修行让路。只有锤炼自己,沉淀自己,苦苦修行,才能让内心具有茂美之林,才能让才华长出鲲鹏之翼,而非狰狞之爪。只有心怀坚定的意志,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终,才能固守内心的纯净真空。面对道德选择,只有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始终如一,才能砥节砺行。涵育道德定力,来一场恒久守护道德的修行,已然成为提升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当务之急。
(三) 展望未来,研究生扬德任重道远,涵育道德定力是最安全的护航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担负着建设科技强国的大任,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后备新军。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位标准也日创新高,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为了实现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研究生不仅要确保自身道德过关,更要肩负起弘扬道德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研究生要时刻铭记,德不同,则前路迥然各异;行之至,决于持德定身之力。若没有道德定力保驾护航,让性格中的贪婪、价值观的扭曲占据思想意识高地,即使再优秀的社会精英也可能因痴迷捷径、依附权贵,在各种利益寻租中,不惜以身试法、走上歧途,成为大笑柄、沦为阶下囚。
研究生不仅要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而且要努力成为大众的道德榜样,高举道德旗帜,争做弘扬道德的生力军,让道德之花越开越盛、常开不败。只有不断涵育道德定力,保持锲而不舍、常抓不懈的勇气和魄力,磨砺不怕吃苦受累、勇于拼搏进取的精神和气质,才能练就“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涨船高岸不易”的恒心和毅力。研究生要以身示范,做真善美的追求者、诠释者和传播者,一言一行不失德,一举一动不失向,确保今后每一步都走在正途,让党和人民放心。研究生不仅要助力自己而且要引导他人光荣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成就自我、升华价值。
三、从“怎么办”着力:探寻研究生道德定力的涵育维度和路径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是一个看似简单易行,实则非常复杂的重要工程。只有充分发挥研究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涵育作用,辅之以一定的外在涵育效果,通过助推内力和外力相结合、实现自律和他律相融通、促进监督和自省相衔接,才能确保研究生的道德处于全真空、无死角、不掉线的安全状态。全面探寻最全面的切入维度,深度积聚最可行的合力路径,是切实引导研究生增强道德定力的有效抓手。
(一) 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切入维度思想之维:将道德信仰化是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前提条件。信仰能根植于人心,具有颠扑不破的威力,能够指引前行的方向、提供不竭的能量。道德作为人类发展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之所以能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自律、自愿、自觉中有信仰的支撑。首先,要为道德营造一方净土。将道德上升为信仰,确保研究生在道德追求上笃定、道德信念上坚定、道德选择上贞定,就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义与利、集体与个人、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和侵蚀,坚守道德高地和道德水准”[7],始终确保道德的生存空间干净、纯粹、真空。其次,要对道德保持一心敬畏。信仰的魅力在于能够于无形中让人神往并且心生敬畏,既给人前行的动力,又给人止步的勇气。将研究生道德信仰化,就要始终秉持一切道德法则神圣不可侵犯的认知,让谨言慎行、扬善抑恶成为恒久定势,确保道德被深情相待而不会移情别恋、深度推崇而不会逢场作戏、深刻仰慕而不会朝秦暮楚。再次,要让道德成为一种导向。信仰是人生征程中的指南针,能够指出正确的航向。研究生道德信仰化,就要以道德为指向灯,把践履道德行为当作自身的义务,在“道德人”的修炼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力争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格之维:将道德气节化是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必要元素。气节在我国的道德传统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主要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原则性和道德、政治上的坚定性。气节涵盖的内容繁多,关乎福与祸的态度、荣与辱的评价、义与利的权衡。首先,要做到为人必以仁爱。气节衍生于人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的结晶,彰显了人格的独立,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研究生道德气节化,要掌握好不同角色的要义与精髓,把仁爱融入自己信守不渝的为人原则中,即使身处逆境、面对诱惑、危难之际,都始终保持道德信仰不变、道德立场不移、道德方向不偏。其次,要做到处事必重大节。气节能够使人保持“独立人”的冷静与理性,让人有大胸怀、大格局。研究生道德气节化,要学会从全局和整体着眼,不拘泥于小节,在道德修炼方面,还应把精力集中在掌握关键环节和抓住重要时机上,确保心无旁骛。最后,要做到守身必从大义。气节是指人有志气、有节操,能够坚持正义,不屈服、不投降的品质。研究生道德气节化,就要避免在金钱面前迷失方向、在欲望面前丧失自我、在虚荣面前丢失气质、在私利面前遗失初心,让研究生敢于直面道德选择,始终经得起大是大非的检验和大风大浪的考验。
心理之维:将道德意志化是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关键举措。任何实践的落地,都是个人心理作用和意志选择的结果。要想确保自身的选择始终正确、明智,离不开自我意志的参与。一来,要强化自身的自律力。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研究生的道德意志化,是为了研究生在遇到道德抉择时,能够反躬自省,扪心自问。为了自己管住自己,广大研究生就应依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自己要给自己画一个圈”[8],圈内有“定海神针”,正气充盈、邪不可侵,能确保良心不受污染、信仰不受腐蚀。二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作为社会人,研究生的道德始终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尤其容易受歪风邪气的侵蚀。研究生要学会用意志克制和约束自己,时刻上紧发条防止松动,克服一切阻力和诱惑,严格按照道德原则践履道德行为。研究生道德意志化,就要把所坚守的道德植入到自身的基因中,进而形成强大的抗体,练就百毒不侵的金刚罩。三来,要不断增进自身的判断力。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人生就是由无数选择拼凑而成的,站在天平的中间,在感性和理性的权衡中,难免会犹豫、会彷徨、会纠结、会挣扎、会无奈,而强大的判断力会让研究生懂得该如何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节。
本领之维:将道德能力化是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的重要保障。保持恒久的道德定力,是美好的愿景,但真正要落到实处却非易事,需要道德主体在自身素质方面具备完成特定任务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强调的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以“知”促“行”,以“行”悟“知”。一是,“知”道德的能力。以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体能、一定的物质条件为“载体”,通过不断学习,深化对道德的认知,头脑不清者、意志不强者、精神不振者、能力不足者,定力无从谈起。从思想上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是道德定力养成的关键,毕竟“道德定力的养成过程本身就是人们道德认知的深化过程,是对个人所学道德理论的一种肯定”[9]。二是,“行”道德的能力。掌握有效的方法和胸有成竹的底气,善于从生活实践中摸索、从先哲智慧中汲取、从他人经验教训中总结。研究生要练就“道德人”的真本领、硬本领,消除“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避免胸中无策、心中无情、手上无招的尴尬。三是,知行合一的能力。研究生不仅要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让自身既能够有实力践履道德义务,形成向上、向善、向阳的力量;又能够有魄力向一切非道德的认识和行为亮剑、发声,让一切腐蚀道德定力的毒瘤无处遁形。研究生要通过不断磨砺和提升自我,积极搭建起“善意”通向“善果”的桥梁,让自身成为由知到行的全能摆渡人。
(二) 涵育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合力路径积聚柔性教育合力:确保研究生道德始终在场避免缺位。道德定力作为研究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来源于对道德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坚决追随,多一些知识,就会多一点探求真理、助推实践的有力武器。因此,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部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到,道德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应不断创新方法,以润物无声的柔性方式及时对研究生的道德进行充电,避免研究生因道德断电或电力不足而出现道德罢工。第一步要教育研究生知德。确保研究生知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掌握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为自身道德提供丰厚的滋养,时刻用最新道德成果武装头脑,为强化道德定力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步要引导研究生尚德。教育者要率先垂范、主动推崇道德,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道德表率,常修为学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外不愧人、内不愧心。第三步要力促研究生践德。以自省、自警、自勉、自励作为起点和基础,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底下、无论是有人时还是无人时、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上,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和弘扬公民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做一个高尚的全优道德人。
形成刚性监督合力:确保研究生道德始终在线防止滑坡。研究生心智虽然相对比较成熟,但由于缺乏历练和戒备,依旧容易受学生思维的影响,容易被外在环境和异己声音所左右,需要辅之以一定的外力引导。研究生道德定力的涵育离不开外部监督和约束。一方面,要找准监督者,明确责任人。研究生培养部门以及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干部要扮演好监督者角色,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既要分工,更要合作,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织密监督大网、提高监督频率、增强监督效果,确保所有研究生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严格遵循主流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避免道德滑坡。另一方面,要用好策略,优化管束法。当前,研究生培养容易误入不管、不顾的“放养型”陷阱,让研究生深感自由自在、无约无束,进而放松警惕。研究生培养责任人要强化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服务,采纳不同策略。管束方法要有力度。只有建立健全便利、管用的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才能确保每个环节都套上紧箍咒,让监督只有进行时。管束范围要全覆盖。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转向网络空间,研究生培养责任人要采取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着重抓那些容易滋生诱惑和不正之风的领域和环节,确保对研究生的管束既全方位、全覆盖,又抓关键、抓重点。管束效果要可持续。管束如果只是纯粹的强制管理和盲目束缚,不仅难以取得长期效果,甚至会产生恶化的反作用。要学会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外在管束渐渐转为研究生的内在自觉。
构建中性测评合力:确保研究生道德始终在位杜绝偏航。对研究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定期测评,提前预知、科学甄别、客观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其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道德测评体系。一要精准设置测评内容。要本着导向性、可行性、全面性的原则,从与研究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着手,探索一套全面的测评通卷。主要从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进行指标量化。二要做好测评方案与宣传。由辅导员和各班测评小组与班干部通过开班会、群通知等方式,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程序,全面收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测评表。除了显性测评外,还应加上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室友评价等隐性测评。测评过程要严肃、透明、客观,测评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三要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对其发展方向提供建议等,以便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第一时间纠偏,有针对性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在不同的角色切换中游刃有余。四要精细优化测评方案。通过广泛听取和征询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等的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让方案不仅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能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和高效的激励作用,让研究生的道德状态处于可视、可控、可管的合理区间。
[1] |
徐岚, 陶涛.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的突出特征-"研究生教育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7): 104-109. DOI:10.3969/j.issn.1674-5485.2016.07.019 |
[2] |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5-05(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MJY201310001.htm
|
[3] |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2-30(1).
|
[4] |
邱龙虎.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探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4): 52-53. DOI:10.3969/j.issn.1672-8874.2007.04.021 |
[5] |
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10-04-09(2). http://www.cqvip.com/QK/86003X/201004/34598528.html
|
[6] |
高德胜. 论道德作为现代教育之代价[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0): 1-9. DOI:10.3969/j.issn.1674-5485.2013.10.001 |
[7] |
郭小强. 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定力[J]. 红旗文稿, 2017(19): 30-31. |
[8] |
习近平. 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J]. 秘书工作, 2014(6): 4-8. DOI:10.3969/j.issn.1003-9740.2014.06.002 |
[9] |
韩桥生, 汪荣有. 增强党员干部道德定力[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4): 104-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