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Issue (1): 3-7   PDF    
继往开来, 坚定自信, 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念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40周年
黄宝印, 王顶明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北京 100083
摘要: 4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规模、治理模式、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提供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进一步聚焦内涵,在双一流建设中率先突破;进一步开放合作,多方着力共同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40周年     高质量发展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40周年。197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决定将1977、1978两年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合并进行,一次报名、同时考试、一起入学[1]。自此,中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春天。40年来,研究生教育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同行、与祖国繁荣昌盛休戚与共,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重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重新认识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深入思考如何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研究生教育4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发展经验

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开启,掀起了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党和政府,从培养人才入手、从独立自主培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端人才入手,果断决定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意义重大。

(一) 主要成就

第一,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飞跃。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研究生教育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及强、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0708人发展到2017年的806103人,现有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超过260万人,其中博士生36万人,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接近2人,已成为全球规模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40年累计招收研究生超过1050万人,累计授予博士学位79万人、硕士学位740万人,[2]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高层次人才,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急迫需求。一大批优秀研究生已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项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已经完全实现。

第二,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始终立足中国大地,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有益经验和做法,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基本成熟和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有效、有力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持续、有质量的发展。作为新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确立了中国特色现代学位制度,构建了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体系和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种学位类型;建立了政府主导、省级统筹、培养单位自主办学三级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学位授予单位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单位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与模式基本建立并日益完善。

第三,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等重大建设项目,有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提升,一批高校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支柱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目前,中国一批高校和学科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内地已有49所高校进入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名,近千个学科进入ESI前1%,多维度、广覆盖的重点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研究生教育服务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第四,中国研究生教育支撑国家创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等国家重大项目的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研究生培养单位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科教融合、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全国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汇聚了全国60%以上的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SCI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3]。中国的学术产出已居世界第一、学术影响力已跃居世界第二、科学贡献已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日益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支撑。

第五,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的活跃度大幅提高,境外研究生培养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若干所大学走出国门到海外创办分校。作为《亚太地区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地区公约》缔约国,中国已与英、法、德等4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达260多个,来自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近8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来华留学研究生占在学研究生的比例超过3%[4]。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

(二) 主要经验

经过40年的探索、奋斗和发展,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协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

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积极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40年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研究生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把握大势、总揽全局、凝聚各方力量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开创研究生教育事业新局面;才能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行稳致远、育人以用,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深刻变革。

第二,改革开放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积极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40年实践表明,唯有改革开放才能突破束缚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桎梏、藩篱,开启研究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征程;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超前布局并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才能做到既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又借鉴国际有益经验,调动国内外有利因素,凸显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后发优势。

第三,服务需求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积极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导向。40年实践表明,没有需求,改革就没有方向,发展就没有目标,质量评价就没有标准。立足服务需求,方能始终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立足提高质量,方能持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研究生培养能力和水平。以满足、适应、引领需求为依归,已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共识和行动准则。

第四,保证质量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积极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40年实践表明,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保证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信念,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追求。无论是在研究生教育起步阶段,还是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规模小还是规模较大阶段,无论是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无论是学位授权审核还是招生考试,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论文答辩,每个环节都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监督体系已基本成型,不断激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五,重点建设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积极健康持续的根本策略。40年实践表明,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扶优扶特、扶需扶新,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中国国情。“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等重点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的“排头兵”“试验田”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二、新时代新使命,深刻认识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与历史地位

回望历史,总结经验,更要立足当下,研判形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5]。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放眼世界,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研究生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具有一流的研究生培养实力、无不以培养一流的研究生为重要标志和旗帜。研究生教育越发达,高端人才供给就越充分,科教融合就越紧密,科研育人机制就越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就越成熟。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 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供给。缺乏持续、稳定、全面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就难以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也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6]

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谢维和指出“今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是明天国家竞争力的水平”[7]。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和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在《前进之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指出“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一个强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创新与国运相牵,人才与国脉相连。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国家发展实力与科研潜力的主要标志,是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与激发人才红利的核心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发展知识经济的活力源泉,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以及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高等院校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与使命,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能够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以说,研究生教育正在成为社会创新的中心。

新时代新使命,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伴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国家对高层次人才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需求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必须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科技、人才竞争新趋势新挑战新要求,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和历史使命,以更大的决心、更广阔的视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

新时代新任务,全国教育大会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国研究生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上树立标杆、做好表率,努力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

三、坚定自信,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中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在立德树人、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内涵建设、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研究生教育要在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上树立标杆。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各阶段、各环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牢牢把握党对研究生教育的领导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当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健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把是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作为重要标准,扭转不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评价导向。据2017年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数据,我国260多万在学研究生中,研究生党员占比超过一半。因此,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28号),要求面向全国高校组织开展“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的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促进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整体提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第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研究生教育要在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上走在前列。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内在动力。建立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调节机制、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分类改革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与培养模式,健全研究生导师权责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健全系统完整、相互支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法律制度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独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院校发展、认证监测等各有侧重的多元评价机制。特别是伴随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转化,迫切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机构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快形成完善的、强大的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多元合作大格局。

第三,以优化结构为基础,研究生教育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成为典范。要把研究生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超前谋划、同步部署、充分发挥适应、支撑、引领作用。着力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院校类型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进一步增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创业育人新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密互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交叉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战略需求侧、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比如,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组织开展的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活动,为广大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机会,引导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促进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建立全国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中心,打造类型多、数量大、高水准案例交流平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效支撑。

第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研究生教育要在“双一流”建设中率先突破。要把握人才培养的痛点,明确科学研究的重点,找准社会服务的难点,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的支点,主动面向高水平需求,提供高水平的人才、高水平的成果、高水平的服务。以学科为基础,打造学科高峰,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一流的学科团队,拓展学科育人功能,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输出建设性社会影响。高扬特色旗帜、坚定特色自信,进一步强化高校特色发展、特色一流、特色强教。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技术突破策源地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阵地作用,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在“双一流”建设评价中,要坚决摒弃“四唯”弊端,引导高校将各项职能统一到人才培养上去,全面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育人”“育才”相统一,积极推动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第五,以开放合作为平台,研究生教育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做好表率。要积极对接国家外交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与世界一流资源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优势。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具有全球显示度;优秀生源的国际流动是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征,高水平交流与实质性合作日益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识。聚焦学科建设,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精通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推动中外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相互融合、办学模式互学互鉴、学历学位相互承认。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互联互通。努力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阵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40年来,我国已累计招生培养1000万研究生,按照现在的增长幅度测算,未来十年,我国还将招生近千万研究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将更加合理、制度更加定型、模式更加完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将更加强大、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更加提升。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伟大进程,我国研究生教育理念、制度、模式,将为世界研究生教育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 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培养40周年[J]. 中国研究生, 2018(7): 12-13.
[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据中心.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7[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62-197.
[3]
杜占元. 高校科技改革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4): 376.
[4]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据中心.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6[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11-13.
[5]
孙春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J]. 求是, 2018(19): 1-2.
[6]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EB/OL].[2016-12-07].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7]
谢维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战略与规划[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前言.
Continuously Improv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ith More Confidenc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stor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UANG Baoyin, WANG Dingming     
China Academic Degrees and 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the past 40 years, China has mad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scale, administration mode, and high-leve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n this way, it has strongly supported innovation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d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past 40 years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advance to the goal of a strong country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standing at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we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basic task to educate people morally, focus on interior reform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optimize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tructure. Furthermore, we should endeavor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urther open up and cooperate with the world so a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to a higher level.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40th anniversa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