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Issue (6): 40-45   PDF    
博士研究生教学学术能力的培养
杨柳群1,2    
1.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长沙 410081;
2. 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 长沙 410073
摘要: 我国近半数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在取得学位后进入高校教师岗位,但其专业学术能力同教学学术能力之间的不对等日趋显现,高校对于新入职教师的满意度在逐渐降低。从教学学术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对教学学术能力的内涵进行阐释,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养面临的挑战,分析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对其教学学术能力进行培养的必要性,并就博士生导师如何在培养学生教学学术能力中履行职责与发挥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教学学术能力     博士研究生     培养    

随着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数据显示[1],高校仍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在取得学位后进入到高校教师岗位工作。我国博士研究生在博士攻读期间大多并未接受良好的教学技能及素养的培训,也缺少与教学相关的科研训练,博士毕业生的专业学术能力同教学学术能力之间的不对等日趋显现,这导致大部分新入职的高校教师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对于新入职的教师的满意度在逐渐降低。而我国目前实行的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考核及培训并不能有效保障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全面加强以未来高校教师为取向的培养,应成为我国改革未来高校教师培养的重要议题。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作为博士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士生导师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以及个人品质德行对博士生也会产生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从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的角度分析对博士研究生教学学术能力进行培养的必要性,并就博士生导师如何在培养学生教学学术能力中履行职责与发挥作用进行探讨。

一、教学学术能力解析 (一) 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教学学术思想的首次提出与美国大学职能从单一逐步迈向多样化而带来的弊端有关。17世纪中期美国殖民地大学创始之初的基本职能即教学,主要是沿袭欧洲大学的传统,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要目的,古典课程的讲授是大学的中心活动。1862年《莫雷尔赠地法案》出台之后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被重视,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国家利益关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二战后,美国通过颁布各项法规政策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帮助国家发展,大学承担的科学研究任务日益繁重,大学的工作重点从教学转为科研,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导向而不看重教学质量,大学教师中普遍存在对自身专业生活的不满和学术工作内涵的困惑,教师将原本应该投入到教学上的时间用于争夺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造成了对学生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达不到预期标准,使得整个本科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高等教育出现信任危机。在此背景下,1990年,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家、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Ernest Boyer)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第一次将教学活动划入学术的范围,学术被细致分为四个类型: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2]

“教学学术”是一种新型的学术观,这一学术观把教学视为更广泛意义上大学学术活动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学术的内涵,使学术活动更具包容性和相互渗透性,也是对教学及其与科研的关系的重新认识;同时,这一学术观还原了教学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职能的角色,恢复了教学在大学中应有的尊严,这意味着,和发现知识一样,传播知识也应登上学术的大雅之堂。之后,学者们对于教学学术思想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完善,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舒尔曼(Schulman)1997年接替博耶成为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他在博耶思想的基础上将“教学学术”扩展成为“教与学的学术”,提倡教学学术应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至此,大学教学学术思想正式确立,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致力于探求使教学能够持续发展的条件、机制和学术导向,让大学教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发展成为成熟、规范的专业领域。教学学术运动推动了教师评价和教师发展的创新,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将科研和教学内在结合的学术成长之路。

(二) 教学学术能力的内涵

博耶在提出教学学术之初,并未对其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近30年来,学术界虽然还未就教学学术的内涵、功能和实施等问题达成一致看法,但广泛认同的教学学术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有系统的或有方法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接受同行的公开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最终成果[3]。教学学术不同于其他传统学术的独特之处源于大学教学实践。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对于教学学术能力内涵的理解倾向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博耶为代表,倾向于探讨教学实践中生长着的教学学术,即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学术,使教学更为艺术化;另一个是以舒尔曼为代表,倾向于研究实践中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强调深入到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研究,找寻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收集并且分析数据以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教学学术能力强调了教师工作中教学与学术两个因素,注重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研究,教学学术能力是将知识传授与科学研究共同实施于教学实践中的能力。首先,作为一种在教学中体现的能力,教学学术能力包含了教学的知识储备及教学技能。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教学技能指驾驭真实课堂的能力,如撰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计作业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策略,新技术的应用及接受等。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还包括各种职业素养或教学素养,如团队协作能力、情感互动能力、领导力、教学中的伦理道德等。其次,作为一种学术性彰显程度较高的学术能力,教学学术能力还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显现化、理论化并作用于教学以促进教学的能力。教学学术能力是大学教师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但是较好的研究者,同时是非常有活力有效率的教师,并且还应该是学生在校园中的优秀情感互动伙伴。

二、博士研究生教学学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大学职能历经三个阶段的演变,自中世纪伊始,大学从单纯的综合性传授高深学问,到洪堡思想影响下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之后随着“威斯康星思想”的出台进一步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从传授知识、发现知识到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博士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对博士生教学学术能力培养的强调,与对大学的基本职能的理解与坚守紧密相关。教学学术能力的基础即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把教学研究视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与对话,通过基于教学研究的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加强博士生毕业后对于教师岗位的胜任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

(一) 提高教学学术的“身份认同”

自教学学术这一新的学术观提出以来,国际范围内的教学学术制度化发展虽有进展,但整体上,教学学术仍处于大学主流话语和学术生活的边缘,教学活动在大学的学术地位的认可程度不高。教学学术运动在处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引导大学在以教学为主旨的人才培养主航道上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扰其深化发展的难题,其中成果发表单一和受阻在影响教学学术运动深化发展上尤为突出[4]。舒尔曼提出,教学学术在大学学术地位的确立,需满足三个基本标准:成果的公开化,接受批判性评论,以及成果能够交流和被同行使用;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是教学成果公开化的主要途径之一[5]

这种现状与传统的教学学术探究主要只限于高校教师群体不无关联。以科研为导向的当今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承担巨大的教学工作量之余疲于科研竞争;从事教学学术研究耗费时力,并且成果受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的影响,未必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这使得许多教师对发表教学学术论文并不情愿。

对于教学而言,仅以论文发表作为成果公开和交流的方式,未免单一。布莱斯顿(J. M. Braxton)等人提出,教学学术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术活动”“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发表的学术成果”三个方面,其中,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是教师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6]。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之一即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同时强调科研内涵的包容性和渗透性,把教学学术与传统的学术都视为博士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博士生进行基于教学的科研活动,培养博士生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运用、分析、研究、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学术成果的体现,同时在指导博士生实施和呈现学术活动和成果时,博士生在理论观点、研究方法、论据和论证等方面都将接受严格的学术规范及训练,这也有利于博士生教学论文的产出和发表,从而补充大学教师在教学成果产出方面的不足,提高教学学术在学界的“学术认同”,使得教学研究与传统的科学研究在高校具有同样的意义和地位。

(二) 应对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养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新入职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传统途径一般都是应聘者通过笔试、面试、试讲等环节正式上岗之后,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学校组织培训,基本上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能如期拿到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教师资格认证模式及培训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政府视角单一、受委托的学校监管不力、先上岗后拿证、资格培训时间短、培训过程流于形式、考核内容简单僵化等,因而无法满足高校对于教师的最初要求,无法保证我国未来大学教师的总体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也有学者针对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质量、优化培训模式的研究,但是笔者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入职的博士毕业生高校教师资格的取得及其教学水平的保障,不能只依托于入职后的考核和培训,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不能替代教育,对高校年轻教师的培养应从入职之前开始,博士生教育阶段即重要的职前教育阶段。

美国学者费斯勒(R. Fessler,1985)提出教师生涯循环论, 从整体上考察教师发展历程。他认为, 教师发展经历8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和生涯退出阶段[7]。该模型的划分标准非常细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一目了然,表明教师发展不是在入职后才开始,而在入职之前就开始了,博士生教育阶段作为重要的职前教育阶段,是教师发展的渗透期和预备阶段。

博耶提出“教学学术”思想时也指出,要改变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观念,应从改变研究生培养方式入手;大学教师培训应加入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仅仅通过改变已经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的实践并不能帮助大学产生一种真正不同的学术文化氛围,收获的成果也十分有限。所以,大学应该从改变未来教师的培养机制入手,启动博士生的教学发展工作,提升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加强未来教师教学的职业准备,使我们博士层次的教育能够支持未来的学者去追寻教学学术的道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增强博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我国自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开设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以来,博士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我国已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近64万人[8-9]。近年来多项调查显示,尽管博士生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选择进入非学术性行业(如政府、企业、医疗等)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较小,高校仍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1, 10]。另有研究显示,博士生职业类型期望也呈多元化,选择将来从事学术职业与非学术职业的博士生比例差别并不大:47.9%的博士生选择从事学术职业,52.1%选择从事非学术职业;从读博前到读博期间大部分博士生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职业期望,并且博士生对博士生培养满足自己职业发展需求的评价较低[11]。此外,这些刚入职的博士毕业生的教学水平却不断受到用人高校的质疑,比如传授知识的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方面的欠缺,这反映出我国博士生培养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之一即:过于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其他技能的发展,比如教学技能等职业转化能力的发展,导致博士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同教学水平之间的不对等,很多博士毕业生缺乏对教师行业的基本认识以及基本的教学理论、技能和素养,很难快速适应大学的教学岗位。

究其根源,自19世纪末博士生教育从德国柏林大学开端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深受德国洪堡精神的影响,高度重视科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和社会将科研能力看成博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渐渐忽视了大学产生之初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教学,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但是如果博士研究生在职前不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素养的话,他们在开始就不能被高校很好的接受,并且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师生涯带来巨大的挑战。这种种的现象促使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须重新审视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问题,全面重视博士研究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已经不可回避。

三、博导在博士研究生教学学术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职责

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是博士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而且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博导作为高校教师,是践行教学学术、与学生接触的最直接的角色,因此,博导对于教学学术的理解与实施对于博士研究生教学学术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博导因素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是有现实意义的。

现代博士生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在德语中,博导被称为“博士生之父”,这一称谓表现了导师与博士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代际传承以及森严的学术等级制度,也体现了导师对博士生绝对权威而私密的学术指导。这种指导也曾因其缺少监管被形象的比喻为“秘密花园”(secret garden),因而早期少有对博导职责的专门研究。19世纪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创研究生院制度,将一对一的师徒制师生关系,改为导师为主的委员会制度。随着结构化模式的流行并占主导地位,博士培养过程的透明度得以增加,学界开始聚焦博导职责研究,比如影响导师指导的因素,导师职责的定位及其合理性,导师不同的指导方式及特点与指导结果的关系等。大致而言,国外把博导的职责定位于学业学术、职业发展及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等三个方面[12]。笔者将从博导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职责,结合教学学术能力的意义内涵,探讨博导如何在培养博士研究生教学学术能力的过程中更好的履行职责与发挥作用。

(一) 学术活动的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反思

博导的首要职责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导,包括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上的指导,这是对博士生导师职责的基本定义,也是国际通例。因此,博导要帮助博士研究生更新学术观念,真正理解教学学术的内涵,使他们不再坚守着单一的学术能力至上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学在高校学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价值,并从学术的视野探究与反思教学。博导可以通过大力开展基于教学的研究与反思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学术能力。

首先,应改变博士研究生现在所接触的学习内容,增加与教学相关的研讨,以帮助博士研究生更多的了解和未来教师生涯有密切关联的高等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例如学术自由、多元文化、终身学习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这种研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 并对不同大学类型教师的角色有清晰的理解,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教师职业发展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1世纪以来,普林斯顿大学高度重视师生教学学术能力的培养,每学年都开设专门的研修班,每学期组织四次研讨,对全校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开放。研讨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当代高等教育的方向;如何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比如认知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学科进行教学研究;有效的课程设计和评估;学生参与讲座、讨论和实验;使用促进学习的教学技术;编写教学大纲等[13]。这样全校规模的大型研讨需要大学从制度层面的规约与保障,以及研究生院与各个学院的协同合作,但是博导作为博士研究生最直接的指引人和帮助人,应当首先意识到开展基于教学的学术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就如何开展研讨和研讨内容形成可行性的方案。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实证研究指出,成功实施博士生教与学学术项目(SoTL)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博导的指导与协作,博士研究生在读博期间参与教学学术研究活动的同时,如期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博士学位离不开博导的支持[14]

其次,博导可以通过开展教学与学术合作项目,帮助博士研究生合理的将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比如,鼓励博士研究生申报改善学科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之中,博士研究生可以提出理论的设想,并在实际中真正的去构建自己的设想,通过这种方式,更多的博士研究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在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这为培养博士研究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水平大学教师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在课题和项目研究中,博导还能够训练博士研究生学习如何按照学术研究的范式进行教学研究,即以个人的教学实践为起点,结合已有的教学理论,基于相应的教学情境,反思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等。

(二) 教学过程的实施:加强对博士研究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博导应该给予博士研究生学习有关教学技能最起码的空间和尊重,要把对博士研究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到重要的位置,并积极参与到对博士研究生的有关教学技能和更广泛的社会经验的多样化的培训之中,比如校际、院系合作、联合指导等。

我国的博士生教育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即理想地认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做好科研写好学位论文就可以了,至于教学,那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样的认识或做法显然是割裂或模糊了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教学学术能力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能力的提升处于被动的或随意的状态。要提升博士生的教学学术能力,除了对其进行基于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反思训练之外,还须为博士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其驾驭课堂的教学技能;还要让接受博士层次教育的未来教师面向真实的学生群体,同时让资深的教师教授为他们提供指导、咨询以及各种支持和帮助。

首先,博导应鼓励引导博士研究生随时进入到实际的课堂,帮助其获得观察、熟悉和理解教学的机会。通过观摩与交流,博士研究生既可以学习课堂艺术、领略名师风采,感悟教学之道,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照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提高自己。比如东北师范大学近几年在提升博士生教学能力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就要求博士生助教的见习活动不少于10次,并要在见习活动结束后撰写教育见习报告[15]

其次,在多次教育观摩和反思的基础上对博士生进行模拟教学训练。包括课前训练博士生撰写课程计划、设计课堂任务、选择教学策略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小型的模拟教学;课后要求博士生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反思,博导再针对普遍和个性化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博士生参考。

(三) 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塑造博士研究生的教师品质

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对于博士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也是博导的重要职责之一。博导和博士生之间除了学术上的合作指导关系,还应该包括人格品质上的指导关系和楷模作用。博导不仅仅以其指导质量和学术水平影响博士生的治学态度、学习方式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以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对博士生的教师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博士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并不是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知识,而是获得一种思维的风格和研究的方法。导师个人的思维风格、行为方式和精神气质会对博士生产生一种榜样的作用,博士生以此为参照,选择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导师在这方面的影响,才真正具有“导”的意涵。

国内外学者对和谐导学关系的内涵展开了研究,国内有研究指出,研究生和导师的和谐关系包括知识交易与知识合作关系、积极的道德关系、融洽的情感关系[16]。美国学者Barnes和Austin的研究指出,和谐的导学关系及成功的导师指导行为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特点,笔者梳理归纳后,如表 1所示。[17]

表 1 和谐导学关系的五个特点

这里提到的和谐导学关系的五个特点,也是导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基本品质:精深的专业素养、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学生的关爱、与学生的互动、诚信的治学方式等。在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中,博导通过言传身教,让博士生切身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品质。在与博导心智、情感互动的过程中,博士生也提升了自己与他人情感互动的能力,这有利于其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沟通协作。其次,博导通过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需求,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坚定其成为大学教师的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
高耀, 沈文钦. 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2014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2): 49-56.
[2]
Boyer E L.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R].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15. http://connection.ebscohost.com/c/articles/9701224484/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professoriate
[3]
Kern B., Mettetal G, Dixson M D. The Role of SoTL in the Academy:Upon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Boyer's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J]. The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5, 15(3): 1-14. DOI:10.14434/josotl.v15i3.13623
[4]
谢阳斌, 桑新民. 教学学术运动面临的三大难题与破解之道[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7): 102-106.
[5]
Shulman L S. From Minsk to Pinsk:Why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J]. The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0, 1(1): 48-53.
[6]
侯定凯. 博耶报告20年:教学学术的制度化进程[J]. 复旦教育论坛, 2010(6): 31-37. DOI:10.3969/j.issn.1672-0059.2010.06.007
[7]
汪霞, 崔军.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促进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1): 87-91.
[8]
我国历年学位授予情况统计图.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EB/OL].[2017-06-26].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30/pdssn/270849.shtml.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数据统计[EB/OL].[2017-06-26]. 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s6200/.
[10]
陈洪捷, 赵世奎, 沈文钦. 中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成就、问题与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6): 44-45.
[11]
顾剑秀, 罗英姿. 学生职业发展需求视角下博士生培养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8所高校的经验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16(2): 72-78. DOI:10.3969/j.issn.1672-0059.2016.02.011
[12]
杨柳群, 刘利. 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9): 53-57.
[13]
Call for Applications for the 2014-15 Teagle Teaching Seminar[EB/OL].[2017-05-20].http://gradschool.princeton.edu/news/call-applications-2014-15-teagle-teaching-seminar.
[14]
Schram L N, Allendoerfer M G. Graduate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J].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2, 12(1): 8-22.
[15]
张凌云, 贾永堂. 重识博士生培养模式[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4(9): 55-63.
[16]
郭欣, 任增元, 李芦钰. 研究生与导师和谐关系的内涵与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6): 60-64.
[17]
Barnes Benita J, Austin Ann E. The role of doctoral advisors:a look at advising from the advisor's perspective[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009, 33: 297-315. DOI:10.1007/s10755-008-9084-x
On Training Doctoral Students with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YANG Liuqun1,2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2.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Abstract: After obtaining academic degrees, more than half of the PhDs go to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as teachers. Due to their unbalanced ability tha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in professional academic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the universities hiring them become less satisfied with the new teacher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from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in doctor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raining teachers for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how doctoral supervisors could perform their duties well and play a better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Keywords: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doctoral stud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