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Issue (5): 48-52   PDF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真实之维及其实现
温小军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广州 510006
摘要: 研究问题对学位论文至关重要。能否提出一个真实的研究问题,更是学位论文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一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在选题方面却有违真实性原则。文章在人与研究问题的关系这一基本框架之下,从理论、现实、历史、研究者和读者五个方面提炼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真实性的五个特征:逻辑性、实践性、创新性、量力性、公共性,并分别联系其相关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 教育硕士     学位论文     选题     真实    

从根本上说,科学研究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位论文则是用一种认知的方式并借助书面语言的形式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予以记录和阐释。由此可见,问题对于学位论文至关重要。然而,根据笔者近几年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指导、评阅、参与答辩等经验,发现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并不如意,甚至存在种种误区,主要表现为:依据某个理论“套”问题;主动臆断地“想”问题;依照别人的研究“借”问题,好大喜功地“造”问题,出于一些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搬”问题等等,不一而足。这在结果上造成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在选题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过乱、过于主观、过旧、过空、过偏等。能否提出一个值得研究、需要研究、能够研究的真问题,是学位论文的基本前提与关键所在,它直接决定该研究的成败,事实上,以上所述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无不有违其真实性之原则。基于此,有必要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真实性进行集中思考:阐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真实性的特征,并结合其选题的现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究竟如何把握研究问题的真实性,首先应明确什么是“真实”。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是“真实”的基础,离开人的实践,所谓的“真实”只能是抽象的虚幻。因此,我们应从实践的观点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把握“真实”,进而在人与研究问题的关系中把握真问题。众所周知,研究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独白,本质上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因此,这里的人不仅包括研究者,还包括读者。而对研究问题的把握则可从理论、现实和历史三个维度进行,这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对理论、现实、历史的把握, 既是教学研究视角, 也是构建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析框架”[1]。这样,我们便可从理论、现实、历史、研究者和读者五个维度去较全面地把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真实性的特征,进而提出相应的实现策略。

一、选题的逻辑性及其实现

选题的逻辑性主要是从理论这一维度来说的。选题在理论上的要求是对教育学所有学位论文而言,但是因学位论文类别不同,则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因其专业特殊性,不以丰富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观诉求,而主要为对理论的应用,即以理论为基础和工具,来研究、分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在理论上的要求进一步具体理解为选题的逻辑性。有学者从逻辑自洽性的角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要求言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2]。具体地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容上要合理,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在道理上说得通,不能出现理论破绽;形式上应周延,不能出现逻辑错误。

但是,当前不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在逻辑性方面出现了种种不足。有些选题,一味跟从理论潮流和热点,忽视了对理论与实践之间是否有本质联系的前提性追问,以致落入“关公战秦琼”“张飞打岳飞”的矛盾之中。如有些教育硕士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这当然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更多地体现在思想观念层面,或者说形而上层面,而不是形而下的层面。有些论文却未顾及到这一点,一味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这便忽视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的概念外延与语文学科培养目标的外延不一致这一基本逻辑。再如“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一题,研究者试图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探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然而,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中是作为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而言的。古代诗歌教学虽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有益,但却不能全部承担学生语文素养养成这一任务,它只能承担部分(否则,现代文阅读教学便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所以此选题在逻辑上仍欠周延。

实现选题的逻辑性,可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在选题过程中要以科学原理为依据,要经过反复比对、鉴别,寻找到与解决问题适切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并努力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契合点。当涉及较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理论时,应围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需要对多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

第二,强化教育硕士生的概念思维。概念是对事物属性的概括,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判断、推理和进行论证的基本元素。一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在逻辑上出现问题,许多是在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出现了问题。概念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它是一种以概念为工具和基础的理性思维方式。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过程,主要是一个理性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合理、准确地把握概念是学位论文选题的最基础工作之一。因此,教育硕士生在选题时应对选题所涉及的概念进行清晰地理解和界定;或者在已有的概念界定中选择、确定一个最适合本论文研究语境的概念;或者根据本论文研究旨趣重新清晰地界定一个(些)概念。概念界定之后,要注意概念理解、运用过程中的一以贯之,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二、选题的实践性及其实现

选题的实践性主要是从现实的维度而言。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位特点及培养目标决定其学位论文不是就学理问题进行基础研究,更不是从某种理论出发空发议论和空谈理想,而应当基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疑难等,提炼出一定的研究问题,再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努力寻求解决之道。关注现实,关注实践,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特定的诉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选题要基于现实,以实践为基础;第二,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能有力地回答、积极地干预、有效地改进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基于实践性这一要求审视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有论文以“古诗文资源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为题,研究者试图借助古诗文(含古诗词与散文)来促进高中生的写作教学。然而,正如早年吕叔湘先生所称:“白话不能从白话作品里学,非得从文言作品里学,真是不可思议”[3]。因此,现实的情况是,要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的写作能力,当以读现代汉语作品为主,而不是舍近求远,去求助于古诗文。诸如此类的还有关于“初中绘本教学”选题,这显然忽视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也忽视了初中生应以读文字而不是以读图为主这一教育现实要求。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如何实现其实践性?

首先,观照实践。应通过对相应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实习实践环节的有效落实、校外导师的实质性参与等举措,帮助教育硕士生深入实践、理解实践。

其次,遵从实践。所提出的问题不应是研究者主观意愿中“想当然”的产物,应源于实践,以实践为基础,要在实践中能找到相关的例子予以验证。

第三,高于实践。学位论文研究不是一味追随实践,不是给实践开具体“处方”,而应从日常的实践教学中走出来,并立足于一定高度、广度、厚度来反观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大多是经验性问题和具体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研究,不可能仅仅就这此经验性问题展开讨论,而需要将经验性问题、具体的问题上升至本学科体系中的某一个归属点,并以学科通行的概念来表述该问题,并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三、选题的创新性及其实现

选题的创新性主要是就历史的维度而言,具体地说,是从研究问题的本身研究史的角度来说。有研究者认为,一篇硕士论文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最主要看两条:一是检查论文的撰写是否符合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程序。二是对研究的课题应有新见解[4]。由此可见,创新性在学位论文中的重要性。什么是论文的“创新”?通俗地讲,就是说别人所没有说过的话,或对别人说得不对、不全、不深的话“接着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为新问题、新视角、新框架、新方法、新结论等不同方面。就一般情况而言,教育硕士选题要达到以上各个方面的全面创新是不太现实的,从实际的层面来说,只能达到其中的一、二个方面。

当前不少教育硕士生阅读面较窄,阅读量较少,科研意识也比较薄弱,这导致他们在选题时比较随意:或者盲目地赶时髦,或者沿袭别人的老话题,研究问题或者取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偶发、或者受“灵感”唆使突然的领悟等。这类问题往往容易简单、机械地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选题由于缺乏对研究文献的全面把握和分析,陷入不必要的重复之中,如“浅谈语文教学中情商因素的开发与养成”“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等。

选题创新性中的“新”,不是针对研究者本人或个别读者,而是就整个学术领域而言。也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对某个问题“接着说”或转换视角“另外说”,而不是“重复说”和“随便说”[5]。因此,创新首先是一种继承,是在继承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的往前推进、深化与拓展。从这一角度来说,实现选题的创新性诉求,便需要教育硕士生具备一定的文献意识和文献能力。

首先,选题要搜集到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主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来说,不仅应包括理论方面的资料,还应包括实践方面的资料。收集资料的工作将伴随整个研究的始终,因此,要有较强的意识、足够的耐心去收集资料。

其次,要善于鉴别资料。“据国外有的学者调查研究表明,按文献的质量可分为三种类别,一种是占30%左右的必要情报,一种是占5%的错误情报,其余的则是冗余情报”[6]。这便需要对已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必要的鉴别: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冗余的。

再次,要善于分析资料。要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批判性分析。可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该选题前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已取得了哪些进展,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前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新的研究方法;前人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还可以借鉴什么新的理论去研究。

第四,要充分利用资料。从整体来看,研究资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资料;另一类为与研究主题间接相关的资料,这类资料可能与研究主题不太相关,但它却在研究视野、研究视角、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对于第一类资料,可通过资料间的比对、分析,用以寻求选题主题方面的创新。对于第二类资料,则可用以实现研究视野、研究视角、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我们只注意第一类资料,而往往忽视了对第二类资料的自觉利用。

四、选题的量力性及其实现

选题的量力性主要是从研究者的维度而言。研究总是人的研究,研究问题不可能脱离研究主体而孤立存在。因此,一种教育现象本身不可能构成问题,这种现象只有在纳入研究主体视线的基础上,并被研究主体做出一定的价值评判之后,才可能成为一个研究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确定选题的过程不是一个纯客观的现象,而与研究者本人的个人素质、学习和工作经历、生活经验、理论修养、价值观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更具体地说,研究问题应是一个研究者本人能够把握和驾驭的问题。研究者基于其本人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工作环境、学术兴趣等实际情况,能把握该问题所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和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并能达到研究的预期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认为,从研究者这一角度考察,选题存在量力性之诉求。

当前一些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在这方面却顾及不够。有些一味盲目在追随研究热点和最新流入的国外理论,而不顾及自己对该理论是否熟悉,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国外建构主义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等思想传入我国,不少选题便一味以“建构主义下的……”“多元智能下的……”为选题。也有些选题未考虑研究者本人在研究过程中的实际精力和能力,选题太大,如“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研究”“试论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小学语文为例”“新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研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析”等。还有些选题太难、太深,如有教育硕士生曾以“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构建”为题,试图构建高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然而,这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些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有关负责者也专门说道:“语文教学序列是一个留待今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7]。所以,对于这一选题,若仅凭一己之力,恐难以胜任。

对于教育硕士生而言, 要使选题能被他们所驾驭,实现量力性, 主要策略有:

第一,要注意研究问题的经验性,即所选问题应是研究者本人熟悉的、感兴趣的、能够驾驭的问题。与研究者已有经验缺少任何关联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无根”的问题,研究者不可能对这种“无根”问题作出“合情的”回答。因此,选题应基于自己的兴趣、认知结构、研究能力等基础之上。当然,问题的经验性也是相对的,对于一些对实践具有重大意义的选题,教育硕士生也应主动去熟悉、适应选题,或者主动贴近与走进相应的教育现实,扩充自己的经验基础;或者主动进行方法、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强化自己的能力基础。

第二,要注意研究问题的明确性。一般来说,明确且集中的题目更容易驾驭,模糊的题目较难驾驭,在当前尤其要注意从研究问题域向研究问题的转变。在选题过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先要确定一个方向、领域,但不能就此止步,因为这只是一个研究的问题域,我们还应进一步确定研究问题。“问题域是指问题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逻辑可能性空间”[8]。而研究问题则是一个具有明确针对性的问题。研究问题是问题域中的一个部分。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为一问题域,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适切性研究”则可为一具体研究问题,因为后者是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不适切性问题而研究。

五、选题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选题的公众性主要是从读者的这一维度而言。当然,这里的读者指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社会大众。真问题的公共性指的是研究问题不仅是研究者本人(或少数人)感兴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大众他者关心的问题。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者与大众他者围绕某个公众主题进行对话的过程。这个公共主题应该对话双方都普遍关心、或者感兴趣,从根本上说,是立足于社会和时代背景、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的一个问题。因此,选题不仅应考虑本人的兴趣,还应考虑到社会大众这一他者的兴趣、价值。

由于视野较狭窄,一些教育硕士研究生往往只从自身的兴趣和利益的角度去选题,而缺乏立足于一定社会面去宏观把握研究问题。如有论文针对经典阅读而提出时尚阅读的问题,并试图研究时尚阅读的实施等问题;有论文基于本地中考方案的出台,试图以其中的某些要求为目标,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能力;有论文以“背景音乐对学生语文阅读的影响”为选题,试图探讨背景音乐对学生语文阅读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上这些选题,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也不能说根本不值得去研究。只是相对而言,经典教育比时尚阅读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可能更大;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比仅仅“应试教育”更符合教育发展主题;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能比仅依据背景音乐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有必要。这也正如有研究者所称:“在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改善、尤其是在教育现实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者去加以解释与解决、且教育研究的资源(物质的、财力的、资料的、人力的)又相对短缺的情况下,研究者依然把思绪、精力及时间都完全集中在‘私己的问题’的探究上,这是否合适?”[9]

如何实现选题的公共性?

一方面,选题应立足于社会时代背景、教育发展趋势、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把握当前本学科实践中究竟存在哪些症结和困境,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研究者本人也应将“私己的问题”转变成了“联他的问题”。这正如有学者所主张:“研究者至少应有一种‘扩展’的视野、‘联通’的意识,即把上述‘私己的问题’同教育现实所迫切需要解释与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联系起来,同他人的受教育经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确认自己的研究也将有助于促进教育发展, 有助于他人理解与反思自身的受教育经历与生活经验。这样,研究者也就把初始的‘私己的问题’转变成了‘联他的问题’”[9]

综上,本文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努力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阐释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真实性的五个基本特征及其实现策略。其中,逻辑性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实践性主要是从现实的角度,创新性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以此体现出“理论——现实——历史”这一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以上三个特征又主要是针对研究问题本身而言,而量力性和公共性特征基于人这一维度而言,其中,量力性是基于研究者的角度,公共性是基于社会大众读者的角度。这样,整体上便共同体现了人与研究问题这一基本关系。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 基于原创的超越:我国教学研究方法论的现代构建[J]. 教育研究, 2004(10): 43-48.
[2]
劳凯声.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5-15. DOI:10.3969/j.issn.1002-0209.2009.01.001
[3]
于龙. 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M].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1: 417.
[4]
王雅林. 两年制硕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保证体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4): 1-3.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08.04.001
[5]
李润洲. 学位论文的创新之维——一种教育学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3): 14-17.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09.03.004
[6]
裴娣娜. 教育科研方法导论[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101.
[7]
巢宗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2): 45-49.
[8]
俞吾金. 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2.
[9]
吴康宁. 教育研究应研究引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 教育研究, 2002(11): 8-11. DOI:10.3969/j.issn.1002-5707.2002.11.003
On the True Dimensions and Realization of Dissertation Topic Selection for Postgraduatesin Education Science
WEN Xiao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Question study is crucial to academic dissertation. Whether the question to be studied is authentic or not is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and key to the quality of a dissertation. However, currently, some academic dissertation topics of the master degree students in education science lack authenticity. This paper, in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question stud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dissertation topics of the postgraduate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 in five aspects of theory, reality, history, researchers and readers, i.e. logicality, practicalness, innovation, full play of ability and public influence. In addi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respectively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each characteristic.
Keywords: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education science     academic dissertation     subject selection     authent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