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Issue (4): 46-51   PDF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机制——以西南大学为例
吉雪菲, 董小玉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 针对一些研究生自身缺乏学术修养,学习态度浮躁以及培养质量不高的现状,西南大学提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机制,将文献形式、内容及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互动方式"混合",辅助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进行文献研究,提升学术能力。主文献研读的基础是经典文献,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标是提升研究生的学术修养和学校的培养质量。主文献研读机制及创建的路径图,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新路径,在近6年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主文献     研读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但近年来,我国部分研究生仍缺乏科研精神和学术修养,学习态度浮躁。特别是在文献阅读中,对文献的精准查找较为困难,无法在文献阅读中解答疑惑、启发灵感,导致论文写作出师不利;传统“师徒制”的分散指导,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交由一位导师单一指导的方式,难免出现疏漏。针对上述现象,急需一种创新学习路径帮助研究生进行文献阅读,提升其学术能力, 进而改变部分研究生因受现实利益和浅层娱乐文化影响忽视学术积淀和实践,造成专业素养较低,总结归纳能力较差,思维模式固定,拓展创新能力弱,学习缺乏系统性,学习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化的学习状态。2017年的地平线报告上提出混合式学习将在未来2年内被广泛使用,在线学习是传统面授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混合式学习能够整合复杂的新媒体技术并用于研究生培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一、研究生文献研读的现状分析

研究生开展文献研读的意义与价值。目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很关注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与核心文献研读的关系。如王均林在《发挥文献课多种功能,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中,对当前文献阅读课程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主张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力求独、新、精、博、深,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或直接参与,来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陈玉娥与刘立民在《文献阅读量与自学能力培养分析》中指出调整心态是做好文献研读的基础。张扬和张宏冰则进行了《利用文献讨论课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的调查研究,认为文献讨论课有助于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并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叶志明撰写的《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和吴晓求等人撰写的《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的调研》分别对上海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在开展研究生文献研读中的实践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未来研究生设置主文献阅读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机制推广的时代趋势。社会大环境孕育混合式学习路径,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速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着不可抗拒的变化,学习方式也不自觉地在逐渐转变,传统的单向、局限的学习方式,被自主、互动、开放、兴趣导向的学习方式所取代。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教育行业,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1]。”近年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系列文件,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国内高校逐渐认识到主文献研读的重要性,从2002年上海大学开设文献阅读课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都陆续开设了文献研读课程。西南大学顺应时代发展,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将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机制这一教育技术运用到研究生培养中,以便更好地提升研究生学术修养。

二、混合式学习助推研究生主文献研读 (一) 概念界定

“混合式学习”一词来源于英文的“Blending Learning”“Blended Learning”或“Hybrid Learning”。国内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译法,何克抗认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创新理念和高效学习方式,为线上线下联动学习提供了新路径。这种学习方法以教师团队作为引导,研究生自主研读交流为主体,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脉络,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 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改变了研究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这里的“混合式学习”主要是针对主文献研读,“主文献”是指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是指本学科专业涉及到的主要精品文献,包括经典著作书籍和学术研究论文等,涵盖了具有基础性、专业性、通识性和延展性的典籍,因而可勾勒出学科发展脉络,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深入研读的中外文献,是主流、经典、前沿、特色的文献。

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结合是“混合式学习”的主要路径,“线上线下”是图书馆纸质书刊与校园网电子版书刊结合,提供混合式的阅读资源。此路径是基于问题导向展开。经研究发现,问题导向学习方法能够使学习者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了解背景,提升应对能力。在阅读主文献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深究,提升研究生的学习能力,让研究生结合实践感悟,将问题拓展,研究解决策略。研究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验证、总结后,获得的知识才能活学活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人性化的发展,反而压制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主文献研读机制能使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甄选出相关学科主文献,建立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和资源库平台。将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善为教师团队引导,研究生自主研读交流为主体的新路径,促使研究生提升文献研读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脉络,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引导研究生快速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二) 混合式学习提升研究生文献研读能力,形成学术修养

文献研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素养。它涵盖了意识、知识、质疑解惑三个维度,与研究生学术修养的品格、智慧、方法、问题素养形成对应之态,因此,混合式学习成了研究生文献研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具体来讲:

第一,混合式学习能解决文献研读的意识维度——“想不想读”的问题。这是研读起点。研究生要充分认识到主文献研读的意义和价值,把主文献研读与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密切联系起来。主文献是学科方向专家精挑细选出具有一定权威性、代表性、系统性、针对性、连续性的学术指导书刊。研究生通过研读提炼观点、提出问题、总结看法,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混合式学习能解决文献研读的知识维度——“知不知道”的问题。这是研读的基础。研究生需了解所学专业的主文献库中经典文献种类、作者、书名,以及查询借阅文献流程、途径等知识。引领其尽快投入专业领域研究,养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回归学术本源。

第三,混合式学习能解决质疑解惑维度——“会不会读”的问题。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利用检索工具查询主文献书目,并进行阅读、评价以及运用是文献研读的思辨路径。要在亿万典籍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文献研读,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一是学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读目的选择经典书目进行精读,在精读中吸收养分并运用于实践;二是要学会分层阅读,对通识性文献进行泛读。

(三) 混合式学习推进课改,突出主文献研读课程的实效性

主文献研读课程是进行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文献研读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这种课程定位对于研究生文献研读的方法指导效力不足。另一种是专门增设主文献研读课程,突破传统课堂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运用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和学术素养,让师生、生生间线上线下有更多的互动。

三、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混合路径的创新设计

主文献研读机制是将现今教育界提倡的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学习者相互对话与协商的产物,协作互动可以加速个体的知识建构[3]。互动性是主文献研读平台中体现师生和学生交流读书感受、知识要点、疑难困惑的关键。在主文献研读平台上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与运转,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处理方法、规律,最终真正拥有和掌握知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教育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发展有其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同学、老师互动协作、分享交流,从而掌握知识。按照图 1所示,遵循西南大学创设的主文献研读路径图,研究生在文献研读、学术能力、高水平论文发表上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

图 1 主文献研读路径图

主文献库是以学科专业分类,由导师牵头,整合学科精英教师的学术力量协作建立。主文献库的“三化”建设,即实现动态化、联盟化和数字化。动态化是强调在原有经典性文献的基础上,要求专业学科组要根据学科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增补新近的前沿文献,进行灵活调整,要求文献遴选专家每隔2-3年就要修订一次,并及时更新文献供学生研读;联盟化是结合现代网络以及区域优势,形成主文献库资源利用的联盟,供学生跨校、跨地区,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主文献研读,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可以让在专业学科有优势的学校建立主文献总库,允许其他高校学生进行借阅使用;数字化是将主文献资源整理录入网络,形成互联网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献的借阅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有网即可读。

主文献研读平台以人为本,为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生们量身定做“线上”混合资源。每位研究生进入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主页就能看到醒目的“主文献研读平台”字样,填写用户名及密码,登录后就可看到平台页面设有“首页”“新闻公告”“资源动态”“我的阅读”“博士主文献”“硕士主文献”“学科团队”“个人空间”8个子目录。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选择性进入查阅,文献分为论文和图书两类,旁边还设有“拓展文献”可供参读。人本主义提倡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学校教育讲究人性化,从“面向完整的机体——学生的课程”出发,为学生提供促进自主学习的情境,不仅重视认知的发展,更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追求人个性、人性和潜能的发展[4]

(一) 文献形式的“混合”

线上电子资源和线下纸质资料的“混合”。线上就是指网上电子书,线下就是指图书馆纸质图书。学校出资与超星公司签订联合建设“西南大学研究生主文献资源库平台系统”。线上资源包括:86个博士二级学科专业甄选出学术论文3737篇、经典书籍2942本;170个硕士二级学科专业甄选出学术论文6017篇、经典书籍3911本。线上主文献研读平台中明确列出硕士、博士阶段需要阅读的电子书本,只需登录校园网,就能方便快捷地查找到学科最核心的电子版书刊,无需四处查找、不用耗时咨询、不必支付购买,直接点击即可下载。同时,在学校图书馆线下的配套纸质图书也近乎完备。

(二) 文献内容的“混合”

中外文献的“混合”。主文献的选取非常严谨,多是当世经典,集合古今中外名人思想大成的书籍,遍及国内外的期刊、书本。其内容涵盖面广,都是学科方向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共同精挑细选的成果。西方学科范畴是针对“认知”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遵从“知”的逻辑,是“主智主义”。而以儒学为主的国学则是为服务于人格成长和终极关怀等实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遵从的则是“做”的逻辑,是“主德主义”。正因为中西方学术传统有着如此巨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学术传统也必然地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主文献研读就相应体现着各自不同的价值。两类不同思维将碰撞出不同的智慧火花,融会贯通,帮助研究生提升学术修养,促进学术研究。

(三) 学习方式的“混合”

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混合”学习路径。在西南大学,主文献研读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近年来发现由于主文献研读课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不足、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学生课程运用能力不足,进而导致课程实效性不足。因此,亟待进行课程变革,增加工作坊(workshop)和席明纳(seminar)两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及实践性。工作坊是以学生为主导,大家聚在一起听课探论、分享体悟、组合实践的学习形式;基于专题式的学习方式,暗合了主文献研读以研究为目的的宗旨,弥补了文献研读课上教师一面灌输的说教方式,将学生分组化整为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围绕主题相互讨论,共同探讨。席明纳(Seminar)有“研讨班”“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含意,指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集体。费孝通先生将它译为席明纳,并赋予了它“‘席’地而坐,‘明’经辩理,广‘纳’群贤”的意涵,精准地概括了其目的和特点[5]。将席明纳教学法引入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先前准备的研读心得和研究报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讨论结果整理成论文或者读书报告。

(四) 评价方式的“混合”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混合”。主文献研读混合路径贯穿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此,进行研究生培养路径的完善,修订现有培养方案,在研究生中开设研究生“中外主文献研读”必修课程(36学时,2学分)。课下,研究生还要在线上、线下研读完该主文献篇目,并撰写和提交读书报告,导师通过平台对提交的读后感进行评审,待合格后才视为研读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指导教师只有招生导师一位,而主文献研读混合路径中,则是一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导师团队汇集智慧与经验对研究生作指导。主文献选取就是导师团队选出,课堂教学中就会由导师团队教授自己最擅长的精品课程,或是分组研讨、课堂实践、技能传授,或是解读经典、回顾大师、经验分享,还要一一点评,指出优劣。在期中考试时,专家教授们还会问及主文献中的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

(五) 互动方式的“混合”

线上线下与课上课下互动方式的“混合”。互动性体现在主文献研读平台中师生、学生间交流读书感受、知识要点、疑难困惑,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利于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学生自身不断探究研究,发现事物的处理方法、规律,最终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在文献阅读后,可以在网上进行评论或发布读后感,导师将看到留言进行互动回应。导师在线下也可将研究生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新观点进行评说,对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可各抒己见、分组讨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主动受教,学校通过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将进一步探索开发新的互动形式,比如:可效仿游戏,在学习战略上轻松,战术上精细,加强学习中的趣味性,开启自主学习局面,今后师生互动会更加便捷、有趣和高效。

四、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混合路径的效应 (一) 主文献研读路径培养研究生学术修养

主文献研读是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是学术修养提升的教育手段。研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学术认知、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过程。研究生对主文献的选择和深入阅读能够对学术修养的内涵和必备的品质以及学术道德进行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专业书籍的潜移默化习得学术知识和能力,进而提升学术修养。主文献研读路径建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主动阅读、深度阅读,完善学术修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阅读”界定为: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社会意义的心理过程[6]。主文献研读就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研究生为了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修养为目的的行动,它包括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应用的思维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的主动阅读。尽管部分高校将主文献研读增设为研究生必修课,也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授课,但阅读过程毕竟是主动建构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才能让知识融会贯通。

研究过程中的视野、研究力、领悟力、整合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集合能力构成了学术修养。学术道德素养、学术问题素养、学术知识素养、学术方法素养以及学术创新素养等五个素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学术修养体系。主文献研读的过程就是认识学术修养内涵的过程,也是系统提升学术修养的过程。

(二) 主文献研读路径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一,主文献研读路径可帮助研究生获取知识。研究生需要通过阅读获取专业知识,进入学术研究状态。高校里的课堂教学使研究生受到启迪、引发思考,要想尽快进入自己的学术领域,就必须广泛涉猎与自己学科相关或相近的学术知识。而课堂里,受时间限制,研究无法更为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授课教师的学术背景、擅长领域、以及关注焦点对研究生的影响很大,将会促使他们关注学术界的动态发展、热点难点,文献搜集也必然会以点串线,由线及面。

第二,主文献研读路径可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开阔的学术视野是学术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研究生不能局限于课本,它不能直观地反映科学知识生产的历史过程和创造背景、理论形成的社会基础和相关的事实[7]。而精挑细选出的主文献往往是经典名著,它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其各方面的价值常常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让读者吸收古今中外的养分。因此主文献研读后,知识面得到延展,眼界也得到开拓。

第三,主文献研读路径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研究生只有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培养自身的学术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比如:文学典籍激发想像力、语言组织力;史学著作可提供前车之鉴,避免错误和灾祸;教授学习方法、哲学的著作对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学著作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帮助研究生们泰然地面对现实。阅读会让研究生对学术问题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养成求真务实的怀疑态度,求新求异的观念以及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精神。因此,在研究生学术修养的培养过程中,主文献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从西南大学的实践成效来看,2012年至今,研究生进行主文献研读后论文质量明显提升。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重复率降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保持较快增长,博士学位论文盲评通过率提升。其中,2017年研究生优秀科技成果奖(SCI三区、SSCI三区以上及国内学科顶级期刊)上报研究生院的篇目就有925篇。截止2017年秋季学期末,全校共授予博士学位251人,授予硕士学位(含同等学历、高师)4776人。其中,244名博士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42篇,A1以上256篇,SCI、SSCI三区、EI共计86篇。524名硕士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15篇,A1以上467篇,SCI、SSCI三区、EI共计148篇。这说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研究生学术贡献不断增多,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主文献研读机制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新路径,在本校内近6年的推广中成效显著,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特别感谢西南大学崔延强教授带领的“研究生主文献制度的建构与实践”项目组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马丁. 名堂在线"互联网+"助推教育行业升级[J]. 新华网成都, 2016(4): 20.
[2]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 1–6.
[3] 袁维新. 科学教学概论:建构主义观点[M].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2.
[4] 郑三元. 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学前课程决策[J]. 学前教育研究, 1999: 21.
[5] 费孝通. 跨文化的"席明纳"[J]. 读书, 1997(10): 3–9.
[6] 林伟琪. 学龄前儿童早期阅读理解教学的行动研究——以北京某幼儿园为个案[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52-1015625926.htm
[7] 何玲华, 王哲平. 经典原著阅读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2): 39.
Main Literature Study Mechanism for Postgraduates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with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 Xuefei, DONG Xiaoy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On accou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which postgraduates lack self-cultivation in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and are flighty in their study that leads to low education quality, the Southwest University has proposed a main literature studying mechanism for postgraduates on the basis of blended learning. Specifically, the university blends the form and contents of literature, learning style, assessment method and the way of interaction together to assist postgraduates in studying literature during their professional study, so as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competency. The authors state in this paper that classic literature study is the basis for the main literature study with the focus on cultivating self-study a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s, and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self-cultivation in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of the postgraduates and cultivation quality.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s affirm that the study mechanism and the road map developed thereof has provided a new path for innovativ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The result turns out obviously impressive in the past six years.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     main literature     study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