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南京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南京 210094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教育实力强的重要体现。研究生教育学致力于探寻研究生教育实践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现象开展基础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研究来揭示其蕴含的一般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规范和促进各类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与社会声誉,但与此同时,在学科建设、培养结构、组织实施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建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有机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来反映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近20年来,国内学者以创建背景、本质特征、研究对象、学科结构、发展对策等为研究重点,围绕如何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尽管离最终建立研究生教育学尚有差距,但这些努力无疑为早日形成完备且成熟的研究生教育学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创造以及自主性发展。因此,从研究生主体视角探寻这一群体在知识领悟、能力培养、精神塑造等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展开的基本主线。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旨归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学逻辑展开与叙事呈现的主体,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外在地创设一套能反映研究生教育现象的学术话语体系,而在于通过建构相应的学科体系来探明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推动研究生教育实践。为此,作为主体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中不应缺位,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必须回归到培养“人”本身。具体而言,应当聚焦于探究三条基本规律,即研究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内部演进规律,服务于研究生成长发展的外部实施规律,以及内外部要素实现协同的中介耦合规律,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如图 1)。
由于视角不同,政府部门、社会(高校、家庭、用人单位等)、研究生(群体或个体)对于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定位和理解可能不尽相同,但毋容置疑,作为主体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发展目标实现是政府、社会等其它目标实现的基础。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存在着类别多样(如全日制、非全日制、同等学力等)、需求多元(如理论探研、实践锻炼、交友择业等)等特征,其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创造以及自主性发展的过程呈现出较高的复杂性,很难用已经相对成熟的高等教育学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为此,有必要建构一个相对独立、针对性强且有别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其它教育学分支的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反映研究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内部演进规律,从而为精准把握研究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动力、工作机制以及促进研究生的成长发展、推动研究生教育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二) 探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实施规律以服务和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创造以及自主性发展为目标,夯实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组织领导、教学组织、学科训练、社会实践、条件保障等,是提升研究生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实施往往由不同主体承担,相互间的相对独立运行也容易因为思想认识、经验积淀、价值取向等不同而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性应当能够融入研究生教育的日常运行机制中,否则很容易陷入观念冲突、教条守旧等窠臼,进而影响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考察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各种外部力量在实施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并对海量的实务性实践进行审思与加工,抽象和升华为能反映研究生教育组织实施规律的一般性理论。各种外部力量在科学的组织实施规律的指导下强化共识、优化资源、提高效益,进而联结成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
(三) 探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要素耦合规律研究生教育的外部实施力量在面向研究生群体的需求进行有效供给的过程中,其组织实施链与研究生自身的成长发展链之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要素对接与耦合。具体而言,即研究生成长发展的基础、需求、目标、动力等要素和研究生教育组织方的政策、资源、队伍、文化等要素进行充分对接与良性互动,进而形成共生、协同、激励等正向效应,整体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水平。事实上,处于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其所呈现出的状态、产生的功能、发生的嬗变都可能影响其它要素甚至产生“蝴蝶效应”并导致整个体系的变迁。而这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非杂乱无章、不可捉摸,而是有章可循、总体可控的。为此,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还应探究研究生教育的内外部要素之间的中介耦合规律,把握各类主客观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能动地位与作用。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原则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实践应用学科分支,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应当符合教育学发展的一般原则,如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社会进步、完善理论体系、推动实践创新等。在此基础上,以研究生主体为视角尝试建构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还应着重凸显人本、有机、本土和延展等原则。
(一) 人本原则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置条件,建构研究生教育学首先要坚持人本原则,把促进研究生成长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即在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研究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研究生的获得感以及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逻辑主线,在此基础上探究研究生成长规律、研究生教育实施规律以及相关要素的耦合规律。具体而言,一是要准确掌握研究生群体的特征与诉求,防止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将研究生群体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籍生,提高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针对性。二是要聚焦研究生成长发展的全周期、全链条和全方位,确保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研究与实践都不偏离主体,提高研究生教育学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中的学科贡献度。
(二) 有机原则作为特定时空中的存在,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创造以及自主性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相应地,在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的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需求问题。但并不等于说,将所有用于分析研究生成长发展现象以及解决其中有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简单堆砌就完成了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构使命。一个学科的成熟与否,既要看其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的稳定性以及与其它学科相比而呈现出的独特性,更要看其是否具有“相对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方法论”。[1]而其中的“相对自成体系”就是要求在研究生教育学建构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以及不同理论之间、不同实践之间进行有机衔接和相互融合,避免将它们进行生硬拼凑,最终形成一个主旨明确、主线融贯的学科体系。
(三) 本土原则尽管研究生教育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举办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基本做法,其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不可能千篇一律,必然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生动的社会实践,因而其学科理论与方法在不同社会背景或文化环境中的形态也应当呈现出差异性。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为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也应当有利于服务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基于这样的认知前提,在当代中国建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理应扎根中国大地,紧贴中国国情,注重本土探索,努力构建能充分反映我国研究生成长发展、研究生教育实践规律以及展现研究生教育经验方法的研究生教育学。
(四) 延展原则由于研究对象及其外部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加之学科研究的观念、方法等也处于不断调整中,故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客观存在着一定张力。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要素最有活力、形态最为多元、增长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这既为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也需要在建构过程中注重学科自身的延展性。具体而言,这就要求建构形成的研究生教育学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为探究和解决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留有足够的空间,有助于生发新的理论方向或实践方法。与此同时,也要在研究生教育学的既有体系中留有拓展“接口”,允许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积极尝试用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媒介等来审思研究生教育的经验积淀与未来走向,进而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的完善与发展。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的形态呈现从广义上看,研究生教育学主要包括抽象的理论体系和生动的实践体系两大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的发展。其中理论体系着重揭示“研究生教育内在联系和深层次的运动规律”,是一种“用以说明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的抽象体系”[2];实践体系着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生教育实践方法以及积淀形成的经验等。因此,研究生教育学在具体形态呈现时也应隐含理论与实践两大要素,并从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层面加以展开。
(一) 研究生教育学的主体呈现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研究生,因而研究生教育学的基本内核首先应当体现在主体层面。紧密围绕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即“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创造以及自主性发展”,可以大致勾勒出研究生教育学反映主体内核的学科子体系及其核心内容(如图 2所示)。其中,与“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习”密切相关的领域主要包括研究生学习机理、研究生学习模式、研究生学习效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与“研究生的探索性创造”密切相关的领域主要包括研究生创造力生成、研究生创新机理、研究生创新创造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与“研究生的自主性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主要包括研究生生涯发展、研究生思想演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生创业机理、研究生道德养成、研究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这些题旨与其它教育学的分支相比,既有一定的共性要素(如道德养成、审美情趣等),同时更具有反映研究生群体特征的个性要素,尤其体现在研究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内生动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以及较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
明确研究生的主体地位,仅仅是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只有开展与主体“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创造以及自主性发展”相对应客体层面的研究与实践,才能凸显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如图 3所示)。其中,为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习”,应当加强研究生思维训练、研究生学习指导以及研究生教学、课程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为促进“研究生的探索性创造”,应当加强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生专业训练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为促进“研究生的自主性发展”,应当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生涯指导、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指导、研究生体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这些客体层面的研究与实践的组织者不尽相同,宏观上包括高校、社会、政府等力量,微观上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与研究生紧密相关的管理部门、培养院系、教辅单位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队伍、导师队伍和教辅人员队伍等。各方力量精准聚焦聚力于研究生主体的成长发展,确保与研究生群体相关的诸要素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同向而行、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提升。
研究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规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外部实施规律之间,需要一定的中介进行连接和耦合,以实现研究生主体与研究生教育组织实施力量之间的无缝对接(如图 4)。这些中介大致可以分为学理基础型和实务指导型两类。其中,学理基础型介体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哲学、研究生教育伦理学、研究生教育史、研究生教育社会学、研究生教育经济学、比较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学理研究;实务指导型介体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政策、研究生教育规划、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具体而言,学理基础型介体和实务指导型介体中的某些内容往往共同出现在研究生成长发展的某个环节中,彼此协同来促进相应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投身创新创业是当代研究生自主性发展的重要体现,而要实现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则必须探究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规律以及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其中,高校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则应当借助于研究生教育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环境、研究生教育政策等多方面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考察和综合施策。
在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下建构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应当立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拔尖人才这一根本指向,以激发研究生主体的成长发展潜力为主线,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彰显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功能和特色。
(一) 锚定目标与破解问题并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学,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围绕体现研究生主体地位这一题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产出研究成果、建立实践基地。与此同时,还应立足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紧密围绕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有助于破解研究生教育实践难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行性方案,也为充实和拓展研究生教育学提供“源头活水”。例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是深化改革,其核心是努力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培养类型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向“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转变、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并重”转变[3]。这四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实践的人本化转向,因此也应当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过程中加以关注、吸纳并得到有效的呈现。
(二) 统筹需求与优化供给并抓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政府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是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的主导力量,由于目标、视角等存在差异,它们对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过程中却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其相应的诉求也较容易被忽视。为此,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中应当强化研究生群体在学科体系中的题旨地位,将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建构需求都统一到促进研究生主体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这一学科共识上来,并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逻辑和学科话语中。同时,研究生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的投入,尤其是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为此,应推进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研究生教育政策规划、研究生事务管理、研究生导师队伍等不同群体的紧密协同,在共同促进研究生成长发展的同时,合力助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与发展。
(三) 本土探索与异域借鉴并行研究生教育自19世纪上半叶在德国产生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由恢复招生、扩大规模向提升质量阶段发展,这也为人们从研究生主体视角来探索建构本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强调立足本国国情和研究生群体的实际进行学科构建,并不等于“闭门造车”,而是应当以宽广的眼界放眼全球,汲取研究生教育强国在坚持研究生主体地位来建构研究生教育学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例如,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导师严格要求、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4]的理念,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积累、动手实践能力等,这些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在相应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理论中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因此,在探索建构我国本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其他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学或相关理论进行甄别和借鉴,从而不断提升学科建构的成效和水平。
[1] | 赵沁平. 开拓、创新、求真, 科学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6): 1–3. |
[2] | 周倩. 影响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合理抽象的因素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8): 39–42. |
[3] | 王庆环. 研究生教育: 改革之路怎么走?[N]. 光明日报, 2013-07-14(04). |
[4] | 胡凯.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美国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9): 68–72. |
b. Graduate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