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长春 130024
在西方封建社会里,职业是“基于血缘、家族传统、阶级层次而来的被动身份象征”[1]。此时,职业人即是以其家族手工艺为生存之业的匠人。在社会的不断演变下,当今的职业人则是接受了一定专业训练,进入某一行业为生的在职或求职者。当下赚钱多少、升职空间、工作环境等物质待遇,是其人生目标。为此,往届生为重新择业,应届生为今后找好点的工作,纷纷加入考研大军。读研后,又将精力花在为求职考证、为实习奔波等方面,由此导致功利主义盛行而理想主义缺失,成为“我国科学鲜有重大突破和科研人才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2]。为了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强国梦目标,国家需要大批以科学(学术)或技术创新作为人生志向,并将实现其志向作为毕生事业,乐意为之奋斗终生的“志业人”。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精英教育,因此研究出从职业人到志业人的提升逻辑,将有助于引导在校硕士、博士生实现精神境界和素质的提升,从而有利于今后中国科技创新水平进入新高度,助推强国梦的实现。
一、从职业到志业:研究生精神境界提升逻辑 (一) 职技优异:职业人转向志业人逻辑起点由于人的行为都是由其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则是由人内在的需要决定的。因此,探讨“研究生这个群体的自我教育问题,必须从观照这一群体的突出需要入手”[3]。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着眼于对事业有成的长者研究,尤其适合用来分析以科技创新为志业人的心态形成过程。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4],这与志业人的精神境界高度契合。根据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人的精神境界是随人的需要变化而变化的,人一般只有在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有发展性的精神追求。就研究生而言,先是做好求职需要的研究工作,获得生存安全感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刚入学的博士,多以追求顺利毕业,在对口高校或科研机构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以顺利成为从事科研工作的职业人作为关注重点。对于那些没有条件从事科研职业的研究生,则更多的从练就过硬职业技能入手,以获得相应的技术或教学岗位,作为其研究生期间重点关注的目标。这是当今社会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对研究生形成为生存而战的强烈需求。只有当研究生获得超出一般求职者的技能,并从过往的从业或求职经验中知道,自己具备了自我实现者“优于一般的人”这一条件[5],且相信求职无忧后,才会产生以科技创新为志业的人生追求。所以说,优异的职业技能是研究生产生以科研为志业的逻辑起点。向志业人转变中的研究生,不再把谋生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是依靠对自己职业能力的绩优判断,聚焦于发展自我潜能,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具有“超越自我的、无私的、客观的认知”[5],从而有助于创造出系列新成果。
虽然研究生成为志业人的逻辑起点,立足于前期职业科研人获得的优异研发技术。但是,其成为志业人的价值取向和逻辑线索则因人而异。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沿着原有职业技术优异方向,以攻读硕士和博士为主要路径,实现从原来的专业技术拔尖到集大成的复合创新,以研究型学习方式和新的研发范式,来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素质结构,以此获得新的认知和创新平台,开始向脱胎换骨的志业人飞跃。它不仅是研究生知识技能水平的纵向提升,更是其精益求精志业科研品质的充实和发展,是其为在本行业中取得重大突破,而矢志不渝地追求个人素质完善和精神境界飞升的转变。其二是从业者或应届本科生,对自己原来的职业或学习的专业没有兴趣,但发现自己对其他领域有着浓厚兴趣,且创新能力过人。从过往的职业(学习)经验中体会和感悟到,进入这一新领域将会创造出新的理论或技术。于是,决定以考研、考博方式实现转行、转专业,以实现其创新型人生价值,从而自觉地转入以兴趣专长为精神满足的志业人追求。在接下来的新知识吸收和新素质结构的形成中,逐步发现自我擅长的创新型逻辑线索,并最终进入自由创造、自我实现的志业人精神境界。这样的逻辑起点,表面看跟先前的职业没什么联系,但是敢于转专业追求志业的人,必然是在原有职业上能力出众且精力旺盛的人。他们需要以更具挑战性的新志业来展示才华、发挥潜能。因此,在吸收原有职业经验基础上,其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精神并未改变,相反是对原有职业操守和品行精神的升华。
(二) 境界升华:职业人转向志业人层进逻辑“境界是主体经过自我修养、知识学习等实践,形成对世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认识和觉解,从而超越现实而获得的精神状态和精神世界”[6]。正是境界的超现实性及其觉解的方向性,引领研究生完成职业到志业的晋升过程。当研究生进入不同层次的精神感悟时,就会形成相应的人格特质,呈现为特定的人生境界。因为“人类精神生命充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人格超升或人生境界超越的过程”[7]。所以,从职业到志业,是研究生从其生存处境出发,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磨炼和感悟出的人生境界超升结果。冯友兰把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层次[8]。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都是耽于物的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超脱物外,开始追求自我。从职业人到志业人,正是从困于物的“生存需要”境界,到超脱物外觉解自我的“个体发展”境界。借鉴冯友兰根据个体对宇宙和人生觉解程度的划分标准,笔者将职业人生境界细分为困于物的生存境界,求于物的谋生境界,超于物的志业境界,臻于乐的使命境界。生存境界、谋生境界都受限于职业,并未对自我发展有所觉醒,因此将其归入为职业人层面。志业境界、使命境界对自我的发展有了觉解,有着自我的追求方向,能够超脱于职业所限,为自己的“道”进行自己的职业发展,所以归入志业人层面。
人生境界的超越是一个渐进过程,从职业人到志业人,在不断通过人与职业、志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实现不同层级的人生境界领悟。生存境界的人仅仅只是为了“生”,受制于自己的职业,每日为了一日三餐而劳苦奔波,并不对职业、自身有任何更多的觉解。大多数研究生进入到了谋生境界的人,他们对于职业有了自己的理解,看到了职业发展对生存的影响并加以利用,职业只是他们手中的“营生”,读研正是其改变职业的有效手段。研究生如果就此止步,那么一旦获得待遇优厚的工作,就会放弃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国家需要的重大突破就将后继乏人。因此,引导更多的研究生进入志业境界,唤醒其对自我的觉解就非常关键。只有让研究生中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有了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能够清楚知道自我所需,明确自我发展的远大志向,并能为之践行,那么“中国创造”才后继有人。因为处于该境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打造自我的志业道路,进入以志向实现作为事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生追求自我价值的极致实现,在志业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走上成为拔尖人才之路。这样,等到其有了合适的岗位之后,他们就会为了实现研究生阶段的崇高志向,为了社会的发展而砥砺奋进,成为富有时代使命感的现实志业人。
二、从职业到志业:研究生拔尖素质的形成逻辑 (一) 岗位素质:志业人增进拔尖素质逻辑起点无论有无从业经验的研究生,要成为志业人,都必须以职业人必备的核心素质为基础,才能修炼出志业人需要的拔尖素质。就研究生的职业素质而言,经过一年级的课程训练后,结合以往的从业或本科经验,以习得熟练查找资料、撰写综述、掌握论文撰写需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类的操作规程,并将其转化为职业研究人熟练的操作技能,就进入了职业科研人素质发展阶段。作为职业研究人,在内隐品质上还需要具有治学严谨,考证有据,勤于思考等从事研究工作需要的优秀品质。但作为研究型志业人,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专精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要素,以专业化地综合应用理论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为突破。在优秀职业道德基础上,增加浓厚的创新兴趣和乐于研究的态度,形成强烈的成就感等研究型志业人应有的内隐因素。同时,在精益求精职业品质基础上,发展其批判精神,具有好奇心和坚韧的克难攻坚意志等,追求理论或科技创新所必备的特质。这对立志从事科技创新的研究生而言,不仅是借助系列创新达到学术或技术拔尖层次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其人生境界追求的考验。其人生境界和素质提升的临界点,在于研究生完成知识、研发技术等积累后的逐层突破。尤其是对项目申请和核心期刊发表的突破,往往成为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判断能否向志业人转变的重要依据。这是由项目中标率和核心期刊的二八定律决定的,因为多数研究生不能进入20%的优秀行列。但是,我们需要以百分之一的希望,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激励自己成为优秀研究生。这就需要形成以科研为乐的心态,积小胜为大胜的研究效能感。如果自己感到研究本身痛苦不堪,那就不能以科研创新为志业了。
根据“冰山”理论,理论知识素质是浮在水面的部分,可以通过再教育和自主学习,以扩充知识量等方式进行积累。能力素质位于能观察到的冰山中层区域,需要进行具体的实践应用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来增强。品质素质在冰山最下层,最不容易被观测到,也难以改变和评价。由于研究生的“人生境界内化于人的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9],所以品质的升华是其精神境界提升的漫长过程,不是培训所能达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历练、感悟和自我修炼,才能完成。富有创新力的研究生,经过感知学习和研究活动本身、人际环境等形成特定情感;在心智磨炼中体悟得失之道;在践行中生成研究型志业人的坚强意志和高效执行力,从而慢慢养成志业人应有的品行和德性。为了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笔者将志业人整体素质关系及其内外推动力描绘如图 1所示。从图中可见:志业人素质由大方框内的“理论知识”“志业能力”“品质”构成。其中,“理论知识”是其基础的支撑素质,“品质”发挥起保障调节作用。在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品质调节下,促使研究生外显的志业能力得以发展。大方框外的“积累”“实践”“精神境界”,分别是三个素质领域提升的推动因素。左侧灰色方框内的“品质”和“精神境界”代表研究生的内隐因素,相对难以量化评估和改变。右侧的“志业能力”和“理论知识”则可量化评估,能通过培训和实践等方式有效提升。
志业人逐层提升生命意义的境界,源自不断超越的价值追求,其动力在于对志业“臻于乐”的使命境界。这是研究生产生研究乐趣和效能感,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得以彰显的生命意义所在。这种快乐,“扬弃了外在之物、外驰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10],从而有助于研究生形成追求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臻于乐”的使命境界,不为外物所挟持,让研究生为了实现志向坚定不移地奋斗。在奋斗中,由于有志业精神的引领,遭受挫折时不迷失方向;在执着地坚持中最终迎来期盼的研究硕果;艰辛努力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于是带给其为志业奋斗过程中持久的快乐。这里的“乐”,还有因发现规律,可以自由驾驭物的世界,而具有庖丁解牛寓言故事中诠释的“游于有间”之乐的意蕴。研究生进入以科技创新为志业的境界后,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在掌握自然、社会或艺术等规律基础上,达到思想和技术熟练的自由,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有间”,并自由自在地游刃于其间[11]。这种对极致境界的追求,指引着研究生精神境界提升逻辑的形成:使其超于物外,动心忍性,探究合乎天地法则,积极发现自然规律;追求游刃有余地驾驭外界事物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此不断完善其作为志业人的创新品质,锤炼其拔尖技术。
志存高远乐于竞争的心态,是志业人在现实竞争中胜出的逻辑。竞争检验,是个人在成功路上必经的门槛。就研究生而言,需要通过将志业人精神外化为行为准则,以积极参与竞争的方式鞭策其不断奋进,才能实现从职业人到志业人的技能跨越。在面对竞争时,处于职业人境界的研究生,由于其精神境界相对低下,其内驱力并不强大,不能推动其在发展道路上向着更高目标前进。往往在达到一个较低目标,在小范围的职业圈中获得荣誉感就停滞不前。反之,在遭受多次挫折后断然退出。而当研究生拥有了超越求职的志业境界,他(她)就开始从职业技术拔尖迈入追求志业之路,在前行的竞争道路上能看到更遥远的目标。其目标是实现不断创新的使命,由此产生出强大的内驱力。竞争获胜,带给他们的是因日益迫近志业,强化越战越勇,不断拔尖的好胜心。竞争失利,由于有志业理想的支撑,增加的只是更多磨砺,练就越挫越勇的信心。此时,在志业境界的引领下,还需匹配相应的精神素质,不断炼成坚韧的意志和勇于拔尖的自信心等。正是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为研究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奠定了学术或技术拔尖的高起点,为其转变为志业人奠定了在竞争中成长的逻辑。
三、从职业到志业:研究生完善素质的过程逻辑 (一) 付出与补偿:研究生完善素质的始末逻辑从职业人转向志业人,需要在精神境界上突破短视,进入“乐”道的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完善职业人的片面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志业,完善志业人的综合创新素质,志业人一开始就需要克服物质和精神上的种种障碍,付出相比职业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可能牺牲私人时间,在正当年华的妙龄,为了追求理想而牺牲爱情等。因为志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追求志业的道路上,往往会迎来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志业人生,研究生需要正视这些付出和牺牲,做好相应的志业发展规划,解决好“工作-生活”的冲突。通过自我调控管理,辨明轻重缓急,在各种角色中灵活变换。对外,需要在志业人周围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确保志业与生活的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建立起配套的社会认同和物质奖励等外在强化机制,对研究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从精神和物质上予以肯定、奖励,对其为志业付出的代价予以补偿。这样,研究生才能从为志业的奋斗中体验到科技创新的快乐,从内外感知的一致性中,不断增强其效能感。这种外部奖励机制,是研究生判断其志业成功价值大小的外在逻辑。当其做出正面强化判断时,则有助于转化为内驱力,刺激着研究生为志业价值实现努力奋斗。反之,则会因社会回报不足或者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改变其奋斗方向。所以,对研究生为科技创新志业付出的代价进行补偿,对其获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奖励,客观上也起到了引导研究生以社会需要作为志业的强化作用,成为研究生不断校正志业方向的外部驱动力。
(二) 综合创新:完善志业人素质的集成逻辑结合图 1中志业人整体素质关系及其内外推动力,我们需要分三步引导研究生,不断完善形成志业人应有的综合创新素质。第一步,树立志业精神最为关键,这是后续志业素质得以完善的原动力。在职业人升级到志业人精神境界的过程中,通过导师等外部引力使之自我觉醒,明白志业追求的价值所在,激发研究生为了自我实现而奋斗。再借助社会认同感,来觉解研究生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使其明白个人价值实现隐含于社会价值创造之中的道理,以拓展其志业人的自我认识,提升其精神境界。为此,需要强化公平的社会竞争、奖励机制等外部驱动力量。第二步,增加知识积累,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广域的知识扩充,可以带给研究生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更新。同时,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研究,帮助其实现交叉学科结合点上的创新突破。深度的知识扩充,是在透彻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技术后所进行的创新,这一步需要通过再教育和自主学习予以实现。自主学习并非完全的自我摸索学习,而是在“我”的觉悟下,组织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自我学习可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找寻和匹配资源能力,习得学习策略等,从而增益其所不能。第三步,践行志业活动。在这一阶段,将充分发展研究生以科技创新为志业所需的应用知识、协作创新等能力素质。其中,创新力的突破最为关键。因为创新力的形成,需要研究生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在准确把握关键知识点和创新前沿基础上,以集成化、综合化创新思维方式,获取多元聚焦和跨学科交叉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在综合应用众多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中,以集成创新方式获得创新力的突破。由于“当今的科技是大协同的科技,当今的研究是大合作的研究”[12],因此志业人的实践集成创新逻辑,是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行动逻辑。这就需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关键因素,构建起“合作式互动机制”[13],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补充其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的不足,不断完善其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研究生作为志业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过程中,需要不断生产出相应的阶段性成果。以增强其成为志业人的自我效能感,真切地体验到从事科技创新的快乐。各级政府和学校,要有意识地从内外结合的激励逻辑入手,不断强化志业人的乐业效能感,增强其素质拓展和水平提升的信心,优化调整其创新素质的发展路径。总之,只要我们遵循研究生从职业人向志业人转变的境界和素质提升逻辑,就会在大面积增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提升其技能素质基础上,将富有创新潜力的研究生,转变为乐于科技创新的志业人。“中国创造”将因大批研究生成为志业人,而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局面,强国梦的实现才有大批领先世界的精英人才支撑!
[1] | 孙晓玲. 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 职教论坛, 2012(6): 62–65. |
[2] | 吴海江. 重视研究生理想主义精神的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5): 16–19. |
[3] | 高明, 计龙龙.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研究生自我教育问题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2): 49–52. |
[4] | 马斯洛著, 林方译. 自我实现及其超越[J]. 心理科学进展, 1985, 3(2): 9–15. |
[5] | 马斯洛著, 徐启宇/吴庆麟译. 有关生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的若干基本观点[J]. 教育评论, 1986(6): 39–44. |
[6] | 李万刚. 论孔子"乐"的人生境界[J]. 东岳论丛, 2011(1): 152–155. |
[7] | 李明. 儒家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以天人合一观与人格超升论为中心[J]. 齐鲁学刊, 2008(3): 5–11. |
[8] | 冯友兰. 人生的四种境界[J]. 基础教育课程, 2017(12): 94–96. |
[9] | 单连春. 论人生境界的实践形态[J]. 理论探讨, 2006(6): 60–62. |
[10] | 王哲平. 论道家、儒家的人生境界之"道"[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3): 21–25. |
[11] | 王益. 庄子"游"化人生境界的三种审美维度[J]. 中华文化论坛, 2013(3): 125–129. |
[12] | 李鸣. 创新开启未来忠诚铸就辉煌——关于研究生创新和奉献精神培养的几点体会[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5): 1–3. |
[13] | 何华宇. 构建合作式互动机制培养研究生团队精神——基于广州高校研究生团队精神调查的分析与思考[J]. 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 2011(7): 83–89. |
2.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