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Issue (3): 25-29   PDF    
从职业到志业:研究生精神境界和素质提升逻辑
曾丽颖1, 柳海民2    
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州 510665;
2.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长春 130024
摘要: 当前考研热的根源在于就业难,但仅仅为谋求"职业"而考研,不仅有违研究生教育主旨,而且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当研究生具备了优异的职业技能后,将产生以科技创新为志业的自我实现追求。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强国梦,也需要大批硕士、博士以此为志业。于是,研究生以职技优异为逻辑起点,借助层进逻辑逐渐形成志业人精神境界。在志业人精神激励下,研究生从职业人核心素质形成入手,以乐于创新的志业心态,在竞争中练就拔尖素质。同时,针对自身不足,付出一定代价,成就志业人需要的综合素质。在社会补偿激励中强化创新动力,从综合创造中集成创新素质,由此展现其从职业人转向志业人的成长逻辑。
关键词: 职业人     志业人     成长逻辑     精神境界     素质结构    

在西方封建社会里,职业是“基于血缘、家族传统、阶级层次而来的被动身份象征”[1]。此时,职业人即是以其家族手工艺为生存之业的匠人。在社会的不断演变下,当今的职业人则是接受了一定专业训练,进入某一行业为生的在职或求职者。当下赚钱多少、升职空间、工作环境等物质待遇,是其人生目标。为此,往届生为重新择业,应届生为今后找好点的工作,纷纷加入考研大军。读研后,又将精力花在为求职考证、为实习奔波等方面,由此导致功利主义盛行而理想主义缺失,成为“我国科学鲜有重大突破和科研人才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2]。为了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强国梦目标,国家需要大批以科学(学术)或技术创新作为人生志向,并将实现其志向作为毕生事业,乐意为之奋斗终生的“志业人”。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精英教育,因此研究出从职业人到志业人的提升逻辑,将有助于引导在校硕士、博士生实现精神境界和素质的提升,从而有利于今后中国科技创新水平进入新高度,助推强国梦的实现。

一、从职业到志业:研究生精神境界提升逻辑 (一) 职技优异:职业人转向志业人逻辑起点

由于人的行为都是由其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则是由人内在的需要决定的。因此,探讨“研究生这个群体的自我教育问题,必须从观照这一群体的突出需要入手”[3]。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着眼于对事业有成的长者研究,尤其适合用来分析以科技创新为志业人的心态形成过程。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4],这与志业人的精神境界高度契合。根据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人的精神境界是随人的需要变化而变化的,人一般只有在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有发展性的精神追求。就研究生而言,先是做好求职需要的研究工作,获得生存安全感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刚入学的博士,多以追求顺利毕业,在对口高校或科研机构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以顺利成为从事科研工作的职业人作为关注重点。对于那些没有条件从事科研职业的研究生,则更多的从练就过硬职业技能入手,以获得相应的技术或教学岗位,作为其研究生期间重点关注的目标。这是当今社会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对研究生形成为生存而战的强烈需求。只有当研究生获得超出一般求职者的技能,并从过往的从业或求职经验中知道,自己具备了自我实现者“优于一般的人”这一条件[5],且相信求职无忧后,才会产生以科技创新为志业的人生追求。所以说,优异的职业技能是研究生产生以科研为志业的逻辑起点。向志业人转变中的研究生,不再把谋生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是依靠对自己职业能力的绩优判断,聚焦于发展自我潜能,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具有“超越自我的、无私的、客观的认知”[5],从而有助于创造出系列新成果。

虽然研究生成为志业人的逻辑起点,立足于前期职业科研人获得的优异研发技术。但是,其成为志业人的价值取向和逻辑线索则因人而异。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沿着原有职业技术优异方向,以攻读硕士和博士为主要路径,实现从原来的专业技术拔尖到集大成的复合创新,以研究型学习方式和新的研发范式,来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素质结构,以此获得新的认知和创新平台,开始向脱胎换骨的志业人飞跃。它不仅是研究生知识技能水平的纵向提升,更是其精益求精志业科研品质的充实和发展,是其为在本行业中取得重大突破,而矢志不渝地追求个人素质完善和精神境界飞升的转变。其二是从业者或应届本科生,对自己原来的职业或学习的专业没有兴趣,但发现自己对其他领域有着浓厚兴趣,且创新能力过人。从过往的职业(学习)经验中体会和感悟到,进入这一新领域将会创造出新的理论或技术。于是,决定以考研、考博方式实现转行、转专业,以实现其创新型人生价值,从而自觉地转入以兴趣专长为精神满足的志业人追求。在接下来的新知识吸收和新素质结构的形成中,逐步发现自我擅长的创新型逻辑线索,并最终进入自由创造、自我实现的志业人精神境界。这样的逻辑起点,表面看跟先前的职业没什么联系,但是敢于转专业追求志业的人,必然是在原有职业上能力出众且精力旺盛的人。他们需要以更具挑战性的新志业来展示才华、发挥潜能。因此,在吸收原有职业经验基础上,其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精神并未改变,相反是对原有职业操守和品行精神的升华。

(二) 境界升华:职业人转向志业人层进逻辑

“境界是主体经过自我修养、知识学习等实践,形成对世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认识和觉解,从而超越现实而获得的精神状态和精神世界”[6]。正是境界的超现实性及其觉解的方向性,引领研究生完成职业到志业的晋升过程。当研究生进入不同层次的精神感悟时,就会形成相应的人格特质,呈现为特定的人生境界。因为“人类精神生命充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人格超升或人生境界超越的过程”[7]。所以,从职业到志业,是研究生从其生存处境出发,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磨炼和感悟出的人生境界超升结果。冯友兰把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层次[8]。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都是耽于物的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超脱物外,开始追求自我。从职业人到志业人,正是从困于物的“生存需要”境界,到超脱物外觉解自我的“个体发展”境界。借鉴冯友兰根据个体对宇宙和人生觉解程度的划分标准,笔者将职业人生境界细分为困于物的生存境界,求于物的谋生境界,超于物的志业境界,臻于乐的使命境界。生存境界、谋生境界都受限于职业,并未对自我发展有所觉醒,因此将其归入为职业人层面。志业境界、使命境界对自我的发展有了觉解,有着自我的追求方向,能够超脱于职业所限,为自己的“道”进行自己的职业发展,所以归入志业人层面。

人生境界的超越是一个渐进过程,从职业人到志业人,在不断通过人与职业、志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实现不同层级的人生境界领悟。生存境界的人仅仅只是为了“生”,受制于自己的职业,每日为了一日三餐而劳苦奔波,并不对职业、自身有任何更多的觉解。大多数研究生进入到了谋生境界的人,他们对于职业有了自己的理解,看到了职业发展对生存的影响并加以利用,职业只是他们手中的“营生”,读研正是其改变职业的有效手段。研究生如果就此止步,那么一旦获得待遇优厚的工作,就会放弃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国家需要的重大突破就将后继乏人。因此,引导更多的研究生进入志业境界,唤醒其对自我的觉解就非常关键。只有让研究生中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有了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能够清楚知道自我所需,明确自我发展的远大志向,并能为之践行,那么“中国创造”才后继有人。因为处于该境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打造自我的志业道路,进入以志向实现作为事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生追求自我价值的极致实现,在志业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走上成为拔尖人才之路。这样,等到其有了合适的岗位之后,他们就会为了实现研究生阶段的崇高志向,为了社会的发展而砥砺奋进,成为富有时代使命感的现实志业人。

二、从职业到志业:研究生拔尖素质的形成逻辑 (一) 岗位素质:志业人增进拔尖素质逻辑起点

无论有无从业经验的研究生,要成为志业人,都必须以职业人必备的核心素质为基础,才能修炼出志业人需要的拔尖素质。就研究生的职业素质而言,经过一年级的课程训练后,结合以往的从业或本科经验,以习得熟练查找资料、撰写综述、掌握论文撰写需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类的操作规程,并将其转化为职业研究人熟练的操作技能,就进入了职业科研人素质发展阶段。作为职业研究人,在内隐品质上还需要具有治学严谨,考证有据,勤于思考等从事研究工作需要的优秀品质。但作为研究型志业人,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专精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要素,以专业化地综合应用理论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为突破。在优秀职业道德基础上,增加浓厚的创新兴趣和乐于研究的态度,形成强烈的成就感等研究型志业人应有的内隐因素。同时,在精益求精职业品质基础上,发展其批判精神,具有好奇心和坚韧的克难攻坚意志等,追求理论或科技创新所必备的特质。这对立志从事科技创新的研究生而言,不仅是借助系列创新达到学术或技术拔尖层次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其人生境界追求的考验。其人生境界和素质提升的临界点,在于研究生完成知识、研发技术等积累后的逐层突破。尤其是对项目申请和核心期刊发表的突破,往往成为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判断能否向志业人转变的重要依据。这是由项目中标率和核心期刊的二八定律决定的,因为多数研究生不能进入20%的优秀行列。但是,我们需要以百分之一的希望,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激励自己成为优秀研究生。这就需要形成以科研为乐的心态,积小胜为大胜的研究效能感。如果自己感到研究本身痛苦不堪,那就不能以科研创新为志业了。

根据“冰山”理论,理论知识素质是浮在水面的部分,可以通过再教育和自主学习,以扩充知识量等方式进行积累。能力素质位于能观察到的冰山中层区域,需要进行具体的实践应用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来增强。品质素质在冰山最下层,最不容易被观测到,也难以改变和评价。由于研究生的“人生境界内化于人的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9],所以品质的升华是其精神境界提升的漫长过程,不是培训所能达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历练、感悟和自我修炼,才能完成。富有创新力的研究生,经过感知学习和研究活动本身、人际环境等形成特定情感;在心智磨炼中体悟得失之道;在践行中生成研究型志业人的坚强意志和高效执行力,从而慢慢养成志业人应有的品行和德性。为了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笔者将志业人整体素质关系及其内外推动力描绘如图 1所示。从图中可见:志业人素质由大方框内的“理论知识”“志业能力”“品质”构成。其中,“理论知识”是其基础的支撑素质,“品质”发挥起保障调节作用。在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品质调节下,促使研究生外显的志业能力得以发展。大方框外的“积累”“实践”“精神境界”,分别是三个素质领域提升的推动因素。左侧灰色方框内的“品质”和“精神境界”代表研究生的内隐因素,相对难以量化评估和改变。右侧的“志业能力”和“理论知识”则可量化评估,能通过培训和实践等方式有效提升。

图 1 志业人整体素质关系及其内外推动力
(二) 乐业竞争:志业人不断拔尖胜出的逻辑

志业人逐层提升生命意义的境界,源自不断超越的价值追求,其动力在于对志业“臻于乐”的使命境界。这是研究生产生研究乐趣和效能感,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得以彰显的生命意义所在。这种快乐,“扬弃了外在之物、外驰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10],从而有助于研究生形成追求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臻于乐”的使命境界,不为外物所挟持,让研究生为了实现志向坚定不移地奋斗。在奋斗中,由于有志业精神的引领,遭受挫折时不迷失方向;在执着地坚持中最终迎来期盼的研究硕果;艰辛努力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于是带给其为志业奋斗过程中持久的快乐。这里的“乐”,还有因发现规律,可以自由驾驭物的世界,而具有庖丁解牛寓言故事中诠释的“游于有间”之乐的意蕴。研究生进入以科技创新为志业的境界后,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在掌握自然、社会或艺术等规律基础上,达到思想和技术熟练的自由,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有间”,并自由自在地游刃于其间[11]。这种对极致境界的追求,指引着研究生精神境界提升逻辑的形成:使其超于物外,动心忍性,探究合乎天地法则,积极发现自然规律;追求游刃有余地驾驭外界事物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此不断完善其作为志业人的创新品质,锤炼其拔尖技术。

志存高远乐于竞争的心态,是志业人在现实竞争中胜出的逻辑。竞争检验,是个人在成功路上必经的门槛。就研究生而言,需要通过将志业人精神外化为行为准则,以积极参与竞争的方式鞭策其不断奋进,才能实现从职业人到志业人的技能跨越。在面对竞争时,处于职业人境界的研究生,由于其精神境界相对低下,其内驱力并不强大,不能推动其在发展道路上向着更高目标前进。往往在达到一个较低目标,在小范围的职业圈中获得荣誉感就停滞不前。反之,在遭受多次挫折后断然退出。而当研究生拥有了超越求职的志业境界,他(她)就开始从职业技术拔尖迈入追求志业之路,在前行的竞争道路上能看到更遥远的目标。其目标是实现不断创新的使命,由此产生出强大的内驱力。竞争获胜,带给他们的是因日益迫近志业,强化越战越勇,不断拔尖的好胜心。竞争失利,由于有志业理想的支撑,增加的只是更多磨砺,练就越挫越勇的信心。此时,在志业境界的引领下,还需匹配相应的精神素质,不断炼成坚韧的意志和勇于拔尖的自信心等。正是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为研究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奠定了学术或技术拔尖的高起点,为其转变为志业人奠定了在竞争中成长的逻辑。

三、从职业到志业:研究生完善素质的过程逻辑 (一) 付出与补偿:研究生完善素质的始末逻辑

从职业人转向志业人,需要在精神境界上突破短视,进入“乐”道的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完善职业人的片面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志业,完善志业人的综合创新素质,志业人一开始就需要克服物质和精神上的种种障碍,付出相比职业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可能牺牲私人时间,在正当年华的妙龄,为了追求理想而牺牲爱情等。因为志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追求志业的道路上,往往会迎来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志业人生,研究生需要正视这些付出和牺牲,做好相应的志业发展规划,解决好“工作-生活”的冲突。通过自我调控管理,辨明轻重缓急,在各种角色中灵活变换。对外,需要在志业人周围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确保志业与生活的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建立起配套的社会认同和物质奖励等外在强化机制,对研究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从精神和物质上予以肯定、奖励,对其为志业付出的代价予以补偿。这样,研究生才能从为志业的奋斗中体验到科技创新的快乐,从内外感知的一致性中,不断增强其效能感。这种外部奖励机制,是研究生判断其志业成功价值大小的外在逻辑。当其做出正面强化判断时,则有助于转化为内驱力,刺激着研究生为志业价值实现努力奋斗。反之,则会因社会回报不足或者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改变其奋斗方向。所以,对研究生为科技创新志业付出的代价进行补偿,对其获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奖励,客观上也起到了引导研究生以社会需要作为志业的强化作用,成为研究生不断校正志业方向的外部驱动力。

(二) 综合创新:完善志业人素质的集成逻辑

结合图 1中志业人整体素质关系及其内外推动力,我们需要分三步引导研究生,不断完善形成志业人应有的综合创新素质。第一步,树立志业精神最为关键,这是后续志业素质得以完善的原动力。在职业人升级到志业人精神境界的过程中,通过导师等外部引力使之自我觉醒,明白志业追求的价值所在,激发研究生为了自我实现而奋斗。再借助社会认同感,来觉解研究生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使其明白个人价值实现隐含于社会价值创造之中的道理,以拓展其志业人的自我认识,提升其精神境界。为此,需要强化公平的社会竞争、奖励机制等外部驱动力量。第二步,增加知识积累,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广域的知识扩充,可以带给研究生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更新。同时,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研究,帮助其实现交叉学科结合点上的创新突破。深度的知识扩充,是在透彻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技术后所进行的创新,这一步需要通过再教育和自主学习予以实现。自主学习并非完全的自我摸索学习,而是在“我”的觉悟下,组织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自我学习可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找寻和匹配资源能力,习得学习策略等,从而增益其所不能。第三步,践行志业活动。在这一阶段,将充分发展研究生以科技创新为志业所需的应用知识、协作创新等能力素质。其中,创新力的突破最为关键。因为创新力的形成,需要研究生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在准确把握关键知识点和创新前沿基础上,以集成化、综合化创新思维方式,获取多元聚焦和跨学科交叉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在综合应用众多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中,以集成创新方式获得创新力的突破。由于“当今的科技是大协同的科技,当今的研究是大合作的研究”[12],因此志业人的实践集成创新逻辑,是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行动逻辑。这就需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关键因素,构建起“合作式互动机制”[13],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补充其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的不足,不断完善其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研究生作为志业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过程中,需要不断生产出相应的阶段性成果。以增强其成为志业人的自我效能感,真切地体验到从事科技创新的快乐。各级政府和学校,要有意识地从内外结合的激励逻辑入手,不断强化志业人的乐业效能感,增强其素质拓展和水平提升的信心,优化调整其创新素质的发展路径。总之,只要我们遵循研究生从职业人向志业人转变的境界和素质提升逻辑,就会在大面积增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提升其技能素质基础上,将富有创新潜力的研究生,转变为乐于科技创新的志业人。“中国创造”将因大批研究生成为志业人,而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局面,强国梦的实现才有大批领先世界的精英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晓玲. 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 职教论坛, 2012(6): 62–65.
[2] 吴海江. 重视研究生理想主义精神的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5): 16–19.
[3] 高明, 计龙龙.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研究生自我教育问题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2): 49–52.
[4] 马斯洛著, 林方译. 自我实现及其超越[J]. 心理科学进展, 1985, 3(2): 9–15.
[5] 马斯洛著, 徐启宇/吴庆麟译. 有关生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的若干基本观点[J]. 教育评论, 1986(6): 39–44.
[6] 李万刚. 论孔子"乐"的人生境界[J]. 东岳论丛, 2011(1): 152–155.
[7] 李明. 儒家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以天人合一观与人格超升论为中心[J]. 齐鲁学刊, 2008(3): 5–11.
[8] 冯友兰. 人生的四种境界[J]. 基础教育课程, 2017(12): 94–96.
[9] 单连春. 论人生境界的实践形态[J]. 理论探讨, 2006(6): 60–62.
[10] 王哲平. 论道家、儒家的人生境界之"道"[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3): 21–25.
[11] 王益. 庄子"游"化人生境界的三种审美维度[J]. 中华文化论坛, 2013(3): 125–129.
[12] 李鸣. 创新开启未来忠诚铸就辉煌——关于研究生创新和奉献精神培养的几点体会[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5): 1–3.
[13] 何华宇. 构建合作式互动机制培养研究生团队精神——基于广州高校研究生团队精神调查的分析与思考[J]. 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 2011(7): 83–89.
From Job Position-Oriented to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Postgraduate Spiritual Realm and Competence Improvement Logic
ZENG Liying1, LIU Haimin2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2.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oot cause for massive applications for postgraduate studies is the difficulty in finding a desirable job. However, sitting an examination just for a good job is against the original purpor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may result in low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after postgraduates possess excellent professional skills, they will pursue for self-actualization based on their ambition for sci-tech innov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a powerful country put forth at the 19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we also need 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ally ambitious postgraduates and doctoral students. Usually, postgraduates take excellent professional skills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n gradually form their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spiritual realm with the stepping up to different and higher layers of logic. Inspired by 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people, postgraduates start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job position-oriented core competency which they will improve in competition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for innov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mselves and acquire the overall ability for an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person. To strengthen innovative impetus in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compensation incentives and to integrate innovation elements in comprehensive creation is the way to demonstrate the growth logic from a job position-oriented person to an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person.
Key words: job position oriented people     entrepreneurship oriented people     growth logic     spiritual realm     competence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