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成功地进行了四次产业结构的转型,与重视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与重视博士生教育息息相关[1]。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正从经济大国转向高科技大国。为此,日本着眼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措施的实施,从而在政策的运用上将产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2]。作为结合点之一的博士生教育改革,“博士课程制教育引领计划”(Program for Leading Graduate Schools,简称“引领计划”)于2011年被日本政府提上日程。“引领计划”包括全能型、复合型、独一型三类项目:“全能型”项目资助7所大学,这些大学要培养出能引领全球发展、跨越学科边界的全能综合型领军人才;“复合型”项目资助40所大学,这些大学要培养出能在环境、生命健康、安全、交叉课题、物质、信息、多元文化共生等领域解决重大问题的领军人才;“独一型”项目资助15所大学,这些大学要培养出日本独有的优势性领域或全球领先的开拓性领域的领军人才。本文基于2017年3月结束的“引领计划”中期评价,以“复合型”项目资助的名古屋大学(Nagoya University)的“女性领导者养成项目”(Women Leaders Program to Promote Well-being in Asia,简称“养成项目”)为个案,诠释日本博士课程制教育引领计划的特征。
一、遴选的高标性“引领计划”遴选的高标性条件包括[3]:(1)能协同一流的教育研究资源,聚集一流的教改管理人才,吸引一流的产学研专家学者;(2)能招纳国内外优秀生源,激发博士生独立科研创新力,营造良好的跨学科学习环境;(3)能开发出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博士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官产学研合作研发课题;(4)项目结题后,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能继续进行;(5)主要负责人和参与机构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6)“全能型”项目应设置文理综合型学位项目,“复合型”项目应设置跨学科专业学位项目,“独一型”项目应设置保证日本科研能独领风骚甚至笑傲全球的项目。正因为如此,进入“引领计划”项目资助的大学较少。以2013年为例,62所大学申报了102个项目,仅有15所大学的18个项目成功入选。
名古屋大学的“养成项目”以“亚洲女性福祉人才培养与保障改善亚洲女性民生”为主旨,于2013年成功入选“引领计划”。首先,名古屋大学是一所日本顶尖、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成功入选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领先研究生院计划,并且是RU11学术恳谈会(Research University 11)、八大学工学系联合会、国际21世纪学术联盟等著名学术组织的成员大学,有一支充满活力、结构合理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其次,名古屋大学已与亚洲乃至全球的高校、企业、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单位建立了合作网络关系,已具备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再次,名古屋大学在国立骨干大学中女性教师占比排名第一位,而且参与“养成项目”的女性教师占教师比例为62%,女性学生占学生比例为89%[4],也位居“引领计划”之首,因此有更多的榜样激励女性学生成为未来学术发展的杰出领导者[5];最后,“养成项目”属于“复合型”项目,引导博士生围绕食品、健康、环境、社会系统与教育的关系开展研究,培养博士生基于跨学科的视角解决亚洲女性面临的贫困、健康、性别歧视等综合性社会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养成项目”不仅要培养世界一流的女性研究者,更重要的是解决亚洲女性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可见,“引领计划”的遴选高标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明定位。“引领计划”要项目单位培养出能引领世界发展和日本发展的高水平博士生;(2)准定向。“引领计划”要项目单位明确自己的责、权、利的边界,保质保量完成项目;(3)精定策。“引领计划”要项目单位打破一切软硬件的束缚、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推动博士生培养机制创新。
二、能力的导向性“引领计划”目标之一是培养世界一流的博士生,他们能活跃于国际大舞台,成为跨越官产学研的优秀领军人才。如东京大学的“多文化共生、整合人类学项目”(简称“共生项目”)以洞察力、统合力、创造力、合作力为抓手,旨在培养出能解决多文化共生社会问题的下一代杰出领导者;广岛大学的“创建一个能适应新情况、可持续发展、和平的社会项目”(简称“创建项目”)以自主力、实施力、创造力为焦点,在技术创生领域、文化创生领域培养出创新创业者。“引领计划”目标在“养成项目”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旨在培养具有六大核心能力的能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女性领导者[6]:(1)性别理解力指对性别相关问题及男女平等问题的理解能力;(2)实践力指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3)现场力指基于“主人翁”意识,以“当事者”身份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去敏锐感受、积极思考、共享信息并带头执行任务的能力;(4)企划力指丰富的预测能力、创意能力、构思能力及提案能力;(5)俯瞰力指基于全球视角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交际力指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对何人谈何种内容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贯通于“养成项目”课程中。
如《全球领军人物1》是为了培养博士生的性别理解力与俯瞰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此课程聘请性别研究领域著名专家担任教师或客座教授,向博士生展示日本性别平等计划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客座教授主持的讨论课和座谈是此课程的特色之一。来自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学科的博士生有机会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俯瞰力。生命农学研究科的学生掛桥孝洋说[7],该门课程一方面为他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与来自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专家的接触,聚焦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如《多文化共生特论》是为了培养博士生的交际力与企划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此课程以博士生合宿形式开展。合宿指许多博士生在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宿舍内,以同一语言(英语)进行同一课题研究的集体活动。该门课程的实施贯通硕士和博士阶段,一方面提升了博士生在不同学科、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博士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企划能力。教育发展科学研究科的博士生佃瞳认为[7],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博士生们完全转变了“单干”的习惯,开始有意识地和他人合作。
如《海外实习》是为了培养博士生的实践力与现场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2016年,不同专业不同国籍的博士生混合编组,奔赴于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聚焦当地的妇幼保健医疗等实际问题展开调查。医学研究科的学生篠壁多恵认为[7],海外实习训练了博士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基于全球性视角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看,“引领计划”在博士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课程学习是核心能力培养的主渠道。项目单位根据方案、学科、专业的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以此培养博士生的核心能力;第二个特征是核心能力的三维性:第一维是“上接天光”的能力,如六大核心能力中的“俯瞰力”;第二维是“下接地气”的能力,如六大核心能力中的“现场力”和“企划力”;第三维是“中立人本”的能力,如六大核心能力中的“性别理解力”和“交际力”。
三、过程的一体性“引领计划”要求项目单位对博士生培养机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人才培养机构”[8]。名古屋大学和其他项目单位一样,取消了硕士阶段(共2年,简称M1和M2)与博士阶段(共3年,简称D1、D2和D3)的分隔制度,实施5年一贯制培养,即将M1-M2阶段作为博士培养的前期,将D1-D3阶段作为博士培养的后期。只有通过前期考核的学生,才能进入后期的学习[9]。(见图 1)
学生在M1的任务是聚焦课题方向、拓宽国际视野、参与混合编队,与合作国家的学生一起开展课题研究并在海外进行调研学习。
学生在M2的任务是围绕博士研究课题赴海外见习,在见习过程中开展博士论文前期调查。
学生在D1的任务是明确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为期半年的海外实地调研、在国际机构进行短期实习。
学生在D2的任务是强化六大核心能力。
学生在D3的任务是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博士学位,步入具有国际环境的职场。中期考核表现优异的学生,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能得到在国际机构实习一年的机会[10]。
总的来看,“引领计划”以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硕士生与博士生阶段整体设计、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立足全球需求热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一批有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四、课程的跨学科性日本科学技术学术审议会认为日本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处于弱势,呼吁大学加大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11]。“引领计划”项目单位要在打破学科壁垒,基于学科群对博士课程进行改革等方面做出诸多尝试。如东京大学“共生项目”由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学际情报学府、东洋文化研究所、生产技术研究所、教育学研究科、生命农学研究科、理学研究科合作开展。广岛大学的“创建项目”由文学研究科、综合科学研究科、国际协力研究科、高端物质科学研究科、工学研究科合作开展。名古屋大学的“养成项目”由国际开发研究科、教育发展科学研究科、生命农学研究科、医学系研究科、农学国际教育合作研究中心、男女共同参与计划室(简称名古屋大学6大科室)共同合作开展,这些跨学科课程分为八大类[12]:基础科目(A)、基础科目(B)、基础科目(C)、专题研究讨论、全球领军人物特设课程、英语科目、实践科目、博士论文写作指导课程。
基础科目(A)属于通识必修课,共计5学分,有《多文化共生特论》等课程,主要由生命农学研究科负责。在M1-D3阶段各开设一门,基础科目(A)旨在帮助博士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时发现亚洲女性面临的共同问题。
基础科目(B)属于通识选修课,共计6学分,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学研究》《文化与社会研究方法论》《日本的开发经验》《国际开发入门》《开发援助论》《实地调研入门》《开发合作论》《国际职业生涯开发》《社会医学》《卫生保健管理》《农业生物学原理》等课程,主要由国际开发研究科负责。博士生在M1-M2阶段要选修4学分以上课程。基础科目(B)旨在帮助博士生拓展文化领域学术视野和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基础科目(C)属于通识必修课,共计4学分,有《人口迁移与异文化理解》《社会开发与文化》《农村地域开发管理》《教育与人才开发》《国际社会文化课程》《医疗行政学课程》《保健学课程》《生命农学国际课程》等课程,主要由国际开发研究科与教育发展科学研究科负责。学生在M1-M2阶段要选修4学分以上的课程。基础科目(C)除了要达到基础科目(B)的目标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能力。
专题研究讨论属于专业选修课,共计4学分,有《“女性民生福祉”专题研究讨论Ⅰ》《“女性民生福祉”专题研究讨论Ⅱ》等课程。课程由每个专业自主开设。学生在M1-M2阶段各选修2学分的课程。专题研究讨论有助于提升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
全球领军人物特设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共计4学分,有《全球领军人物1》《全球领军人物2》《全球领军人物3》《全球领军人物4》《体验型课程(领导力)》《体验型课程(团队建设)》等课程,主要由生命农学研究科负责。学生在M1-D3阶段要选修至少5学分以上的课程。全球领军人物特设课程邀请国内外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女性领导者主讲,旨在培养世界一流的女性研究者。
英语科目属于专业选修课,共计4学分,有《关系与沟通Ⅰ》《关系与沟通Ⅱ》《学术写作Ⅰ》《学术写作Ⅱ》《报告Ⅰ》《报告Ⅱ》《处于现实问题中的英文交流》《学术写作与研究伦理》等课程。学生在M1-M2阶段各选修2学分。英语科目能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运用英语写作专业论文和在国际机构工作的能力。
实习科目属于专业实践课,共计7学分,由《海外实习1》《海外实习2》《海外实习演练1》《海外实习演练2》等构成,5个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共同学习,主要由生命农学研究科负责。学生在M1--D3阶段需选够11个学分的课程。
博士论文写作指导属于专业实践课,共计6学分,在D1-D3阶段开设。每名博士生需在三名教师(应包括非本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博士论文写作。
总的来看,“引领项目”跨学科课程设置兼顾了两个维度:第一维是博专并举,即博士生既能基于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视野开展研究,也能基于精尖知识和学科规训视角开展研究;第二维是知行合一,即博士生既能通过实习实践加深知识的理解,也能通过知识的习得探究去解决现实问题。
五、保障的整合性“引领计划”要求项目单位统筹优质资源进行博士生培养。培养单位一是充分利用好已有资源,为博士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这包括校内师资、经费和平台等。如东京大学的“共生项目”统筹校内资金,项目学生在博士前期每月可得到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0.9万元),在博士后期每月可得到2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的资助;二是广泛吸收外来资源,包括校内外资源。如广岛大学“创建项目”的国际合作机构有中国新闻社、尼泊尔替代能源促进厅东南亚地区事务所等,合作高校有得克萨斯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等。“养成项目”也整合了校内外教学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科研和社会实践机会,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 整合校内外人力第一是整合校内力量。“养成项目”实行校长负责制,项目总负责人为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项目具体负责人为名古屋大学理事、副校长高桥雅英,主要负责项目的学生指导、学位审查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项目协调者为名古屋大学副理事束村博子,负责项目的企划、运营等工作。学校还设置了项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是来自名古屋大学6大科室的10位教授,分别负责项目的企划与评价、国际合作、海外实习等工作。同时,名古屋大学6大科室的学术骨干负责具体的课程教学和科研指导等工作。除了整合最优质的师资队伍外,“养成项目”还在国内外遴选最优秀的学生。学生遴选分为两步,第一步为书面遴选,也就是通过提交的履历表、导师推荐信及《为了实现“亚洲女性福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的论文来选择合适且优秀的学生;第二步是面试遴选,也就是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等。
第二是整合国内机构力量。“养成项目”的合作机构有日本外务省、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等。(1)合作机构的精英作为项目负责人。如日本外务省综合外交政策局国际机关人事中心室长佐藤雅俊负责“养成项目”的国际合作事务。(2)合作机构的精英作为项目的客座教授。如2017年,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政策科学研究部部长森临太郎就《可持续保健系统》专题做了系列讲座。(3)合作机构的精英作为客座嘉宾。如2016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负责人尾崎敬子就亚洲妇幼保健工作做了专题演讲。
第三是整合国际机构力量。“养成项目”国际合作机构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银行、FAO、亚洲开发银行等。(1)邀请合作机构的精英作为项目负责人。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京事务所负责人平林国彦、联合国人口基金东京事务所所长佐崎淳子、世界银行的洛德丝·帕加拉(Lourdes Pagaran)、ADB驻蒙古干事阿尔丹杜雅·吉格吉德苏伦(Altantuya Jigjidsuren)负责“养成项目”实习实践等工作。(2)邀请合作机构的精英作为客座嘉宾。如201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东京事务所所长姆布林·卜力克(Mbuli Boliko)作为客座教授,就该组织与粮食安全保障等议题发表了演讲。
第四是整合海外高校力量。“养成项目”海外合作高校有新加坡国立大学、菲律宾大学、瑞典隆德大学、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孟加拉达卡大学等15所大学。(1)邀请合作高校的教师授课。如2016年,瑞典隆德大学的莫妮卡·福尔克(Monica Falk)副教授以《泰国的男女平等与佛教》为题进行了授课。(2)邀请合作高校的师生开展科研。如“养成项目”的3名教师、6名学生与来自清迈大学的2名教师、4名学生,分为经济活动调研和卫生保健调研两个小组,于2017年在泰国开展了为期11天的实地考察并合作发布了考察报告[13]。
(二) 整合校内外财力日本政府大力资助“引领计划”。2011年为3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2012年为11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8亿)、2013年为17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5亿元)、2014年为18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9亿元)、2015年为17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5亿元)、2016年为1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2017年为1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8亿元)。年均资助预算额为145亿日元(约合8.5亿人民币)。2017年,“养成项目”可申请的最高资助预算额为4.5亿日元(约合0.26亿人民币)[14]。除了政府的资助,名古屋大学还统筹了一部分经费用于“养成项目”。如项目学生在M1-M2阶段每人每月可得到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0.9万元)的奖学金资助,在D1-D3每月可得到2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的奖学金资助。在2017年,54名学生成功申请到奖学金。除了奖学金之外,名古屋大学还对项目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海外调研、见习实习等活动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如项目学生每年能申请到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资助(最高额度为2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15]。
(三) 整合校内外物力名古屋大学设置了专门的“养成项目”办公室与“养成项目”专用研讨室,还在海外高校设置了“养成项目”办事处,如“养成项目”清迈大学办事处。名古屋大学与国内高校合作举办学术论坛活动及交流会,如2017年,名古屋大学与同志社大学、金沢大学、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广岛大学共同举办为期两天的“多样性与女性领导力”国际会议;名古屋大学还与海外的高校、企业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如2017年,名古屋大学4位教师前往缅甸开展了“近郊农业与女性生产活动”的调研。
总的来看,项目单位统筹资源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校内“精打细算”,即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校内人力、物力、财力与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效、物尽其用、事尽其功,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校外“广开财源”,即增加资源配置,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破解人员配备、资金占用、财务收支、物资储备、设备利用等方面的瓶颈,为博士生培养搭建广阔的舞台。
六、评估的第三方性作为“引领计划”的最高行政机构——文部科学省只负责拨付资金,评估事宜交由第三方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简称振兴会)承担。振兴会下设“引领计划”委员会(简称委员会)开展评估工作,包括项目评审和项目评价两个部分。委员会由来自官产学研的26名知名专家组成,委员长由日本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安西祐一郎担任、副会长由日本株式会社三井住友银行董事会会长北山祯介担任,委员有筑波大学特聘教授金子元久等。
(一) 项目评审“引领计划”的评审包括制定评审方针、确立评审目标、遴选参与高校等。评审过程分为“基础审查”与“提案审查”两部分。“基础审查”以书面审查为主,考察申请机构是否具备国际领先的教育资源与全球关注的教育成效。“提案审查”采用听证会的形式,考察申请机构是否具有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变革的构想蓝图和实现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战略规划。委员会根据“基础审查”与“提案审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确定入选项目。
(二) 项目评价“引领计划”的评价包括监督事业进展、评价实施效果等。委员会在项目实施3年后进行中期评价,实施7年后进行终期评价。项目的中期评价于2016年开始,于2017年3月结束。结合“养成项目”的中期评价报告,可以管窥项目评价的具体做法。
评价方式。中期评价以名古屋大学提交的中期评价调查报告书为基础,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具体有调查问卷、访谈、书面评价、现场考察、听证会和综合评价。
评价等级。中期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1)S级。工作进度超过预期。为全面完成项目目标,需继续努力完成后续工作。项目经费如期拨付;(2)A级。工作进度按计划进行。为全面完成项目目标,需继续努力完成后续工作。项目经费如期拨付;(3)B级。部分工作进度超过预期或按计划进行。为全面完成项目目标,需大力整改。项目经费如期拨付;(4)C级。工作进度未按预期计划开展。为全面完成项目目标,需缩减项目规模。项目经费要减少;(5)D级。鉴于工作进度,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项目经费停止拨付。
评价内容。中期评价内容共分为六大类:(1)是否确立了领军人才学位项目,包括五年一贯制培养的目标、课程、教学和平台等维度;(2)博士生是否掌握了作为全球领军人才所需的六大核心能力;(3)是否建立了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负责人的改革理念、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官产学研的合作网络等维度;(4)是否吸引了优质生源,包括为优质生源吸引举措、学生评价标准、学生资助体制等维度;(5)是否建立了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维度;(6)项目是否有可持续发展性,包括管理体制、经费统筹、未来设想等维度。
评价结果。“引领计划”项目获得S级评价的有3项,A级有11项,B级有4项,C级和D级有0项。名古屋大学的“养成项目”获得A级评价。委员会对“养成项目”中期评价如下:(1)在校长积极主动的领导下,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培养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女性领导者;(2)采用英文授课,着力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能力;(3)严选四大主题(食品、健康、环境、社会系统),设置了相匹配的课程;(4)创建了不分课堂内外的互相交流学习环境,特别是海外研究专题与跨文化对话课程;(5)整合国内外官产学研的力量;(6)确立了招生方针政策、课程方针、外交方针,通过这些政策方针构筑了学位质量保障体系;(7)“养成计划”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在资助结束后能持续开展。
总的来看,“引领计划”的第三方评估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运作的独立性,即振兴会对项目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审和评估;二是专业的权威性,即振兴会的委员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扎实的评估技能。
七、结论从部分看,“引领计划”具有遴选的高标性、能力的导向性、过程的一体性、课程的跨学科性、保障的整合性和评估的第三方性等特征。从整体看,“引领计划”具有“12345”贯通的特征:
“1”指能力导向1个主线的贯通。“引领计划”打上了能力导向烙印。博士生首先具有“国际化”特质,毕业后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其次具有“一流化”特质,能在研究领域“大书特书”;最后具有“复合化”特质,能在官产学研合作上“大展宏图”。
“2”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个时间段的贯通。通过“引领计划”,日本各项目单位将硕士研究生阶段融合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前期阶段。这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发现功能,即通过遴选和中期考核,能引导更多人补充到科研队伍中;另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成全功能,即为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宽裕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
“3”指政府、大学和第三方机构3个主体的贯通。政府是项目的宏观调控者,通过“比选”,确立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战略地位;大学是项目的微观实施者,通过“竞选”,确定本校博士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第三方机构是项目的中观协调者,通过“筛选”,实施有力的项目单位能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实施不力的项目单位将被勒令整改甚至被撤销资格。
“4”指校内、区域、国内和国外4个空间的贯通。项目要能顺利实施,项目单位第一专注自身,第二立足区域,第三瞄准国内,第四面向国外。“自家门前雪”与“他人瓦上霜”产生集聚效应后,博士生培养空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
“5”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指导、实践基地、科研平台5个培养要素的贯通。“引领计划”基于“课程制”牵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指导、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的改革,开展博士生协同培养。具体来说,项目单位设置三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研究类课程、专业运用类课程),运用三类教学方法(行动研究法、情境模拟法、参与研讨法),聘请三类导师(校内导师、校外高校导师、校外行业导师),挖掘三类教学资源(校内资源、国内合作机构的资源、海外合作伙伴的资源),提升博士生在三类研究(学术基本理论研究、学术前沿研究、学术热点研究)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