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Issue (2): 54-59   PDF    
论硕士生专业实践与就业实习
孟令奎    
武汉大学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 430079
摘要: 提出硕士生应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分析专业实践对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同时对于近年出现的以短期训练和临时计划为特征的就业实习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性质、定位、时间、内容、形式、保障措施以及成效上与专业实践进行对比,建议弱化或限制就业实习、强化专业实践、丰富专业实践内容、规范专业实践环节,促使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中学习、应用、提高、成长。
关键词: 硕士生     专业实践     就业实习     综合能力    

在我国,硕士学位不是一个过渡性学位,而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阶段。1990年,针对在职人员求学要求,在工学、理学等学术型硕士学位基础上增设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开始了专业学位教育,此后领域范围逐步扩大,现在已有40多种硕士专业学位[1]。2009年,全日制硕士生的类别在学术型基础上增设了面向应届生招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2017年增设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进一步巩固了硕士学位的地位。多样化、分类别的硕士培养模式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2-3]。硕士生通常需要修满30个左右的学分、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通过毕业答辩,并满足其他培养环节的要求后,才能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出口主要有两个,一是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二是就业。两种出口的要求不完全一致,例如,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要求硕士生具备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展现出较强的科研潜力;而直接就业则要求硕士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有尽可能短的工作适应期。鉴于大部分硕士选择直接就业,这就需要强化硕士生的专业实践环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就业单位的联系,着力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

一、硕士生培养要求与模式

学术型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均属于硕士学位,具有同等重要性和价值,但这两种类型的硕士生培养目标具有一定差异、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学位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学术型学位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设置,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学术能力为重点[4],侧重理论研究,工科硕士还强调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实用价值,主要以学位论文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志,目标是培养科研人员和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高级技术人员;专业学位以应用为导向,以领域为重点,强调实践能力,主要培养与特定职业背景相关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如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药学硕士等等,而且学位标准比较灵活,例如工程硕士论文既可以是研究类的学位论文,也可以是工程设计、工程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管理、调查研究等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技术报告。

两种硕士学位研究生大多数毕业后直接就业,虽然培养要求有区别,但均须遵循“全面育人观”,即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强调应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是硕士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根本目的,需要多个环节协同开展。主要包括:

(一) 知识体系改善

通过修满18-20个学位课学分和10个左右的选修课学分,掌握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了解科技前沿,明确主攻方向,做足技术储备,为提升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 技术训练与专业实践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参加相关的科研项目、生产任务、社会实践、工程建设等实践性较强的系统训练或专项技术训练,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制定严谨的科研计划,学会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实际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从中凝练、抽象出与本专业或领域相关的科学问题,确立研究目标,拟定研究内容,分析关键问题,制定研究策略和实验方案,并分析可能产生的创新点或形成的特色。科研训练包括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历练,是培养良好科研习惯的过程。良好习惯越早形成,对今后取得高质量成果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倍增效应就愈加显著。

(三) 其他培养环节

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生的水平和能力,通常对硕士生还会有一些额外要求,例如为加快研究进度、加强技术交流、促进团队合作而对技术交流与汇报的要求,为提高成果整理、提炼、表达和写作能力而对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的要求,为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而对阅读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的要求,为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教辅水平而对辅助教学的要求等。

通过以上这些环节,从多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面、严格地训练,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方法、责任、学风等方面受到熏陶和提升,锻造成不同学科方向的高级技术人员或不同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硕士生专业实践分析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6],获得这些能力必须通过严密组织并严格实行的专业实践活动才行。

(一) 专业实践作用与目的

专业实践是培养计划安排的一项规定内容,是硕士研究生生涯的组成部分,也是就业前的技能储备和职业预演。通过专业实践可基本满足社会对硕士研究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要[7],因此是必要的,其目的主要是:

1. 巩固消化知识

课堂教学是硕士生获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主要途径,通过专业实践可以巩固并很好地消化吸收知识。专业知识不一定是成熟的,通常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会存在不足甚至错误,而专业实践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检验、补充、完善,甚至加以创新,从而升华知识。

2. 服务应用领域

问题或任务导向是专业实践的一个特点,这些问题或任务源于行业或领域的生产实际,既有技术上的难题,也有管理或机制上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可以提高行业或领域的竞争力。专业实践通常瞄准这些问题或任务,组织硕士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利用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集中力量加以攻关。

3. 提升专业技能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专业实践服务应用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提升硕士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主要有:分析问题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实践对能力的提升是直接的、显著的。

4. 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硕士生非常重要而又普遍欠缺的一个品质。专业实践环境涉及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实践内容涉及任务分工、任务协调、技术联合攻关、事务处理以及默契配合等,实践成效涉及任务完成质量、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应用实效等。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取得良好成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实践本身也是锻炼和强化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5. 锤炼意志品格

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中会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打交道,钻研技术、攻克难关,紧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还要处理很多和专业联系不紧密的事务性工作,甚至要进行野外调研等,这不仅可以丰富研究生的经历和阅历,而且使其在各方面经受磨砺和锤炼,有助于养成良好品格和坚强意志。

(二) 专业实践主要形式

专业实践形式灵活多样,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1. 校企合作项目

通常表现为导师与科研或生产单位的合作项目,合作开发完成工程项目需要双方在人员和技术方面不断加以沟通交流。这种实践的特点是目标定位准,任务明确,实施灵活,阶段性强,见效快。硕士生在参与实践时得到导师在技术上的指导、合作单位技术人员在业务上的指导,可以很快熟悉业务流程,并将专业和业务结合起来,设计符合业务流程的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并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整个工程的建设任务。不难看出,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较快地掌握技术方法和流程,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很多道理。

2.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现在不少培养单位都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基地,从产—学—研—用几个方面开展合作。根据生产单位的实际提出工程问题,由培养单位根据基地需要安排研究生前往实践。研究生在基地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与基地实际业务相结合,从工程问题中进一步凝练、析出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业务问题等,通过组织相关专业学生攻关,最终解决工程问题。

在基地实践的优势是,所接触的是实际业务,所要解决的也是实际问题,基地安排的指导老师既有学术指导能力,也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取得的成果可以立即得到检验和应用。这种无中间环节的精准服务模式特别受企事业单位青睐,他们往往会提供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配套设施,解决研究生的后顾之忧。

3. 自主实习

研究生根据自身情况,特别是个人兴趣或就业考虑,自主联系实践实习单位,这种实习时间通常要符合培养单位和实习单位的要求,一般要求3-6个月以上。实习单位会根据需要拟定实习任务、内容和详细计划,同时指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有条件的同学还可能会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开发中。这种模式因是个人实习,通常以技术学习为主,熟悉实践实习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实质性的技术开发为辅。

以上几种实践形式培养的研究生有相当一部分表现突出者会提前被用人单位预录用,表明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特别是前两种实践形式,可以快速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们通常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能正式上岗,并且很快成长为单位技术骨干,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

(三) 专业实践主要问题

专业实践对研究生业务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由于在多个方面均得到锻炼,所以也是比较全面的。但因实践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开展,远离培养单位,因此也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技术体系难以形成

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内容一般是实习单位的任务组成部分,这些任务可能是事先计划的,例如校企合作任务的阶段性目标尤为明确,经过集中攻关可以完成,而联合培养基地的工程问题通常有长期规划,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实施。这两种形式都要服从实践单位具体实际,可以在某项技术上取得突破,但总体上难以形成自主技术体系。

2. 实践时间受到影响

时间是保证实践效果的决定因素。我国硕士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2.5年和3年,学制越短,则参与实践的时间越难保证。研究生通过近一年的课程学习后,具备了参加实践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正是在这个时候才能安排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

当前,存在一种极不合理的怪象,用人单位和一些研究生将最后一年定位为招聘年或找工作年,很多单位在9月份就进驻学校对次年7月才能毕业的研究生进行宣讲、考试和招聘,而且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左右,连绵不断长达8个月(扣除寒假),甚至有的单位在7月份就开始了对下一年度毕业生的招聘宣讲,而此时当年毕业的研究生才刚刚就业。这种过早开展招聘活动的现象,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冲击了培养计划,使得研究生无法专心研究和实践。不同学制的研究生受害程度不一样,两年制硕士生受害最深。他们刚修完课程,尚未来得及参加科研和实践,就被卷入招聘的滔滔洪流中。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限制而任其蔓延,将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人员选派或有冲突

研究生的选派问题主要存在于联合培养基地。我国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制,每位导师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在学术、学风、科研等方面给予指导,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培养任务。到基地参加专业实践的硕士生必须征得导师同意,并符合培养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如果导师和基地联系不够紧密,或者导师科研课题并非来源于基地,那么在研究生的安排上将会产生一定的问题,甚至出现导师不同意派出的情况,这也是培养单位在建立联合基地时需要思考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4. 校园文化熏陶中断

校园文化可以影响研究生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研究生经过几年的校园文化熏陶,就会形成一种打上了文化烙印的、独有的特质,而离开了校园参加较长时间的专业实践,将在校园文化吸收和传承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硕士生就业实习分析

实习,顾名思义是指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需要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不难发现,实习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应用知识、检验知识、纠正谬误、提升技能的过程。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即将毕业的一年,如何处理学习、研究、科研与实习的关系,使学生既能正常完成学业,达到培养要求,又能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也是一个培养策略问题。

(一) 就业实习与就业能力

这里的就业主要是指硕士生完成规定的培养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符合毕业要求,按正常流程派遣到企事业单位或教育、管理部门,依法从事技术或辅助管理工作。除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的研究生外,其他的研究生均要依学制要求正常就业,个别未能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可以延期毕业。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是衡量培养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前者反映的是就业的结构、优劣、层次和性质等质量方面的指标,后者反映的是就业的机会和数量等方面的指标。

就业能力是指研究生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术、所具备的能力满足就业岗位要求的程度,其强弱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出路。就业能力越强,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就越容易就业[8]。实际上不难发现,就业能力强的同学,往往能够获得多个用人单位发出的意向录用函,而就业能力弱的同学,即便历经很多次的招聘努力也难以被用人单位看中。

就业实习是指为了正常就业或者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而进行的技术实践活动。就业实习不是必备的培养环节,通常是硕士研究生在联系就业单位时,用人单位提出的一种强制性实践要求。这种实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形式上类似于第三种专业实践,但在时间安排上,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就业实习通常不超过3个月,实习单位根据研究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动手能力及品行等进行综合判断,以决定是否录用,研究生在这一过程中对实习单位进行全方位考察、了解,以确定是否将其作为就业单位。

就业实习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但由于其本身存在先天不足,使得就业能力提升程度受到制约。

(二) 就业实习与学业的关系

就业实习一般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假期开展实习,例如寒暑假,以暑假居多,大约有六周时间集中实习。实习可以丰富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了解专业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锻炼提高技术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积极发现问题、凝练技术难点、探寻解决之道,这样有可能为硕士选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因时间相对较短,对业务的熟悉并不充分,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因而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二是在毕业年开展实习,研究生联系数个单位,获得许可后进行短期的、频繁的实习,因占用正常培养时间,极有可能与专业实践发生冲突。

研究生的学业内涵极为丰富,重要的有:学习专业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从事实践实习活动,掌握研究方法和专业技术;开展学术交流,拓展专业视野,洞察专业方向;训练表达能力,掌握写作方法,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两种形式的就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研究生技能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但在计划的严密性、时间的保证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对学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制定就业实习计划时,要以完成学业为基础,以提高各方面能力为目标,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从事适度的就业实习。

(三) 就业实习与专业实践比较

通过前述分析不难看出,就业实习和专业实践均为一种实践活动,两者的共同点是从事专业技术实践活动,目标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但由于各自目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很大差异。

1. 性质与定位不同

就业实习和专业实践均为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就业实习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就业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由研究生个人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是实习单位分配的,与培养单位关系不大,实习单位不对实习效果负责。专业实践是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需要培养单位或导师与实习单位共同确定实习计划、内容、进程、目标以及考核措施等,从而达到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2. 时间不同

专业实践一般按正常培养计划的时间安排,为了强化实践效果,往往也会占用假期时间。就业实习则随机性很大,要依实习单位而定,可能会安排在假期,也可能占用培养时间,并且实习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实习单位主要通过实习来考察研究生的能力是否符合他们的用人要求。常会发生的情况是,一个研究生在某个单位实习两个星期,然后再去另一个单位实习一段时间,这种赶场式的实习虽然给了研究生更多的经历,但却因时间的碎片化导致研究生疲于奔命。

3. 内容与形式不同

专业实践内容是事先确定好了的,例如某个时段内在培养基地组织科研团队,在双方导师的指导下协同攻克某项技术难题,将成果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整理、完善、总结、发表科研和实践成果,或者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科技理论和实践生产技术,不断地提升科研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会有专业老师予以及时指导,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反馈、有规范、有研讨,通常还能接触到领域或行业的核心技术,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就业实习是一种短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实习单位没有实质性约束,实习单位通常也不会安排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挑战性强的核心任务,而是一些基本的业务,例如数据处理、数据采集等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不用安排技术指导,也无需承担责任,因而很难达到提升学生技术水平的目的,如果接连从事多个短期实习,则只是低水平工作的重复,并不能真正提高技术能力,还因浪费过多时间而严重冲击正常的培养过程和教学秩序,降低培养质量。

4. 保障措施不同

对于专业实践而言,有较好的保障措施,例如食宿、工作环境、安全、技术指导、考核等都会安排到位,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就业实习更多地体现的是个人行为,由于时间短,实习单位很难做到合理规划、全面统筹和跟踪指导,对他们而言就是安排一个学生实习锻炼,在实践中观察考核,权衡是否需要,这种实习的特点决定了单位一般不解决食宿等生活问题,不负责技术指导,也不承担学生安全的责任。

5. 成效不同

专业实践的各项安排和保障措施,可以使研究生得到较充分的锻炼,包括技术历练、社会观察与了解、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作风训练、大局观和责任意识的养成训练等,因此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可以极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实习主要是就某一方面技术或生产任务进行实习,一旦完成,实习也就结束了,如果不被实习单位接收,需要到别的单位再应聘,可能会有新的实习要求。这也给个别不良单位获取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方便。由于实习内容并不复杂,实习生很难在技术上得到较大提升,更无法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专业实践实效分析

武汉大学始终把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来抓,重视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2015年4月,武汉大学与水利部正式签署联合培养协议,成立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挂靠在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该基地立足于测绘遥感技术,面向水利行业,开展研究、技术创新与实践工作。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包括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含水量反演和水体变化提取的研究,专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水利业务化监测和水利应急监测,特别是突发涉水灾害的应急监测。基地拥有网络、计算机和数据存储环境,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签订遥感影像合同,建立了专网数据通信,每天可以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海量数据存储环境可以方便地实现网络存储,由多台专用服务器和Platform网格平台构成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则提供了各类遥感监测算法的快速计算能力。

基地研究生直接参与多项重大水利信息化工程,涉及遥感、水利、测绘、计算机、地理学多个学科和领域,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态势明显。进入基地的研究生,全部参加工程实践,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形成了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在汛期及突发涉水事件发生时,他们24小时值守,每天参与国家防总会商,及时向上通报情况,为抗洪抢险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支撑。

基地注重研究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中共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委员会北京党支部挂靠本基地,实现了党组织建在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近五年,基地研究生积极参与完成20多项科研项目和工程任务,形成了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和快速应急响应能力的水利遥感团队,这支团队根据我国水利应急监测需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水文实测数据为水利应急监测提供高质量服务。在2013年黑龙江特大洪水监测、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堰塞湖监测、2016年武汉市及长江中下游洪水监测、2017年中缅边界瑞丽江采砂点监测等历次突发涉水事件中圆满完成了应急监测任务,为国家防总、水利部等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并受到多方奖励。

基地研究生取得多项高水平学术和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各省水利厅等单位。基地培养的研究生思想端正,服务意识强,技术百炼成钢,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幅提高,就业竞争力极强。例如,团队中有两位2017年毕业的硕士生,经过层层考核、选拔,一位被国家安全部录用,一位被北京市测绘研究院录用。还有一位女生,在三年硕士期间,所有课程成绩全A,她在处理全国水利普查数据时,发现提取河流时易产生断裂现象,通过刻苦钻研攻克了河流骨架线自动连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以此为选题撰写的学位论文在评阅和答辩时均获全优成绩,与此同时还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和一份软件著作权,在国内遥感领域顶级期刊《遥感学报》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无论在学习、研究方面,还是技术攻关、应用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毕业后被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录用。

总之,在硕士研究生层次,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专业实践的优势在于,在培养环节采取一套有效机制实施综合能力训练,因而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就业实习的针对性较强,以单项短时训练、临时计划为典型特征,对提升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并且由于不属于培养计划内容,在实际中会受到制约,进一步降低实习效果。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强化专业实践,丰富实践内容,规范实践环节,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 唐继卫, 郝彤亮.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 18–24.
[2] 马永红, 赵世奎, 李晔.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1): 74–77.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Z]. 教研厅[2016] 2号.
[4] 朱原, 王旭燕.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制度比较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3): 85–90.
[5] 马健生, 陈玥. 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能力培养的错位问题检视[J]. 教育研究, 2015(7): 40–48.
[6] 韩建秋, 周玉梅.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3): 139–140.
[7] 黄锐.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 教育研究, 2014(11): 88–94.
[8] 马永霞, 梁金辉. 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 教育研究, 2016(9): 40–50.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Internship of Postgraduates
MENG Lingkui     
School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postgraduates should adopt employment-oriented practice mode to cultivat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postgraduat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how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cent employment practice phenomenon characterized by short training courses and interim plans, and makes comparison with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terms of nature, orientation, timing, contents, formats, safeguard measures and effect.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o weaken and restrict employment internship,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enrich its contents and standardize its process.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postgraduates will be facilitated to learn more and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mprove their ability and accumulate their knowledge.
Key words: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practice     employment internship     comprehensive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