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Issue (1): 11-15   PDF    
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机制探究
丁楠, 杨院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 随着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分化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机制是必然选择。当前的衔接机制存在研究生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的基础性问题,衔接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存在问题,最终的衔接结果对产业的升级发展引领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要从研究生供给结构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制度规则,探索建立衔接机制效果评价体系三个维度优化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机制,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以及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劳动力市场需求     衔接机制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同时,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产业对高端劳动力的要求发生了转变,高端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端人才作为支撑。由于,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将对促进产业升级以及发展发挥巨大的支撑作用,所以,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市场需求之间新型的衔接机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的升级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机制是战略选择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1]。研究生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市场的子市场,有劳动力供求双方,即供给方是研究生教育活动,需求方是企事业单位等产业用人组织。劳动力市场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社会经济环境、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政府规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不同的供求状况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2]。供求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必须依靠有限的衔接制度或者机制才能实现供求的有限衔接,并且,有限衔接的共同指向在于能够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及经济的增长。研究生劳动力市场由研究生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构成,也包含研究生劳动力市场本身的交易形态及制度规则。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机制是避免供求双方脱节,实现研究生劳动力市场良好地运行的核心所在。

当前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分化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影响因素的组合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其配置机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也必须进行相应地转变,即建立新型的、有效的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

(一) 研究生教育的分化发展需要有效衔接机制的建立

研究生教育是在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3]。作为最高阶段的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理应是培养社会各个行业或产业的引领者或领导者,即精英人才。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小、分布少的起步阶段,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学术精英,然而随着其规模的迅猛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步由过去的单一的研究型精英培养目标的独霸局面转变为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精英等多元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存状态,不仅要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研究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十三五”时期,要逐步增设专业学位博士点,调整硕士研究生学位结构,致力于建立以专业学位为主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4]。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已由过去单一的学术型学位转变为学术型、专业型学位并举。同时,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已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5]。研究生教育的学习方式已由传统的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转变为更为多元自主的学习方式。

同时,研究生就业也开始多元化。1978年恢复被文革破坏的研究生教育,该时期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小,类别也少,同时研究生教育的计划供给具有很强的行政分配性和政策导向性,研究生院校的人才供给渠道主要是校校推荐和校所合作,即研究生教育所培养出的毕业生接触到的劳动力市场多为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的学术劳动力市场,而极少进入到除高校、科研院所之外的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8年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曾提出过“毕业研究生优先补充高等院校师资、高层次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国有企业对科技队伍的急需”[6]。1999年以来,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连续扩招相呼应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相应出现了扩招,研究生毕业生开始接触高校、科研院所之外的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即开始进入到企事业单位。2012年,我国毕业研究生有486455人,到普通高校就业的有40293人,只占8.3%(其中硕士24404人,占硕士毕业生的5.7%;博士15889人,占博士毕业生的29.9%)[7]。2009年至2012年,劳动力市场中从事非科研工作的研究生从113.26万人上升至277.88万人,增长164.62万人[8]

可见,不论是国家层面的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变化,还是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化的转变,都需要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机制作出相应转变,探索建立新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二) 外部诉求需要有效衔接机制的建立

无论是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以及产业发展等宏观层面,还是从用人单位以及工作岗位等微观层面,对研究生的规格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诉求要通过供求双方的有效衔接机制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当前经济的发展转型对创新型精英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首先,从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需求来看,“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经济战略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时代背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高层次的创新型精英人才。经济新常态下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产业发展路径,为劳动力市场创造了大量高端前沿性的工作岗位,进而对适切岗位要求的创新型高端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其次,就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视角而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使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单位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进程中,除高校和科研院所,越来越多的单位需要高学历研究型人才[9],同时其对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能给用人单位带来实际效益的创新型精英人才。并且,从岗位任职要求视角看,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升级换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演进,工作岗位的原有任职要求也相应地有了提升,亦更加需要创新型精英人才,需要通过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教育这一有效的人力资本增值途径将不再符合岗位要求的在职人员培养为创新型精英人才。

由此可看出,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如何将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培养活动与外部诉求有效地衔接起来显得越来越重要,建立新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机制成为必然选择。

二、现有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现有衔接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是探索建立新型有效衔接机制的基础。劳动力市场反映着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交易的制度规则以及互动衔接机制。当前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生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市场本身的交易形态以及制度规则存在诸多问题;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衔接机制对于产业升级发展的支撑与推动乏力。

首先,研究生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于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型之间存在脱节。多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学术型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为主,虽然国家层面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但是从高校层面来讲,由于既有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学术型的研究生为主,其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导师制度以及毕业要求等都是依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路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而难免会出现以下问题,虽然近些年高校研究生结构和类别不断多样化,但是由于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路径的依赖,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并无本质差异。另一方面,从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精英人才培养体制并不是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甚至也没有以本校办学特色为依据,更没有以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立足点,而是以盲目提升办学层次为目的,不切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院校文化根基地追逐硕士点以及博士点的数量。大而全、高而尖的教育思想依然是多数高等院校办学的主流意识[10],并且,高校在研究生专业(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往往是以校内当前具备的资源和可获得的潜在资源为依据,而非主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进而也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有效应对机制,导致其专业建设与劳动力市场存在脱节。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型上看,研究生的劳动力市场更加渴求应用型、创新型、实用型的精英人才。事实表明,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所培养出的研究生无法有效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第二,连接供给和需求方的各种制度规则和交易规则存在问题,即研究生劳动力市场本身的状态及制度规则禁锢着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当前的研究生劳动力市场受计划体制惯性和市场体制雏形的相互交织影响,尚处于多重分割状态,进而衍生出缺乏统一的研究生供求信息共享机制等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与我国整体劳动力市场相类似,研究生劳动力市场同样存在着地域性、制度性的市场分割形态,比如发达地区精英人才相对过剩,而欠发达地区精英人才极其匮乏,即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对精英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对精英人才存在很大需求等。其二,除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共性特征之外,研究生劳动力市场还具有就业时间和就业经验的分割[11],我国研究生一般都是每年的一月份或七月份毕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研究生毕业生作为初次就业者,也往往面临工作经验空白的问题。其三,割裂化的研究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传导机制也是碎片化的,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共享等问题。研究生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的真实规格和劳动力市场中渴求精英人才的用人单位的真实状况可能因信息不对称或传递不及时而存在道德风险,比如用人单位夸大自身经营实力,研究生刻意隐瞒不利信息等。其四,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市场中缺乏有效整合供求双方合作的制度和规则,具体来讲,主要是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参与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机制。伴随研究生教育结构以及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必须相应地发生转变,这就需要多主体协作培养研究生,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双方要协作培养,然而,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市场中尚未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第三,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互动的效果亟待优化。高端精英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机制理应是不同于仅适切于产业发展的中低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衔接机制的,是要带动及引领产业发展的,但是当前的衔接机制仍止步于适切产业发展层面,对产业的升级发展引领不足。一方面,二者的衔接互动应该是有助于我国高端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培养的,这种培养既包括学校内部,也包括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锻炼与提升,将职前的研究生教育与职后培养贯穿进行。然而,当前的衔接机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学术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一定发展不出高新技术产业[12]。研究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仅仅是招聘创新人才,而没有直接参与到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没有建立与研究生院校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更不利于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进而不利于高端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当前的衔接机制不利于形成依托精英人才实现产业或企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放眼全球来看,当前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与科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高端人才。所以,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市场双方良性互动的重要标志或效果就是能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增长。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衔接机制导致精英人才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仅仅局限于被动适切产业需求,依产业或企业的现行发展要求而工作,并没有以自身的创新能力来主动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

三、优化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的建议

基于当前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瓶颈,依据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现状,我们建议从供给结构应适切于需求结构、优化有效衔接过程中的运行规则、探索衔接机制效果评价体系三个维度来推进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良性互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 建构适切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供给结构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依据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动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原本就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得到相应调整。因此,应积极建构适切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研究生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根基为基本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根本立足点,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高而尖,也不应功利性地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在学位层次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所区别,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着重培养其适切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加强其实践训练以实现与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有效对接,而对于潜在的博士研究生和在读博士研究生要着重培养其科研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以更好地融入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研发部门。同时,在学位类型上,要合理规划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逐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实现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并举。再次,在专业(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中,要主动与劳动力市场的精英人才需求对接,并逐步建立起长效及时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应对机制。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注重指导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相关课程适度列入到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切实提升研究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并引导研究生随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二) 优化研究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制度与规则

从较为理想的状态而言,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主要体现为劳动力市场的同质性、就业条件的均等性、劳动力供给的分散性、劳动雇佣方式相对独立等四个基本特征[13]。破解当前研究生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瓶颈需要建立统一竞争、开放共享的研究生劳动力市场,其关键是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完善研究生劳动力市场的制度规则。

首先,要逐步削减乃至消除研究生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道德风险。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信息对接平台,以网络平台和联机数据库为媒介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与研究生的个人信息进行有效衔接,消除因中间载体干扰而造成的供求信息失真和缺失现象。其次,要逐步健全研究生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比如政府要加快建立高效的就业信号预警机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市场的精英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合理精准预测,并及时向社会公开预测信息,帮助研究生院校预先调整人才培养机制以缓解人才培养周期的滞缓性。同时,还可以借助研究生院校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研究生院校进行市场化评估以传导信息。再次,要逐步降低乃至消除研究生劳动力市场交易的信息成本。可培育合格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以降低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提升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真实性。逐步减弱乃至打破各种附加性信息壁垒。比如要打破需求信息中的户籍、性别藩篱等。此外,要注重通过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制定来引导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到研究生教育活动中,探索研究生协作培养模式。

(三) 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的效果评价体系

基于高端精英人才供给与需求衔接机制的特殊性,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机制理应能够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应有助于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和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为此,要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的效果评价体系,定期评价二者互动衔接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断对衔接机制进行优化,真正发挥研究生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市场制度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首先,通过评估体系的建立引导不同主体互惠共赢,推进研究生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良性互动,进而引领产业经济发展。从研究生培养角度看,需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深化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并确保可持续合作关系的维系。从用人单位的视角看,要主动参与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将自身的精英人才需求规格反馈至研究生院校并协助其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同培育创新型高素质后备员工。同时,要结合所在行业及产业的精英人才需求状况,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培训资源等,与研究生院校共建研发机构,畅通双方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研究生教育更贴近市场需求。从国家视角出发,要通过立法、科技政策以及科技计划等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创新研究生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模式,比如探索和完善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机制[14],支持研究生院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或者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媒介,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上下游合作,构建研究生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共同体。

其次,发挥大数据在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效果评价中的作用,并定期开展评价。不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产业的发展,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匹配与适应就必须进行持续性的跟踪数据收集与评价;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制度以及规则对于建构供求双方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最大化地降低制度成本、改善供求双方的衔接效果也需要持续性的数据收集与评估。伴随大数据收集、存储以及数据运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大数据技术周期性地对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机制的效果进行数据收集与评价,可持续推进衔接机制的优化,进而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 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3): 34–39.
[2] 赖德胜.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 教育研究, 2011(9): 8–13.
[3] 秦惠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79.
[4] 别敦荣, 易梦春, 李家新. "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 87–88.
[5]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Z]. 教研厅[2016] 2号.
[6] 国家教委. 关于做好1998年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 教学[1997] 16号.
[7] 孙也刚. 服务需求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6): 1–4.
[8] 王传毅, 李旭, 胡彬涵. 我国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基于人才供需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23): 49.
[9] 罗英姿, 顾剑秀. 我国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冲突与调适——基于博士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0): 53.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5.10.012
[10] 周婧.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治理对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71.
[11] 应松宝. 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3): 35–37.
[12] 闵维方, 蒋承. 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1): 2–12.
[13] 黄安余. 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38.
[14] 董美玲. "斯坦福-硅谷"高校企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8): 67.
Research on Effective Cohesive Mechanism betwee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Labor Market Demand
DING Nan, YANG Yuan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it is an inevitable option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ohesive mechanism betwee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labor market demand because of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chang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lso believes that because some basic problems exist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of postgraduates supplied and the market demand in the current cohesive mechanism and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cohesion process because of the labor market operation rules, the final result of cohesion registers a weak performance in guiding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y.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a three-dimension optimiz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cohesive mechanism betwee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labor market demand, i.e. to improve postgraduate composition to meet the demand for better composition, to optimize the operational system and rules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to explore a new way to set up a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for the cohesion mechanism, so as to promot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labor market demand     cohes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