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 Issue (5): 43-48   PDF    
物化时代博士研究生休闲心态的培育
武永江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西安 710054
摘要: 科学研究是博士研究生一种特有的休闲方式。具有休闲心态的博士研究生将学习之路视为休闲之旅,旅途中师生自由探索、相互交流、共享体验。休闲心态对博士研究生创新学术成果、提升生活品质、沟通人际关系、滋养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实现知行合一起到一种提升、丰富、改善和支撑的作用;它也为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创新、反思和成长提供心理保障。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物化时代     休闲心态     创新    

博士研究生进行的很多研究工作都是原创性的, 这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艰苦的工作。但是, 持续的、单一的生活模式不利于博士研究生的持续全面发展。休闲, 旨在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以期对个人、社区以及整体社会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 起到一种提升、丰富、改善和支撑的作用[1]。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的休闲式学习生活能够从社会、文化、心理、智力以及精神等诸多方面为博士研究生个人的创新、探索、反思和成长提供心理条件, 即养成休闲心态, 因为其中潜在地蕴含着许多学习的机会。

一、博士研究生的心态

一些博士研究生经常抱怨学习枯燥乏味, 上课时他们只能坐在那儿记笔记, 看不到所学的东西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如何帮助博士研究生更熟练地创造学术意义, 创新学习成果, 改变学习心态, 是导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浮躁的心态

科学研究活动是不断探索和求证的过程,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捷径心理——急于求成、急于发表学术论文和急于取得显著成效。否则, 就容易在科学研究中犯错误——篡改数据、剽窃抄袭, 等等。现今, 一些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正在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巨大危机。任何努力都改变不了现状的绝望, 不明白为什么读博士的怀疑, 学习的意义究竟何在的困惑, 毕业后何去何从的迷惘, 在博士研究生中间蔓延, 这也导致一些博士研究生无法完成学业。一些学生认为攻读博士学位, 与其说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不如说是丧失欢乐、丧失学习伙伴、也丧失自身的场所。现在很多博士研究生仅仅把攻读博士学位当作谋生的手段和途径, 急于求成, 以便多出成果, 找到好工作, 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浮躁的心态导致博士研究生静不下心来思考、求证和探索, 提不出新问题, 自然也不会找到好的选题。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之路因此显得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

物化时代博士研究生要超越现实的异化, 养成积极的心态, 因为内心状态是快乐与否的主导因素。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会对快乐与否起到影响作用, 但是, 积极心理学认为, 内部环境, 也就是人对自己的认知、人的价值观等等, 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理想的状态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即一方面给自己施压, 另一方面通过"休息"弥补压力带来的影响。如果不弥补, 就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 就可能会经历焦虑、压力和心力交瘁。所以, 经营好生活和学习, 适当休息是必须的, 关键是怎样设计博士研究生求学之路。

任何人类的需要都可以成为涉足科学、从事或者深入研究科学的原始动机。"科学研究既可以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又可以作为一种取得威望的源泉, 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或者是满足任何精神需要的工具。"[2]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在于养成学生的心理习惯和心理品质, 对不经批判而接受的东西运用怀疑和批评的方法, 对通常被认为是对的东西拒绝把它作为不证自明的东西而接受, 对前人的智慧抱反思和分析的态度。因为在科学研究中, 人类真正最伟大的成就是与邪恶和无知的斗争。没有什么再比今天的真理与昨天的真理之间永不停息的斗争更高尚的了。博士研究生要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 因为高层次的博士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意义深远的自由, 它是在参与学术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二) 休闲的心态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不必总是艰辛、沉闷和枯燥乏味, 并非仅限于阅读文献和做实验。博士研究生教育应是学生修身养性的过程, 最佳的生活方式应该能够使学生在物质、精神、情绪、智力和心灵等方面达到很好的综合和平衡。休闲已越来越成为提升生活品质、沟通人际关系、滋养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途径。著名学者王文章认为, 在词义学中, "休", 既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 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闲", 不仅寓为道德、法度, 而且引申为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休闲最好的定义是与时间相关的: 休闲是超出谋生需要之外的时间, 可以做选择的时间, 自由支配的时间, 或受强制之感最弱的时间[3]。休闲不是强加给博士研究生的大量时间, 不是肤浅的寻欢作乐、轻浮之为、躁动和毫无目标的活动, 而是全面提升自己的机会。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休闲是"发展智力, 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事实上, 许多创造发明是在休闲状态下完成的。

科学是教育中发展迅速的一部分, 休闲向探索敞开大门, 而探索则是科学的起点。科学本身就是一条在休闲中学习的开放的渠道, 它为博士研究生寻求新的体验和进行新的尝试以及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营造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环境条件。博士研究生构建的休闲式学习是摆脱了功利式的学习, 是基于兴趣的探索式学习, 借此为心灵彻底放松。休闲式学习是博士研究生快乐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方法, 更是以学习来分享、交流情感的方式, 能活跃学术气氛, 愉悦身心, 交流信息, 分享体验。正如瑞典著名哲学家皮普尔说, 休闲是一种精神态度, 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博士研究生的休闲既可以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讨论; 既可以在实验例会上, 也可以在导师的工作室; 既可以是博士研究生独自一人的阅读与思考, 也可以是共读与共享。

具有休闲心态的博士研究生, 他感到他所从事的学习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并且是因为他想要这样做, 即将学习视为休闲之旅, 学习旅途中自由探索、相互交流、分享体验, 心灵无所羁绊。在这种心态中博士研究生内心渴望通过某种方式, 形成和发展某种兴趣爱好, 如共享与分享阅读, 由此而让导师的指导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加舒适和更富价值。具有休闲心态的博士研究生不再将科研作为一种负担, 而是他们一种主要的休闲方式。因为休闲心态是行为自愿性的主体体验和感知, 它为博士研究生寻求新的体验和进行新的尝试以及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成长发展营造了一种最为理想的心理条件; 休闲心态为博士研究生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接受新的态度与价值观念提供了各种机会, 为他们的自我反思、自我更新和迎接新的变化, 提供时间、空间甚至是一个场所或平台。

二、休闲心态的功能

博士研究生的休闲式学习活动及其体验过程意味着变化和转变过程, 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生活体验过程, 进而养成休闲的心态, 它具有以下功能:

(一) 创设希望

人类一切的活动都发生于两个来源: 冲动与愿望[4]。愿望所起的作用是可以充分地认识的。当博士研究生觉得自己有不很满意的地方, 而又不能立即获得满意的时候, 想象就会在他们意识中产生一种思想, 即想起一些他们认为能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事情。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做科研, 完成任务, 而是在做科研的同时能够获得身心协调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使命之一是燃起学生的希望之火, 帮助他们去获得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丰富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但这需要一种休闲的心态。因为休闲中蕴含着希望, 而希望是一种能够让博士研究生对可预期的未来有所企盼的感觉和体验; 希望给博士研究生的生活带来抱负、想象、灵感和动力; 希望可以激起博士研究生的潜能和活力, 使其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和信心十足的姿态。新的希望会造就新的生活, 使导师的指导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师生创设希望并且彼此共享这种希望作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一种使命和一项重要责任。博士教育必须传授的东西是一种对观念的力量、观念的美和观念的结构的内在感觉。

(二) 生成情感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活动, 它既是为了满足博士研究生主体自身的需求——探索、改变和求真, 又是为了满足其社交期待。休闲心态是博士研究生在一个时间结构中选择的一种活动或体验, 而不是在做其他事情后的剩余时间里去选择从事这些活动或进行这些体验。在科学研究这种休闲活动中才最有可能打破常规, 发现关系中的新内容。这种休闲是一种情感参与和投入[5]。情感是能够促使博士研究生改变其判断的那些东西, 它可能有一种人类生活大多数其他方面所缺乏的强烈的推动力, 它也是把导师与博士研究生连接在一起的最重要的纽带和粘合剂。情感的力量和鲜明性在博士研究生的创造能力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休闲心态必须要有一群个体之间充满感情的关系网络, 而且是彼此交织相互强化的关系, 包含一种情感动力的成分。情感是博士研究生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包含着对世界的改变。

(三) 体验创造

博士研究生学习的核心在于扩展认知视角。如果没有一个宽阔的认知视角, 那么他们感知到的现实就是扭曲的和片面的。如果博士研究生仅仅把教育当作将来好就业的筹码, 那么这种生活会显得单调和无聊, 无法享受学习的快乐, 导师也觉得学生不努力, 缺少科学追求和科研精神。休闲是超出谋生需要之外的活动, 博士研究生在休闲问题上的困惑, 大多源于没能区分主动休闲和被动休闲。真正的休闲绝无强迫性, 而应该是博士研究生期待的时光, 因为它被视作脱离负担的时光, 它是博士研究生用来休息、反省、深思或是沉浸于创造性或是游憩体验的时光。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智力的过程, 以确保它能超越其社会的文化方式, 并能够进行适度的创新, 从而能创造出他自己的内在文化世界。肯尼斯·罗伯茨(Kenneth Roberts)认为, 休闲从本质上讲是失范性的, 因为休闲活动中并无清楚明了、具有强制性的社会准则来约束研究者的行为。博士研究生发明、创新的潜能在官僚机构中被限制到最低, 而在休闲活动中则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四) 增加满意度

博士研究生在休闲式学习中, 学习成为一种超越一切的享受, 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学习不是外力强迫的而是自我延续的, 并且是复杂的快乐。学习中的快乐有着很多"面孔", 它不是简单的或直截了当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快乐就是使爱、劳动和生活在根本上变得令人愉快。学习的快乐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如美味中不可缺少食盐一样。博士研究生从中可以获得沟通、交流、自省、放松、求知乃至表现个人创造性的绝好机会, 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学习的休闲活动是博士研究生内在需要并自愿选择参与的, 例如读书会、学术沙龙, 小组研讨, 团体实践等, 都能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有交流才会有沟通, 有沟通才会有影响, 有影响才会有信任, 有信任才会有作用, 进而增加学习生活满足度。如果博士研究生越了解自我的内在需求, 则越可能在休闲时找到适当的方式满足其需求, 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生活满意度。许多研究都证明, 参与休闲和生活满意度是正相关的关系(leitner, 1996, p. 26)[6]。休闲中潜在地蕴含着许多学习的机会, 建构休闲式学习生活, 可以帮助博士研究生减少厌倦感, 缓解焦虑情绪, 还可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三、培育休闲心态的路径

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越高, 就越有可能接触不同形式的休闲方式, 从而他们休闲选择的多样性潜力也就越大。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有可挖掘的休闲潜力。

(一) 学术沙龙之旅

导师与研究生是学术共同体, 他们在自由探究中共同造就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术沙龙是自由探究的形式之一, 是漫谈式的, 更像是聊天, 实质上也是一种休闲之旅。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就是最好的例证[7]。在约定的时间, 潘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准时进行, 师生谈科研、谈人生, 共话学习生活, 既有学术思想上的理性探讨, 也有生活情感上的轻松交流。学术沙龙的宗旨就是以修养为中心, 讲求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神、态度和方法的熏陶濡染, 被学生们誉为"民间思想村落"、"学术生态场"和"精神家园"。[8]受学术沙龙启发的研究生进一步就某一选题、感兴趣的方向收集文献, 提升认识, 形成观点, 撰写文章。学术沙龙促进师生之间学识、情感以及精神的全面交流, 共同实现对话休闲之途。

使用不同的语言体系, 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就会有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师生学术沙龙的对话之旅并不是要消除彼此的话语差异, 而是要把这种差异作为一种资源, 作为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达既成概念的工具, 它还是概念形成和演变的条件。导师与博士研究生的概念不仅表达他们的世界观, 而且还是他们个人意义世界和公共意义世界的组织框架。对话已成为这样一种东西: 它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某种东西, 在别人那里可以遇到某种在我们自己的世界经验中尚未遇到的东西。交谈有一种变化的力量, 它既给我们留下某种东西, 又在我们身上造成某种改变, 这也是在建构一种精神之旅。对话是导师与博士研究生赖以论证认知所表达的言辞的活动, 对话意味着敞开心扉, 意味着彼此靠近, 意味着共享与分享, 共同走过生活之旅。但"若想使对话的艺术重放光彩, 使人们重温对话的乐趣, 只有彻底改变我们的文化, 抛弃那种偏执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9]

(二) 阅读经典之旅

读书这种休闲活动既可以是独处型的, 也可以是共享型的。阅读可以是一种学习, 让人们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阅读也可以是一种休闲, 让人们放松一天的心情; 阅读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成长, 让人们在与大师的交流中获得心灵的发育和成长; 阅读更是一种现代交往方式, 让个体阅读不断走向社会, 实现思想的共享和世界的和谐[10]。博士研究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 一方面与大师对话, 在心灵深处与伟大思想交流, 使自我远离浮躁, 从而提高修养、启迪人生、领悟生命, 让心灵走向伟大与崇高。另一方面, 阅读需要从个体走向共读与共享, 例如导师与博士研究生的共读。阅读、写作和思考是同步的。写作行为常常是思考行为和阅读行为的组成部分。系统地把事情写下来是一种承诺行为和决心, 能够帮助博士研究生巩固和具体化自己的想法, 避免不断地再加工和再设定。通过共读经典, 师生对传统文明不断反思与继承, 而要真正内化新的思想, 就需要摆脱之前的思维框架, 抛开曾经支撑信念的自信, 用行之有效的新思想替换曾经耳熟能详并同样奏效的思维模式。这样师生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 能不断地消除隔阂, 逐渐形成新的共同价值观。最后, 通过阅读分享与交流, 导师与研究生更能冲破个人主义屏障, 打破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 将彼此的生命编织在一起, 并逐渐拥有共同的愿景与未来。

(三) 兴趣圆圈之旅

兴趣促使博士研究生有目的地去参与某事、去研究某些选题, 即从兴趣中产生行动。没有行动和动作的兴趣, 就不是真正的兴趣。另外, 如果导师对博士研究生感兴趣, 就会重视他, 就可能有足够的动力来指导他; 如果令师生感兴趣的是一个科学的话题, 那么他们就会尝试用各种办法去探索它。因为兴趣能诱发出一种持续的行为。有了兴趣和探索, 深入的科学理解就更易于形成, 科学研究之旅就是兴趣发生之旅。

一名优秀的导师常常表现出一种质疑的方式、一种反思问题的方式、被一种兴趣所激发的方式。"如果我们能成功地走进兴趣的圆圈, 一种通过一个人的兴趣能够唤醒另一个人的兴趣从而使兴趣能够累加的兴趣圆圈。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良好感觉, 以及相应的一种很好的自我价值感。"[11]这样通过导师的科研言行来带动博士研究生, 进而体验研究。另外, 师生还可以从中发展出一种"被吸引了"的感觉。人不仅在参与共享着另外一个人, 而且也在参与共享着生活中那些充满乐趣的东西, 例如科研的乐趣。由此, 导师与博士研究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种稳定的同一性感觉。这种稳定的同一性感觉反过来又使得他们更加放开自己, 而正因为如此, 所有的一切又会变得更有趣, 于是兴趣的作用圈就会启动, 会增加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并使这种关系充满了活力。

(四) 欣赏探询之旅

研究要有一种研究文化、一种研究氛围和一个发表与讨论研究结论的论坛, 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 批评是受欢迎的而不是被回避的, 科学的准绳不仅是敢于面对批评, 而且包括了敢于提问。指导这一准绳的最高原则是真理这个理念。尽管博士研究生也许永远不会找到真理与把握真理, 但着眼于真理、追求真理应该是生活态度的主调。这一主调直接源自于科学。博士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持续不断地建立和重构他们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理解, 并赋予意义; 有效的导师必须将学术共同体视为一个获得人性化的建构过程, 这需要大量正面的作用和社会联系——诸如希望、激动、振奋、关爱、友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对共同创造一些有价值事物的喜悦等, 而欣赏式的探询能够增强这些意识。其中"欣赏式面谈是独特的、有力的, 源于其以积极肯定为根本, 积极和正面看待问题。"[12]

科学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 常常面临着做出一定的选择, 选择的标准是坚持"科学性"。这样, 科学在其寻找真理的过程中便离不开面对与接受批评,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条主义。如果博士研究生没有批判的头脑, 就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事物, 就不能从偏见之中把真理解放出来。欣赏包括赏识、鉴赏、感激, 珍惜其价值, 即认识到对方或周围世界蕴藏的"闪光点"; 肯定过去与现在的优势、成功和潜力。探询包括探索和发现的行为; 对发现新的潜力与可能性保持开放。其中博士研究生提出的问题越积极, 变革的努力就越持久从而越成功。博士研究生感到自己没有被忽略或剥夺话语权, 并得到邀请和鼓励, 这可以使他们积极提供信息、创意, 并将其应用于行动之中, 实现学术共同体范围的创新。在整个过程中, 博士研究生感到被尊重、倾听和重视。

(五) 同门共享之旅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因为班级授课的机会比较少并且持续时间短, 住宿也相对分散, 同级或同班同学互相交流与交往的较少, 容易导致研究生集体感和归属感淡漠。但是, 他们与同一导师门下的学生却几乎朝夕相处, 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转变, 拥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形成同门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和友情等关系。大家在生活中互相帮扶, 在学业上共同精进。大家由于相同导师这一同一性的存在而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这个群体并非单纯是共享同一空间的个体的集合, 而是拥有共同生活的同门共同体。同门共享愿景、经验、差异、团队意识、批判与创新。当博士研究生归属于自己认同的同门共同体中, 就可以不必再隐退到个人主义的狭小空间, 从而可以排遣个人的孤单状态和寂寞感觉, 满足对于归属感及合群特性的深层需要。

构建同门共同体可以帮助博士研究生获得爱、友谊与交往需要的满足, 能帮助他们减少不安、焦虑和软弱感, 能帮助他们减少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增强自信。博士研究生同门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 有不同的阅历和思想, 但他们的愿景是相似或一致的, 即科学精神的形成、学术能力的精进、为人处世的练达、人脉的扩展以及良好的就业前景。同时, 以相关科研项目为载体的深度交流与借鉴、讨论与激发, 使原来模糊的想法清晰化, 使片面的观点得以修正、完善, 良性经验得以共享, 缺陷经验得以规避。同门共同体消解和改变了单个博士研究生的孤立状态, 提供了进行学术争论、富有意义的对话以及重要交流的场域, 个体在群体碰撞中提出问题、产生质疑, 对已有的思想、理论、学说、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用实验与逻辑等手段大胆假设、自由探索、小心论证、勇于批判与创新, 这个过程是同门共同探索和共享之旅。

(六) 团队实践之旅

在现今学术界, 我们虽然提倡创新和个性, 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不足道的, 是受多种因素限制的。而当一个团队齐心协力,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勇拼搏, 所迸发的驱动力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尤其是当我们把这种团队驱动力应用到社会和生产实践中, 其所创造出的实际成果和价值是显著的, 是能带给团队和每个团员高度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的。这种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在国外的高等教育中备受推崇, 他们倾向于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 会在导师的指导下与同门或是相关学科学者进行小组讨论, 多次小组讨论后进入团队任务的制定, 当任务有了一定的进展或研究成果时, 便会进行相应的竞标, 最终收获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当然, 这一过程一般持续的周期较长, 通常为一到两年。这样不会给学生的工作带来过多的压力, 而且团队合作的方式较为自由, 无拘束, 无限制, 可以通过举办Party, 露营, 团队短途旅行等方式实现, 不失为一种学术交流之路的"休闲之旅"。在这种休闲心态的基础上, 更能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 加强对学术研究的热爱。

参考文献
[1] [美]爱丁顿, 陈彼得著. 休闲: 一种转变的力量[M]. 李一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8.
[2] [美]马斯洛著. 科学心理学[M]. 马良诚等编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42.
[3] 查尔斯·K. 布赖特比尔, 托尼·A. 莫布来著. 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M]. 陈发兵, 刘耳, 蒋书婉译.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5.
[4] [英]伯特兰·罗素著. 社会改造原理[M]. 张师竹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4.
[5] [美]凯里著. 解读休闲: 身份与交际[M]. 曹志建, 李奉栖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18.
[6] [美]克里斯多弗R. 埃廷顿等著. 休闲与生活满意度[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11.
[7] 肖海涛. 试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以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为例[J]. 江苏高教, 2007(5): 22–25.
[8] 殷小平, 游玉华. 谈潘懋元教授的博士生培养之道[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143–145.
[9] [德]E·弗洛姆著. 生命之爱[M]. 罗原译.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8: 145.
[10] 朱永新. 阅读, 让城市更美丽[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5.
[11] [德]卡斯特著. 无聊与兴趣[M]. 晏松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8.
[12] [美]库珀里德, 惠特尼著. 欣赏式探询[M]. 邱昭良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8.
Cultivating Leisure Menta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 Age of Materialization
WU Yongjia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unique leisure way for doctoral students. Doctoral students with a leisure mentality deem the study a leisure trip, in which they explore, exchange ideas and share experience freely with their teachers and other doctoral students. The leisure mentality plays a promoting, enriching, improving and supporting role for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ir innov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values, promo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and unif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doing. The author also believes that the leisure mentality can provide a psychological guarantee for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ir exploration, innovation, introspection and growth.
Key words: doctoral student     age of materialization     leisure mentality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