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华南理工大学 环境与能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绩效"一词来自管理学, 指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可描述的工作行为和可衡量的工作结果, 用来衡量和反馈目标实现程度及达成效率。教育领域也吸纳了绩效管理思想, 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1]。我国在纲领性文件中首次提出"教育绩效"概念的是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其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实行绩效评估",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虽然目前学界对什么是"高等教育绩效"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界定, 但已有许多学者沿着绩效管理的思路, 采取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绩效领域的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在对高校的绩效评价和绩效拨款, 以及对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等方面。如卢彩晨[2]、王莉华[3]、苑健[4]等学者, 通过分析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结果密切相关的政府绩效拨款、绩效预算和绩效报告等政策, 总结了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特征和用途, 并对我国该如何制定与实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绩效拨款等政策提出对策建议。又如王光彦[5]、魏顺平[6]和赵书松[7]等学者对教师绩效评价以及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实施教师绩效工资的过程中, 应给予考核方案的公平性、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工资差距的引导性等方面高度的重视。
我国各省级政府在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统筹当地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的自主权和责任也越来越大, 区域性推进教育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8]。在地方政策、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 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教育水平评价以及区域教育与经济互动等方面。如贾云鹏[9]、张淑林[10]、赵庆年[11]等学者关注于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分布, 基于省际的视角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差序格局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减小区域教育水平差异、促进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又如李峰亮[12]和张振刚[13]等学者均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并基于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提出了多种使区域教育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形成良好互动的对策建议。但从现有文献来看, 主要还是更关注于对教育投入的资源的绝对值——而非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开展研究。本文从绩效的视角出发, 对区域研究生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进行研究, 即根据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及所产出的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 对各地区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以期能为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提升, 进而在整体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以最少的信息损失为代价, 将众多原变量综合成较少的几个指标(因子)的研究方法, 具有信息保留度高、易于命名解释性等特点[14]。采取因子分析方法, 将有利于深入研究我国各区域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并挖掘其内部特性。
本文选取了以下12组变量来描述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亿元)、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数(人)、学校产权的教室数(间)、图书数(万册)、计算机数(台)、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授予研究生学位数(人)、R & D课题数(项)、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发表科技论文(篇)、出版科技著作(种)、专利申请数(件)。出于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取性等方面考虑, 本文所用的是2014年度数据, 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出版的《201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2015]9号)"等渠道。同时, 由于所选各变量的计量单位和数量级不同, 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 经处理后的12组变量分别命名为Zscore(经费支出)、Zscore(专任教师)、Zscore(教室)、Zscore(图书)、Zscore(计算机)、Zscore(占地面积)、Zscore(授予学位)、Zscore(课题)、Zscore(标准)、Zscore(论文)、Zscore(著作)、Zscore(专利)。接下来借助SPSS17.0软件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1. 因子提取在因子提取前, 先对所选取的12组变量数据进行了KMO检验和相关性检验。经KMO检验可知, 12组变量KMO值为0.870 > 0.8, 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745.341, 相应概率P为0.00<0.01达到显著水平, 可知各组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相关性检验的结果显示12组变量两两之间均存在0.05水平下显著的中高度相关关系, 因而不能采用直角(正交)方法使两因子强制不相关, 本研究选择采用最优斜交转轴法(Promax)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斜交旋转。因子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
由表 1可知, 第1个因子和第2个因子的特征值(9.206和1.664) 均达到了大于1的标准, 而第3个以后的因子特征值均很小(0.513至0.003), 且第1和第2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577%, 达到了大于85%的标准。综上可知, 第3个以后的其他因子对解释原变量的贡献率也很小, 基本可以忽略。因此从原12组变量中共提取出两个因子, 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理想。
2. 因子命名如表 2所示, 旋转后的因子含义变得更加清晰, 为了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 可以根据提取出的两个因子以及原12组变量与两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 分别对两个因子进行命名。
(1) 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授予研究生学位数、R & D课题数、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专利申请数共6个变量。这6个变量在第1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在0.819到0.973之间, 均大于0.8的标准, 亦大于它们在第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由于第1个因子所解释的变量基本属于研究生教育产出的成果, 因而可将因子1命名为研究生教育产出因子。
(2) 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数、学校产权的教室数、图书、计算机数、占地面积共6个变量。这6个变量在第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在0.922到0.991之间, 均大于0.8的标准, 亦大于它们在第1个因子上的载荷值。由于第2个因子所解释的变量都属于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资源, 因而可将因子2命名为研究生教育投入因子。
表 2中, Zscore(专任教师)和Zscore(计算机)两组变量在第1个和第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均大于0.8的标准, 但本研究在作进一步分析时, 将这两个变量都划入了投入因子, 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 变量Zscore(专任教师)在第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0.946) 大于其在第1个因子上的载荷值(0.832), Zscore(计算机)在第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0.934) 也大于其在第1个因子上的载荷值(0.875), 从计算机统计数据来看, 这两组变量都偏向于第2个因子; 另一方面, 结合我们对教育活动的一般认识, 这两个变量分别表征了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部分人力和物力资源, 因此将这两个变量划归为投入因子较为合理。
3. 因子得分接下来采用回归法计算各样本在产出因子和投入因子上的因子得分, 对于经标准化的数据, 因子得分是一个相对值, 也就是该样本偏离所有样本均值的程度:若因子得分是正值, 说明该样本超过平均水平, 得分越大就高出平均越多; 若因子得分是负值, 说明该样本低于平均水平, 且得分越低就低于平均越多。因此因子得分也可以作为比较排名的依据, 根据因子得分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研究生教育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分别进行排名, 结果如表 3所示。
从表 3的结果中可知,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研究生教育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差距不大, 排名名次也接近, 但有些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投入与产出因子得分差异较明显, 在投入和产出方面的排名明显不匹配。其中, 一些地区的投入远大于产出, 如河北省, 在投入因子上得分系数(0.46) 高于全国的平均值, 排第9位, 但其在产出因子上得分系数(-0.32) 低于全国平均值, 排在第18位; 还有一些地区的投入远不如产出, 如上海市, 在投入因子上排全国第16位, 得分系数(-0.13) 低于全国平均值, 但其在产出因子上得分系数(0.99) 高于全国平均值, 排全国第3位。
为帮助进一步分析, 以各地研究生教育投入因子和产出因子得分在全国的排名为依据作九宫图, 将各地在研究生教育投入因子上的排名作为纵坐标, 在研究生教育产出因子上的排名作为横坐标, 横、纵坐标各三等分分为高水平地区(前10位)、中等水平地区(第11-21位)、低水平地区(后10位)。并作两条辅助线L1和L2, 辅助线L1和L2之间的地区在投入和产出上的排名差距小于4, 具体如图 1所示。在九宫格图的帮助下, 可以将我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绩效分为投入与产出相协调、产出大于投入、投入大于产出三种情况。
1. 投入与产出相协调由图 1中可知,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投入与产出大致相当(辅助线L1和L2之间), 可以认为这些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绩效表现良好。根据各地在横、纵坐标中的位置, 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高投入高产出、中投入中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三种情况:(1) 高投入高产出地区有6个, 分别是江苏、广东、湖北、浙江、湖南、陕西, 这些地区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也得到了较高水平的产出, 且投入与产出之间呈现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 (2) 中投入中产出的地区有5个, 分别是安徽、黑龙江、福建、重庆、广西, 这些地区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和产出都处在全国中等水平; (3) 低投入低产出地区有10个, 分别是云南、山西、贵州、新疆、内蒙古、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 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及西部欠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正逐步陷入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少、产出成果也少的恶性循环。
产出大于投入的地区(辅助线L2右侧)包括北京、辽宁、上海、吉林、天津5个省市(自治区), 与其他地区相较之下, 这5个省市(自治区)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是富有效率的。可进一步细分为中投入高产出和低投入中产出两种情况:(1) 中投入高产出地区主要包括北京(投入排第10名, 产出排第1名)、辽宁(投入排第11名, 产出排第6名)、上海(投入排第16名, 产出排第3名); (2) 低投入中产出地区主要包括吉林(投入排第22名, 产出排第17名)、天津(投入排第24名, 产出排第16名)。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区域发展水平较高, 拥有数量多、规模大的高科技企业, 既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需求, 又有通过产学合作促进创新成果产生的条件。同时, 这些地区也有许多国内知名、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 由于研究生教育需要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 培养单位的适当集中有助于发挥集聚效应。因此, 这些地区的研究生培养机构更易获得来自当地政府、产业界等利益相关者提供的制度、资源和环境等因素支持, 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促进创新发展战略实施。
3. 投入大于产出还有的地区属于投入大于产出的情况(辅助线L1左侧), 主要包括山东、四川、河南、河北、江西共5个省市(自治区), 这些地区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等方面有较大改进空间。可将该区域细分为高投入中产出和中投入低产出两种情况:(1) 高投入中产出地区包括山东(投入排第2名, 产出排第8名)、四川(投入排第5名, 产出排第10名)、河南(投入排第4名, 产出排第13名)、河北(投入排第9名, 产出排第18名); (2) 中投入低产出地区则主要是江西(投入排第14名, 产出排第21名)。这些地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较少, 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规模较小; 同时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原因, 研究生教育从产业界获得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 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获得创新成果也较少。且这些地区大都是我国的重要劳动力输出地, 随着大量的人才资源向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流动, 本地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溢出效应越发明显, 若不加以调整, 长此以往, 地方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投资意愿将会越来越低。当作为投资主要来源的政府投资意愿降低, 将使区域教育绩效进一步恶化, 这些地区就会陷入"低发展陷阱"[16]的处境, 也加剧了区域教育、区域经济乃至区域系统整体发展不平衡的程度。
三、结论与启示 1. 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 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视角出发, 分析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投入和产出的现状, 对各地研究生教育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投入和产出水平大致匹配, 其中江苏、广东、湖北、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投入还是产出方面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宁夏、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和产出水平都排在全国靠后位置。(2) 北京、辽宁、上海、吉林、天津等地的研究生教育产出大于投入,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绩效水平较高。(3) 山东、四川、河南、河北、江西等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绩效相对较低, 亟待通过制度改革创新来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2. 研究启示区域研究生教育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 又对区域价值增值过程以及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为实现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这一目标计划, 各级各地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做好统筹协调, 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
第一,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建立研究生教育战略调整机制。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都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研究生培养的规模、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及培养单位的布局结构, 应当与区域发展趋势相协调, 才能适应和引导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新常态"的影响下, 为适应东部沿海区域产业升级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趋势,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培养单位应及时对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和学科进行战略调整。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可侧重于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 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以基础研究为重点进行知识创新; 西部地区应结合本地产业的特点, 优先发展具有本地优势、对本地经济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学科, 适当扩大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 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推进本地产业系统的形成。
第二, 基于区域研究生培养成本承担能力的差异, 完善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我国幅员辽阔, 由于非均衡发展战略, 各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异由来已久且还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由省级政府承担, 许多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都面临着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同时, 种种政策措施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抑制高层次人才资源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 教育资源投入的溢出效应将降低弱势地区的政府教育投资积极性。因此, 一方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育投入政策方面向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 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另一方面还应建立多元的研究生教育投资体系, 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和规范教育投入, 让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通过向社会各界提供科技开发与服务提升融资能力, 统筹财政投入、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各种资源, 确保对研究生教学、科研的投入。
第三, 基于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考虑, 鼓励研究生培养单位尝试跨区域合作机制。我国各区域经济和区域教育的发展水平及方向各不相同, 若各地都盲目地以规模大、学科全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 则会造成重复浪费、无效率的后果。因此, 鼓励不同区域研究生培养单位合作共享、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通过仪器设备共享、导师讲学互聘、学生交换培养等方式实现物质、资源和信息的相互交换, 更有助于实现国家整体和区域上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整体效益。同时, 由于研究生招生和毕业生择业都是面向全国开放的, 产生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转化, 因此人才和成果流入地区在享受"搭便车"好处的同时, 还应建立对中西部地区的反哺和对口支援机制, 例如倡导东部髙校与西部髙校结对子或举办分校, 或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实践项目或教学基地等, 支持中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的能力提升。
[1] | 冯晖, 王奇. 高等教育绩效管理体系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7): 18–21. |
[2] | 卢彩晨. 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缘起及功能[J]. 复旦教育论坛, 2011, 09(3): 23–26. |
[3] | 王莉华. 象征性政策工具:美国州高等教育绩效政策的发展和影响[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8): 34–38. |
[4] | 苑健. 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的困境及展望[J]. 江苏高教, 2014(1): 58–60. |
[5] | 王光彦, 李元元, 邱学青, 等.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2): 46–46. |
[6] | 魏顺平, 王冰洁, 路秋丽. 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12): 50–59. |
[7] | 赵书松, 廖建桥. 绩效工资制下大学教师绩效非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2): 20–27. |
[8] | 马晓兵, 崔盛. 创新驱动发展: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4(1): 172–180. |
[9] | 贾云鹏.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特点评析——基于省际视角的考察[J]. 教育科学, 2010(01): 7–10. DOI:10.3969/j.issn.1671-6493.2010.01.002 |
[10] | 张淑林, 万明, 裴旭.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策略探讨[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01): 14–18. |
[11] | 赵庆年, 祁晓. 区域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问题研究方法论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4): 57–63. |
[12] | 李锋亮, 刘帆. 中国高教资源的区域协调状况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02): 50–65. |
[13] | 张振刚, 许颖, 张茂龙.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区域分布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6): 48–51. |
[14] | 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
[15] | 张锦华. 教育溢出、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外部性视角下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研究[J]. 教育研究, 2008(7): 21–25. |
b.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