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年连续发文强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1],希望研究生可以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并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大都以导师制形式进行,而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就是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培养他们的德商、情商、智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以后的工作中拥有卓越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协作力[2]。因此,导师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导师自身的形象、地位、尊荣以及指导方式和风格,都会对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是人格、习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拟从符号资本的视角探讨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效应。
一、符号资本的概念符号资本最先出现在布尔迪厄《区隔》一书中[3],虽然在所有关于资本的论述中符号资本是着墨最少的,但它却是布尔迪厄最重要和最复杂的观点之一。他的所有学说“又可以被大家解读为不断地探索符号资本的各种效应和形式的努力”[4]。符号资本是建立在知识和认可实践逻辑基础上的声名、特权、荣誉或神圣性的累积程度[5]。基于这一概念,符号资本可被理解为一种受到社会认可的,能够生产、再生产和长期积累的荣誉、声名、精神、特殊性或神圣性等以符号化方式存在的稀缺性资源。符号资本是无形的且具有象征性,能够增强信誉和可信度的影响力[6]。
布尔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可以与其他资本并列为第四种资本。他认为,资本在社会的交换系统中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而运作的,不同类型的资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而最具有转换力量的资本就是符号资本,因为它能够辨认其它类型的资本并确定他们的合法性。高宣扬指出各类资本转化为符号资本的过程,就是各种资本在象征化实践中被赋予象征性结构的过程,只是这种过程以更加曲折和精彩的形式掩饰了进行资本的“正当化”和权利的分配[7]。例如一个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姓名、头衔等是符号资本,这些符号资本一旦被确认,便具有了“合法性”和“正当性”,他或她所说的话相对而言也更具有分量,更能够得到他人的重视,也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影响,进而可以进一步转换为其他资本,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甚至是经济资本。
符号资本的合法化效果,能够赋予被认可者以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使该资本的拥有者具有象征地位。布尔迪厄认为,权力的成功实施与其合法化紧密相关,而合法化则依赖于符号资本的获取,它是得到特定场域中的个体或群体认可的,具备认知、交流、社会区分等相关功能,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得到的无形产物,同时也塑造和雕刻了行动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符号资本具有特定的符号权力,这种象征性的权力可以支配社会资源和他人行为,获得社会和他人的重视、尊重、欣赏、敬意等,进而也会获得其他更多的服务[8]。布尔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是一种信誉,一种构建的权利,它可以通过社会动员造成新群体的力量[9]。借助那些用来指称或描述个人、群体与制度的符号,能够保全或改变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结合与离异、联合与区分、聚合与游离。
二、符号资本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符号资本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以符号资本的象征价值为纽带,导师通过积累自身的符号资本,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有效利用符号资本带来的符号权力,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同时给予学生精神建设上的帮助,提升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主观世界的感知。因此,本文拟从学术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探讨符号资本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效应。学术性主要指对所研究领域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精神性主要指人的主观世界的提升,比如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两者对于研究生的学术培养以及道德要求都有重要意义。
(一) 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性指导导师的学术指导职责关键是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以及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通过项目和课题的引导,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对所研究领域的思想认识[2]。学术教育是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重要衡量指标,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高深学问的看护人,在研究生的学术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浮躁、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功利主义价值观使得大多数研究生把科研活动作为了谋生的工具,读研只为获得一个文凭,认为这是增加生活来源的手段,对科研的投入并没有尽心尽力,而是有所保留,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这些科研活动及学习能够给自己带来的现实好处[10],因此也导致学术界的抄袭、剽窃以及造假等行为屡屡发生,使得学术界和科学界的规范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导致这种学术不良风气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导师的指导方式、学科素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兴趣等,由于研究生导师在科研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而导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研究生科研认知和成果的核心,导师自身在该学术领域的建树、对待学术的态度以及在该领域的身份、地位以及话语权等都会对研究生在该领域的认知和进一步探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作者从符号资本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导师对学生学术认知、兴趣度以及感知重要性和价值性等的影响,如果导师在该学术领域内积累了自身的符号资本,问题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如前所述,符号资本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该理论是构建在“场域”这一概念基础上的,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场域中符号资本的生产离不开一整套认可和社会评价体系,通过对特权、声誉、地位、尊荣的认可,在其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积累而成,进而拥有了符号权力,具有象征价值。布尔迪厄的这种社会实践逻辑应用到教育场域,即面向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学术指导和影响等问题时,导师应该在相关的学术场域中通过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提出有创建性的观点等努力,在该学术场域中能够拥有独特的见解和自己的话语权,从而得到同行的尊重以及相关领域的认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社会地位,不断积累形成自身的符号资本。
相关学术领域的认同会提升导师的符号资本,从而影响导师在向学生进行科研指导以及分配任务时的合法性,由于这种合法性的存在增强了研究生了解该领域内学术问题的兴趣,他们对待学术也会更加认真,更加重视导师分配给自己的科研任务,并希望自己也能够在该领域得到认可,认为不论是对以后的工作还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大都将老师视为“老板”,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被误识为一种“雇佣关系”,学生认为导师总是以一种剥削的方式利用他们从事一些常规性的枯燥乏味劳动,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科研的积极性和专研性,这种思维的误区容易导致学生厌倦老师分配的任务,甚至找各种借口逃避,导致导师和研究生在学术上交流互动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矛盾。如果导师拥有了自身的符号资本,外界的认同会驱使学生跟随老师的脚步,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这种驱使是内心认同的,是主动的,是渴望得到的,即使有些任务与科研学术无关,他们也会认为老师分配的任务是有价值的,认为老师是在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是研究生学习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这在某种层面上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暴力——“符号暴力”。符号暴力通过特殊的方式统治着人类的意义世界,即拥有符号资本的人会将自身的意志和意识形态通过一些手段强加于他人的思想之中,导致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而不自觉地认可了支配阶级的统治[11]。而在教育场域中,为了将科研领域的学术思想灌输给研究生,导师需要拥有自身的符号资本,通过一种合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符号暴力”,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老师的任务分配以及科研学术思想,而不是开始就出现误识,认为老师是在压榨自身的劳动力而产生抵触情绪,对科研、学术失去兴趣,甚至逃避导师。
综合上述观点,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中,导师经过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在相关的学术领域中形成了自身的符号资本,通过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些符号资本带来的符号权力,可以避免学生走入研究生就是为导师提供“免费劳动力”的认识误区,学生了解导师在相关研究领域的身份、地位、尊荣后,会更加尊重导师的研究方向,从而不自觉地提升对科研学术的兴趣,也更加愿意与导师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 导师对研究生精神性的指导导师对研究生最根本的交往特点是学术性,但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仅只限于学术,也包括精神成长与价值指导。研究生除了对导师的学术有自然的认同感外,往往也希望将生活、思想等息息相关的问题与导师交流,期待得到帮助[12]。大多数导师认为研究生的为人是次要的,完成学位和科研论文,提高科研及学习能力才是主要的,应该关心的是研究生的学术发展状况,而不是生活,因此近年来导师对研究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价值往往被忽略。作者认为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内涵理解方面,除了使他们具备很高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外,导师还应该指导研究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而不是生产学术成果的机器。
因此,在交流指导的过程中,导师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以及表达的方式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导师在学术会议、论坛演讲或是项目申报时,都应该注意自身的身份、地位,形成自身良好的口碑,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要以自身的荣誉、权威性表达自身的观点,不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长期积累,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符号,发挥自身的象征价值,实现“不在场的在场”。使学生一想到老师,脑海中便涌现出老师的言行举止、生活观念、谈吐风格等,这些思想通过不断地灌输,便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更加了解老师时,与老师的交流也更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导师由于自身多年积累的经验,将社会上的一些情况和思想汇集起来进行分析,这种分析确保了价值观在仪式上的合理性,构成了导师的符号价值。由于社会上一些偏激的价值观念对当代学生的冲击,使得不少学生精神处于游离状态,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地,而导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符号资本,在对学生进行精神成长和价值指导时,通过施加符号权力和符号暴力,提升自己的权威性,对指导的过程中以及过程后进行控制,从而防止学生价值观随着社会不良风气漂移,减少学生的迷茫,提高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接收率。导师在与研究生交往的过程中,投入的不仅是知识和信息,还包括态度、观点、情感和人格等,正是有了这些符号资本,这种沟通和交流才会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得以接收,即导师应该通过自身的符号资本,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通过这样交流培养的研究生,对于老师的感情是更加浓厚的,不只是作为学生为老师服务,还具有了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价值理性。
综合上述内容,导师自身的符号资本对于学生的精神性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导师不论在会议、论坛或是项目申报实践中,都应该建立自身良好的口碑并形成符号资本,通过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将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价值观、生活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更好的浓缩转化,合理地运用符号权力的合法性引导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老师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加尊重老师,欣赏老师将科学研究有效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对老师产生更深的心理认同,进而更好地与老师进行精神性的交流。
三、符号资本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效应的实现机制“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倡导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13]。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而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监护人”,其责任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实现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性和精神性培养,作者认为导师符号资本的形成和有效利用是一条重要途径(如图 1所示)。
首先,导师应该在学术圈内形成自身的符号资本。按照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在特定场域中,即使简单的语言交流也总是涉及到结构复杂、枝节蔓生的历史性权利关系网,这种关系发生在特定社会权威的言说者与在不同程度上认可该权威的听众之间,而不是纯粹的沟通行为。因此,导师在参加会议、论文、项目申报等实践活动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了解导师在该领域所处的地位,所获得的身份地位和尊荣,进而在后期的科研学术实践中更加认可老师的研究。由于符号资本的“符号暴力”效应,使得学生“不自知”地认同老师的研究领域,提高科研效率,避免走入称导师为“老板”的思想误区。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导师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会议、论坛等,在分配任务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象征性的行为,使学生意识到该任务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一方面,导师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展现其对研究生的符号权力。导师作为对学生进行学术性指导的权威角色,可以分配工作任务、指导时间,决定指导内容或通过手势、语言、语调控制指导过程。另一方面,研究生进入了导师的研究领域,意味着他进入了一个有“游戏规则”的场域,而学术指导能够顺利进行的“游戏规则”是听从导师的安排指导。这样可以防止研究生对所学领域学术的不认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可以避免导师陷入学生不愿意进行学术研究的困境,防止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僵化。
其次,导师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本有效地结合利用,并形成自身的符号资本。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是他们学校里的亲人,大多数的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还是很信任的,希望导师能够和自己进行精神和思想上的沟通,对自己生活的价值观、为人处事方式进行指导。因此,导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利用自身的身份、地位和尊荣,在同学生的交流中,释放出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中形成自身的一种符号资本,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师需要将不断变化的社会观念转化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身符号资本及其象征行为的迭代演化,将这些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这样研究生的良好精神状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会在导师符号资本所带来的符号权力下得到传承和发展。
综合上述内容,即不论是对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培养还是精神方面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都是与导师符号资本的符号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导师运用符号权力的恰当方式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主力军,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并最终转化形成自身的符号资本,进而恰当地利用符号权力,高效地领导学生开展科研学术工作并在此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新时代的社会转型实践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
[1] | 黄宝印, 徐维清, 张艳, 等. 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3): 1–9. |
[2] | 贾黎明. 导师是老师, 还是老板?——试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0): 1–5.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5.10.001 |
[3] | 布迪厄, 朱国华, 范静哗. 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J]. 民族艺术, 2002(3): 16–22. |
[4] |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5] | BOURDIEU P, JOHNSON R.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
[6] | 王屯, 闫广芬. 符号资本在大学社会评价中的作用探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3): 22–28. |
[7] | 高宣扬.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151. |
[8] | BOURDIEU P, PASSERON J.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M]. SAGE publications Limited, 1990: 112-121. |
[9] | BOURDIEU P.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J]. Sociological Theory, 1989, 7(1): 14–25. DOI:10.2307/202060 |
[10] | 许克毅, 叶城, 唐玲.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2): 59–62. |
[11] | 王惠芬. 大型复杂信息系统采纳中的应急管理[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
[12] | 侯志军, 何文军, 王正元.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知识共享及创新的影响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2): 62–67. |
[13] |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教社政[2000]3号. |
[14] | 王惠芬, 崔雷, 洪焕坪, 等. 正式与涌现的行动者网络驱动ERP成功实施[J]. 管理世界, 2014(7): 180–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