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武汉大学 教育法学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2
目前,中国各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以本科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受众,而针对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也导致了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文在分析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及目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并依照相关原则给出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新设想。
一、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 创业型大学理念的冲击“创业型大学”理念的兴起源于“第二次学术革命”的思想。“第二次学术革命”始于20世纪初期,它认为大学除了承担教学和科研的职责之外,还需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在“第二次学术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不少研究型大学利用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创办高科技公司,促进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创办新产业,这类大学被称为“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创业精神,形成社会的创业文化为己任。虽然目前“创业型大学”的理念还不能完全为学界所接受,但其理念对目前研究型大学带来了冲击,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促使着研究型大学由以往培养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向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转变。
(二)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时期。而建设“一带一路”需要高等教育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缓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益严重的青年失业问题,有效缓解各国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将有利于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青年的创业品质。[1]创业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创业活动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偏重模仿和竞争性的创业活动对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只有那些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技术的创业活动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并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后者我们称之为“创新型创业”,而这种创新型创业对于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将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将大学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长期增长,帮助沿线欧洲国家走出经济低迷的困境,帮助亚洲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 研究生就业形势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近年来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培养单位的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有了大规模的增长。与研究生扩招趋势相反的是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早在2007年人民日报就以“就业率与学历‘倒挂’,为什么?”为题对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报道[2],而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可见,目前研究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不容小觑,因此,为解决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对研究生实行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促就业也是缓解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途径。
总之,实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理念变革的内在要求,是目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需求,也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増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 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増质更优, 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掀起了一股热潮。然而,目前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目前,不少高校并没有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主要还是依托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对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有一些高校,虽然有面向研究生的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主要依托管理学院,形成硕士—博士两位一体的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硕士层次的创业管理学位项目,博士层次的创业管理学位项目,及全球创业管理培训项目(MBA+科学硕士)。[3]不难看出,该课程体系主要针对相应专业的研究生。因此,我们认为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面向所有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 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有针对性,尤其需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创业意愿。对于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如果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味地传授创业技能和技巧,那么必然无法引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只会让其感到学无所用。相反,对于一些已经明确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果只涉及创业精神而不教授创业技能满足其实际需要,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同样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需要兼顾实际的个人需要,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如此,研究生除了课程学习还有科研压力,如果创新创业课程不能做到尊重个人创业意愿设计分类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只会让其感到学无所获,客观上在加重研究生的学业负担的同时,也浪费了教学资源。
(三)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未能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研究生创业有知识结构和科研成果上的优势。正是由于其自身便是新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研究生在创新型创业上有着巨大的潜力,依靠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积累进入市场有助于形成技术和知识上的优势,阻断潜在的“模仿者”并保证其创业的成功率。而这种创新型创业对于创新的知识与技术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需要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而目前,各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还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学分设置都没有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三、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结合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目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 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涵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对其中任何一个的偏重,它的核心内涵应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创业家”的教育,也不能狭隘地等同于解决就业问题的教育,这样只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沦为少数人的个别教育,或是使创新创业教育变得急功近利。而针对研究生培养阶段所创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了要延续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创业心理品质为目标之外,还需要培养研究生管理自己学术生涯、职业生涯以及开拓自己事业的能力。
(二) 遵循创业过程一般规律创业能否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也有人认为创业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活动确实有着一般规律需要我们遵循,例如:创业过程一般需要经过机会识别—新创企业—企业成长—持续成长或退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对应着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风险应对与融资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因此,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着重对上述这四种能力进行培养,以形成创业者的创业综合能力。
(三) 遵循学生个人创业意愿在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对所有研究生实施创业精神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创业意愿加以区分,进一步实施针对性课程,例如:对有创业意向但还未开始创业的学生实施创业机会识别课程,旨在增加其创业意识,提高其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对着手或已经开展创业的学生,课程应涉及如何组建新企业,以及如何对公司进行管理,旨在帮助其顺利进入市场,提高其创业实战能力,提高其创业成功率。通过课程的分类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普及基本理念,又能满足个体需求。
(四) 遵循各学科间的差异性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是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理工类专业的研究生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应该是如何识别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以及利用创新技术开展创业的能力。而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在市场环境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寻找创业机会并开展创业活动。
四、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设想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原则,我们首先将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课程模块,分别为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课程模块;创业机会识别课程模块;新企业组建课程模块;企业管理课程模块(如图 1所示),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每个课程模块的具体设计方案。
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课程旨在引导研究生了解经济与商业、市场与企业、职业与创业,培养研究生的创业理想、激发其创业意向、塑造创业心理品质,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与创业观, 养成创业规范意识,使其成为当今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栋梁之才。此外,提高研究生“创业化”管理自己职业和学术生涯的能力。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为:针对硕士研究生开设职业规划与创业精神培养必修;课程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学术生涯管理课程与创业精神培养课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二) 创业机会识别课程模块创业机会一般分为:技术机会、市场机会、政策机会。技术机会是指了解或掌握了某种可以成功产业化的技术,而这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创业者个人专有或者精通;市场机会是创业者在投身市场后对于市场需求的重新认识而产生的创业机会;政策机会是指在国家相关政策为创业者所提供的创业环境中寻找创业机会。[5]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创业机会识别课程的内容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理工类专业研究生,创业机会识别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机会识别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所研发的技术转化为市场商品和服务的意识。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创业机会识别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识别能力,旨在使学生把握创业政策的走向,了解创业目标行业的相关政策,并提高学生分析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创业机会识别课程模块开设的课程包括:创新技术识别与市场潜力评价课程;市场需求调查与创业政策环境分析;技术转让课程;市场调研与创意设计课程;新商品市场潜力分析课程;技术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课程,其中,创新技术识别与市场潜力评价课程针对理工类硕士生开设,而对理工类博士生,考虑到其自身可能就是创新技术的拥有者,在进行创业时可能会面临技术转让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因此为其开设技术转让课程。市场需求调查与创业政策环境分析主要针对人文、社科类硕士生开设,而对人文、社科类的博士生而言,重点是要提高其进行市场调研和设计创意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为其开设市场调研与创意设计课程。
(三) 新企业组建课程模块新企业组建课程模块面向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着手开展创业项目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课程目标为教授潜在创业者在新创企业时的相关技能,使创业者具备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课程应包括如何组建创业团队,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沟通,如何制定商业模式和商业计划,如何识别与规避创业风险以及如何进行融资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内容包括:创业团队组建课程;创业风险识别与融资课程;商业计划制定与商业模式选择课程。
企业组织与管理课程模块主要针对已经开展创业活动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旨在提高创业者的企业管理能力,帮助创业者度过创业初期阶段,提高新创企业的成功率。课程内容包括:经营风险控制课程;企业战略制定与管理课程;企业运作课程。此外,为帮助创业者度过创业的初期阶段,还可考虑实行“创业导师制”,为每一位着手创业的研究生提供创业导师,针对每位创业者的特殊情况开展“创业导师指导课程”,以提高研究生创业者的成功率。可以说,企业组织与管理课程模块是一种创业培训类课程,因此,该类课程模块可不必设置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常规课程,转而由高校大学生创业中心或创业学院统一组织安排。
五、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融合方案设想以上我们只是在理论上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若想真正将该课程体系投入到实践中还需探讨该课程体系与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何进行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融入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融入具体加以落实。而其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有利于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与元素固化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的学分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获得学分的同时扩展知识,提高能力,锻炼素质。[6]可以说,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能否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合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设置是否合理。为此,我们根据目前研究生的不同层次,即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分别探讨在现行的培养方案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设置问题。
(一) 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设置各高校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大致可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一级学科必修课、研究方向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这五类。而在课程学分设置上,由于培养年限与学位类型的不同,学分设置也不尽相同,其中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3年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大致为30-35个学分,而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2年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大致为21-25个学分。而2年制或2.5年制专业型硕士较学术型硕士来说课程学分的要求会更高一些,一般为26-35学分。
依据现实情况,我们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后的硕士研究生理想培养方案设计为三年制课程总学分为35学分,其中30学分为公共课程及专业课程,新增创新创业课程5学分,包括: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课程模块内容为主的创新创业课程必修学分3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设置职业规划与创业精神培养课程(2学分),一级学科必修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1学分)。创新创业课程选修学分2学分,开设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为创业机会识别课程模块内容,公共选修课程为新企业组建课程模块内容。而企业组织与管理课程模块设置为创业培训类课程,面向全校范围内准备创业或已经创业的硕士生及博士生,课程不做学分要求,可由各高校创业学院或创业中心统一安排。具体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设计如表 2。
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博士生课程主要有: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制一般为三年,课程学分约为12学分。依据现实情况,我们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后的博士研究生理想培养方案设计为3年制课程,总学分为15学分,其中12学分为公共课程及专业课程,新增创新创业课程3学分,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必修学分2学分,开设公共必修课,课程为学术生涯规划与创业精神培养课程。创新创业选修学分1学分,开设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为创业机会识别课程模块内容,公共选修课程为新企业组建课程模块内容。具体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设计如下:
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理念变革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缓解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目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着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能与研究生专业教育相融合等问题。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设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过程的规律、学生的个人意愿、各学科之间的差异等四项原则。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可划分为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课程模块、创业机会识别课程模块、新企业组建课程模块、企业组织与管理课程模块。在本研究中,我们只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设计,并未涉及每一门具体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微观课程设计,有关这方面内容是我们后续研究的方向。
[1] | 周谷平, 阚阅. "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 教育研究, 2015(10): 4–9. DOI:10.3969/j.issn.1002-3275.2015.10.002 |
[2] | 孔祥武. 就业率与学历"倒挂", 为什么?[N]. 人民日报, 2007-11-26(9). |
[3] | 陈永杰, 王莉. 中国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及战略转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5): 12–16. |
[4] | 石国亮. 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10): 65–68. DOI:10.3969/j.issn.1002-5707.2010.10.017 |
[5] | 张克兢, 宋丽贞. 基于创业机会理论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分类指导[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2): 14–17. |
[6] | 吴金秋. 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68-70. |
b. Educational Law Research Center,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