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大致可以分为立德与树人两个方面,“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立德树人,才能立人达人,成人成己。立德树人直接指向了教育的本质,这既是对中华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当前教育现实的关注与回应。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任务。研究生导师以其学识高、示范强、影响大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力量。课题组选取全国不同区域的12所高校对1496名师生作了问卷调查,并对100多名师生作了一对一访谈,深入调研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探讨增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责任担当的路径与方法。
一、以研究生导师为研究对象的高校师德调研状况“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高校教师操行修养的基本规范,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高校师德包含了“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八个方面内容。教育部等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师德规范。课题组综合数十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当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高校师德师风从“热爱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七个维度展开调研,在浙江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延安大学、青海大学共计12所高校发放问卷1800份,经严格筛选,最终确认有效问卷1496份,其中有效教师问卷724份,有效学生问卷772份,同时还对100多名师生作了一对一访谈。通过研究生导师与非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与非研究生作出评价的对比研究、交叉分析,探讨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基本状况。
此次调研覆盖了我国东南西北中各个区域;高校类型既有综合型大学,也有专业型高校;受访教师年龄层次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出生均有所覆盖,专业领域涵盖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技术职称包括初级中级高级及院士等各个层级,其中研究生导师占59%;受访学生专业领域包括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涵盖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个层级,其中研究生占45%。
(一) 研究生与非研究生对师德评价的比较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生与非研究生对高校师德评价的均值来看,在各个维度研究生对师德的评价均比非研究生的评价要低(如图 1)。这说明研究生对于高校师德师风认可度比非研究生要低一些。
从研究生与非研究生对高校师德的重要性评价均值来看,在多个维度研究生对师德重要性的评价普遍比非研究生的评价要高(如图 2)。这说明研究生对于高校师德师风重要性的感触和认同要比非研究生更强烈。
分析还表明,受访学生的年级层次与对高校师德总体评价呈显著的负相关(如表 1),评价均值按照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依次递减,即学历越高者对教师师德师风总体评价越低,且具有显著相关性。该相关性与上述雷达图分析是协调统一的,即学生所在年级层次越高,对师德师风总体评价则越低。
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生导师与非研究生导师对高校师德的评价,除“团结合作”等个别维度外,在大部分维度研究生导师对师德的评价普遍比非研究生导师的评价要低(如图 3)。这说明研究生导师对于高校师德师风的认可度比非研究生导师低。
从研究生导师与非研究生导师对高校师德的重要性评价均值来看,在多个维度研究生导师对师德重要性的评价普遍比非研究生导师的评价要高(如图 4)。这说明研究生导师对于高校师德师风重要性的感知度和认同度要比非研究生导师更强烈。
分析还表明,受访教师的出生年代与对高校师德总体评价呈显著的正相关(如表 2)。即教师出生越晚、工龄越短,对师德师风总体评价则越高。一般来说,研究生导师比起非研究生导师往往年资更高、工龄更长,因此该相关性与上述雷达图分析的结果是协调统一的。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初步发现研究生及其导师对高校师德重要性的认同度均比较高,但对于高校师德师风现状认同度均不高。这可能与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不够重视有关。对12所高校100多名师生的一对一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状况,师生普遍认为当前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共性问题:研究生导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术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团队精神和学科交叉合作欠佳;对研究生缺乏爱心,师生关系淡漠等。
二、基于调研分析的问题与建议对于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采用交叉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师主体、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梳理了相关的问题、困境和相关建议。
(一) 组织领导方面有些高校领导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作保证。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容易被认为是见效慢的“软”指标,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一些高校和领导没有将此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来谋划。调查显示,分别有27%以上的受访教师和学生认为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领导不到位。
一些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组织机制不畅、管理权限不明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在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多头领导”的情况,但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和清晰的职权划分,虽是齐抓共管但却难以形成合力,使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没有系统有效的体系保障。调查显示,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应采取的措施,39.71%的受访教师和学生建议学校领导重视师德师风建设,45.86%的受访教师和学生建议高校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
(二) 制度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针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制度普遍不健全,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制度,但相对笼统,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缺乏可执行性和操作性,一些规范形同虚设,容易流于形式。调查显示,47.10%的受访教师和44.56%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方面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36.83%的受访教师和学生认为,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应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规范制度建设,通过建章立制提高管理效率。
调查还显示,44.61%的受访教师和43.78%的学生认为高校针对研究生导师师德状况缺乏硬性考核。53.3%的教师和59.6%的学生认为应完善师德师风的考核体系,并且其中有24%的受访教师和21%的受访学生对完善师德师风考核体系提出建言。还有67.36%的学生认为应把导师个人作风品德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纳入研究生导师考核之中。分别有近60%的受访教师和学生在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中,建议要“完善师德师风的考核体系”。
(三) 导师主体方面当前,一些研究生导师忽略思想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修养,对职业理想认识不充分,定位模糊,教书育人意识不强,有的甚至出现职业信念动摇的现象。调研发现,师生在对教师考核构成要素的认识上,受访教师普遍认为教学成绩最重要、教师个人作风品德和科研能力次之,而学生则认为教师个人作风品德最重要、学生意见次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广大教师心目中,相比“育人”,其更关注“教书”。课题组进一步分析受访教师工龄等因素对其选择高校教师考核构成要素的影响。调查显示,发现工龄在21-40年的教师认为个人作风品德最为重要;工龄在1-20年的教师则更多地认为教学成果更重要。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工龄的教师对于“教书育人”的直观理解。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受访教师的统计分析亦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从而可基本判断,研究生导师大多能意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基于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高校教师考评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部分研究生导师不同程度上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调查显示,67.27%的受访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现象,41.44%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育人意识淡薄。60.23%学生认为高校教师轻教学、重科研,41.06%学生认为高校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即教师和学生均认为高校教师轻教学、重科研最为严重,育人意识淡薄次之。因此,高校应对症下药开展工作,推动研究生导师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四) 文化建设方面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导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但高校对研究生导师高尚师德师风文化氛围的营造普遍不够。调查显示,有34.94%的受访教师和43.26%的学生认为在高校师德师风管理方面,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关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措施,28%的受访教师和学生建议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氛围的营造。34.5%的受访教师和学生建议要树立宣传表彰师德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
在社会尊师重教方面的外部环境方面,认为社会环境对尊师重教不足或氛围缺失的学生比例(57.52%)远比教师职业深受社会尊重(42.48%)的学生比例多。且有6.61%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环境完全没有尊师重教氛围。这说明一定程度上,教师职业还不够受尊重。进一步扩充到社会整体风气方面的外部环境,调查显示,受访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师德师风外部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受社会道德、市场经济、功利化风气的影响,在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其中,高达7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均认为主要问题是受功利化风气的影响。这说明一定程度上,外部环境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需要全社会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
(五) 激励机制方面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缺乏一套长期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监督等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的舆论氛围,使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受到影响。调查显示,有43.09%的受访教师和40.03%的学生认为高校师德师风的奖惩机制不够完善。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38.78%的受访教师和学生建议加大教师师德师风奖惩力度。
调查还显示,40.2%的学生和28.4%的教师建议树立和宣传表彰师德先进典型。课题组又对判断其有效性重要评判标准的师生关注度展开调研。结果显示,高达70.86%的受访者表示曾关心“最美教师”“师德楷模”等事迹并为其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树立宣传表彰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积极效果。调查还显示,对于教书育人先进标兵评选,受访教师对此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分别有近1/3的教师表示一定会关注和有空会关注,还有近三成的教师表示若有熟悉教师入选会予以关注。而在受访学生中,半数学生表示若有熟悉教师入选会予以关注。因此,高校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还必须强化师德激励机制建设。
三、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路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书和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研究生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因此高校必须着力构建起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重强调“加强师德建设”,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新时期,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高校应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举措,解决老问题、预防新问题,着力提升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整体水平。结合在12所高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师生的建议,我们认为,在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必须做到“五个强化”:强化组织领导,全力打造纵横联动协同格局;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导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导师主体,立足源头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文化建设,精心营造立德树人校园环境;强化激励机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保障体系。
(一) 强化组织领导,打造纵横联动协同格局新时期,高校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全员参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立体化的工作体系。一是要把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师德师风和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协同配合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上下联动,要建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教师组织形式,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支持其根据各自职能开展群众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使广大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合力。
(二) 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高校构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应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一是制定和完善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等要求,抓紧制订或修订本校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社会服务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研究生导师日常管理之中。二是健全完善研究生导师资格及准入制度,加快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在研究生导师晋升制度中明确师德“一票否决制”,探索重视师德评价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强化对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的考察和评估。三是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教育制度,要把师德师风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导师培养工作的始终,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导师培训计划,使岗前培训、岗中教育、师德轮训、专题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制度,积极探索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和机制。
(三) 强化导师主体,立足源头推进师德建设高校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切实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使高校校园高尚师德蔚然成风。因此必须强调发挥研究生导师个体的能动性、主体性,加强对研究生导师主体师德师风的引导和营造,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一是明确要求研究生导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方面,全方位恪守教师底线,让每一位研究生导师对师德师风基本要求了然于心,不折不扣地加以认真执行。二是引导研究生导师注重提升师德修养,熟练掌握提升师德修养的方式方法。要充分发挥导师“传帮带”的作用,引导广大研究生导师坚持学习思考,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修炼,在修炼中不断增强道德素养。三是引导研究生导师加强道德实践,尤其是要引导研究生导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学术、社会服务等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师德师风的要求。同时引导广大研究生导师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推动科研和教学良性互动,教书和育人齐头并进。
(四) 强化文化建设,营造立德树人校园环境高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文化建设,凝心聚气,精心营造优秀师德师风,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股有生力量,让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蔚然成风。一是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活动。高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研究生导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师风典型重点宣传力度,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二是培育崇尚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来,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努力营造辐射社会的研究生导师师德“正能量”。加大向社会推介和宣传研究生导师高尚师德的先进事迹,展现高校教师队伍优秀的精神风貌,引领社会大众树立尊师重教的新风尚。
(五) 强化激励机制,健全师德建设保障体系高校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考核方式和奖惩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并作为研究生导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一是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考核机制。高校应准确把握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师德考核机制,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研究生导师师德考核的基本要求,制订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结合研究生导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评价其师德表现。高校应将师德考核纳入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问责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奖惩机制。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导师师德奖惩机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导师,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研究生导师,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研究生导师,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师德考核档案,将师德考核结果与研究生导师的聘任、晋升、工资、评优等切身利益挂钩,切实实行“师德优先制”,充分发挥师德师风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1] | 郑卫荣. "首要责任人"视角下的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2): 45–51. |
[2] | 耿红.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作用的机制构建[J]. 江苏高教, 2016(5): 100–102. |
[3] | 王福全, 常国威, 王海虹, 等. 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探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2): 102–104. |
[4] | 张力. 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 人民教育, 2013(1): 10–13. |
[5] | 魏斌.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J]. 教育探索, 2011(5): 125–126. |
[6] | 陈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J]. 科教导刊, 2012(3): 153–154. |
[7] | 王树荫. 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5): 5–7. |
[8]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5. |
[9] |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新华社, 2016-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