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发展学术教育,忽视了将学术资本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服务成果。在当前学术研究文献中,有关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及其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内容较少纳入高等教育研究视野,包括研究生基本学术素养与基本研究能力在内的学术资本生成与转化问题,也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由于忽视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在实践领域的成果应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发展前景和现实价值受到一定的冲击。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大批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学术型人才,还要培养能够顺应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学术资本转化机制,将研究生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一、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在创业教育中的定位认识在各级各类学生中,研究生在培养规格、知识层次、社会化程度等方面都相对较高,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在校研究生人数日渐增长,在研究生中开展以学术资本转化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这有利于突出研究生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体现出市场经济时代的高端人才进入职场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 研究生学术资本的基本内涵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其文化资本理论中提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通过时间进行积累,同时资本也是一种以同一或扩大的形式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潜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资本是文化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接受教育来孕育,进而成为一种价值获得的工具,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的。有学者提出“学术资本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所拥有的高深知识,逐步形成学术成就和声望,并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交换,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源总和。” [1]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学术资本不但可以是高深知识的转化,也包括学术创新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和一般的知识能力及其获得方式相比,学术资本是以学术性知识为基底,以学术能力为表征,以综合的学术素养为依托的一种文化资本。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资本是以专业学识为基底,以综合的学术素养为核心的资本,是一种以教育资质的形式转换而成的文化资本。学术资本代表研究生所具备的学识、才干、技能和资历,是教育知识能力和学术经验的组合,是大学最基本的也是核心的资源。学术资本外显为一定的学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内隐为严谨的学术意识、敏锐的学术思路、广博的学术视野、恪守道德的学术精神。
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内涵本质的界定、内部静态、构成要素与动态运行过程、目标实现等多方面内容。学术资本转化是研究生将拥有的知识能力或学术资源转化为参与学术创新和市场价值的资本价值,即通过参与知识生产或转化的方式来获取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将学术资本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资本,进而以创业资本来创业立业。学术资本转化涉及学术与市场两个场域不同的价值体系。只有进入到市场并产生价值的学术资本才代表转化成功,而那些静态的、用于个人享用或免费赠予的高深知识,因没有产生交换或不能实现外部价值增值,则不属于学术资本转化的范畴。我们应着眼于从学术资本这一隐性资源角度,探寻以学术资本转化形成研究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创业能力是以知识学识或能力为基底,以综合的学术素养为依托,发挥学术资源优势,将学术资源转化为创业资本,自主开拓创新、自主创业立业的一种综合能力或本领。
(二) 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的内在机理学术资本的生成与应用是学术资本转化的主要形式。其生成主要依赖于必要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资源,在系统环境下积累、孵化、聚变而成学术资本;而学术资本的应用乃依托于高校与市场的契合对接,从而将有价值的学术产品投入市场之中,产生利润和社会效益。
首先,学术资本转化是一种学术资源价值增值的创造过程。研究生作为从事高深知识传播、创新、开发的实践者,通过学科学习和研究创新等活动,将高深知识以商品的形式与外界进行交换,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源总和。就学科专业而言,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因高校所拥有的学科专业不同,导致学术资本拥有量各异,即使在同一高校内部,因各院系所在学科不同,也导致高校内部学术资本的非均衡性。那些处于与市场或社会密切联系的学科,往往较为容易将学术转化为资本;反之,那些处于与市场或社会较远的学科,因缺乏外部吸引力,往往比较难以将学术转化为资本,导致学术资本转化能力相对困乏。
其次,学术资本转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生产和转化方式。不只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化,更要研制推动两者转化的激励机制、转化平台与差异评价。由于不少创业教育的开展都需要创业人员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那么创业教育对培育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样有益。研究生通过创业教育还能产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从受教育者个体来看,“在接受教育提升劳动能力之后,他能获得更优厚的职位,对自身的受益是最大的,哪怕他对社会的贡献巨大,也从那里获得了相应的回报,从而在教育过程中理应实行教育成本分担。” [2]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是建立在明确学术资本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不是某个研究生自发的个体行为,而是作为进行过严谨学科训练的准研究人员的一种自觉行为。没有研究生学术资本的积累,即使有创业机会也难以把握住机会,实现学术资本的转化;如若没有学术资本的突变性,即便有长时间创业教育知识的累积,学术资本转化也很难出现。
第三,学术资本转化的实践特性要求面向市场培育研究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市场化。学术资本是在学术性实践应用中获得的,因而学术资本转化的基本逻辑要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通过学术资本推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注重从生产实际应用的视角出发,通过市场驱动实现服务社会与发展科学的双重目标。研究生学术资本的积累是以学术自由的符号话语自行发展,市场则在现实利益驱动下寻求具有利润价值的科技创新产品,双方之间的对话天然地存在隔阂。要克服隔阂去实现这种对话,还需通过掌握系统的知识让研究生掌握创业的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提升研究生创业意愿、塑造研究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 学术资本在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的目标定位研究生创业教育,区别于一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自己独特资本开展的学术创业活动,将学术资本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服务产品。学术资本在创业教育中的目标定位分为三方面:
一是知识管理目标。布鲁贝克认为,“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个支点: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大概最主要的是认识方面的。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 [3]因此,为推进学术资本转化,研究生创业教育需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协调与政府、市场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到实体经济中来生产新产品并完成商品交易,知识是研究生创业最重要的资源。研究生拥有其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若以个体专业背景为依托,通过创业教育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对提高研究生的创业感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带来积极作用。
二是市场价值目标。当前“高学历、高技能、高起点”已经成为新生代创业者的主要特征,研究生创业浪潮正呈现出强烈的上升趋势。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科融合、跨专业交叉培养等多样化培养机制,为研究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持久的动力。虽然研究生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但“逐利的市场与追求自由的学术可以通过结合产生令人惊奇的效果,也有可能导致褒贬不一的学术资本主义,使得高校的研究从兴趣驱动转变为利益驱动。” [4]如果仅仅靠利益驱动、过度追逐利润,可能导致学术资本转化的功利心态而不利于学术资本的开拓创新和公平竞争。为保证学术资本的创新导向和市场导向,研究生创业教育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应明确地区分研究生学术资本的服务对象,在足够的学术训练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中提高市场适应力。
三是人才成长目标。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全面,专业知识更系统,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合逻辑,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说,研究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水平、道德情感等身心素质发展逐渐成熟。“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培养和训练其自主职业开发能力或创新创业能力,仅仅拥有由相关专业学识能力和综合学术素养等构成的学术资本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能够利用资本运作资本,以充分发挥自身学术资本的资源优势,显现学术资本效能。” [5]当前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机制、方式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创新组织形式的新常态,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成果的割裂和闲置,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研究生创业普遍存在不足,他们创业绝大多数凭借一项技术或创意,缺乏面向市场的技术鉴定,也缺少从实验室到市场之间进行成果检验的有效机制。这也是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创业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的价值意蕴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只有保持和坚守自身长期形成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学术责任等组织特质与本色,才能有效规避学术过度商业化而带来的学术风险。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学术资本转化,其价值在于利用学术资本的市场化作用,从中发现成果转化契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澄清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偏见学术资本作为一种产品,是存在转化价值的,即由知识转化为研究生的素质,再内化到个体身上,成为其一部分。无论是从学科本身出发,还是从社会实践出发,开展学术创业,鼓励学术资本的生成与应用,是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学术资本的社会贡献率的重要途径。一是有利于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有关问题的理论认识,也是适应我国创新创业战略的需要。作为高深知识的集结地,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所带来的良性循环效应,能够使其拥有更多的显性和隐性学术资本,不断提高学术影响。二是有助于规范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运行方式。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引导研究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创造或发展新的产业或服务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而且可以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
(二) 发挥学术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价值研究生将学术资本转化为生产力,是文化资本展现自身学科地位的重要表现,也是高等教育体现社会功能的标志之一。“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大学的应用取向日益转向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但是,大学的学术成果并没有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且与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6]当前,在倡导大众创来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应消除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围墙,让学术资本走向市场。当“市场的介入最终改变了学术共同体的游戏规则,受到资本推动的学术开始由开放走向封闭、由共享走向私利。学术与市场的联姻促成学术知识直接参与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商业利润的开发,学术的资本价值由此被大大挖掘。”[7]学术资本转化不仅破解了学术与资本的长期对立,而且也为研究生利用学术资本参与学术创业提供了可能,使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相匹配。需要明确的是, 在研究生学科教育和创业教育关系中, 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而非创业教育取代学科教育。
(三) 学术资本转化有效地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学术地位在学术资本转化过程中,知识的创新和知识向市场价值转化的力量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拥有丰富知识资本的研究生理应成为潜在的重要创业者,毫无疑问,通过科研能力获得经济利益,应在符合学术职业规则及其合法性要求下进行。创业意味着能够最大限度地组合资本,“从领先的理念或技术到大规模投产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参数变化,对此困难的估计不足,使研究生创业团队往往片面夸大产品的实际功效和赢利能力,匆匆实施创业项目,导致创业成功率不高。”[8]因此,研究生创业教育并非只是引导研究生创建团队、自筹资金去筹办一个新企业,而是以培养研究生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创业教育使研究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并且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创业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驱动系统应瞄准现实需求,即更加注重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满足行业企业核心技术攻关需求。”[9]因为研究生一旦接受了某一专业领域中的专业训练,掌握了该专业领域中的知识资本,就有机会通过创业教育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既能够激发研究生创业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三、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的实现路径学术资本转化具有理性的价值支撑,一定程度上符合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学术宗旨。要引导研究生以其优势的学术资本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资本,从而以学术资本来促成研究生创业立业,主要通过实践形态构建、孵化平台、创新共同体以及课程实施方法来实现。
(一) 构建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术资本实践形态界定目标是学术资本转化的重要步骤,以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研究生职业愿景的实现。随着知识高度分化与综合,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往往产生于传统学科的交叉边缘,这就需要各学科的协同解决。因此,要创造跨越学科界限、知识学习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促使研究生的学习综合化,使其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使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拓宽自身发展。其次,增强研究生在处理日益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中进行合理选择、科学整合的能力。学术资本转化要求研究生在创业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研究生进入创业实践基地中顶岗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创业教育理念和知识范畴。第三,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把研究生实习空间放置在反映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的企业之中。
(二) 搭建学术资本生成的创业教育孵化平台由于受到市场的压力,学术资本转化必须避免市场的短期需求而忽视了更广阔的社会责任,更要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来解决可持续发展、跨文化的全球化等社会问题。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能力体现在学术创新思想、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方面,具体体现在是否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各层次创新创业竞赛的经历、是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有过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创业教育孵化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要为每一类学位项目提供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关注课程管理过程,以此确保研究生对商业理论、教学和实践的积极影响。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创业实践锻炼、举行商业模拟演练等途径,使研究生熟悉创业流程、知晓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形成创业知识和内化创业技能,夯实创业本领。同时创造研究生与项目类型和学习目标相配的交互学习机会,吸纳更多学生参与、拓展项目的范围和价值等。另一方面,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超级计算等研究产生的海量数据,部署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大数据研究计划和平台建设,进而引起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与科研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并使知识创造和创业应用更加紧密结合,推动大学与产业的互动,让拥有充足资金却缺乏技术产品的企业与拥有科研优势却缺乏资金的大学实现优劣互补、相互契合。
(三) 形成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的创新共同体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的关键是形成服务机制,以学术资本转化为目标,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引入市场的力量,除高校外,吸纳科研院所、政府、企业、校友等更多参与者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选择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创业,从而将科学研究与学术资本转化统一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突破高校研究生自身的市场壁垒。这种服务机制需要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一批专业化的创业基地和创业成果转移示范中心,集创业项目启动、创意孵化、高新科技研发、产品检验检测、专利设计申报和专利市场营销等为一体。高校与产业界定期协商并研讨有关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并重点资助尖端交叉研究领域的产学合作项目,开展学术资本转化和科技金融对接活动。在服务机制支持下,高校研究生积极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采取错位差异化竞争的模式,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的同时,在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产学研基地建设上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形成结构稳定、类型多元化的高校学术资本转化服务机制,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共同体。
(四) 融入学术资本转化理念的课程实施方法从学术资本转化的视角来看,为促进研究生培养需适应社会需求,营建有利于创新的学科环境,既要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同时又要创造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宽口径培养与学科特色结合,科学研究要与社会应用结合。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将创业理念融入研究生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计划的准确定位,确保研究生学术资本的顺利生成与转化。一方面,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高精尖领域创业,在教学方式上宜采取校内外教师联合开设、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创业基础课程让研究生所学的专业和创业教育课程相互渗透,有效拓展其专业学习的应用领域。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它偏重于实际应用,强调可实际操作。另一方面,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期望在各种不同的培养活动中,包括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学术会议、项目管理、社会实践等,通过内化和外化相结合形成学术资本转化的能力。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或者企业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制定相应的实践培养方案。
[1] | 胡钦晓. 高校学术资本:特征、功用及其积累[J]. 教育研究, 2015(1): 59–65. |
[2] | 付八军. 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8): 32–34. |
[3] | 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25. |
[4] | 温正胞, 胡敏. 高校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德国经验及其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9): 58–64. |
[5] | 刘春花. 学术资本: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要素[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21): 67–70. |
[6] | 宣勇, 付八军. 创业型大学的文化冲突与融[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9): 86–89. |
[7] | 段斌斌. 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应对[J]. 当代教育科学, 2016(11): 10–14. |
[8] | 殷朝晖. 提升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5): 50–54. |
[9] | 赵哲, 宋丹. 研究生创业教育:态势研判、价值意蕴和长效机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3): 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