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存在的研究生导师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致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各种努力往往很难取得预期成效。专业情意不强、专业知识欠缺、专业能力不足、专业反思意识和能力欠缺已经成为研究生导师的较为共性的问题,部分导师缺乏科学的指导意识和理念,对何为“导”以及要为“导”做何准备缺乏深入的理解,对如何“导”以及对“导”的评价缺乏科学的把握,缺乏对研究生有效的管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唯有专业才能成就未来,唯有专业的导师才能成就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导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如不科学解决,势必会影响研究生教育改革进程。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对于将发展目标定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来说更是如此。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首先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维度和路径的问题。
二、 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研究生导师”实际上只是大学教师的诸多角色中的一个,而非唯一性角色或身份,但这并不影响对其专业性要求。因而,必须首先结合研究生导师的使命与职责、发展环境、工作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明确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 职责决定发展目标确定研究生导师职责,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确定了其发展的基本目标。Adrian Lee认为,研究生导师职责在于:充当学生的朋友、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通过教学和交流帮助学生发展、给予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培养学生学术能力[1]。也有研究更为聚焦导师在学术层面的责任,认为导师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研究生角色、引导学生合理设计研究课题和撰写文献综述、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提供实用的论文写作建议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等工作[2]。
官方关于研究生导师职责的界定也有所区别,如清华大学将研究生导师职责界定为:学生思想引领、学业规划指导、学生评价与改进、科研与学位论文指导、职业指导、学术道德指导、学生发展过程指导与评价,同时将研究生指导与导师的发展评价挂钩[3]。而北京大学则将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规定为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学术研究与论文、学术活动指导、学术道德[4]。英国高校导师则全面负责管理及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及检查研究进展等工作[5]。由上可见,研究生导师职责涵盖了研究生的思想发展、学业发展、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道德乃至职业发展等方面。综上可见,承担了多重任务的研究生导师实际上要成为一个多面手:学术团队的领导者、研究生学术发展的指导者、学业发展的规划者和辅导者、研究生思想发展的引领者和帮助者、研究生职业发展的指路人。
(二) 身份决定专业发展场域如前所述,研究生导师承担了多重任务,因而也扮演了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内的多重角色:学术团队的领导者、研究生学术发展的指导者、学业发展的规划者和辅导者、研究生思想发展的引领者和帮助者、研究生职业发展的指路人。而上述角色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或者是决定了研究生导师的三个身份:研究生学业指导者、研究生学术发展的指导者、研究生发展的管理者,而这三大角色则决定了研究生导师的发展场域。首先,立足教学指导和教学实施两大场域的研究生学业指导者。教学指导主要指作为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培养方案、学业规划、课程设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进行“变通”、根据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背景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制定、根据研究生的发展情况帮助其进行学业规划调整。同时,作为教学工作的承担者,研究生导师还要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帮助研究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其次,立足学术研究场域的学术指导者。学术发展是研究生发展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了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体系、学术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而指导研究生建构学术方法体系、形成学术思维、实施学术研究活动等方面的工作,需要研究生导师立足研究项目、研究活动等场域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此这一发展与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研究紧密关联。再次,立足教育生活的研究生发展指导者。研究生发展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研究生发展规划、研究生发展评价、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工作等,而这一工作既涉及集体性指导和评价又涉及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即导师的工作场域涵盖了公开场合和非公众场合,甚至达到了对研究生导师“教育生活”[6]全覆盖的程度。
(三) 学生需求决定发展内容需求决定供给,研究生发展需求客观上也对导师发展内容提出了要求。学业发展、学术发展、综合素质发展、职业发展是研究生的主要诉求,与之对应,研究生导师应该在教学能力、学业指导能力、学术指导能力、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能力、职业指导能力方面实现发展,以满足这一需求。从教学上看,研究生教学更为注重问题导向式的主题教学,因而要求导师能够围绕研究方向、基于对研究生发展情况的分析,开发符合学生发展特征的、体现学科和研究领域发展的课程和教材,使得课程充分体现前瞻性和适切性。从学业指导方面来看,研究生更为注重个性化发展,对导师研究学生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学员规划指导能力提出了要求,以保证学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学术指导维度来看,学术发展是研究生教育中最为突出的要求,也是研究生导师的“导”的核心指向,要求导师能够“授人与渔”,帮助学生树立学术研究意识、形成学术视野、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和规范,进而形成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从思想品德发展来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发展也对导师提出了要求,研究生导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以“身正正人”的方式进行垂范。
(四) 工作方式决定发展方法和路径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方式是指其对学生的学业、学术、思想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推动学生发展的方式。这些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是师徒制以及团队制,由此也决定了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方式和路径:基于师徒制与团队式发展,与学生共同发展。师徒制主要指的是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在学业发展上和学术基本能力发展上的发展形式,主要采取导师的课堂讲授、耳提面命甚至是问题研究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入门并逐渐形成能力建构的方式。师徒制中,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正由于此,导师才能在其中得到发展:深入了解学生并科学地反思,进而提升指导能力。而团队发展则是指立足科研项目的师生合作,正是在合作中,研究生导师的团队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科研指导能力才能够得到真实而有效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导师的能力发展正是在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中,经由经验积累到素质内化的发展。
总体来看,研究生导师职责决定了发展的方向,专业身份指明了其发展场域,研究生的需求决定了其发展的内容,而其工作方式则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综上,可以对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做一界定:立足研究生发展,基于教学、学术指导和日常管理三个场域,不断提升学生知识、专业知识和学业指导能力、学术指导能力、管理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导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探究,建构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培育专业情意,拥有专业自主,具备专业发展意识,从而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基于研究生指导的具体情境,发生在人际网络及情境之中,着眼于教师健全人格和教师实践智慧的成长,是教师经验与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并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7]。
三、 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维度关于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有研究认为应该包括:研究能力的提升、教学指导能力的提升、元学术能力的提升等维度[8]。Adrian Lee关于研究生导师的角色研究实际上也对导师的发展维度做了划分:教育情感发展、管理能力发展、教学能力发展和学术指导能力发展等,并对研究生导师的发展给出了建议[1]。实际上,界定研究生导师的发展维度主要根据有以下几个因素: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发展维度理论、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研究生导师的发展场域。作为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研究生导师,既是相对固定的师,又是研究生学术发展的引路人、职业发展的建议者、思想素质和道德发展的榜样和监护人。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这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具有“师徒制”的意味。而这种师徒制下的研究生导师,则承担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学生的人生导师[9]。在指导学生中不断发展自己,是研究生导师的根本要求:与学生共同成长和个人的单独成长二者交织在一起。
(一) 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知识必须注意的是,除了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知识[10],研究生导师还必须在这些专业知识上有所侧重和补充。由于研究生导师必须开展相应的专业课教学,尤其是以小班或者一对一的方式开展教学,还必须掌握相应课程规划设计、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教学法的知识,尤其是在研究生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上应该突出特色并增强实效——这是与本科生有很大区别的。当然,上述工作的前提是,研究生导师必须围绕学生研究方向的选择,进行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评估,为课程设计、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决策提供指导。由于研究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状态与本科生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支持。伴随着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生导师还必须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以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知识。此外,对于围绕项目进行研究的“导师+研究生”团队,导师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团队管理知识。当然,作为研究生指导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术科研的指导工作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指导知识,为研究生学术科研指导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 研究生导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相对应,围绕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导师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教学能力、研究生管理能力、研究生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能力以及研究生发展指导能力。其中研究生教学能力主要是围绕研究生的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研究生的学习规划与自我学习等方面而形成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和计划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引导和帮助研究生学习制定计划、教学实施与监控能力等方面。而实际上,这些能力至今未在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自我发展中具体化,这也是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注意的。而研究生的管理则是使得研究生能够在读研期间身心健康发展并建立良好团队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术人脉、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研究生的学业管理、团队管理和研究生的学术活动等方面。与管理能力有所交叉但又具有特殊要求的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指导能力,即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能力与研究生实践活动指导能力、职业发展指导能力、研究生思想发展引领与指导能力。此外,无论对于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还是研究生导师,沟通与合作能力都是一项基本能力,主要表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者的沟通 (尤其是团队导师和合作导师制度下)、与业界同行的沟通 (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合作等)、与实践基地平台的沟通合作、与职业相关平台的沟通合作。通过沟通与合作,为研究生的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为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能力提供帮助。不仅如此,研究生导师本人也能够在其中得到发展。当然,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常常被忽视的就是其反思能力的发展。基于教学的反思、基于学术研究的反思、基于学科发展的反思以及基于与研究生团队合作的反思和学生发展评价的反思等,都是研究生导师反思的主要内容。而围绕上述各个方面的反思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研究生导师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 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理念与情意从逻辑上看,只有形成了科学的专业理念,才可能有正确的专业情意。研究生导师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辅导员和教师的职责,这一身份定位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中小学的班主任 (同时任课),因而其专业理念也应该包含学生观、师德观、发展观、学习观等模块,而最为核心的理念则应该是“以生为本”[11]的教育理念。其专业理念和情意是基于对从事的工作价值、意义深刻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针对其专业的精神,它由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性向、专业自我所组成。专业理想,就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位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被认为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12]。教师的专业情感,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态度与感情,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然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对学生抱有极大的热情与关爱。其中专业性向,是指研究生导师从事研究生指导并取得成功的人格特征或个性倾向,即Adrian Lee所说的研究生导师所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包含了对研究生指导工作的热情、对工作和学生发展的敏感性、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和理解、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责任感[1]。当然,专业性向并非研究生导师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研究生指导工作中逐渐发展形成的。正是在专业性向的形成中,研究生导师才得以真正地形成专业自我,真正地从外在约束的“非我”向基于对研究生指导工作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以爱为核心特征的“本我”转化, 即在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六个方面实现科学发展[13]。由于教师的专业自我会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是其专业自我不断形成的过程。
(四)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发展大学教师的学术发展包含两个层面, 作为研究者个体的学术发展和作为导师的学术发展。二者紧密关联,无法剥离。前者更为注重导师作为同辈的团队成员在与伙伴合作以及自我摸索中的学术发展,这种发展在层次上更高,能够为导师带领学生的团队发展提供指导。而作为导师的发展,往往能够将作为其他团队成员的发展或者个体研究者的发展下位化和具体化,进而为前者提供支持。具体而言,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维度:团队领头人对学术研究趋势把握能力发展、对学生研究方向选择与聚合指导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科研规范的管理和监督能力[14]、团队科研发展的管理能力、科研资源的组合能力、协同发展与创新发展的指导和引领。所谓团队领头人学术研究趋势的把握能力,是指研究生导师基本对学生的情况的把握基础上, 基于学科发展趋势, 对自己团队的科学研究的规划能力,即团队的未来研究走向和聚焦点。这是研究生导师带领团队进行战斗的根本,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敏感度。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选题进行设计、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聚合,实现方向上的凝聚和研究力量上的耦合,以保证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深度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当然,作为导师还应该具备科研资源的规划协调能力,通过与校内外资源的开发、整合和调配,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供相关的平台支持和资源支持。而随着创新发展成为学术研究主流,协同发展和创新发展也对导师提出了要求,即通过团队内部的协同或者带了学生与外部相关团队的协同,立足创新创造,推动学术的发展:这一方面对导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五) 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发展:做人、做学、为师有研究认为,导师和学生要能够做到“师生同游”, 实现“学问与人生”双重境界的提升[15]。这一观点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生境界的提升是导师修炼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核心在于导师的道德发展。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发展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自身的私德与公德的发展、自身的学术道德发展、帮助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从做人来看,导师要率先垂范,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修炼,形成高尚的人格和人品。用自己的行为向学生诠释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以及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担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国家政策,诠释“身正为范”的要求,以感召和引领学生,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为学。为师,即作为“导师”,要将爱贯彻于导师的各方面工作中,不断增强对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为师的荣誉感。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胸怀宽阔、将爱渗透在教育教学和指导工作乃至平时工作中,帮助和推动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术理想、学术人格、道德操守以及良好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作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为学方面,导师的学术道德操守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随着大量的学术道德失范事件的出现,导师的学术道德发展也成为今后的重要而紧急的工作。从影响程度来看,作为导师的学术道德修炼要比作为普通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修炼更为重要,因为导师的学术道德取向和自我约束能力将会直接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因此,作为研究生导师的教学科研人员,必须不断提升学术道德意识,自觉对照学术道德规范要求“正衣冠”,进而将学术道德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术要求,贯彻到自己的研究中,不断从他律向自律过渡,提升学术道德的内化程度和水平,并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操守。
四、 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路径:组织-伙伴-个人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在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与同辈的沟通和协作,立足研究生指导工作,在与研究生的交往互动中,研究生导师的个体自主自觉发展。因此,研究生导师的发展将依托组织维度的资源支持和制度支持、借助同伴和前辈的智慧支持、立足研究生教学与研究等具体工作,走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
(一) 组织层面:从培训到资源支持从培训到资源支持。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也要求学校从组织机制建设层面、资源体系层面和制度建设层面给予有力的支持。第一,制度体系建设。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导师的评定、评价、分级、奖惩制度。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支持制度。尤其是设立的教学发展项目、指导方法研究项目、杰出研究生培养制度、定期的会议制度、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制度、师带徒的制度及其考核、团队导师制度等。从研究生导师的评定、研究生导师依托平台的交流发展、研究生导师发展评价与改进、基于各种资源的发展、发展路径规划和分级、专业发展评价与导师的挂钩等。第二,组织机制建设。现有条件下,相对于教学科研占主导地位的大学教师而言,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地位相对较低,在管理归属上往往主次不分,因而也在客观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并影响了管理的效能。因此,基于专业发展理念下的研究生导师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最为突出的应该是组织机制建设层面的三方协同 (院系、研究生院以及教授委员会三方协同;研究生院:评估与制度;教授委员会:学术发展;院系:日常管理),以及支持与帮扶机制、外部对接机制、观察评价机制、资源机制建设。第三,发展平台搭建。围绕研究生导师指导工作,还应建立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导师发展之需;建立主题式交流平台以解决导师发展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对接平台以提升导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
(二) 伙伴支持:学习与合作中的发展导师的经验从哪里来?在现有的制度体制下,主要来自于资格较深的导师、导师个人接受指导的经历以及各种方式的交流和学习中。具体而言,根据研究生导师的发展阶段以及内在逻辑,伙伴支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师带徒式前期发展、专家指导下的初期发展、基于智慧生成的朋辈交流发展、团队指导下的合作发展。首先,在师带徒模式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师带徒的模式是最为有效的模式之一。师带徒的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导师指导模式,而这种模式的侧重点在于基于真实问题和情境下,由导师带领弟子进行各种真实问题的探索、解决、总结反思。在这一模式中,指导经验的使用、新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运用探索等,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对于初获导师资格的大学教师,以“副导师”的身份,跟随资深导师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是师带徒的最好模式。其次,专家指导模式下的初期发展。对于初任导师而言,同样面临着独立指导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更需要借助专家的指导。专家模式的初任阶段发展则是指建立专家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咨询和指导模式,以具体问题咨询或者适度介入的方式,为新任导师提供帮助,从而帮助研究生导师渡过新手期。而作为新任研究生导师的最值得信赖的伙伴,专家不仅仅通过经验的传授来提供帮助,还在研究生导师的生涯规划方面给予指导,并通过自身的示范给予引领。第三,伙伴交流下的发展。基于研究生指导工作朋辈交流,是研究生导师经验积累和智慧生成的重要手段。因此,定期开展的研究生导师主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及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生导师互动,都可以达到伙伴式的经验分享、问题解决和智慧催生的目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如近些年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案例教学”的主题交流等。伙伴式交流更容易在同一类问题上展开深入讨论,也更容易激发研究生导师的思维,促进经验的凝聚和智慧的生成。第四,多导师合作指导中的协同发展。在研究生指导模式改革中,多导师或者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逐渐兴起,因此就产生了协同指导的问题,即在科学分工的前提下,不同导师基于不同维度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而这一模式中,导师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作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导师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针对研究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的研讨,不仅有助于导师看问题的视角的丰富,同时也有利于导师指导经验的增加,甚至还能够完善导师的指导方式。
(三) 导师层面:个体发展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具体落实为个体发展,这就要求作为个体的研究生导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自觉地发展。作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包括基于反思的教学发展、基于行动研究的学术指导素养发展、基于合作模式的团队发展、师生互动中的师生相长和基于自我学习途径的“教育智慧”生成。首先,基于反思的教学发展。“教学反思”一语多用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升这一语境,但实际上教学反思对研究生导师同样重要。作为研究生导师的教学反思主要立足研究生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主要以反思日记写作、与学生面谈、与其他相关任课教师的集体反思、教学档案反思等方法开展。反思日记主要基于研究生导师担任的课程,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课程设计方面的反思。而与学生的面谈,主要是基于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对整个课程设计的想法等方面,可以涉及研究生导师所担任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课程总体规划等方面,为独立的课程改进和整体的课程设计优化提供反思材料。作为教师反思的常规方式,研究生导师的集体反思,主要指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反思与改进——通过集体反思研究生导师能够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第二,以行动研究为突进的学术指导的发展。在勒温看来,行动研究分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途径对于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指导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于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初任导师的学术指导能力发展的特征,从最为合适的路径上在实践中改进发展,可以采取“研究生学术指导的规划制定——学术指导实施——研究生学术发展观察——学术指导反思——学术指导 (规划) 改进”的模式推进。第三,立足团队的发展:合作发展。导师的团队发展主要有两个不同维度:与学生基于团队的共同发展、与合作导师 (团队) 的合作发展、与学术团队 (同事或者跨领域) 协同发展。其中对于导师专业能力发展最具影响的是与学生的团队发展:与学生的互动中发展和与学生的合作中成长。而随着团队导师制度的推出,导师之间在合作指导中以及项目合作中,都能够通过有效的合作和互动实现经验的交流,甚至能够通过共同面临的指导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实现指导能力的提升。
[1] | Adrian Lee1, Carina Dennis2 & Philip Campbell3.Nature's guide for mentors.Nature 447, 791-797 (14 June 2007) | doi:10.1038/447791a;Publishedonline13June2007. |
[2] | (英) 萨拉·德拉蒙特, 保罗·阿特金森, 奥德特·帕里. 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 |
[3] | 清华大学. 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EB/OL].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yjsy/700/2013/20130412095342832444869/20130412095342832444869_.html. |
[4] | 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北京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EB/OL]. http://grs.pku.edu.cn/xwyxk/dsgl/dstz/42222.htm |
[5] | 康德海. 课程·教学·管理基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视域[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71. |
[6] | 陆道坤, 张芬芬. 论教师专业道德——从概念界定到特征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6, 28(3): 7–12. |
[7] | 赵昌木. 教师专业发展[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8. |
[8] | 王雪梅.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178-182. |
[9] | 陈晓梅. 角色期待与呼应:新情况下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变化[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1): 70–74. |
[10] | 朱旭东.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66-71. |
[11] | 徐水晶, 龙耀. 中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问题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 2016(5): 80–87. |
[12] | 连榕. 教师专业发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4. |
[13] | Kelchtermans.G.(1994) Biographical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 In I. Carlgren, G. Handal, & S. Vaage (Eds.), Teachers Minds and Action:Research on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actice (PP.93—109).London:The Falmer Press. |
[14] | 高锡荣, 万倩, 陈玉宝. 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5, 9(2): 114–118. |
[15] | 孙俊三, 晏福宝. 师生同游互动:学问与人生的双重境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特征[J]. 大学教育科学, 2015(6): 5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