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 Issue (2): 47-51   PDF    
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重构
刘劲松, 徐明生    
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 武汉 430074
摘要: 贯通式培养模式是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于对知识学习及科学研究有很强连续性要求及成果产出需要较长知识积累周期的基础学科、实践性强的医学和艺术学科、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生命、工学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在反思现行直接攻博及硕博连读培养模式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重构了"硕博贯通"这一新型贯通培养模式,以期对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贯通     构建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科技发展水平及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创新性人才。为有利于该类人才的产出,博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一个适宜的培养模式,即需要一种在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教育形式及与之相适应的适宜运行环境与保障条件。

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初期,分段式培养模式为唯一培养方式,即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相对独立,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分开进行,二者形成一种递进关系。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这种单一培养模式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 主要表现为培养过程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不利于一些学科长周期人才的培养[1]。为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直试图探索、尝试不同的长周期、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于对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设计的不合理,配套措施的不到位、不匹配等问题,限制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1-2]。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及改革面临的重要现实和热点问题。

一、 贯通式培养模式是国际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用模式

现代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源于德国,盛于美国”[3-4]。19世纪,洪堡创办德国柏林大学,并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由此,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培养高质量科研人才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博士生教育的开端。美国在借鉴德国培养哲学博士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快速发展具有美国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经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美国博士生教育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典范。德、美两国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的是“本-博”贯通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一是贯通,二是开放。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都是在借鉴、学习德、美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与美、德模式大同小异,只是在运行机制上,不同国家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差异。近年来,美、英、德、日等教育发达国家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但其重点主要表现在改进和完善博士生教育的运行环境,包括培养目标、过程、保障机制及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因此贯通培养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博士研究生的通行的培养模式,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3-5]

二、 我国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过去长期按照分段式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该培养模式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及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宜,符合当时人才培养环境与需要,为特定时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适应、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各种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初是从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开始的[1-2, 6]。为解决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需统筹安排系统且连续的临床工作能力训练过程、培养周期长的问题,1986年11月,当时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颁发《培养医学博士 (临床医学) 研究生的试行办法》。根据该办法,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五年一贯制,采取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分阶段连续培养、统筹安排两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训练及科研训练。临床医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既缩短了培养周期,又符合临床学科人才培养规律,不失为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随后,这一模式逐渐在理、工等学科得到试点和推广。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0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正式将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列为博士生的选拔方式,标志着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等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进入正式发展阶段[1]

目前推行的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2, 7]。直接攻博是指特定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通过推荐免试的方式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在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科领域中进行。硕博连读是指从在读硕士生中,根据学生意愿及导师的需求,通过阶段考核的方式,将优秀硕士研究生转入博士研究生进行连续培养的一种培养方式。导师课题研究需要及研究生个人意愿是实现硕博连读的重要条件,与学科属性关系不大。

直接攻博及硕博连读的推行,极大地丰富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一些学科对更长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由此,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阶段合并成一个连续整体,把本、硕、博三个阶段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统筹起来,环环相扣,步步递进,避免了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重复,为产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保证了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深入,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及提高培养质量。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适用于对知识学习有很强连续性、系统性要求的基础学科,如医学以及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等学科。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最先是从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开始的,后来逐渐推广到数、理、化、生物等基础学科。

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等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优化博士生培养过程,避免培养环节的重复,降低了培养成本,提高了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优势逐渐被培养单位所认可并广泛推广。

三、 现行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制度缺陷

贯通、简约和开放是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培养环节贯通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环节简约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效率,培养环节开放有利于优化、提升要素水平。现行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及人才培养效率,但由于对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不重视,以及模式本身设计上存在的缺陷等,限制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首先,贯通式培养模式是在分段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后发性,不可避免受到分段式培养模式的影响,沿袭了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诸多制度和做法,使贯通式培养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和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贯通不够,如硕士课程与博士课程的贯通不够;科学研究的贯通不够;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不贯通等。二是开放性不够,表现在生源来源较单一;导师指导方式单一;课程体系相对封闭;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较少。

其次,由于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历史较短,对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认知的差异,造成了各培养单位理解不一,甚至出现了同一种贯通式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单位做法差距很大的情况,造成了贯通培养模式执行上的无序甚至混乱现象,不利于其整体发展以及被认可。

第三,经过梳理发现,不论是直接攻博培养模式,还是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每种模式本身在设计上都存在明显的短板与不足。

直接攻博培养模式招生时从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通过推免方式直接取得博士学籍,主要弊端:一是选拔时倚重本科阶段的课程成绩,对其科研素质及潜能难以考量,容易选拔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二是没有硕士学籍,不经过硕士阶段、毕业时直接获得博士学位,这种学籍制度使得直博生的淘汰分流难以操作,一旦不能坚持到博士毕业,连硕士学位都没有;第三,直攻博培养模式主要适宜于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中的基础研究领域,培养规模有限。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表示,除2010年以前已在教育部备案开展招收直博生工作的高校外,其他高校可在具有理、工、农、医学科门类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专业内招收直博生,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本专业招生人数的20%,2010年以前备案开展直博生招生工作的高校,招生专业一般为基础学科,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本校博士生招生规模的10%。

硕博连读培养模式采取的是在读硕士生转博的方式,培养仍分硕士、博士两个阶段,研究生先上硕士课程做硕士论文,如果硕士阶段课程成绩优秀、学位论文起点高质量好,通过考核,合格后进入博士培养阶段。本质上讲,硕博连读模式的最大问题是仍将培养定位在硕士、博士两个阶段,导师难以对其从硕士到博士的整个培养过程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规划,难以统筹制订一个连贯、完整的培养计划。有些换导师硕博连读的,除去学科交叉的因素外,整个培养过程则是完全割裂的。

四、 一种新型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构

基于博士研究生贯通式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借鉴国外经验,本文重构了一种新型硕博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克服上述模式中的缺陷,更好地适应博士研究生教育。

1.构建思想

连贯性是贯通式培养方式的本质特征,把硕士和博士两个培养阶段通盘考虑、制订一体化的培养计划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在重构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时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反思—构建”的构建方法,通过对现行贯通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找出重构博士研究生新型贯通培养模式的策略与措施。

2.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根据上述构建思想,提出了“学制分段、培养贯通”的新型培养模式 (简称“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采取硕博贯通的培养方式,实行五年一贯制连续培养,统筹安排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中期考核筛选,择优进入博士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硕博贯通模式研究生培养年限为五年,本科生以硕士身份被录取,拥有硕士学籍。入学后,按硕博贯通方式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两年后,进行阶段考核。通过者,以硕博连续方式取得博士学籍,进入博士阶段培养;未通过者,作为硕士生继续培养。这样的学生,被称之为“硕博生”,以区别于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硕博贯通模式与硕博连读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将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在学籍层面上有效分割的同时,能将培养过程贯通, 统筹安排课程学习、科研和学位论文的写作, 实现长周期培养。硕博贯通与直接攻博的最大区别是,学生以硕士学籍入学,导师和学生有两年的时间来判断是否适合作为博士继续深造,不适合者,自然淘汰到硕士,没有政策障碍。

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模式,兼顾了直接攻博模式的连续性及硕博连读模式易分流淘汰优势,既满足了长周期、贯通式人才培养的要求,又使培养过程中的淘汰分流变得易于操作,是一种适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硕博贯通模式运行机制设计与制定

(1) 招生制度

硕博贯通研究生主要从校内、外优秀本科免试推荐生挑选,辅以优秀的硕士公开招考生。采取学生选择导师和导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模式。

(2) 培养制度

按照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以直博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制定硕博贯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采取课程学习与科研同步进行的培养方式,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按照课程内容、课程层次、课程逻辑对课程进行贯通设置,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综合性、国际化以及研究方法类课程,促进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融合。硕博贯通研究生入学后即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研究的潜力,同时保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建立国际合作培养机制,强化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交流等方式,将学生派送到国际一流学校学习和交流,要求每名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半年的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

(3) 资助政策

硕博贯通培养研究生享受学校全额奖学金,硕士阶段按高于普通硕士的标准进行资助。除享受普通硕士500元/月的国家助学金外,还享受200元/月的学校助学金和200-300元/月的导师助研金。

(4) 动态管理制度

硕博贯通研究生第一、二学年按硕士身份注册学籍,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第三学年开始取得博士学籍。对于不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不掌握科研方法,不适应这一培养模式的学生转为普通硕士生,按普通硕士生的标准进行资助,两年后完成硕士论文。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发给硕士毕业证与学位证。

(5) 师资队伍

实行“1+X”导师制,鼓励学科交叉培养。即每一个硕博贯通研究生有一个主导师和多个副导师,副导师应来自不同学科。参加高水平科研项目,是提高硕博贯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最佳载体,导师应有重大科研课题供研究生参入。导师针对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研究兴趣,制定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计划。在指导过程中,强化导师组在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提高导师的指导频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6) 考核评价

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考核体系。强调培养环节的过程控制,强调论文质量控制重心前移。建立培养过程质量检查和评估制度,结合开题报告及课题进展情况,注重对研究生学术创新精神、科研潜力的考核。

五、 几点体会

1.对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及重构探索,是一个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对优化与完善博士生培养大有益处。硕博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无意否定其他贯通培养模式,只是丰富、发展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社会的发展要求。

2.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有利于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阶段课程学习、科研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夯实了专业基础,同时为出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提供了较充裕的时间,有利于促进培养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培养过程,加大指导力度,开展科学持续的培养,有利于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3.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是在吸纳现行直接攻博及硕博连读模式的优势、摒弃他们不足的基础上,经过优化重构而成,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在合适的大学、一定的学科中,针对特定的学生才能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从学科来讲,适合学科主要是对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有很强连续性要求及成果产出需要较长的知识积累周期的基础学科、实践性强的医学和艺术学科、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生命学科、工学等。适宜的培养对象是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立志从事某一专业学术研究,并且以取得博士学位为目标的优质研究生。

4.由于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及运行环境本身需要与时俱进, 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需要通过创新相应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导师和贯通式博士生参加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1977-200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文件选编 (下册)[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国栋, 吴松.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轨迹及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04): 10–13.
[3] 赵凯博. 德美两国高校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黑龙江教育, 2013(5): 73–74.
[4] 杨东亮, 徐明生, 黄万武, 等. 德国医学教育研究与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5): 73–76.
[5] 陈学飞, 等. 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6] 刁承湘.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 1994(11): 26.
[7] 张国栋.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适应范围[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9): 37–39.
Predica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Successive Master-doctor Cultivating Mode
LIU Jingsong, XU Mingsheng     
Graduate Schoo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Abstract: The successive master-doctor cul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mode to cultivate PhD students. It is good for such basic disciplines that need continued studies and research and long time knowledge accumul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medical and art disciplines that need repeated practice and the agriculture,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that need time-consuming experiments. Upon the review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sent doctoral and the successive master-doctor cultivating mod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successive master-doctor cultivating mode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existing one in China.
Key words: PhD student     cultivating mode     successiv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