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 Issue (1): 78-82,92   PDF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杜尚荣, 施贵菊, 朱毅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贵阳 550025
摘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是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问题。基于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及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阐明了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本质内涵、主要特点以及建构该模式的逻辑意蕴和基本路径等。
关键词: 实践指向性     教学模式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自从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招生以来,有关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界的焦点话题,虽然历经近20年的发展,但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方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混同起来,进而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是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技术教育目标混同起来,将专业技术的获得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目标。[1]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出台《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指委发[2011]04号),要求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的新机制,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培养研究生。显然,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反映出的如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安排不当、实践教学成效不明显等诸多问题[2]和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文件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拟从教学的指向的角度出发,探索切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特征的教学模式,即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

一、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20世纪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繁荣,基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也随之兴起,尤其是有关教育与心理的理论性研究在20世纪比较盛行,比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学派就是教育与心理领域比较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学派。当然,理论的研究终归要落脚于实践,于是从实践出发,对理论的积极批判、反思和验证则成了20世纪后半叶关注的重点,各个领域的研究也都纷纷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从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的转向,则意味着研究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进入新世纪后,加速了教学论的研究从关注理论的研究转型向教学实践的研究,如王鉴于2002年出版的《实践教学论》中指出:"长期以来,教学论的发展始终有一条或明或暗的线索:理论教学论是教学论研究的主流,实践教学论是教学论研究的补充。然而真正教学论研究的生命力和生长点却在实践教学论。"[3] 显然,这是一项有关教学从理论指向走向实践指向的重要标志。这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教学研究,贡献了重要力量。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说,自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招生以来,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开始从纯学术型的培养方式到学术型和专业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人们逐渐意识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学历层次,但是在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学术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以培养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以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律师、建筑师等。因此,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以集中授课与平时自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立足实践,注重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显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开始就意味着此类研究生的培养是为实践服务的,其具有明显的实践指向性特征。因此,探索以经典案例为素材或直接深入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又能充分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还能符合教学研究的新时代要求。

二、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本真解析 (一)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本质理解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从其形式上来说,它包括"实践"和"教学模式"两个要素,其核心要素是教学模式,即与实践有关的教学模式;从实质上说,它是一种与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为目的的理论学习不同的教学形式,其所关注的侧重点是实践,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主要活动素材的教学形式。因此,在阐述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本质之前,有必要先说明两个核心关键词,即"实践"和"教学模式"。所谓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4] 可见,实践所关涉的是一种具体的事物和活动,它与被人们抽取出来的一些共性的理论认识有所不同。虽然二者所涉及的本源是相同的,但理论更多涉及的是事物的一般特性,而实践解决的是事物的特殊特性。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5] 因此,综合对"实践"和"教学模式"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所谓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就是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是在实践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标和内容,针对某一具体实践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可见,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已经超越了那种仅仅为了传授知识的教学形式,其旨在引领教学对研究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乃至最直接的生存方式等问题的充分观照。如有学者所言,"实践教学强调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6]11"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研究生教学技能和专业精神,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7] 当然,我们着手对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是基于下列五个基本观点而得以展开的: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理应采取一种实践指向性的教学模式;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方式得以实现;三是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不是简单体现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还体现为直接触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以专业发展为核心,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关键;四是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意味着现代教学从"知识型"向"能力或素质型"转化;五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指向实践的课堂教学所反映的是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形式。

(二)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能

根据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论,世界中存在着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观价值相对应的客观自然价值,而内在价值则是这个客观自然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罗尔斯顿认为,事物的内在价值的确立更多的是在自身中发现价值,无需额外地借助外在的事物,自然的内在价值则是生物体基于自身生长和再生的需要,以它自身的生存为目的的定向价值。[8]毋庸置疑,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9]因此,我们将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所起到直接的、主导的影响作用称为教学的内在价值;而对那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间接的、辅助的影响作用称为教学的外在功能。首先,就内在价值而言,根据我们将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直接的、主导的影响作用界定为内在价值的规定,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在现实条件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打下基础;三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使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造;四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品性,使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认识,从事正确的实践活动。其次,就外在功能而言,根据我们将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间接的、辅助的影响作用界定为外在功能的规定,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外在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行为寻求科学依据;二是实现知识向能力或素质的转化,这一方面反映的是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或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反映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化;三是促进产学研的协作发展,这是强调一种综合性学习和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四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从效率的角度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概括性的表述。[6]15-17

(三)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根据前面对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本质的理解,我们认为,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实践指向性。即通过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一种基于实践、关注实践、于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当然,这里的实践指向性并非一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纯实践",其实它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的综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是我们对专业学生研究生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侧重于实践的,即使是对专业学位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也只是为其专业实践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其专业实践。第二,问题导向性。实践与理论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实践不是像理论知识那样以一定的逻辑体系而存在,而实践所涉及的是一些具体的事务、是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向性教学是以某一专业领域的一些具体的实践问题为教学的具体导向的。第三,双重系统性。所谓双重系统性,是指对专业学生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向性教学可以通过两个系统进行,一是基于实践案例的课堂教学;二是基于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因此,该双重系统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训基地相统一、案例与现场相统一、直接与间接相统一。第四,"产、学、研"协调性。即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主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实践,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第五,内容与形式的灵活性。即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主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教学要突破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框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

三、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建构的逻辑意蕴 (一) 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然,在建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模式时,我们有必要对其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便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建构工作。首先,从建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专业学位得以提出的初衷规定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进行实践指向性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独立出来,正是基于需要培养大批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生队伍,旨在解决一些专业实践问题。二是来自实践中的呼声,呼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向性教学。现实中时常存在实践和理论相互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导致实践中存在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各类丰富多彩的理论知识又难以深入实践,这就需要一些既能对理论知识有所理解,同时又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专业性人员。这也是建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次,从建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以致当前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这不仅能解决企业的实践问题,还能丰富学校的办学资源;二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收集和准备了大量经典的教学案例,同时,作为高校教师本身就具有发现和撰写教学案例的能力;三是由于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各高校都已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实训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现场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平台。由此可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实践指向性教学既必要,又可行。

(二) 逻辑起点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科学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是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指"科学应该从何处开始"。[10] 然而,在目的论范畴中,起点即是终点,终点也即起点,因为目的一开始就蕴含于它本身之内,并没有超于它本身。[11] 正如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中指出,"它在终点里和它在起点或原始性里是一样的"。[12] 因此,我们可以从目的中寻求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指向的重点是探讨如何"做事",即如何处理实践中的物物关系,而非像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指向是探索事物应然之理(或者说理论研究)。[1]或者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所探索的侧重点是事物之间的实然逻辑组合形式,而非事物本身的应然逻辑关系。当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建构逻辑与其逻辑起点所涉及的逻辑关系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建构逻辑是指探索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起点,其与该起点所涉及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据研究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来看,前者属于研究的逻辑,而后者则是研究对象的内部逻辑。研究对象的内部逻辑又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为"物"的内部逻辑,它是一种不受时空影响的客观存在,是物之理的应然逻辑;一种是作为"事"或"物物之间关系"的逻辑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动态的实然形式,其存在要受到实际环境的影响。可见,与专业学生研究培养相匹配的理应是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这就是专业学生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建构的逻辑意蕴。

四、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建构的路径分析

根据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点,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施行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既有必要又能可行的具体分析,我们拟从下列几个方面分析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一) 理论关涉——坚守实践哲学的指导

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在理论上需要坚守实践哲学的指导。实践哲学思想发源较早,亚里士多德第一次用实践概念来分析和反思人类的行为,认为实践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践哲学体系,开创了实践哲学的传统。康德基于理性的角度,提出与理论理性相对应的实践理性[13],他把实践分为按照自然概念的实践和按照自由概念的实践。黑格尔把实践解释为观念( 即精神) 本身的活动形式,认为人类实践仅仅表现了理性的机巧。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基于对人的"对象性的活动"的认识,建立起超越前人的科学的实践观体系,即实践是标志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质关系的范畴;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4]实践哲学引入教学研究领域之后,形成了实践教学论。2002年王鉴研究且出版了《实践教学论》从而使得有关教学实践的研究从教学理论的研究中独立出来。当然,实践教学论所关注的重心是教学的实践问题,这里的有关教学的实践问题,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是针对教学的现象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关涉教学的指向问题,即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为我们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事关涉实践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 目标指向——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特征,建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理应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事实上,将解决实践问题作为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并非仅仅是由"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这几个字的字面意义所决定的,最为根本的是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造就一批能真正从事专业实践,处理专业具体问题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这正是体现了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能真正独具优势性地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根本所在,也是真正揭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之根本差异的关键所在。

(三) 过程展开——以案例和现场为依托

专业学生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展开,主要是基于两个系统:一是基于课堂的案例教学系统,二是基于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系统。因此,在实施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重点建设两个抓手:一个是抓师资队伍建设,即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依托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另一个是抓基地建设,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教学空间,实施现场教学。

(四) 运行机制——"产、学、研"协同发展

运行机制是指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得以具体运行的内部关联。在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上来看,其主要关涉三个要素,即"产"(具体的专业实践活动)、"学"(通过参与教学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形成相关能力或素养等)、"研"(就相关问题进行反思、探索或验证)。鉴于此,实施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需要以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为契机,使这三个要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五) 评价标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

根据美国著名的评价学专家泰勒的观点,评价就是看看目标的达成情况。那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实施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评价同样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其基本质量标准。

(六) 框架结构——构建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

所谓框架结构,其实就是就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以一定的逻辑形式呈现出来,方便大家对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清晰理解。基于前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的综合性分析,我们拟搭建如图 1所示的理论框架结构图。

图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通过该理论框架图展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实践指向上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得以实现。就直接路径而言,主要是通过安排学生深入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而间接路径主要是通过以案例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但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因此,分别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出发,可以建构起自然科学类的间接型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和直接型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以及人文社科类的间接型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和直接型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以学生实践能力为旨归的培养目标,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培养过程,以真实案例和实践基地为支持条件,以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为协调发展机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孙丹, 杨道宇.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评论, 2014(05): 21–23.
[2] 张弛, 孙富强.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10): 5–8.
[3] 王鉴. 实践教学论[M].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 34.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709.
[5] 李森. 现代教学论纲要[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25.
[6] 王建民, 谢芳. 实践教学指导[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9.
[7] 邵光华.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2(2): 87–91.
[8] 翟乐. 罗尔斯顿"内在价值论"的实践理性考察及生态实践启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 37–39.
[9] 杜尚荣, 郑慧颖, 李森. 再论教学本质:复合型特殊交往说——兼论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价值取向[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3): 78–82.
[10] 列宁. 哲学笔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107.
[11] 杜尚荣, 李森. 中小学教材编写逻辑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教材编写的教学逻辑体系[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10): 34–39.
[12] 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88.
[13] 韩志伟, 秦荣. 论康德实践哲学的界限问题[J]. 理论探讨, 2013(2): 46–49.
[14] 李成保.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启示[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6): 14–16.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Oriented Teaching Mode for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DU Shangrong, SHI Guiju, ZHU Y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c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 550025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rientation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a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ode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background,intrinsic quality,connotation,main features,logical implication and basic routine for the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ode for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