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彭玉生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属于"范式研究","自从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70)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我们认识到了范式及其变革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库恩的定义,范式指被学术共同体奉为标准的一系列普遍性规则、方法、概念及理论。"这种研究"都采用一种非常刻板、近乎迂腐的格式"。于是,他"将这种结构戏称为'洋八股’",据此,"提炼出'洋八股’的一般结构。"即"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1]180
硕士论文属于典型的"范式研究",本文根据彭玉生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洋八股’规范",并结合作者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年积累的经验,提出一种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以期能为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 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研究生是否掌握"硕士论文写作的'洋八股’规范"是完成一篇合格硕士论文的关键。 从硕士论文写作流程看,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而开题报告则是检验选题能否成立的首要环节。因此,一个好的开题报告必然包括上述"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据此逻辑,笔者结合多年来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提出"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暨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如下:
实践证明,硕士论文写作可以"按图索骥",即用此"可视化"的方法将被广大研究生视为"畏途"的论文写作过程简化为若干必须严格遵循的"机械步骤",进而依此展开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的学术训练。下面对其写作步骤和研究机理作详细剖析。
二、 选题标准及常见问题学术研究始于选题,选题就是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的首要步骤是选题,选题有三大标准,现分述如下。
选题标准之一:选题必须是"真问题"。
"真问题"必须符合逻辑和事实。劳凯生提出区别真假问题的几条经验:"我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2]
选题标准之二:选题必须是"好问题"。
彭玉生指出:"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如何确定"好问题"?他提出四个评判原则:"1.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2.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3.原创性。原创诚然可贵,却是真金难求。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或罕见性未必是创新。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4.意义。这一标准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意义,即理论缘由。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要比做回归分析困难得多。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1]184
选题标准之三:选题必须是"专业问题"。
何谓专业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研究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此标准如何确定?首先要以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制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次,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为各个一级学科及下辖二级学科规定的"学科概况"和"学科研究范围"为论文选题的唯一依据——这是学位论文不能逾越之规矩。通常而言,硕士论文选题的专业标准较易把握,研究生只需要认真阅读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即可。[3]
一个既"真"又"好"且符合"专业标准"的硕士论文选题往往有两个来源。首先,源自学术史。好的选题应该曾经是或者目前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产生重大影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研究生特别要关注相关学术领域"研究述评"类的文献,它们非常有价值。其次,好的选题应该源于社会实践且能够抽象为学术问题。这种抽象是学理性抽象,即可以运用某种学术理论来解读。一项社会实践若不能运用学术理论抽象之升华之,则无学术研究价值。
总而言之,好的硕士论文首先好在选题,而差的硕士论文其主要问题也往往出在选题(见文后表 1)。
这里再强调一下,学术研究的选题必须是真问题,若不考虑专业标准只考虑问题标准,还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事实原则在许多时候近乎常识,譬如,常识告诉我们: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绝不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更有可能是:城镇的接纳能力不足和他们父母安居乐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针对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好坏与否并不能解决围绕他们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论文选题,"辑原则与事实原则密切关联,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所谓研究选题也一定不符合逻辑。[3]
选题问题解决之后,硕士论文写作便进入至关重要的开题报告环节,它决定着论文的成败。
三、 开题报告七步骤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论证选题的合理性,依此对即将展开的研究进行符合"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的介绍。通过答辩的开题报告自然构成硕士论文的"前言"部分。开题报告的结构是在特定问题引导下,依照研究逻辑而展开的七个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论证思路前后呼应,论据旁征博引,充分阐述选题的合理性,即一项研究既重要,又必要,而且可行。现分述其写作要领。
1. 问题的缘起和概念界定"问题的缘起"即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是开题报告的"面子",决定了给评委的第一印象。依照经验,一份篇幅在1.5-2.0万字之间的开题报告,"问题的缘起"部分以1500字左右为佳,而且,开篇必须开宗明义用一句话点题,之后再旁征博引,阐明研究的充分理由:欲解决何种问题?即使问题的表象可能是一类现实问题,但必须可以抽象到学术层面进行探讨。做不到这一点,硕士论文将缺乏学理支撑和学术价值而沦为"问题-对策型的工作总结",这肯定不符合学位论文的要求。
判断此部分写作是否达标的基本要求是:有无充分引用学术圈公认的权威论证来证明自己的选题具有学理价值和研究必要。所谓学理价值是判断一项研究有无学术意义的唯一标准。它指:"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就是学理研究或范式研究。何谓范式?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4] 同理,劳凯生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套常态要素,比如公认的概念范畴、理论逻辑,以及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工作起着一种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因此我借用'范式’一词来描述社会科学所具有的这一特征。范式就像是一把尺子,因为它能区别出内行和外行、专业和非专业。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什么是"行"?它是用'范式’来界定的。"[2]如前所述,一个既"真"又"好"且符合"专业方向"的硕士论文选题要么源于学术史,要么源自社会实践且能够抽象为学术问题,肯定有研究的必要。
"问题缘起"之后是"概念界定",界定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一篇好的硕士论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暨论文关键词以3-5个为宜。概念多于5个将产生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致使研究篇幅巨大而难以驾驭。如果所涉及的概念非原创,则简要介绍学界的权威研究及定义,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选择其一。如果选题所涉及的概念系独创的新概念——这往往是学术创新的起点而成为优秀硕士研究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对原创概念的科学定义将成为整个研究的重中之重,必须通过深入整理学术史方能推陈出新、自圆其说。
2. 文献综述及其总结引申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起点和唯一依据,也是研判硕士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彭玉生认为,"文献综述指对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尤其是对年轻学者而言,这部分往往是研究中最难而且最耗时间的部分。"他总结出"文献综述有三个功能:澄清贡献,提供理论框架,提出理论缘由。"功能一在于"能够勾勒出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哪些是新观点、新理论、或新资料,哪些是现有的,哪些是我们的新贡献。"功能二在于"寻找理论视角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功用。理论有时能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实产生新视角,加深对理所当然事件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功用三:提供理论缘由。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理论缘由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研究者能够在文献中形成自己的问题,并将自己的研究与重要理论联系起来,那么已经证明了研究的意义。"[1]187-190
"文献综述反映研究者对所研究领域文献的掌握程度和理论思维能力。"好的文献综述具有五大特点,"前沿性,紧跟学术前沿";"覆盖性,涵盖所有重要文献";"相关性,回顾与本研究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文献";"分析而不是堆砌文献";"连贯性,暨自始至终围绕一条主线,为作者的思路服务,一步一步推演出研究假设。" [1]187-190总之,文献综述不能只罗列文献篇名而不做评析,要归纳、整理、分类、分析、厘清、评析、批判、扬弃前人的研究,从中找到自己所欲研究选题的根据和新的突破口。
最后,必须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以引申出论文选题。这是画龙点睛之笔,但往往被研究生所忽略,他们忘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抛玉引玉"而非"抛砖引玉",这是因为,首先,文献综述是通过回顾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为自己即将进行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依据。因此,纳入综述范围的文献必须足够权威。这里的权威有两个标准,一是研究者标准,即成果出自学界公认的名家大师或者有影响力的学者;二是出版物标准,即成果源于学界权威期刊或权威著作。其次,在充分综述权威文献后,研究者一定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引申:"在前人的基础上,我的研究有无可供拓展的空间?我有什么新的发现?欲研究或者解决什么新的问题?亦或要针对什么问题进行某种新的探索"等等,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进步,合乎逻辑地破题,推出自己的研究选题,这些学术发现才是文献综述的点睛之笔,也为研究的后续拓展预留了伏笔。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是指一项研究欲解决的问题,无问题则无研究,研究目的围绕问题展开,呼应前文"问题的缘起",使得论文的逻辑结构自始至终紧凑严密并层层递进。问题既可以是学术问题也可以是现实问题,但后者必须能够引申到学术层面,具有学术价值。无法抽象到学术层面的现实问题不是学术研究要考虑的问题,这是由学术研究的学理性所决定的。
研究的意义指学理意义或理论意义,通常与学术史上的某个问题相关联。一项研究有无理论意义,不是作者自说自话决定的,而必须通过整理学术史旁征博引证明之。关于研究的现实意义,它通常和社会生活中某种现实问题有关。当然,这种问题必须可以进行学术讨论。
研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为哲学层面的方法,中观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方法,微观为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方法。在硕士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只限于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方法不需要说明,否则会贻笑大方。譬如,"本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云云,这属于正确的废话。中观层面的方法众多,研究者无非是选择一种与自己研究选题相匹配的方法,譬如: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等,不一而足,[5] 这属于中规中矩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最值得赞赏的做法是,选择一个微观方法即操作层面的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这是硕士论文最容易达成的创新,可称之为"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即运用新方法研究老问题、老现象。彭玉生认为:"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9]例如笔者指导的硕士论文《"符号互动理论"视域里的雷锋精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是这种创新的代表。
总之,社会科学各学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状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方法。硕士研究生应树立起"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不仅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跨界"研究,而且要勇于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进行"跨界"研究。
4. 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硕士论文研究的难点可能出现在多个地方。一是与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关、与由一组核心概念依照其内在逻辑关联而展开形成某个问题有关。二是因选取特定的研究方法后带来的困难,如:方法的运用、研究数据的获取等等。但是,克服困难的同时,往往意味着某种"创新"或突破。对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完成合格的硕士论文是首要目标。
因此,创新只是或然即"可能创新",而不是必然追求。因质和量的区别,除了前述"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还有"新瓶装新酒"式的更大创新。 这种创新难能可贵,在硕士研究生中属于百里挑一,因为作者尝试运用新理论研究新问题/现象,具有原创价值。
5. 研究思路和研究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应围绕研究主题/内容合乎逻辑地展开,它相当于工程师的"设计蓝图"。在理工科研究领域,相当于"工艺路线"、"实验方法与步骤"。以本文为例,研究思路(写作思路)就是开篇提出的"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暨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它是本文展开的唯一依据。在社会科学领域,如果研究者能够自如地运用一个"可视化"的"逻辑框架图"来清晰描述一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对象间可能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这项研究在逻辑上一定是自洽的、问题意识一定是突出的。
一个逻辑自洽的研究思路是构建研究基本框架的基础,它构成论文的章、节、目结构。硕士论文目录结构必须遵循:一是分"章节目"三层次;二是论文标题所涉的关键概念一定要贯穿在"章"的标题中并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呈现出来,即一项好的研究一定是围绕论文选题所涉核心概念层层展开的,如同"剥洋葱"一般。做不到这一点,研究的逻辑就是散乱的,研究就无法推进。
6. 写作计划这部分涉及时间分配、任务分解。当开题报告前5步都顺利完成后,制定写作计划则非常容易。
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列在开题报告和正式论文文末,它非常考验研究者的"学术品味",决定着论文质量的高低。有"学术品位"参考文献有三大特征,一是权威性,如前所述,表现为文献作者的权威性和文献本身的权威性。二是文献数量较多,数量决定质量自有其道理。在评委眼里,一篇只罗列一二十份参考文献的硕士论文和一篇拥有七八十份参考文献的硕士论文相比,学术份量立判高下。三是科学分类,这也是判断研究者文献整理水平的一个标志。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例,科学的分类通常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央文件和领导人重要讲话;中文专著;中文译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论文集);学位论文;外文文献(专著、论文);网络文献等等。
总之,硕士论文属于典型的"范式研究",通过构建"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暨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可以将硕士论文的写作流程"可视化"为若干必须严格遵循的"机械步骤",以此对研究生展开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的学术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1] | 彭玉生.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J]. 社会学研究, 2010(2): 180,184,187–190. |
[2] | 劳凯生.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5–15. |
[3] | 鄢显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分析——兼论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学历意识[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6): 56–60. |
[4] |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5] | 林聚任, 刘玉安.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