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Issue (6): 22-26   PDF    
强化“四方主体”作用提升协同育人质量--论高校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徐敏华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摘要: 高校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秘书和研究生专业组长。针对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在厘清四方育人主体角色定位和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从理念目标、队伍建设、制度保障和文化氛围四个维度,提出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路径。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     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各教育主体基于培养目标,坚持责任分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原则,协同发展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即为“协同育人”[1-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是由二级院系具体实施,因此,从院系角度剖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成因,梳理院系研究生育人主体的角色和功能,探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多维路径,是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积极应答。

一、 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及成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是现实、具体的人,具有实践能动性。”高校院系研究生育人主体主要包括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秘书和研究生干部(本文特指研究生专业组长)等。在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有待提升。

(一) 教育主体的定位认识偏差,尚未达成协同育人共识,难以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在院系学生工作系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更重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获得及实验技能等“硬能力”的培养,而将研究生的人格塑造、文化素养、社会担当、个性特质等“软实力”的养成归结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同时,也有少许年轻辅导员包揽了所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部分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认为导师是研究生德育的首要责任人,自己的工作则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文体活动、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具体工作。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难以让教育主体达成“协同育人”共识,阻碍了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

(二) 教育主体的资源缺乏整合,尚未实现育人资源共享,难以构建相互交汇协力

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赋予研究生育人主体拥有非自身所急需的资源,这些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相互分享,有助于推进协同育人的进程。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在专业领域中的“权威性”让研究生为之折服,在日常生活中的“示范性”影响着研究生正确三观的塑造,在培养环节中的“全程性”贯穿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些都是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等难以驾驭的。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大多数导师相比,其较强的“亲和力”有助于疏导缓解师生矛盾,具备的“专业化”教育功底能更专业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辅导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发挥是“阶段性”的。现实工作中导师与辅导员各自为政,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开展困难,面临角色尴尬的处境和取得身份认同的问题。

(三) 教育主体的内外动力不足,尚未健全协同育人机制,难以保障思政教育合力

评价机制不科学,院系对导师承担研究生思政工作并无详细的操作要求与考核指标;激励机制不到位,针对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等管理服务岗位缺少统一的合作支援、评价考核、激励制度;沟通机制不健全,各教育主体间缺乏有效的互通平台、规范的沟通程序。由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利用制度优势实现队伍共建、整合教育资源、落实协同育人则难以奏效。

二、 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的角色定位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和创新发展离不开育人队伍的建设,厘清工作中的各种角色和功能,找到协同培养、队伍共建的基础,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 导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与学术育人重任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人品道德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未来的发展。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培养是导师的主要职责,学术水平包括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指导科研、撰写论文方面,更在于导师自身的价值观、学术素养和人品道德,通过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传递科学精神和道德规范。同时,导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研究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高尚品质,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在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严谨治学、竞合精神等方面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

(二) 辅导员肩负着思想引领与管理育人职责

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辅导员,也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骨干,相对一般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承担了更多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指导研究生党团建设;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完成研究生三助、帮困及评优等日常事务性工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日常维稳工作等[4]

(三) 研究生秘书负责教务管理与服务育人工作

作为实践者、管理者、服务者以及信息反馈者的院系研究生秘书,主要承担着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教学常规管理、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他们记录和掌握的信息关系到研究生的评奖评优和毕业问题,直接涉及学生自身利益,进而通过研究生秘书提供的信息可以间接判断研究生的思想变化状况。同时,教学管理工作中形成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研究生秘书通过优质服务形成一种爱岗敬业和严谨公平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把服务管理过程转化为育人途径[2]

(四) 专业组长担负起沟通协调与朋辈育人使命

由于研究生数量日益庞大,而院系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配备严重不足,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一支力量来协助导师和辅导员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当前最佳人选是由所在学科或专业的导师或导师团队推选出研究生代表来承担,我们称之为“专业组长”,他归导师(团队)、辅导员和研究生秘书的三重领导。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掌握并及时反馈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困难问题;组织本实验室的学生或联合其他实验室的学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文体活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协助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稳定工作,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导师和辅导员;配合完成本实验室学生的评优评奖、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的通知事宜;定期参加相关会议、培训,做好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的上传下达等[5]。专业组长作为连接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秘书的联络员,搭建起各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桥梁;同时,借助专业组长的朋辈教育优势和信息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跨实验室、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区之间的交流。

三、 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协同”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主体协同育人要取得实效,需要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队伍建设、制度保障和文化氛围四个维度着手。

(一) 坚持立德树人,形成四方互为主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是四支不同育人力量合力联动、协同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秘书和专业组长都应树立整体意识和主动意识,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从被动地、分散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合力地教育。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应将理想信念引导、创新能力培养、学术道德培育、竞合精神培养、良好心理引导等工作细化、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并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产生示范和影响[3]。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负责人,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重视并合理运用导师对研究生的“权威性”、“示范性”和“全程性”,树立协同意识、大局意识,促进工作观念转变,即从原先“请导师做事”转变为“帮导师办事育人”,“与导师抢人”转变为“协同创新合力育人”,“单一思想政治工作”转变为“介入全面工作”[6]。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研究生秘书需强化自身在导师与辅导员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专业化建设,树立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具备良好政治素养、高度责任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的研究生专业组长,本身也是研究生中的一员,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个体和群体在学习、成长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实现朋辈教育的独特优势。

(二) 建立师生团队,打造共享发展的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学生工作团队。构建一支以研究生辅导员为主、以研究生秘书等行政管理人员为辅的院系学生工作团队,是推动研究生德育发展、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通过制定清晰目标、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坚持协同联动育人模式、搭建有效沟通的交流合作平台、培育共享型团队文化等措施,汇聚教育合力、突出三全育人,保证团队综合实力,发挥主体实际效用。

院系导师团队。建立多个以专业(学科)为基本功能单位的院系导师团队,可改变传统导师负责制下的单一传承关系,不仅有利于提升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院系在明确导师团队职责的基础上,通过倡导学术自由、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交流合作、展现教学科研成果等有效措施,发挥团队互补优势,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7]

朋辈学习团队。以专业(学科)为基本功能单位建立多个朋辈学习团队,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以此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引导团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团队中思想或行为领袖(大多为专业组长)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学术交流、朋辈工程、社会实践、结对互助、党团活动等途径,有效实现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功能。

上述团队的建立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三类团队的整合,打造共享发展的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充分挖掘教育共同体内各要素的功效,探索和创新教育共同体各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当前主要通过搭建两大工作平台,协同运作平衡发展,从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1.搭建“交流互动信息平台”,该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其中线上部分主要是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实现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秘书和专业组长之间快速便捷的交流;通过“网格化管理”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育人队伍内部流畅的信息传递和沟通[6]。线下部分主要是以固定的形式规范双方的互动,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会,专题教育研讨会、主题沙龙、汇报展示等,提供稳固的平台以供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秘书、专业组长和广大研究生们的有效互动。

2.搭建“专业培训实践平台”,借助该平台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自身素质,促进多方交流,增强工作合力。其中辅导员通过平台学习重点了解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业要求,进而寻找相关专业资源的渠道;导师、研究生秘书和专业组长可通过平台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 确立科学依据,健全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1.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导师队伍的考核,除了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显性成果外,还应将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指引等隐性投入列为评价考核范围,同时将来自研究生对课程和导师的评价纳入导师评价制度。对于辅导员和研究生秘书,其考核不仅包括日常工作内容,还要把辅导员与导师、研究生秘书和专业组长的协同育人情况纳入考核体系。专业组长聘期结束后,院系应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专业组长予以表彰奖励。

2.工作激励制度。形成一套“以评促建”的协同育人激励制度,加大育人效果宣传力度,如举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成果展,开展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等;给予共同体中优秀成员相应奖励,如举行“良师益友”“文明岗”“我心中的好导师(导师团队)”“最佳朋辈团队”等评选活动;将导师、辅导员的育人成果、研究生秘书的服务业绩记入年度考核结果,并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将朋辈学习团队的成绩与研究生评奖评优相挂钩,对工作出色、尽职尽责的团队领袖(专业组长)进行奖励和宣传、树立典型,不断提升专业组长制度在院系师生心目中的认可度和公信力。

3.融合联动制度。实现有效融合是形成协同育人的前提,一方面,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秘书和专业组长可通过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共鸣点、矛盾点、交叉点进行分析,及时掌握研究生思想动态,各行其责又互相探讨,使四支平行力量交叉融合,保持充分沟通[8]。另一方面,院系可安排辅导员参与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等工作环节,并将学生德育评价作为一切评奖评优的基础条件;鼓励青年导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辅导员可邀请导师和研究生秘书参与学生活动,如学术沙龙、文化艺术节、师生运动会等,创建联合培养途径。此外,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动机制,重视网络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融合”,科学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掌握学生动态,提供便捷服务,切实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真正形成协同育人、联动运行的良好局面。

(四)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良好氛围

高校育人氛围的形成过程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达到协同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优秀的育人文化应着力从四个层面加强建设:理念文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制度文化--通过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行为文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通力配合与协作互助,使学术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朋辈育人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物象文化--营造有利于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2]

具体而言,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以学术、就业、活动和生活为抓手,服务于研究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推进协同育人取得成效。以学术文化建设拓展思政教育途径,通过邀请导师担任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学术竞赛的专家评委、研究生沙龙的点评嘉宾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术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以此奠定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情感基础;在就业服务和创业指导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快速拉近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之间协同育人的时空距离;依托需要发挥学科团队和专业优势的社会实践,融趣味性与竞技性为一体的文体活动,彼此分享体验感悟,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实践能力培养之中,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立足生活土壤,对于研究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张力、情感问题、经济压力、角色冲突、生活方式压力等复杂情况,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秘书都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温暖,有利于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总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各个环节,应充分挖掘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效,在其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协同联动凝聚合力,促进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

注释:
① 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 以导师(导师团队)下辖的研究生群为一个网格, 以研究生培养环节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为管理内容, 以导师、辅导员、教务秘书、专业组长等为责任人, 赋予其不同等级的管理权限.
② 也称学科组长, 由导师或导师团队推选产生, 人数根据各专业(学科)的学生数而定, 一般不低于研究生总数的三十分之一, 同时不高于研究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上报的专业(学科)组长人选由院系负责审核、培训、管理和考核, 并给予相应津贴.
参考文献
[1] 褚凤英.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论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1): 19–23.
[2] 田智, 王艳, 王骥. 协同创新视野下的研究生德育队伍建设研究[J]. 江苏高教, 2015(6): 121–123.
[3] 李成龙.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4): 13–17.
[4] 马小燕. 论研究生辅导员的印象管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 25–28.
[5] 胡守强, 李伟, 李洪亮, 等. 导师助理制度: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新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3): 51–53.
[6] 袁熙贤, 张帆.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协同机制研究[J]. 科技通报, 2014, 30(11): 230–240.
[7] 张意忠. 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2(1): 130–134.
[8] 张镭. 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沟通渠道建立分析[J]. 高校辅导员, 2015(3): 28–30.
Strengthen the Role of the "Four Personnel Group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oordinated Education--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XU Minhua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1, China
Abstract: The principal personnel involv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mainly include supervisors, counselors, administrative clerks and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team leade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oordin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and by analyzing the basic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four personnel groups, proposes coordinated education approaches for the principal personnel at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rdinated cultivation     educational perso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