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Issue (4): 22-25   PDF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
王永哲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研究生处, 北京 102617
摘要: 我国从2009年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许多高校在其培养过程中受“学术型”培养模式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学术化倾向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本文对这种培养模式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其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构建真正适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学术化    

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特定行业领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学术型而言,二者为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而在培养目标上有不同的侧重,但应处于平等地位。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鉴于与以往在职攻读学位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比,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相关职业领域工作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确保其培养质量。从2009年以来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受本校传统的学术型培养模式影响,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在招生、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模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学术型培养模式趋同的倾向,深深地打上了“学术型”烙印,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既无专业学位特色,同时在学术上又不及学术型研究生的窘境。本文试图分析这种学术化倾向下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以及对专业学位教育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构建真正适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一、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化倾向 (一) 招生复试过程中未突出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应用能力

鉴于目前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每年只有一次,随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年初同时进行初试,随后在初试成绩及分数线公布后再进行复试,因此,复试过程是考察学生实践动手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是否适于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关键环节。然而,许多高校各个专业领域的复试专家组往往是由擅长学术理论研究而缺乏实践动手经验的校内教师组成,校内复试专家们对实践动手和应用经验的缺乏决定了其复试考试内容只能是主要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查,从而不能有效选拔出那些适于接受专业学位教育的学生对其进行培养。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理论化”现象严重

首先,受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影响,有些高校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无论是从学分数量,还是从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来看都比较少,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课程可选择空间,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社会职业需求来构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方向。[1]

其次,由于各高校的校内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由缺乏实践经验的理论课教师组成,并且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原学术型研究生任课教师,他们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性,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其课程教学应突出应用型与实践性,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从应用和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 沿用“学术型”管理模式,缺乏适宜的校外管理机制

根据教育部的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保证半年以上的实践教学,这就意味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习是在企业中完成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校外管理机制,以加强对学生这段时间的管理。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许多高校并未改变旧有的管理模式,而是仍然沿用以往的“学术型”管理模式,使得对进驻企业的学生的管理产生了一定问题。首先,校企之间欠缺有效沟通,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交流,从而不能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外实践基地得到良好锻炼。其次,由于学生暂时离开学校,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直接监督,可能会出现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同时,对学生这段时期行为表现的评价也会失去客观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和各项评优工作的开展。

(四) 双导师制中校外导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双导师制的要求,每名学生除有校内导师对其进行相关指导外,还应配备一位校外导师,即企业导师。校外导师对学生的企业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相关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等诸多环节应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及时联系与沟通,从而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又具备丰富的实践内容,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是校内、校外导师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校内课程学习偏重于“理论化”,校内导师对学生企业实践过程缺乏了解,使企业实践流于形式。同时,鉴于目前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以及大多数高校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要是由缺乏实践经验的校内导师组成,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只占极少数,因此,大多数答辩委员主要考察论文的原创性和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察,从而使学生的学位论文仍然带有浓厚的理论色彩,校外导师对学位论文的指导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学术化倾向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 容易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学术型的“复制品”

2009年以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直以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由于其在招生、在校学习等方面的条件要求均低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因此,人们从观念上一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着偏见,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层次上要低于学术型研究生。从而,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后,与学术型相比,绝大部分考生只是将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从入学层次上即低学术型一等。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在转变观念并对学生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有的培养模式来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使人们感到其切实为社会所需,以逐步转变人们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偏见。而许多培养单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在招生、管理机制、课程设置与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方面均仅仅是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简要复制,其复制出的不过是挂有专业学位名头的学术型人才,而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真正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势必使我国原本要大力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实上成为学术型教育影响下所产生的“复制品”。

(二) 不利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研究能力

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而言,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研究能力。[2]在通过复制学术型而形成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下,招生复试过程中侧重对学生学术理论知识的考查往往无法真正选拔出具有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考生;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数量过少大大限制了学生自身兴趣和自己职业方向的发展,使得所有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同,不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进而开展的具体应用研究提供有利条件;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忽略了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而不知所用,更无从谈起其对具体应用的研究;校内外导师之间联系的不紧密容易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相脱节,校内外导师无法形成合力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过小以及现行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使得学生仍然着力于学术理论研究而忽视知识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可见,仅仅对学术型培养模式进行简要复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三) 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结构难以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之所以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其对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经过研究生教育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博士毕业生逐渐占据了我国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位置,因此,适时调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逐步扩大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比例,已成为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简单复制学术型的培养模式使得其培养出来的硕士毕业生尽管名义上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但由于其从招生、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直至学位论文等培养过程均带有浓厚的学术型色彩,而忽略了对其在具体行业中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仍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这样就使得扩大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比例事实上只是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原有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从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三、 构建真正适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一) 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

从考试时间安排来看,应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型两类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初试时间分离错开,同时,在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试内容中增加对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各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应制定出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的复试选拔方案,坚持高标准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导师尤其是校外行业导师在招生复试过程中的作用,组成由校内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共同参加的面试小组,综合设计复试考试内容,注重对复试对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评价和判断复试对象的专业实践探索和创新能力,以决定其是否适于接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而为后续培养过程提供优质培养对象。

(二) 聘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促进教师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比重,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可以根据市场职业需要来选择相应课程,进而为其后期的企业实践夯实理论基础。然而,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前究竟需要哪些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前提准备?即应当增加哪些方向、哪些种类的选修课程?那些长期在企业进行亲身实践的校外行业专家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各培养单位应聘请校外行业专家直接参与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课程设置,以使其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根据社会职业需求和企业实践需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从而满足社会对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促进任课教师努力进行探索与改革,尽快突破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旧模式,运用案例分析、分组学习与讨论、现场训练、模拟训练、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实现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逐步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

(三) 动用一切合理资源构建分层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企业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宽广平台)

学生应用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以及学位论文选题均依托于企业实践学习,因此,企业实践是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与企业合作,构建起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有效保证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按教学计划如期参加企业实践学习。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台,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实践基地选择空间,需要动用学校一切可以利用的合理资源,建立起多层次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体系。可以针对不同领域,采用多种方式寻求与企业合作,尝试在学校、教学院系、导师三个不同层面分别建立起具有不同影响力和受益面的分层次校外实践基地。即学校发挥其所处地域、具备更高影响力以及多学科优势,积极拓展多方位合作关系寻求企业支持,建立面向校内多个教学院系、横跨多个学科的长期稳定的校外校级实践基地;各教学院系积极利用其所处的学科优势,在聘请校外导师的同时,不断加强与本学科相关企业的横向合作与联系,建立面向本教学院系、本学科的院系级校外实践基地;导师可以根据其承担的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积极推荐学生进入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与研究,建立起个别导师层面上的校外实践工作站。[3]这样,通过三个层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其可以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选择更为适宜的校外实践基地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自身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进行学位论文选题。

(四) 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管理机制,对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实施有效管理

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长时间离校学习,学校层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管理制度,以加强对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各方面的管理。由于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均是在企业内进行,并且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学校应与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企业签订相关协议,请企业代为管理学生在企业内的行为。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设置专人负责对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宏观管理以及与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内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以强化校企间的合作,从而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各教学院系应成立研究生专业实践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相关事宜;指导小组设置秘书,在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期间,定期与学生具体实习岗位领导和校外导师进行联系与沟通,考察和监督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行为表现,并可以将考察情况作为学生各项评优工作的依据,以加强企业实践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指导小组定期检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和交流情况以及学生实践学习的进展情况,以确保学生既可以得到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又可以获得对其实践研究工作的科学指导,从而能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得到良好锻炼。

(五) 改革对学位论文工作诸环节的管理,避免学术化倾向

作为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学位论文应来源于实践,突出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为避免专业学位论文的学术化倾向,需要对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指导、评审、答辩等环节进行改革。首先,加强开题报告管理,组成主要由同一领域的其他校外导师或行业专家构成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对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实用性和应用性、步骤和进度安排方案等工作进行认真论证和审查,以确保学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能够在后续阶段顺利开展。其次,规范指导过程,制定专业学位论文进度报告表,规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须定期联合对学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审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以便于学生及时改进工作方案,保证学位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第三,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名校外行业专家,同时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校外行业专家数量应达到一定比例,以保证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过程注重对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考查,确保论文质量。第四,开展优秀专业学位论文评选,促进学生对高质量学位论文的追求与努力,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章晓莉, 郁诗铭.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2 (10) : 55–59.
[2] 刘国瑜, 李昌新.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2 (7) : 39–42.
[3] 孙延明, 向智男, 葛瑞明, 等.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2 (7) : 30–33.
[4] 文冠华, 姜文忠, 陈宏量. 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0 (8) : 1–4.
[5] 黄宝印.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0 (10) : 1–7.
[6] 姜尔林, 宋恭华. 工程硕士教育制度环境的不足及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1 (1) : 35–39.
[7] 别敦荣, 万卫. 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1 (8) : 77–80.
[8] 田学真, 张俊.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2 (6) : 91–95.
[9] 张志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2 (8) : 69–73.
On the Academic Trend in Cultivat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Yongzhe     
Graduate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Abstract: Since China started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s in 2009,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formed their training mode with academic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is mode, pointing out it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a training mode fit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full-time gradu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academic 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