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Issue (4): 5-10   PDF    
资本视角下的创业教育主体协同与创业意愿研究
张淑林, 黄颖, 古继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摘要: 本文基于资本的视角,探讨不同类别资本在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意愿中的作用及交互作用。通过231个研究生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资本显著地正向影响创业意愿,人力资本、家庭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同效应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改进和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教育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创业教育     家庭资本     创业意愿    
一、 引言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立足于应用学科,进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教育和培养。大力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其创业意愿能为国家的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1],既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要求,也响应了国家的发展战略。然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工作起步晚,经验不足,目前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国外创业教育的一些做法来看,推动教育活动的主体协同已经成为主要的成功经验[2]

实际上,不同的教育主体参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为研究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创业资本。因此,基于资本的视角研究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已经成为创业意愿研究的主流。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在探讨社会资本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过程[3-6],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重要前因变量。与此同时,其它类型的资本是否会影响到创业意愿的形成也成为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学者们比较关注的是人力资本在创业意愿中的作用[7-9]。而在众多研究中,人们往往忽视家庭资本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与家庭相关的创业意愿研究更愿意关注的是家庭传统[10]和家庭社会资本[11]等,而这只是社会资本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罢了。家庭收入作为重要的家庭财务资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家庭的富足程度对创业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探讨家庭资本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基于资本的视角,探讨不同教育主体投入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类型的资本交互作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二、 研究假设 (一)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家庭资本与创业意愿

形成创业意愿是进行创业活动的必要过程,创业意愿就是希望开创新企业的心理状态[12]。形成创业意愿对于提高创业水平意义重大,同时创业意愿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充分证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创业意愿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人力资本是指区别于物质资本之外的附着人体之上的智力以及其他,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形成的[13]。为了更直接地反映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相关性,本研究使用创业教育代表人力资本。创业教育就是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以开创新企业为目的的知识和技能教育[14]。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播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创业的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创业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研究生创业意愿、塑造研究生的企业家精神。已有的研究表明,创业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意愿[15-17]。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创业教育正向影响创业意愿。

社会资本的研究在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Burt认为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指“让你有机会使用财务和人力资本的朋友、同事或具有更一般社会关系的熟人”[18]。Nahapiet and Ghoshal提出社会资本是个人和社会单元网络关系中实际资源和潜在资源的总和[19]。同时,他还提出了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即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关系维和结构维。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资本就是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社会中生活学习,与各种社会主体发生关系,各种社会主体的行为自然会影响到研究生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判断。同时其社交关系越丰富,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就越多。所以社会资本丰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有效地利用和调动各种资源帮助自己进行创业活动,其创业意愿自然会更高。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b: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创业意愿。

Ritch L. Sorenson提出家庭资本包括家庭的社会资本,家庭的人力资本以及家庭的财务资本 [20]。本文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家庭的财务资本,即家庭的年收入水平。由于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化程度,家庭资本充足,创业资金丰富,对于创业而言自然是有很大的帮助,创业意愿也会相应地提高。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c:家庭资本正向影响创业意愿。

(二)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家庭资本协同作用与创业意愿

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学习创业能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因而对创业活动有更多的理论理解。在其人力资本得到提升的前提下,又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能够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帮助自己实现创业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将大大地提升其创业成功的自信,创业意愿也必然会得到提升。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创业教育和社会资本的交互作用影响创业意愿,创业教育强,社会资本丰富,创业意愿更强。

众所周知,创业的启动资金往往是制约着创业者开创事业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学生有着十分丰富的家庭资本,能够较为轻易地筹集到创业的启动资金,再辅之以创业学习形成较强的人力资本,充分掌握创业的技能和商业企业管理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推动其自主创办企业的意愿。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2b:创业教育和家庭资本的交互作用影响创业意愿,学校创业教育强,社会创业教育强,创业意愿增强。

家庭资本的丰沛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家庭资本越丰富,其生活和学习条件自然越优越,接触到的社会精英也就更多,社会资本相应的也就更为丰富,为其创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所以家庭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交互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2c:家庭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交互作用影响创业意愿,创业教育强,社会资本丰富,创业意愿更强。

如上述分析,在学生家庭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丰富的情况下,其本身具有的资源和能力状况就比较优越。学生通过接受创业教育,学习创业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并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和家庭资本的融合,自然能够极大地强化其创业成功的自信,从而提高其创业意愿。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教育、社会资本和家庭资本的交互作用正向影响创业意愿。

三、 研究方法 (一) 样本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搜集。样本数据采样于国内某“985工程”高校硕士研究生,共投放300份问卷,回收256份,回收率达到85.33%。其中25份为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31份,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信息见表 1

表 1 样本分布表
(二) 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再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情境加以适当修改。其中,对创业意愿、创业教育和社会资本的测量均采用的是5点Likert记分,从1表示“完全不同意”到5表示“完全同意”。

1. 创业意愿

本文采用Francisco Liñán and Yi-Wen Chen对创业意愿的测量[21],包括5个题项,例如:“开办自己的公司才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我对开办自己的公司有过系统深入的思考”“对于开办自己的公司,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等。

2. 创业教育

目前,对于创业教育的测量并没有权威的量表,通过对现有文献和中国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梳理、研究,本文选取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创造了对改变量的测量量表[22]。该量表包含了创业课程,商业计划以及与创业相关的协会等。创业教育包括6个测量题项,例如:“我在学校参加‘挑战杯’等创业比赛”“我在学校参加与创业有关的社团活动”“我在学校参加有关创业的讲座”“我曾在学校安排下去中小企业或新创企业考察”等。

3. 社会资本

本文将社会资本作为一个二阶变量,包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三个维度。采用的是Jianwen Liao and Harold Welsch对社会资本的测量[23],并结合我国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对该测量进行了修改,包括三个维度21个题项,例如“在我的社交圈中成功创业者获得社会极大关注和赞赏”“在我的社交圈中成功创业者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在我的社交圈中年轻人通常被鼓励去自主创业”等。

4. 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测量是以家庭年收入为标准,将6万元以下赋值为1,6-10万元赋值为2,10-20万元的赋值为3,20-40万元赋值为4,40-80万元赋值为5,80万元以上赋值为6。

5. 控制变量

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年龄、性别、专业作为控制变量。显然性别的差异会显著地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意愿,本文将性别作为虚拟变量并将女性赋值为0,男性赋值为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年龄跨度相对较大,不同年龄的研究生创业的意愿明显地存在差异,故本文将年龄也作为控制变量,在测量时,将其年龄分布分为25岁以下,25-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0岁以上等八段,分别赋值0-7。此外,本文还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学习专业作为控制变量。

由于学生家庭所在地和学生的毕业年限会对家庭资本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故本文在研究时将家庭所在地和毕业年限也作为控制变量,在测量中使用城市、郊区和乡村三个题项对研究生家庭所在地进行区分,其中居住地在乡村的赋值为1,居住地在郊区的赋值为2,居住地在城市的赋值为3。在测量工作年限时将2年以内的赋值为1,2-4年的赋值为2,5-7年赋值为3,8-10年的赋值为4,11年以上的赋值为5。

四、 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 信度和效度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研究变量信效度指标均达到了相应的要求,具体各项指标如表 2所示。

表 2 各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和区别效度如表 3所示。为验证各变量的区别效度,本文采用平均变异提取量(AVE)比较法,结果显示AVE的均方根均大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变量间具有很好的区别效度。

表 3 各变量均值、标准差和变量的相关系数、区别效度(N=231)
(二) 假设检验

根据Baron & Kenny的做法[25],本文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依照分布回归程序,将中心化和标准化后的学校创业教育、社会创业教育和社会资本分别构造乘积项和三项乘积项,然后在回归模型中以创业意向为因变量,依次带入性别等控制变量(模型1),创业教育、社会资本和家庭收入(模型2),创业教育、社会资本和家庭收入的两两乘积项(模型3),创业教育、社会资本和家庭收入的三项乘积(模型4)。表 4中显示了整个分析过程与结果。

表 4 层级回归结果(N=231)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提升并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M2,β=0.120,n.s.),假设H1a没有得到支持;社会资本对创业意愿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M2,β=0.472,P<0.001)假设H1b得到了支持;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的提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M2,β=0.009,n.s.),假设H1c没有得到支持。交互作用主要在模型3中得到了验证,其中创业教育与社会资本(M3,β=-0.019,n.s.)、创业教育与家庭收入(M2,β=-0.003,n.s.)、社会资本与家庭收入(M2,β=-0.017,n.s.)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愿的提升都没 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假设H2a,H2b,H2c均没有得到支持。但是创业教育、社会资本与家庭收入的协同效用对创业意愿的提升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M4,β=0.151,P<0.001.),假设H3得到了支持。

五、 讨论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类别的资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社会资本显著地正向影响创业意愿,然而家庭资本和人力资本却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意愿,但是实证的结果却并没有得到支持。由于本文的样本主要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相信自己可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其接受创业教育的目的可能仅仅是希望更多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意愿的作用并没有那么明显。而与此同时,家庭资本越高则说明其现有条件是比较优越的,让其放弃寻求理想的工作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反而降低了。所以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家庭资本与社会资本、家庭资本与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和社会资本的交互作用均为负向且并不显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资本、社会资本与创业教育的三阶交互作用对创业意愿的提升起到了正向的显著影响。这说明,即使学生毕业后可望处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下,但当其拥有较丰富的资金,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时,随着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创业能力的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意愿的提升是十分显著的。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需要拥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基础,单纯地依靠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意愿的提升是很难办到的。同时仅有社会资源和资金,不具备创业知识能力,个人人力资本不能得到提升,研究生也不会产生创业的强烈愿望。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意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交互过程,教育活动的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研究生进行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本并发挥协同作用是关键所在。

六、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培养单位,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意愿的教育活动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加强社会参与,丰富社会资本

在社会层面,可以借助创客空间、企业孵化器等组织建立各类覆盖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联盟。鼓励优秀创业团队和企业家参与研究生创业项目等等,形成研究生创业的社会生态圈,加强创业者之间的联系。

在学校方面,通过校友会等方式,畅通在校研究生和毕业校友的联系渠道,特别是鼓励创业校友回校与在校研究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帮助在校研究生拓宽社会资本。同时应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参加企业实习,在提升能力的同时积累个人社会资本。

(二)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人力资本

应该开展更为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创业知识水平和企业管理能力,这其中既包括以学校为主的课程教育也应包括社会形式的创业学习。

学校层面,应该调整和改进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提高创业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创业教育课程的适用性。研究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

社会层面,应由政府主导,各类组织和企业积极配合,对已经拥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如可以尝试建设企业实训班或者创业移动课堂等形式,进行创业教育。

(三) 进行金融扶持,改善家庭资本

在社会层面,应由政府主导成立创业基金会、创业促进会等组织,帮助优秀的研究生创业团队解决启动资金问题,减少因经济状况不佳导致放弃的可能。同时,银行等金融企业应为研究生创业团队争取贷款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放宽贷款申请条件等。

在学校方面,可以利用校友会等组织,帮助优秀的研究生创业团队争取风投资金,借助自身的组织资源,为创业初期的研究生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场地便利等等。

参考文献
[1] Wu S, Wu L. 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 Enterprise Development , 2008, 15 (4) : 752–774.
[2] 徐小洲, 李志永.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 , 2010 (11) : 12–18.
[3] Davidsson P, Honig B. 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 2003, 18 (3) : 301–331. DOI:10.1016/S0883-9026(02)00097-6
[4] Liñán F, Santos F J. Does social capital affect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 2007, 13 (4) : 443–453. DOI:10.1007/s11294-007-9109-8
[5] Baron R A, Markman G D. Beyond social capital: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social competence in their financial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 2003, 18 (1) : 41–60. DOI:10.1016/S0883-9026(00)00069-0
[6] Liao J, Welsch H. 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growth aspiration:a comparison of technology-and non-technology-based nascent entrepreneurs[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 2003, 14 (1) : 149–170. DOI:10.1016/S1047-8310(03)00009-9
[7] Davidsson P, Honig B. 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 2003, 18 (3) : 301–331. DOI:10.1016/S0883-9026(02)00097-6
[8] Dimov D. Nascent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emergence:Opportunity confidence, human capital, and early plann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 2010, 47 (6) : 1123–1153. DOI:10.1111/j.1467-6486.2009.00874.x
[9] Martin B C, McNally J J, Kay M J. Examining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entrepreneurship:A meta-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utcom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 2013, 28 (2) : 211–224. DOI:10.1016/j.jbusvent.2012.03.002
[10] Altinay L, Madanoglu M, Daniele R, et al.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2012, 31 (2) : 489–499. DOI:10.1016/j.ijhm.2011.07.007
[11] Zellweger T, Sieger P, Halter F.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Career choice intentions of students with family business background[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 2011, 26 (5) : 521–536. DOI:10.1016/j.jbusvent.2010.04.001
[12] Wu S, Wu L. 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 2008, 15 (4) : 752–774. DOI:10.1108/14626000810917843
[13] Becker G S.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2009 .
[14] 倪好. 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施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 : 1–12.
[15] Galloway L, Brown W.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a driver in the creation of high growth firms[J]. Education+ Training , 2002, 44 (8/9) : 398–405. DOI:10.1108/00400910210449231
[16] Matlay H.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 2008, 15 (2) : 382–396. DOI:10.1108/14626000810871745
[17] Wu S, Wu L. 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 2008, 15 (4) : 752–774. DOI:10.1108/14626000810917843
[18]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09 .
[19] Li J, Zhang Y, Matlay 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J]. Education+ Training , 2003, 45 (8/9) : 495–505. DOI:10.1108/00400910310508883
[20] Capital F S. Family capital, family business, and free enterprise[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 2009, 22 (3) : 193–195. DOI:10.1177/0894486509341178
[21] Liñán F, Chen Y W.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 2009, 33 (3) : 593–617. DOI:10.1111/etap.2009.33.issue-3
[22] Liao J, Welsch H. Roles of social capital in venture creation: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 2005, 43 (4) : 345–362. DOI:10.1111/jsbm.2005.43.issue-4
[23]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8, 23 (2) : 242–266.
[24] 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86, 51 (6) : 1173–1182. DOI:10.1037/0022-3514.51.6.1173
Study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ubject Collabor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from a Capital Perspective
ZHANG Shulin, HUANG Ying, GU Jibao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Abstract: From the capit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and interac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pital on promot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Analysis of a questionnaire involving 231 graduate students shows that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capital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family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lso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on how to improve and enhanc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amily capit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