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Issue (3): 81-84   PDF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之省思
刘国瑜     
南京农业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属性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综合素养提高为核心。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还存在着目标定位模糊、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选取不当、实践性课程落实不力等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的必备环节,在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则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遵循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规律,科学构建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既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深化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一、 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的系统,它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各课程间在内容和呈现上如何互相配合、衔接[1]。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是指人们对课程体系目标、功能、结构、要素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它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先导和灵魂,在深层次上支撑着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内在属性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建设应持守以下理念:

(一)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专业学位是与社会特定职业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学位类型,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即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是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最突出的要求。因此,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主要载体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特性。具体地说,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围绕职业发展,与职业需求相联系,充分反映相关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满足研究生的就业需要。此外,由于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必然会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又决定了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还必须考虑研究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 以实际应用为主线

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生教育类型,突出实际应用是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之一。所谓突出实际应用,就是强调理论学习为实际应用服务,教学内容针对实际需要而设,着力培养研究生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紧密联系,注重方法与技能的严格训练,使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合理地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 以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核心

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这一培养目标突出体现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知识要求,即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面向特定社会职业领域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二是能力要求,即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三是职业素养要求,即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形成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为重点的良好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等。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提高研究

二、 现行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问题之检视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制度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就总体而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与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影响了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课程体系目标指引着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决定着课程与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各类课程的编排。课程体系目标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各培养单位制定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目标时必须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依据。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路径依赖”的惯性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加之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时间不长,没有太多的经验可资借鉴,在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偏重学术性、忽视职业性的倾向,偏离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 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其合理性如何直接关系着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就理论性课程而言,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结构还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

1.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衡。 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各行各业实际部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必须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提高研究生的外语水平。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外语课这两门公共基础课在理论性课程体系中要占总学分的1/4左右。由于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偏大,使得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门数不足、学分相对偏低,这既不利于研究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也不利于研究生掌握应用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2.专业选修课尤其是跨学科课程偏少。 专业选修课是允许研究生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在扩展研究生知识面、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选修课程开设得非常丰富和灵活,甚至有“课程选购”的说法,选修课程就如同在商场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般自由[3]。但从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现状看,多数培养单位开设的选修课程偏少,尤其是跨学科课程太少,不利于研究生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并形成从多学科视角思考和研究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选取不当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知识。专业学位硕士生的理论性课程内容应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但从现实情况看,课程内容的选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前沿性不足。 不断将学术研究新成果、实践领域新进展纳入课程内容之中,是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生的知识、能力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需要。但据王俊等对武汉7所“211工程”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教学现状的调查,仅13.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上注意介绍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4]。另据耿有权等对全国14所重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展开的问卷调查,仅37.8%的学生认为所在专业能提供最前沿的知识教育,高达23.5%的学生持否定态度[5]。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知识更新率低,不利于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极大地制约了研究生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

2.应用性不够。 课程不只是为传递或学习知识而组织知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某种或某些能力的养成提供背景化的知识支持。虽然应用型人才也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但其学习理论知识旨在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可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这就决定了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但据张东海等对全国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2009年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有46.7%的研究生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目前的课程内容太偏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太少[6]。王俊等的调查也显示,仅有8.7%的研究生非常同意课程内容联系实际,26.8%的研究生比较同意,还有29.1%的研究生“不怎么同意”和“非常不同意”[4]。以上数据表明,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内容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不利于培养研究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实践性课程落实不力

培养研究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知识应用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为媒介,在实践中训练和积累,这就决定了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重视实践教学。但据周文辉等对全国50所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仅有25.5%的专业学位硕士生进入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7]。另据马永红等对全国9所重点高校的问卷调查,专业学位硕士生对专业实践的满意率仅为56.2%,特别是对实践基地的配套条件、实习补助或津贴等方面表示了较为强烈的不满意[8]。以上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培养单位建立了诸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科技小院之类的实践教学基地,但专业学位硕士生进入实践基地的情况还很不理想,实践基地还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 改进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培养单位应坚持正确的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目标是具体化了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把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体系目标却是一项复杂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各培养单位应在遵循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领域的性质、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因素,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程体系目标,并逐级细化和分解为某类课程目标及某门课程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每一项要求都有与之相应的课程和环节。而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中一些无法分解的要求,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要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程之中。

(二) 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

就理论性课程而言,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结构应该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之间比例协调、相互衔接,且各类课程中可供选学的课程涵盖范围广,这样在满足研究生基本知识、能力培养要求的同时,又能使研究生有较大的自主选课权,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此,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应将性质或功能相近的课程设置成“课程组”模块,再按照一定规则要求组合成一个课程系统。具体可采用“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专业必修类课程模块+专业选修类课程模块”的结构。

1.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 此模块为“政治+外语”,应采取“一课多品”的方法,扩大研究生的选择范围。同时,应优化课程内容,既减少课时和学分又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注重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突出培养研究生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和思想方法。外语课应体现专业领域的特色,与职业需求相结合,以培养研究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外语听说、阅读和写作等基本应用能力。

2.专业必修类课程模块。 此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为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补修课,应采用“菜单选择”的方法,使研究生在课程模块中有多种选择,能自主决定学习的课程;应凸显专业领域特色,使研究生扎实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受到相关方法训练。

3.专业选修类课程模块。 此模块应多开设专业选修课,特别是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丰富课程资源,扩大选课范围,既满足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又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提高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要统筹安排和精心选择课程,并实行课程的动态化管理,及时淘汰陈旧课程,增设新颖课程,从而构建起有限课时条件下的结构合理、动态灵活的课程体系。

(三) 精心选取课程内容

知识是课程的载体,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引入课程,课程内容应选择最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就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而言,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在保持一定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体现出先进性、综合性、应用性,做到学术性与职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一是注重基础性。课程内容必须力求精选本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使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二是突出先进性。课程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动态更新,及时 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及实践应用情况,增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三是强调综合性。课程内容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有效整合相关学科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综合化,帮助研究生开拓视野,形成创新性思维能力,增强职业适应力。四是体现应用性。课程内容应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应用,提高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问题的相关性,着力培养研究生运用理论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认真落实实践教学

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实践教学是一种以研究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以获得实践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突出实践教学,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一线实践,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对实习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训练质量。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各培养单位应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之于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障,积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努力建成一批稳定的、符合专业培养方向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使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够深入行业领域实际部门进行专业实践。同时,要聘请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做好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培养研究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波. 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 教育研究. 2011 (8) :59–63.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 1号.
[3] 秦永杰.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52.
[4] 王俊, 刘若泳.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7) :18–22.
[5] 耿有权, 彭维娜, 彭志越, 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 (1) :103–108.
[6] 张东海, 陈曦. 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 :83–90.
[7] 周文辉, 王战军, 刘俊起, 等. 2015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0) :14–19.
[8] 马永红, 张乐, 李开宇, 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 高教探索. 2015 (12) :89–98.
A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LIU Guoyu     
Divis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education determine that the design of it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professional demand,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s its main focu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tits core. 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in China, such as unclearly-defined aims, unsuitable structure, improper content, and inadequate practicum.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correcting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student     curriculum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