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世俗、庸俗、媚俗与低俗的社会风气不时浮现,“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至“去意识形态化”“社会主义终结论”的论调不时泛起,研究生的思想观念与政治意识呈现不同程度的困惑、焦虑乃至迷茫。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值与实际值存在着一定的落差,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相信度、践行度不容乐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也正在进行。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灵魂,是教学行为的内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是教学改革系统考量与顶层设计的重要因素。慕课的兴起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借鉴。“借鉴‘慕课’的理念,探索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提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1]
一、 慕课热潮的时代语境在知识爆炸、信息剧增的大数据时代,慕课(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应运而生。它既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网络教育的时代产物。慕课于2008年首次在美国提出,2011年秋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形成热潮,2013年风行中国。随着udacity(在线大学)、Coursera(课程时代)与edX(在线教育平台)等三大慕课平台崛起,中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日本等均于2013年组建或加盟慕课平台。慕课不仅被认为提供了“无边界的高等教育”,而且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和“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慕课热潮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直接冲击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倒逼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慕课’的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从教育资源的生产方式到教育资源的供应组织,从教育资源的消费模式到教育权利的分配,都将推动高等教育体制和治理模式的变革。”[2]“MOOCs的潜力仍在发酵进程之中,其对高等教育市场、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普通高等学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学校、学分、学籍管理,甚至对未来各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已产生并必将继续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可小视。”[3]
至今,慕课已分为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和建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两种。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乔治·西蒙斯(George)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s)首先提出的,被认为是“数字时代学习理论的里程碑”。它起源于联想主义的知识哲学,建基于复杂性理论与自组织理论,扎根于人工智能的联结主义理论,衍生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网络连接”,强调“分布式学习”和“关系中学”,善长非结构化知识的传播。cMOOC的学习过程是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的有机协同,是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与内隐学习的有机融合,是学习者与教学者的自组织的动态过程。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有两个前提假设:第一,学习者是受过教育的,有能力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第二,学习者能对信息的意义与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进行进一步的分享。因此,联通主义学习行为不适合于所有学习者,更适合于高等教育。cMOOCs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互动模式。这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教师主讲模式有很大不同,很值得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吸收与借鉴。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 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首先,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的改革。《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 号)与《教育部关于做好 2009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09〕2号)均强调,应改变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结构,改变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等。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改革也被写入国家战略。《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 号)突出强调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所谓“立德”主要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生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品质。所谓“树人”主要是指:在立德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证。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其次,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和《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 号)等均强调:大力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与培养机制、管理、评价与监督机制以及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与导师责权机制等,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与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根本转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指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机制改革,如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件于1963年发布,于1987年形成体系,于1998年初次改革,于2010年再次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9]17号)强调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10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开始在国内部分重点高校试点,2012年,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推行。目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和《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二选一),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必修)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选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指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因此,这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的导向性,“步步高”的层次性,“批判的武器”的实效性。《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 号)》和《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均强调了课程建设,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困境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以考试为标准”的教学理念仍然流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是其主角,枯燥、抽象的理论是其内容,单调、乏味的讲解是其途径,封闭、固定的教室是其环境,形成了教师“上课”“讲课”,学生“听课”“背课”的二元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似乎成了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传授者,成了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权威者;学生似乎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了考试的“机器人”。但是,面对丰富、多元、开放的世界,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移动化的信息时代,这些常见教学理念的困境日益凸显。首先是理论化知识与具体问题解决的困境。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纯理论化的基础知识讲解难以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问题相对接。另一方面,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重要起点,而理论化的知识难以唤起学生主动学习、自愿接受的心态与动机。其次是抽象化知识与“接地气”的困境。教学过程中,抽象化的、逻辑化的知识梳理通常与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有一定的距离,使“批判的武器”难以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最后需要面对的还有相对封闭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与开放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环境的困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经验阅历成为主要的教学资源,确定的、固定的教室成为主要的教学环境;但是,学生面对的是移动化的网络世界,是可以自由观看、体验与互动的无限链接和大量平台。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研究生不仅有了很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而且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刺激,使其难以对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并“真信、真懂、真用”,更难以“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进行改革创新,不仅难以适应数据化、信息化、移动化的时代语境,也难以推进、实施、贯彻与落实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实现培养“德先才备”与“拔尖创新”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三、 慕课语境中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创新慕课冲击着、倒逼着高等教育。“‘慕课’将改变知识传播的原有方式,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全流程的再造,甚至是对国家教育主权的挑战。”[4]在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慕课热潮的时代语境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困境下,吸收和借鉴基于联通主义学习观的cMOOC的优势,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当树立“问题细化+体系化”“可视化+深度化”“开放化+对话化”等新的教学理念。
(一) “问题细化+体系化”教学理念cMOOC是依据联通主义学习原则,把课程内容细化、分割为有一定联系的小问题,以小问题为单位构建“微课程”。换言之,学习者以“微学习”的方式进行“碎片化”知识的学习。碎片化的知识以零散的、无序的和互不关联的状态分布。当碎片化知识发生意义关联时,学习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自发调整关联,并反馈到网络中,由此形成了碎片化知识之间的网状非线性连结。学习不仅是个人的知识内化活动,更是网络化、工具化、组织化的社会性活动。“我们的知识是一个网络模型。”[6]因此,知识不是静态层次化的,而是动态网络化的。知识的碎片化、网络式分布是联通主义知识观、cMOOC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借鉴慕课“问题细化”的理念。另一方面,对于研究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不能仅仅以碎片化、网络式的分布存在,还需要厘清知识点的层次性,实现体系化的认知。例如: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三者是“步步高”“节节深”的产物,是从理论概述到理论的深化及其中国视野,再到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及其世界视野,是体系化的知识理论及其应用。
这样,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细化+体系化”理念不仅可以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还可以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层次性、体系化和实效性的教学需求。《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中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明确提出增强“课程的层次性”和“课程的实效性”。
(二) “可视化+深度化”教学理念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者不再只是把知识复制(“内化”)到头脑中,而且要学会与外界知识建立连接形成网络,进而在网络群体的协同行为中,对知识进行共享、协作与聚合。由此,西蒙斯提出,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在建基于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的慕课中,知识以可视化的形式存在。所谓“知识可视化”,是指运用图片、视频等视觉化的形式表征、建构和传达知识。这种方式既可作为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也可作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刺激材料;既可用于传递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可用于传递思维、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知识”,还可帮助人们重构、回忆和运用这些知识。实质上,知识可视化只是一种“知识表征”,是一种表达知识的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既可生动、形象地传达事实性知识,也可清晰、连续地传达程序性知识,还可直观、显性地传达思维过程与框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的可视化方式可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吸引力与实效性,可以建立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与思维地图等,展现体系化知识的逻辑关系及其思维轨迹;但是,不能停留在表层的知识关系,而应加以“深度化”的提升。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知识传授只是研究生教学的基础,还需要有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以及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树立“可视化+深度化”的理念。
(三) “开放化+对话化”教学理念在慕课学习中,学习者通过邮件、论坛、聊天室、Wikipedia、百度百科等多种社交网络方式进行持续不断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大量的学习者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与喜好在不同的主题与知识之间交互作用,其学习过程不仅是独立个体的个人化认知,是群体内部的集中式认知,更是群体之间交互作用的
分布式认知。“MOOC 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个性化更鲜明。”[7] 2010年11月,美国发布了名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指出21世纪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让所有学习者在校内外参与的开放式的学习。慕课的“开放式”教学理念可以吸收和借鉴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相关网络资源,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弥补封闭式教学的不足,缓解常见教学理念的困境;但是,开放化也会导致多种观念、文化、思潮与价值观的出现,这是需要重视和批判的。因此,“开放式”的教学理念需要辅以“对话式”的教学理念。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不是“闲聊”,不是“辩论”,不是“商量”,而是“交谈”,是在交流、互动中展现思维轨迹、探寻真理。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性关系,在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中共享理论知识、个人经验、社会信息、情感与智慧等。“对话主张破除潜隐于我们思维假定背后的种种束缚。它不单单要对思维假定本身进行探索,更要对形成这些假定的思维过程予以深入的探究。……对话的目的就在于对思维的全部过程进行探索,进而改变人类在集体中的思维进程和方式。”[10]这样,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放式+对话式”教学理念的运用和实施,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抽象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他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协同学习能力,更可以在交流、互动中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必然性与优越性。
作为一提出迅即形成席卷全球浪潮的cMOOC,是一种适合于数字化时代基于网络分布式认知方式的新型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应该面对它、正视它、认识它,积极借鉴其优势,而回避其劣势。在慕课热潮的时代语境下,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树立“问题细化+体系化”“视觉化+深度化”“开放化+对话化”等教学理念,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导向性、层次性与实效性,提高教学过程中研究生的兴趣度、参与度与接受度,树立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信念,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1] | 李梁. "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 2014 (1) :65–69. |
[2] | 江波, 王奕俊. "慕课"透视及应对[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 (7) :18–22. |
[3] | 王一兵. MOOCs的灵魂、启示与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 :57–60. |
[4] | 李志民. "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 (7) :30–33. |
[5] | 刘菊, 王运武.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 (2) :19–26. |
[6] | George Siemens. Knowing Knowledge[M]. Lulu.com, 2006 : 119 . |
[7] | 瞿振元. 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2) :1–4. |
[8] | 朱庆峰. 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 (23) :73–77. |
[9] | 胡卫红. 领会中央精神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和质量——"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指委2014年工作会议暨教学研讨会"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6) :134–136. |
[10] | (英)戴维·伯姆. 论对话[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