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辽宁教育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辽宁 沈阳 110034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已经进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常态阶段。智力资本在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展现无限商机,急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胆识的创业者。而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已成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一、 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态势研判 (一) 新常态为研究生创业教育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竞相推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竞争力计划,不约而同地选择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健康、智慧地球、创意产业等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实施具有更强针对性、时效性和专业性的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更加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就业结构、驱动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而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浪潮的强势涌现,各级政府通过建立创业平台、健全创业政策、设立创业资金、完善创业体系等途径,不断改善和优化创业环境。“众创时代”的主体已经从“小众”演变为“大众”,逐步形成了以“90后创业者”“创业系”“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群体。北京师范大学动力市场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高学历、高技能、高起点已经成为新生代创业者的主要特征。而研究生创业正呈现出强烈的上升趋势。例如,在2014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743位企业参赛选手中,拥有专科学历以上的占95.82%。其中,专科学历占16.55%,本科学历占41.72%,研究生学历占比26.11%,博士(含博士后)为11.44%。目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在孵化的企业8万多家,就业人数170多万人,全国活跃的创投机构1000多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注册企业新增1200多万家,其中首次参与投资创业的自然人高达291万人,这为研究生投身创业潮流提供了难得机遇。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正在成为“新常态”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历史性转变,以及建设创新体系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新支点。
(二) 严峻就业形势激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强烈意愿近十年来,高校研究生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增长速度加快,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63.1万人,其中博士生7.1万人、硕士生56万人,[1]较2003年增加37.1万人,增幅约142.7%。高校研究生规模急速扩张带来的负面冲击,是研究生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尴尬现象,从2009年到2011年,全国高校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然而,全国各省市的高校研究生2014年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浙江省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为70.24%,本科生就业率为79.22%。专科生就业率为93.19%;广东省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为90.54%,本科生就业率为93.52%,专科生就业率为96.06%;重庆市高校研究生就业率82.11%,本科生就业率为87.08%,专科生就业率为91.61%;河南省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为72.76%,本科生就业率为79.92%,专科生就业率为81.08%;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为60.24%,本科生就业率为65.15%,专科生就业率为93.45%。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的价值诉求与调节功能愈加突显,研究生创业教育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固定岗位的就业压力,调和研究生就业的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为研究生提供了自主性、多样化、灵活性的就业新选择,形成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研究生创业,以研究生创业带动社会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供给与合理分配的另辟蹊径。
(三)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研究生创业教育注入强力驱动2013年,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研究生就业创业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实现研究生的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系统的创业教育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高校积极探索建立了以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逐步完善了国际合作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以及多学科融合、跨专业交叉培养等多样化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地锻造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研究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二、 研究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 基本内涵阐释创业是人才、技术、资金等不同市场要素深度联合,并按市场机制运行,受市场规律制约的生态系统。而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2]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混合体。从普适性角度分析,不同学历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以及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的丰富社会知识、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敢为天下先的胆略等开拓性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3-4]从特殊性角度审视,首先,身心发展和认知活动的成熟度区分。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全面,专业知识更系统,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合逻辑,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研究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水平、道德情感等身心素质发展也逐渐成熟。因此,研究生群体对于创业知识的理解、迁移、转化和运用更有效率,并对创业认知较为理性、创业意愿非常谨慎、创业动机比较明确、创业障碍认识清晰、对创业教育需求较为强烈。[5]其次,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创业教育目标辨别。本科生创业教育的机遇是网络营销产业的兴起,动力在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技术技能特长驱动,绝大部分的本科生创业者都选择进入餐饮、服饰等传统行业以及网店经营、APP应用以及社区o2o等互联网行业,而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驱动系统应瞄准现实需求,即更加注重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满足行业企业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最后,简单和复杂的创业教育系统建构。本科生创业教育系统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由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所组成的简单线性就业教育系统。而研究生创业教育则是彰显全民创业教育、终身创业教育和全球创业教育的多元创业教育观,[6]并整合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复杂教育系统,[7]终极目标是运用创业知识认知生活、追寻理想、创造价值并改变世界。
(二) 逻辑体系解析研究生创业教育是既区别于专业教育又融合专业教育的系统工程,主要特点为: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定位区分度在于增强人才培养力,社会认同度在于增添社会服务力,知识转化度在于增加科研贡献力,特色价值度在于增进文化软实力。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逻辑体系链由“全面教育—如何创业”“合理决策—是否创业”和“积极行动—尝试创业”三个子系统组成。首先,“全面教育—如何创业”子系统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通过高校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实践锻炼、举行模拟演练等途径,使研究生熟悉创业流程、知晓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形成创业知识和内化创业技能,夯实如何创业的可行性。其次,“合理决策—是否创业”子系统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通过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预测市场与客户需求、衡量自身实力和基本业务素质等环节,判断是否创业的可能性。最后,“积极行动—尝试创业”子系统是创业教育的归宿。通过组建创业团队、规划创业战略、募集创业基金、建立创业企业、研发创业产品、打造创业品牌等一站式的创业实践,最终使学生的创业理想成为现实,将创意产品和创新技术变成经济价值,践行尝试创业的可靠性。
三、 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建构目前,研究生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主要问题归结为:高校追求卓越学术教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倾向仍较严重,研究生创业绩效并未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评估的基本标准之一;研究生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尚不明确,创业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尤其是创业意愿较高,但缺乏资金支撑、社会资源、营销渠道和管理经验;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不足,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创业人才的协同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此外,研究生创业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更为灵活的“创业特区”需要探索建立。因此,应从建立自主创新创业示范区,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打造多样服务平台及丰富协同创新路径四方面,建构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
(一) 开辟特区,筹建各具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创业示范区第一,地方政府应充分借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功经验、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以高校聚集城市为中心,着力建设区域自主创新创业示范区,重点打造“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城+大学科技园”的“区城园”联动管理模式,力求形成传统性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促进研究生创业教育与高校科研攻关、行业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面融合。第二,实行滚动开发模式,区域自主创新创业示范区的近郊区县,应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定位吸聚高校研究生创业资源,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研究生创业项目就地转化。第三,探索促进高校研究生创业保障政策的先行先试,地方政府应从研究生创业准备、创业初期、创业后期三个阶段入手,[8]加紧制定省级自主创业创新示范区的税收减免、融资信贷、土地出让、人才引进、风险规避等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尤其设立地方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和种子资金,对高校研究生重大科技创业项目的研发、试验、推广、生产等各个环节给予资助,并根据科技创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相应的政府补贴。第四,强调科学发展的研究生创业文化和环保模式,注重创业教育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运用不同的企业标准、安全标准、生态标准,进行创业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良性互动。
(二)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改革第一,创新研究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健全研究生创业指导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研究生创业教育机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办学、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研究生创业教育专业体系,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实验、实习、实训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据“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举办各类研究生创业大赛。第二,完善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显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完善研究生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开展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指导和教育培训。根据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形势及特定创业领域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制订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深化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建设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课程、案例教学课程、实践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等系列研究生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做到专业知识与职业资格的统一;通过探索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式、模拟式、与行业企业互动式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强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对接,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经理人担任创业导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统一。同时,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增加符合区域实情的实践性案例和不同行业的创业方案。[9]第三,开展高校研究生创业成果处置和收益权管理、人事权管理改革。制定高校研究生创业支持细则,鼓励研究生积极从事发明创造,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大幅提高创业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用于科研团队奖励的比例。完善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学业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的创业教学管理制度,试行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和鼓励研究生在一定时限内离校创业,保留其身份和学籍,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与创业绩效相关联的学业考核评价办法。
(三) 打造载体,构建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多样服务平台第一,整合政府、社会、高校多方创业资源,厘定创业扶持计划,建立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0]选择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一批专业化的省级创业基地和创业成果转移示范中心,逐步构建集创业项目启动、创意孵化、科技研发和产品检验检测等为一体的研究生创业服务综合平台。第二,培育壮大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的机构从业人员,多渠道促进高校研究生创业成果转移转化。第三,选择有实力、影响大的全国性技术交易(转移)机构作为支撑,建设研究生创业成果网上交易(转移)平台,定期和不定期发布各类企业技术需求,开展高校研究生创业成果交易和科技金融对接活动,并逐渐打造成区域性的创业特色品牌。第四,深度实施高校研究生创业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研究生创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重点建立科技发明披露、商业价值评估、专利设计申报、专利市场营销相结合的创业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建立研究生创业知识产权法院和仲裁机构,搭建一站式、全天候的研究生创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益性网络平台,促使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都能在政府指定网站进行信息发布、竞价交易。
(四) 深度合作,丰富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行动路径第一,建立产学研联合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战略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成立由高校研究生院、创业企业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战略咨询委员会,围绕区域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大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需求进行思考和谋划,定期就国际研究生创业教育发展态势及区域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学科专业布局、协同育人机制和绩效动态评估等问题进行研讨,形成研究生创业教育战略建议或解决方案。第二,建立持续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战略研究和评估机制。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战略研究,建立区域研究生创业教育战略监测、预警和评估系统,持续追踪研究生创业教育战略重点任务及其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生创业教育战略的绩效及其影响,针对性地提出战略调整和变革建议。第三,构建研究生创业教育实践载体。推动高校成立研究生创业教育联盟,制定联盟章程,明确联盟性质、目标、任务和责任,重点探索建立联盟高校之间的创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机制以及产教融合办学机制。第四,打造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平台。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重点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政府政策保障体系、社会督导、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重大专题研究,系统研究欧美国家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案例库、数据库和资料库建设。依托企业专业研究机构,遴选具有宏观视野、前瞻眼光和丰富想象力的企业优秀项目主管,赋予其对研究生创业项目的遴选与决策的自主权,征集、遴选、组织和实施高风险但高价值和高收益的研究生创业项目。第五,创新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范式。运用大数据科学,突破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三种经典科研范式的局限,将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工程领域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课程、实践等研究生创业教育各领域海量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深度分析和可视化展现,并从数据中发现新知识、新突破和新规律。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经济学、超级计算、环境科学等研究产生的海量数据,部署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大数据研究计划和平台筹建,进而引起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与科研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并使知识创造和创业应用更加紧密结合。
[1] | 刘婧.2015年招收63万研究生较2014年招生规模增4%[N].北京考试报.2014-06-13. |
[2] | 黄兆信, 朱雪波, 王志强. 欧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与变革趋势[J]. 全球教育展望. 2015 (2) :82. |
[3] | 罗志敏, 夏人青. 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 :29. |
[4] | 牛长松, 菅峰. 创业教育的兴起、内涵及其特征[J]. 高等农业教育. 2007 (1) :25. |
[5] | 谢红梅, 龚惠香, 彭列平, 等. 研究生创业倾向与创业需求分析——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4) :48–52. |
[6] | 徐小洲, 张敏. 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 教育研究. 2012 (5) :65. |
[7] | 刘红斌, 杨志群, 陈丽冰. 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高教探索. 2014 (3) :120. |
[8] | 樊鹏, 李忠云, 胡瑞.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现状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 (6) :74. |
[9] | 方伟.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 (7) :39. |
[10] | 刘桂荣, 施琪, 陈森, 等. 辽宁省高校创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 (7) :124. |
2.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Liao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