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重要趋势的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1-4]。政策制定者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产生了很大兴趣,这是因为当今经济发展受日益增长的知识、人才和学生的跨国流动所影响[5-7]。
虽然全球化发生在全世界研究生教育及研究能力分布不均的背景之下,但几乎所有的研究生教育机构作为受全球化影响的一部分,已经意识到要对他们国家之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应对。这种应对对于建立面向未来的更加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一、 全球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全球化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体系、政策和制度,同时全球化也在拓宽、深化和加快全球范围的相互关联[8]。研究生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并有助于研究基地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而正是这些决定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经济的竞争力[9]。实际上,虽然高校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全球化的对象,但同时高校对全球化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0]。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往往被视为对全球化的一个可能的反应,即为了使高校更有效地应对社会、文化、经济及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一种方法[11]。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在过去十年中日趋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报名参加在本国的外国教育机构的相关活动,或使用互联网来参加其他国家大学的课程[12]。
全球的国际学生流动已经从1975年的60万上升到2007年的超过300万,在这个巨大的国际化教育市场中,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接收了全球所有外国留学生的48%[9]。在美国,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
其中55%来自亚洲[13]。在英国,研究生中海外留学生比例为36%左右,其中欧盟留学生占海外留学生的比例约为2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研究生的海外留学生比例是英国高校中最高的学校之一,其海外留学生比例为80%多,其中欧盟留学生占海外留学生的比例约为36%。从趋势看,近年来英国研究生中海外留学生比例在逐渐攀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生中海外留学生的比例也有相同的趋势,且其中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在逐年递增(如表 1和表 2所示)。
国际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在近年来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14]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中具有某些一致性,但也存在各自不同的认识。
表 3中列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及分类,这是根据Knight建立的四个通用的观点:行为,能力,精神和过程进行的分类[15]。
总之,根据表 3我们发现,高等教育的研究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以往研究把重点放在各个不同的视角来衡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其中每一个视角都突出了高等教育不同的战略方面。基于以往的研究基础,本文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基于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教育信息和资源,建立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培养具有国际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涵盖了人员要素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二)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形式、效果评估及动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呈现多种形式,包括在教学项目、科研项目和课外活动上建立有利于研究生的国际合作、招收国际学生等。表 4提供了高校层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形式及其效果评估的清单。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包括充分利用全球的专业知识,获得高素质的学生,提供给本国学生到国外研究的机会,并建立起国际声誉等。国际合作使得各高校需在全球范围内应对高等教育问题,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体验,这种体验为自己在未来的全球性工作中打好基础。
欧盟当局积极开展学术国际化已超过二十年时间,而这已作为欧盟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一部分。首先,欧盟极力推动和资助耗资巨大的一些项目,如ERASMUS计划,该计划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合作性的学生交流项目,支持高质量的欧洲研究生课程,提供优厚的奖学金资助大量欧盟学生在境外国家的学习[16]。另外一个著名的项目是Bologna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学分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
(二) 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根据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2012年的统计,截至2011年,18%的美国受访高等教育机构为国外合作伙伴提供国际双学位课程,13%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联合学位课程,另外16%正在开发此类项目以及合作非学历课程的进程中。
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较早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致力于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早在1974年在校董会就得以通过,并分别于1994年和2008年得以修订。这一政策重申了校董会(董事会)在整个大学社区促进国际化的承诺。它确立了以参与国际化教育和现代大学治理为己任,以为学生提供国际机会为目标。明尼苏达大学和法国的巴黎综合理工大学以及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进行合作,提供相应双学位课程,并合作指导研究生,学生将在两个高校从事研究,毕业将获得两个学校的学位。这样的合作可以加强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并吸引希望有国际经历的学生加入该项目。
(三) 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国家接待相当数量的国际学生。发展中国家寻求吸引外国学生去他们的大学学习,提高学生素质和丰富文化构成,提高学校声望,同时也可获得收入。如印度和菲律宾,接待了相当数量的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印度招收了超过8000名来自国外的学生,其中95%来自发展中国家[17]。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正在制定政策以吸引学生留学和加大对其教育合作项目的宣传。
四、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大学令人振奋的新领域,中国的大学已经意识到在迅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但是中国在大学国际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一) 人员要素的国际化--来华留学意愿不高学生结构国际化是一所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为本校学生创造到国外学术交流、学习、实习的各种机会;另一方面招收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数量扩大不仅为学校发展带来部分经费,而且会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汇集地。
2014年,美国接受外国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近90万人,约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近 20%,而中国接受外国学历教育留学生为16.4万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4.8万。①(①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18/c_1114684155.htm.)来中国留学的来源地主要为亚洲国家。一个曾在荷兰大学对荷兰和德国学生的简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3%的学生赞成考虑将东亚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而大部分学生则拒绝把东亚作为研究的留学首选目的国[18]。不愿以东亚国家为留学首选地最常见的原因是语言不通、对于东亚国家学习及生活成本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陌生的高等教育系统。
(二) 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意识不足研究生教育理念国际化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树立全球化的教育观念。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认为,教育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21 世纪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没有国际化的观念则难以胜任。从被教育者层面来说,建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以及对多元化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从全球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提高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从施教者层面来说,建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则要求教师了解和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融入国际研究生教育主流中,在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参与中求发展,提高竞争力。例如,当今大多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已经变得太大、太复杂,而不能使用单一的学科来解决问题,但是有效的国际合作却是我们了解其他学科的关键,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是我们需要利用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来思考和解决的。
(三) 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国际化--如何在国内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第三个挑战是我们如何在国内使研究生教育活动国际化,大学的校长总是有使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和动力,但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日常管理有时却无法及时跟上全球化变化的步伐。那么怎样才能将国际化融入到教学和学习的日常管理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最重要课题。
传统上,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和其他国家建立国际合作研究,交换学生和教师。例如,欧洲的很多大学建立了相似专业或主题的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能力资助学生去海外学习,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国外学习。虽然给研究生提供在国外学习的机会非常重要,但依然有效的是在国内完成研究生学习。今天的校园是一个地球村,在这个地球村里可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国内学生与国际学生培养合作。
目前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的国际流动性上,主要研究国际化研究生如何适应东道国的单向过程,很少有研究涉及国际学生的实际经验及在调整适应东道国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东道国的学生和教师如何调整适应并向国际学生学习,因此这种双向过程的研究亟待加强。此外,在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日常管理上无法及时跟上全球化变化的步伐,怎样才能将国际化融入到教学和学习的日常管理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最重要课题。
五、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历了现代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经济国际化的战略,那么我们如何在经济国际化的同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进行研究和探讨,使教育国际化对经济国际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呢?
(一) 促进留学生来华学习国外实践经验表明提供奖学金以及更多提供和短期交流机会相关的信息将会显著提高学生选择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可能性,增加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其次,教学语言的选择在去哪个国家学习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来自西方国家的学生大多喜欢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增加英语授课课程也是吸引留学生的一个有效方法。最后,有很多其他因素促成了外国学生的选择,如机构的学术声誉等[9]。一所拥有世界名师的大学可以吸引慕名而来的各国学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才,且造就大学的声誉,使其经久不衰。正所谓名师培养英才,英才造就了一流大学,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知名。因此,实现学生国际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二) 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意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意识需要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方方面面体现出国际化的意识,这些方面作为最能代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理应先行。[19]如在教学内容上,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应注重专业知识向纵宽和深度两个方向同时拓展。这就要求不仅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要注意专业知识领域的进一步深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当前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两者有效结合,齐头并进才能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储备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培养独到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此外,为国际化创造有利的校园氛围非常重要,多元的文化氛围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国际化的理念才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使他们能学习到最新的思想和技术,以增加研究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三) 充分利用已有国际学生的资源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依然是以研究生在国内学习为主。虽然,研究生能够有机会经历海外学习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是更具可操作性的并且依然有效的是在国内学习。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让研究生走出国门,还要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国或本校已有国际学生的资源,设立国际学习社区,进行更多的教学及科研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好已有国际学生资源的有效方法是使国际学生完全融入校内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整合好这一资源将会使国内的学生失去很多机会,如在国内校园学习其他文化的机会。
此外,研究生导师或管理人员可以开设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课程,探索国际和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异同,让学生一起参与探索研究生教育的过程——教学方法、基本步骤、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学术研究中写作和发表的过程,甚至是他们可能面临的事业和家庭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形成跨文化学习社区。
通过自我学习、不断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可以成为大学或研究机构不可或缺的资源,这些都有助于大学或研究机构了解研究生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的复杂性。因此,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某些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研究:研究招收多元化研究生的有效方法;大学或研究机构如何国际化的案例研究;研究减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摩擦;促进智力资本在全球更加公平分配的策略研究。最后,重要的是要了解国内学生从他们的国际同行能够学到什么,国际学生对大学或研究机构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为国际学生调整实践指导方案及教学方案等。
[1] | Stearns, Peter. Educating global citize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M].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8 . |
[2] | Spring, Jo el. 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M].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9 . |
[3] | Wildavsky, B en. The Great Brain Race:How Global University are Reshaping the World[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 |
[4] | AACSB. The globalization of management education[R].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Bingley:United Kingdom, 2010. |
[5] | OEC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rade of Higher Educat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R].Paris:OECD, 2004. |
[6] | ACE. Sizing up the competition: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postsecondary student enroll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R].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www.acenet.edu), 2009. |
[7] | NAFSA.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2008-2009 academicyear:A statistical analysis[R], 2010. |
[8] | Held David, Mcgrew Anthony, Goldblat David and Perraton Jonathan. 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99 . |
[9] | OECD. Education at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9[R].Paris:OECD, 2009. |
[10] | Scott, Peter. Massifi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A]. In:Scott, P. (ed.). 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8:108-129. |
[11] | Kalvermark, Torsten and Van der Wende, Marijk (eds.). National Polic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 Europe[A]. Stockholm: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1997. |
[12] | BlancaL. Delgado-Márquez.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Its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Institution Rankings[J], 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2011,8(2). |
[13] | Altbach, Philip. The Dilemmas of Ranking[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6 (42) :2–4 . |
[14] | De Wit, Hans.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ustralia, Canada,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 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AIE), 1995. |
[15] | Knight, Jan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A]. In:Knight,J.; De Wit. H. (e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Countries. 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AIE), 1997:5-19. |
[16] | Huisman, J., & van der Wende, M. C. (eds.). O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I.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A], Europe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CA papers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onn, Germany:Lemmens, 2005. |
[17] | Bhalla, Veen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Indian universities[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5 (41) :8–9 . |
[18] | Mergner, Julia.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in South Korean higher education-An explanatory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efforts of four Korea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lenses of resource dependency and normative match[D]. Essay (Master), 2011. |
[19] | 程永波, 巴素英.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3) :3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