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两类误区:部分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趋同;部分培养单位却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绝对割裂。前一类误区已经为教育部门和学术界普遍认识到,而后一类误区却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被认为是走出前一类误区的重大胜利果实。本文试图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发的角度探讨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异同,以期能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一、创新能力开发: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同追求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当有所区别。这已在学术界和教育部门达成一致共识。此处要追问的是,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作为同一个层次的教育是否是截然分开和对立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有其必然联系和共同追求。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角度还是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看,创新能力开发都是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同追求。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造性融合和集成以增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它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指标。这个共同追求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内外部规律遵循之中。
第一,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看,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必然是创新能力开发。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要把“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如此看来,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自主创新的核心部件应当是创新能力。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抑或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组织,创新能力最终都依赖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告诉我们,高等教育要同社会需求相适应。面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必然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都需要做出优化调整。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就是依靠创新驱动,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当前,研究生教育要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也即是说,必须以创新能力开发作为核心要件来培养研究生。
第二,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看,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件是创新能力开发。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观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什么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1]。学位授予的基本学术条件可以看成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学术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硕士学位授予的学术条件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术条件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我国当前研究培养生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创新能力开发的重要手段。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自不必赘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不应过多偏重理论知识,但其并不排斥理论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在强调创新驱动的发展主题中,没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算不上是高层次人才。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培养只能依葫芦画瓢的技术工作者,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将很难取得进展。
无论是从国家、社会的需求看还是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看,创新能力开发不仅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工作,同样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工作。因此,无论是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都不能排斥理论知识,都应该站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二、创新能力类型: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异同
既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都是创新能力开发,而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又不能够按照同一目标进行培养,那么,两类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在哪里?答案在于两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重点开发的创新能力类型不同。创新能力开发的侧重类型有所区别必然导致其培养模式差异。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分类
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发需要以一种综合、有机的方式进行。因为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具有强创新能力的人,其能力构成通常都是多种创新类型创新能力的独特的、深层次的、有机的综合。按照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的工作需要可以将创新能力划分为基础性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创新能力两类。所谓基础性创新能力指的是无论何种类型的研究生都必须要具备的创新能力,它是进行所有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能力。所谓适应性创新能力则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并非缺一不可的能力,只要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特别突出则可,它是创新活实践动对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基础性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适应性创新能力包括批判能力、知识构建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两类创新能力当中,基础性创新能力是适应性创新能力的基石。 (二)创新能力与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异同
基础性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是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同一与区分的重要因由和衡量尺度。
第一,基础性创新能力开发是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一区。 无论是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都需要注重开发基础性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是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三种基础性创新能力缺一则不可能
成为创新性人才。
学习能力是获取、转化知识并根据所获知识修改行为的一种创新能力。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学习活动,是一种将学习活动嵌入到工作的过程。在学习能力的开发方面,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之间没有本质上区别。无论是以培养从事理论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学术学位研究生还是侧重应用技术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在将来的工作过程中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都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获取、解码、积累、重组及应用。而这整个过程当中,学习能力的大小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分析能力是分解事物和现象,找出它们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并进行观察、分辨和解析的能力,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研究生才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正确全面的解析,把握它们的本质,掌握一般规律,根据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对知识进行深度掌握并对知识进行组装或推演。对于研究生而言,分析能力是其将来从事理论研究或是技术应用工作的基础性能力。
想象能力是指运用记忆中的存储的知识和技能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新事物、新技能的心理效能,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尤其是科学想象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科学想象能力是假设、推理概括、衍义的想象方式,它反映了客观真实和主观认识的一致性。[3]想象力无疑对人进行创造性活动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起重要作用,影响着乃至决定着创造力的方向和水平。[4]具有良好想象能力的人能够在学习活动和工作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甚至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比如,牛顿能够从苹果掉落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能够通过对升降机运动原理的了解进而阐述相对论。
由此看来,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作为基础性创新能力开发无内容论对于专业学位还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两类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需要进行无差别培养与开发,是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同一区域。
第二,适应性创新能力开发是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别区。 如果说基础性创新能力的开发是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同一区的话,那么适应性创新能力的开发则是两类研究生培养的分别区。毫无疑问,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实践体悟,为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两类研究生具体培养目标的区别导致其对适应性创新能力开发的类型要求的区别。具体而言,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加倾向于批判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的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开发。而正是这种差别要求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该有所区别。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偏好对批判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的开发。批判能力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指对已有知识发现和技术发明成果质疑的能力。历史上所有重大创新成果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说,应用型人才可以在权威理论的实际应用方式、方法上进行一定创新的话,那么对于学术研究人才而言,此举则没有多大实质性意义。知识构建能力同样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的重要基础,指设计、实现和优化重组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通常被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无论哪种创新都需要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构建的结果。因此,学术研究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重视知识构建能力的开发。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则偏好对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实践为导向,毕业生主要是从事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如果将创新看成是一个过程,获得理论创新成果只是完成创新的第一步。 创新成果得到实际应用才是创新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重点应在于使理论创新成果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偏重实践能力开发。组织协调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来说,要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应用就要协调各方,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进行组织协调。 三、构建研究生培养的Y模式
上述分析表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开发;基础性创新能力开发是
两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相同区域;适应性创新能力开发方面则两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有不同偏好。对照当前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培养实践中或截然分离或趋同的两种误区,我们提出构建两类研究生培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Y模式。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Y模式既要体现两类研究生培养的同一区,又要体现两类研究生培养的分离区。 (一)实现以基础性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共享
专业基础课在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嵌入基础性创新能力开发的内容作为两类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基础性创新能力是两类研究生都需要开发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使用必然要讲究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出于节约资源的目的实现专业基础课程的共用共享。 (二)增加以适应性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选修课
有学者认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讲究以学科 知识体系为框架的课程设计,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讲究模块式体系为框架的课程设计。[5]实际上,二者分别以学科知识体系和模块式体系作为课程设计框架的根本原因是对其适应性创新能力开发的偏好有所区别。学术学位研究生也并非完全不需要对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偏好的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反之亦然。因此,增加以适应性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选修课既能分别较为充分地满足两类研究生培养需要的适应性创新能力偏好,又能较好地实现两类研究生适应性创新能力的综合开发,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三)根据创新能力要求完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对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两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发的要求进行完善。除了都要体现基础性创新能力开发程度和开发要求之外,学位论文对两类研究生的适应性创新能力开发程度和要求的评价标准应当有所区别。因此,有必要对两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建立贯穿从开题到中期检查,再到预答辩、答辩的两套区别性评价标准,以保障两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发的不同要求在培养过程和结果评价中都得到实现。
[1] | 眭依凡.杰出人才培养:大学必须守持学术理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6. |
[2] | 刘国瑜,李昌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特质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2. |
[3] | 刘树轩.想象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工教育,1994(4):37. |
[4] | 刘宏森.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3. |
[5] | 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3. |
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