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Issue (1): 70-74   PDF    
角色期待与呼应:新情况下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变化
陈晓梅1,2    
1.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2.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 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导师责任制"的责任内涵不断深化和清晰,研究生培养类型分化并且培养特色逐步鲜明,研究生所处年龄阶段决定其"独立性"发展诉求强烈,规模化培养所造就的"师生科研共同体"亟待加强团队管理。研究生导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期待,在意识上认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专业导师、人生导师、团队管理者的角色责任,在心理上认同其多样化角色功能,在实践中树立坚定的角色信念,才能在行动上自然演绎导师的角色本质。
关键词: 导师责任制     角色期待     角色呼应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基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在改革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我国经历了从单一导师制转向导师小组制直至导师制与小组制相结合的过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个别指导与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1]。在社会学视域下,导师与研究生的相互关系是后天的获得性关系,双方扮演的角色随社会的发展、关系的需要而发生内涵上的变化,角色理论称之为“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具体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所表现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群体或组织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者角色本身的需要[2]。本文谨从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出发,分析新形势下导师所面临的角色期待变化。

一、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势对导师提出新的角色期待

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已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对研究生导师这一职业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内涵越来越明确

对于研究生培养,我国历来以实行“导师负责制”为主,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为辅。毋庸置疑,在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导师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指出“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在改革培养模式、 指导和激励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而《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要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可见,国家已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主体是研究生导师,并通过制度将培养职责明晰化。导师对研究生的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肩负着首要责任人的作用,不仅要从智育方面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素质、创新能力,而且要从德育方面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不仅要从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角度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要从生活领域的为人、处事角度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个人修为和优良的学习学术风气。

(二)国家要求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注重特色

自2009年,国家改革研究生培养类型从单一的学术型学位向专业型和学术型并重,突出不同的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特点更加明晰,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为此,导师对待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不同培养应该泾渭分明,尊重国家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在学制上差别化的培养安排,相应改革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而不是为了完成科研项目,将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混淆培养,甚至刻意延长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主要通过系统性的科研训练提升研究生从事前沿性、高水平科研的能力,注重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参加跨学科、跨团队合作;后者主要通过系统化的生产实践锻炼提升研究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发现、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注重专业领域的实践训练,鼓励参加产学研合作和行业执业资格认证。为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术型、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遴选条件、考核要求应有所不同或侧重,方能呼应不同学位类型的不同培养需求;导师对于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也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思路和做法,方能呼应国家、社会以及学生本身特点差异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研究生年龄集中于成年早期,学业发展和人生态度均需要关注

与以往研究生的年龄构成跨度大的特点不同,研究生教育对象大部分是随着学历坡度往上走,从而使得研究生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顺延,研究生年龄段集中。就读研究生的同学基本上进入了成年早期(18-35岁)。这个时期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3]。该时期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为成熟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向新的成人角色的过渡为标志[4]。所以,攻读研究生对于他们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发展,更是蕴含了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寄托。主要体现在:第一,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专业领域人脉关系的基础;第二,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或者巩固自身的亲密关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自身幸福的基础。第三,作为一个成人,研究生在经济、情感、学业多方面都面临主动和被动的“独立性”要求。所以,研究生学业生涯成为他们人生发展中重要的“断乳期”。导师是研究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应该重视研究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和生命诉求。

(四)“师生科研共同体”的团队培养模式亟待管理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经达到了57万人,和1999年刚放开研究生招生的9.22万人相比,已经翻了6番。但是导师的数量增长远没有和招生规模同步,为此,改革导师遴选机制和招生名额分配方式成为现实中适应招生形势的重要举措。目前的事实是招生指标向科研任务重、科研经费多、培养质量好的导师倾斜,所以,有的导师“门庭冷落”甚至逐渐失去招生资格;有的导师“门庭若市”,门下弟子“成十上百”。为此,以往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一对一”方式已经不再符合新的格局,一方面原因是导师的精力不足以精细化指导,另一方面原因是科研课题的开展要求团队合作和分工。为此,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团队管理和指导成为现实趋势。

二、新情况下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呼应和角色承担

研究生导师首要的身份是教师。作为教师,其在工作中应扮演五种角色: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教育科研人员[5]。这五种角色呼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等,对教师提出了综合要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拥有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源于我们的背景、社会联系以及社会活动[6]。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担任不同的职务或者承担不同的工作而被赋予第二层身份,研究生导师正是来源于其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学术创新活动而在教师身份上的叠加身份。身份角色来源于实践,更应该要回到实践,根据实践需要(角色期待)相应调整角色定位、角色心理和角色行为。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呼应形势的发展、组织的要求、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地看待新形势对导师的角色期待,突破单一主义思维,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发挥多样化的指导作用。

(一)研究生导师的“立命之本”: 扮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的角色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导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在四个主要层面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生导师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地引导研究生将个人的“青春梦”“人生梦”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中国梦”、“民族梦”结合起来并为之奋斗。第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打开研究生的看问题的哲学视野,培养辩证性、批判性思维,树立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第三,进行科学伦理教育。对研究生进行学科相关的科学伦理教育,引导研究生认识科学进步的目的、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重视科学发展和人类理想相辅相成的关系;规避科学破坏环境、影响人类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第四,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让研究生明确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指导学习学术规范的系统方法,培养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避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急于求成的“唯成果至上”的心态。

导师担当好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的角色,要在政策上领略国家的教育精神,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从实践层面呼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开展和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切实、深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动”做好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要求“要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发掘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廉洁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研究生导师要呼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在科研指导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方向明确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师的角色,在专业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和以研究生辅导员为主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协同”开展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要“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凸显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导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上和辅导员形成面下、面上相互呼应的关系,在思想品德教育、激励机制运作、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研究生导师的“看家本领”:扮演学术指导和技能指导的专业导师角色

研究生的学习不同于本科阶段的“菜单式”学习,而是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专业指导。为此,导师或导师组要具备较高的教育专业水平、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条件才可能满足研究生进行“自助餐式”学习的需求。可见,导师在某专业领域的学术能力、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学术条件将是决定一个导师水平的关键。导师的角色责任主要有: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科研训练中的教练,积极的提问者和评判者,督促和激励者,科学精神和态度的示范者,学业支持者[7]。导师要将最大的精力倾注于研究生的专业和学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本质是和导师共同研究[8]。所以,无论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导师最大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指导研究生在健全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养成研究思维、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实践、获得研究成果。同时,根据多样化学位培养目标的差异,导师要针对研究生进行差异化的培养安排,并使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在团队研究链条中发挥不同环节的作用,吻合国家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侧重于提升其理论储备、学术意识、研究能力、跨学科和国际化交流技能;对于专业型研究生,要侧重提升其实践经验、问题意识、提案能力、技术服务和推广技能。同时,研究生导师要带领研究生在研究中逐步融入专业领域的学术圈子或者人际关系网,为其今后在专业领域的立足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生导师的“独特魅力”:和辅导员协同扮演研究生人生导师的角色

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研究的引路人,也是全面发展的服务者和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伯乐[9]。研究生是有着一定人生阅历的成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社会化发展的需求非常强烈。研究生学业对于研究生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进入导师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去积累知识、技能和人脉关系,为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同时不可忽略研究生剥离开其“研究生”的身份,其作为一个始成年人在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渴望和“独立性”需求。基于此,研究生导师要认识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一个“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结构的健全、专业技能的提升、科研素养的培养,其情商的发展(包括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资源协调、人际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态度等)更是其在专业领域成长成才的关键和基础。可见,情商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加强对研究生学术研究、专业学习等学术硬实力的“导学”,而且要关注研究生为人处事、团队工作等学术软能力的指导。另一方面,一个人格健全的研究生应该是一个饱含生活情趣,在渴望学习进步的同时,也渴望交友、审美、娱乐、悠闲的“立体”的人。导师不能割裂开“生活”的一面,仅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待研究生;不能仅从专业、业务的角度和研究生交往,还要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家庭、朋友、业余爱好等;不仅敦促其做好学业规划和安排,更要捕捉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点,切入实际为他们制定合适的人生发展规划,给予更加全面的支持,做好“伯乐”。已有研究表明,导师和研究生在建立正式导学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非正式的个人关系[10]。导学关系通过正式渠道传授学科专业研究的显性知识,个人关系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传授道德品质、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等隐性知识,以提升研究生学术科研的综合能力。事实上,研究生和导师的“导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生活领域的情感关系,即个人关系是否密切。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人生导师”作用,导师在“成功学”“幸福学”等方面和辅导员协同发挥“人生指引”作用将彰显导师的独特人格魅力。

(四)研究生导师的“持家之道”:扮演师生“科研共同体”的团队管理者角色

研究生导师应当扮演教育者、研究者和管理者的三重角色[11]。高校教师的身份本身就决定了研究生导师应扮演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作为研究生导师,其管理者的角色在新的形势下具有双重意义:第一,是对研究生个人的教育管理,即通过管理激励和约束等管理手段敦促研究生完成既定学业任务。第二,是对研究生科研共同体的团队管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生培养规模化的背景下,一个学科、教研室甚或是一个师门下的研究生数量是很庞大的。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条件下,为了达到既定的科研目标,环境控制、资源竞争成为必然。如何把一个成规模的群体从“乌合之众”变成“高效团队”呢?这就很考验“师生科研共同体”中的核心人物——导师的管理才能。管理得好,团队目标一致、士气十足,而且分工合作、井然有序、气氛融洽,科研产出惊人;管理得不好,人心涣散、相互内耗、互相斗气,甚至恶意事件层出,科研效率低下。当今,导师不仅是要擅长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还要擅长管人理事、运营“科研团队”;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有序运作,科研人员的相互合作、协同创新。

在师生“科研共同体”内部的成员面临竞争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其在整个学术创新体系也面临着外部的竞争和发展。所以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手段进行有效的人、财、物安排,使得师生“科研共同体”能够凝成一个拳头,发挥团队优势。其次,管理的目的是让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适得其所:既使每个人都乐于发挥自己的所长到极致,又能够在团队里得到收获、发展和成长。所以团队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倡导文化建设的。管理的艺术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不可能要求不同专业门类的导师一蹴而就地达到良好的团队管理水平。但是,导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管理科学已经成为指导研究生的必修课。社会心理学指出,当个体聚集成一个群体,就会产生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群体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相应发生变化,且个体随着群体环境的变化所感知的、体验的、激发的情绪都是不同的,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为此,重视新时期研究生规模化培养现状对研究生指导带来的挑战是相当重要而且迫切的。

研究生导师胜任其角色任务,是导师自身的期望,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期望,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国家社会的期望。而研究生导师能否成功胜任这一角色身份,将决定其身份的持续性和认可度(包括来自自身的和他人的认可)。在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实际上接受着严峻的考验。首先,《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招生导师及其指导研究生的限额。”这一规定打破了“终身导师制”陈旧而僵化的做法,根据导师的具体情况再确定导师当年度的招生资格和招生数量。其次,各研究生考生根据导师的学术影响、社会声誉对导师进行自主选择报考,决定了导师录取生源是否充足、生源质量高低的问题。同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随着研究生在社会的发展、师生“科研共同体”的学术成果传播而凸显“口碑”效应,链条式地影响了导师的科研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总之,导师的身份角色只有在自我认知、自我认同基础上,形成角色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演绎自身角色本质,才可能使角色身份赢得根深蒂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Arnett,J.J.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substance use in emerging adulthood[J]. Journal of Drug Issues,2005(35):235-253.
[5] 莫雷. 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印]阿马蒂亚·森书.身份与暴力[M].李风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 周巧玲,柳铎. 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角色与责任——概念框架的建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6-29.
[8] [美]John A. Goldsmith, John Komlos, Penny Schine Gold.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 黄发友. 社会学角色理论视阈下的研究生导师角色扮演——兼论和谐研究生师生关系构建[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5-98.
[10] 谭莎.知识共享视角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1] 吕催芳.高校研究生导师多重角色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07-112.
Role Expectation and Adaptation:the Changing Role of a Supervisor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CHEN Xiaomei1,2    
1.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2.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tter defined the supervis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At present, unique types of graduate programs, students' demand fo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supervisor-student research teams all call for an adaptation to changed role expectations on the part of the supervisors. Professionally, a supervisor should act as an ideological educator, a life adviser, a team manager in addition to the role of an academic supervisor; psychologically, he/she should identify with the multiple roles; and practically, he/she should be confident in perform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required by these roles to make a fully competent supervisor.
Key words: supervis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role expectation     role coh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