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Issue (1): 65-69,85   PDF    
师徒功能与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关系研究
许慧, 韦雪艳, 戚亚慧    
江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 为探讨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情况,采用师徒功能量表和专业认同感量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研究生感知到的导师社会心理功能普遍偏低,研究生专业学习投入度不高;导师的社会心理功能和角色模范功能在导生性别配对上存在显著差异,导师的社会心理功能、人际网络功能和角色模范功能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专业目标与计划在硕士类型和是否有就业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师徒功能与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导师的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和人际网络功能对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具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 研究生     师徒功能     专业认同感    

一、引言

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中国传统师徒文化以尊师重道为核心,强调了“事师犹事父”的师徒关系,明确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功能。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新型师徒文化已冲破传统师徒文化的阈限,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师徒功能作为师徒文化的外在体现,被赋予了更高的时代要求。美国心理学家Kram(1985)首次将师徒功能定义为:师傅为帮助徒弟而提供的典型行为和全部功能[1],Harriet R. Tenenbaum(2000)则将教育领域中的师徒功能明确划分为人际网络功能(networking help)、工具性功能(instrumental help)和社会心理功能(psychosocial help)[2]三大方面。

研究生阶段,学习模式由“班级授课制”向“导师制”转变,导师成了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导师的人格特征、指导风格、培养计划会对研究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导生关系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师徒功能作为导师与研究生师徒关系具体作用的体现,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学术生涯之中。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师徒功能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导师满意度和学习生涯经历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师徒功能也是影响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变量[3]。专业认同感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内心产生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是反映研究生专业满意度和投入度的重要指标[4]。然而,通过对全国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的总体水平不高。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师徒功能的角度来探讨其与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关系,分析师徒功能对专业认同感的具体影响,从而为增强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以江苏省三所高校的720名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68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为658份,回收率为94.7%,有效回收率为91.38%。其中,男生占41.7%,女生占58.3%;研一占41.3%,研二占33%,研三占25.7%,涉及艺术、理工、和文科三大类。

(二)研究工具

1.师徒功能量表。参照Harriet R.Tenenbaum划分的维度结构,针对研究生群体,通过深入访谈编制出37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初稿完成后进行预测,得到有效问卷150份,用SPSS19.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掉11道题,形成最终问卷。该问卷包括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角色模范功能和人际网络功能4个维度,共2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整个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20,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51—0.940之间,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效度为0.939,有较好的信、效度。

2.专业认同感量表。本研究使用的研究生专业认同感量表修订了黄涛编制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5],共有24个项目,分为专业学习观、专业价值感、目标与计划和专业投入度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此问卷在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917,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48—0.944之间,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效度为0.943,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的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的基本现状

以682名研究生感知到的师徒功能、专业认同感各因子的因子均分为统计指标,来比较研究生师徒功能、专业认同感各维度水平的状况。

表 1可知,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的均分都在3分以上,说明两者整体水平较高。在师徒功能的具体结构上,研究生感知到的导师角色模范功能和工具性功能的得分较高,其次是人际网络功能,而研究生感知到的导师社会心理功能的得分最低。在专业认同感的具体内容上,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观得分最高,其次是专业价值感,而专业学习投入度得分最低。

表 1 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各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以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硕士类型、专业类型、就业经历和是否跨专业作为自变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见如下表格(表中数据只列出具有显著性的情况)。

表 2结果表明,研究生感知到的导师社会心理功能、角色模范功能在导生性别配对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研究生从女性导师那里感知到的社会心理功能与角色模范功能显著高于男性师生。表 3结果表明,研究生感知的导师社会心理功能、角色模范功能与人际网络功能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比较可知,年级越高,研究生感知到的导师社会心理、角色模范、人际网络功能越强烈。表 4结果表明,在专业认同感的具体方面,专业目标与计划在硕士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型硕士在专业目标与计划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学术型硕士。此外,专业学习观与专业目标与计划在研究生就业经历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有过就业经历的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观和专业目标与计划上的得分均高于没有就业经历的研究生。

表 2 研究生师徒功能在导生性别上的差异比较(M 土SD)

表 3 研究生师徒功能在不同年级的差异比较(M 土SD)

表 4 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在硕士类型和是否就业上的差异比较(M 土SD)

(三)师徒功能与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关系 1.师徒功能与专业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表 2结果表明,师徒功能各维度与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从统计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工具性功能与专业价值感的相关系数为0.588,相比于其他因子,两者相关程度最高,表明工具性功能对研究生专业价值感的影响效应可能具有协同性(见表 5)。

表 5 师徒功能与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2.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师徒功能对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独立作用,以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师徒功能各因子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价值感上,工具性功能、人际网络功能、社会心理功能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43.5%,三种功能对研究生专业价值感具有很强的预测力,尤其是导师工具性功能的发挥,更能提升研究生的专业价值感。在研究生专业目标与计划上,工具性功能、人际网络功能、社会心理功能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18.5%。在研究生专业学习投入度上,工具性功能、人际网络和社会心理功能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21.6%,三种功能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投入度具有较高的预测力,说明导师这三种功能的发挥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投入度。在专业学习观上,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和人际网络功能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28.5%,说明三种功能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观具有较强的预测力,尤其是导师的工具性功能,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观的影响最为明显(见表 6)。

表 6 师徒功能对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的整体状况分析

研究生感知的师徒功能与专业认同感及其各因子均分在3-4.2之间,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管理体制的日趋成熟,课程设置、专业教学管理等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师徒功能和专业认同感。然而,在师徒功能各因子得分上,导师社会心理功能得分最低。可能由于当下研究生导师过于关注学术、项目、课题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而忽视对研究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关怀与抚慰所致。在专业认同感的各因子得分上,研究生专业学习观得分较高,专业学习投入度得分最低,说明当下研究生虽有较好的专业学习态度,但缺乏与之相符的专业学习行动力。

(二)不同人口学变量师徒功能、专业认同感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1.师徒功能各因子在导生性别配对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显示:女性研究生从女性导师那里感知到的角色模范功能和社会心理功能明显高于男性师生,这与McGuire(1999)[6]、Scandura﹠Viator(1994)[7]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性格特征差异所致,男性以理性为主导,更多地表现为沉默、果断、不善言辞,而女性则以感性为主导,更多地表现为热情、细腻、善于表达内心想法,因此女性师生之间比男性师生之间更容易进行情感、心理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此外,Sosik﹠Godshalk(2000)、Harriet R. Tenenbaum(2000)[8]等学者研究认为男性导师提供更多的工具性功能。而本研究发现:导师工具性功能在导生性别配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与受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女性导师数量也相应增多,相比于其他女性群体,她们更重视生命意识的呈现,肯定自我欲望与价值追求,体现出愈加强烈的主体意识,在目标追求、自我发展动力、自身价值创造、角色扮演能力上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自信和成就感[9]。因此,高校女性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创造的科研价值、学术成果在学校科研贡献率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师徒功能各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导师社会心理功能、角色模范功能、人际网路功能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研三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主要原因可能是年级越高,和导师接触的时间越长,对导师的科研态度、人格特质以及学术风格愈加了解,师生之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明显高于其他年级,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导师人格魅力、学术态度、科研精神的熏陶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导生关系也完成了从生疏到熟悉的转变,导师在“导学”的过程中,开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或引路人,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抚慰和心理关怀;此外,高年级研究生在较长时间的科研生涯中,由于项目、课题需求,或学术会议、导师介绍等,已与专业领域的学者或专家建立起初步的人脉关系。因此,高年级研究生对导师的角色模范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和人际网络功能的体会更深刻。然而,导师的工具性功能在不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年级不同,分工有所不同,导师学术指导也会根据项目、课题或学术论文的推进,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做出合理的规划与安排,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共进的学术团队氛围。

3.专业认同感各因子在是否有就业经历上的差异分析

专业学习观与专业目标与计划在研究生就业经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有过就业经历的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观和专业目标与计划的得分明显高于没有就业经历的研究生,这与彭胜华、康武(2012)[10]等人研究结果相一致。究其原因,有过就业经历的研究生,面对工作与读研的双趋冲突,读研动机更强烈,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专业学习态度显得更为认真积极;此外,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之前的专业实践中,对专业“盲点”已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为了弥补知识经验的不足,选择读研深造,其专业目标与规划更加符合本人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生师徒功能与专业认同感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导师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人际网络功能和角色模范功能与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研究生感知到的师徒功能越强烈,专业认同感就越高。同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导师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和人际网络功能对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各因子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导师工具性功能的预测作用最明显。因为科学有效的学术指导方式,是以设定目标为导向,提供积极有效信息反馈和资源支持,帮助个体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从学术支持、人际支持、自主支持三大方面入手,激发研究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的主动性[11]。Wright(1987)[12]也指出师徒指导可以帮助徒弟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专业领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研究生虽是具有自主管理能力和价值体系完备的成年人,但在学术探索过程中,导师提供的学术、心理、资源支持才是他们获得专业成就感的重要保障。

五、结论

1. 研究生感知到的师徒功能与专业认同感总体水平较高,但当前研究生感知到的导师社会心理功能普遍偏低,研究生专业学习投入度也不高。

2. 导师的社会心理功能和角色模范功能在导生性别配对上存在显著差异,导师社会心理功能、人际网络功能和角色模范功能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师徒功能各维度在不同专业、就业经历和是否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专业目标与计划在硕士类型和是否有就业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专业认同感其他各维度在不同专业、年级和是否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师徒功能各因子与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导师的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和人际网络功能对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具有预测作用,其中导师工具性功能对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预测作用最明显。因此,充分协调发挥导师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角色模范功能和人际网络功能的共同作用,尤其重视导师社会心理功能和角色模范功能等隐性功能的发挥,从而增强研究生专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Kram, K. E. Improving the mentoring process[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985(39):40-43.
[2] Harriet R. Tenenbaum.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in Graduate School[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59):326-341.
[3] Jennifer L. Murdock. Fostering connections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and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rough co-mentoring[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13(23):487-503.
[4]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5] 黄涛.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6] McGuire, G. M. Do race and sex affect employees' access to and help from mentors? In-sights from the study of a large corporation. In A. J. Murrell, F. J. Crosby, & R. Ely(Eds.),Mentoring dilemmas: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within multicultural organizations. Mahwah,NJ:Erlbaum,1999.
[7] Scandura, T. A., & Viator, R. E. Mentoring in public accounting firms:An analysis of mentor-prote‘ge’relationships, mentorship functions, and prote‘ge’turnover intention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4(19):717-734.
[8] Sosik, J. J., & Godshalk, V. M. The role of gender in mentoring:Implications for diversified and homogenous mentoring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5(57):102-122.
[9] 孙咏洁. 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探索[J].文教资料,2012,(9):127-128.
[10] 彭胜华,康武.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8):59-61.
[11] 王茜,古继宝,吴剑琳.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学生个人主动性的调节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53-57.
[12] Wright, C. A., & Wright, S. D. The role of mentors i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young professional[J]. Family Relations, 1987(36):204,208.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uate Mentoring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XU Hui, WEI Xueyan, QI Yahu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 mentoring and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scale of mentoring functions and a scal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tend to have a low perception of the psychosocial function from their mentors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not strong enough. Mentors' psychosocial function and role model function both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 reflected by different mentor-student gender pairing. Mentors' psychosocial, networking and role model functions also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 perceived by students in different years of stud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professional goals, depending on the types of their majors and whether they have had previous working experiences. In general, mentoring function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Mentors' instrumental, psychosocial and network functions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helping to predict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     mentor     professional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