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参与式教学主张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位,倡导从做中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倡导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开展参与式教学实践既符合时代的需求,也满足政策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最初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套社会学理论。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英国,是英国社会学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时提出的。[2]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学领域逐渐引入这套理论,进而形成了现在的“参与式”教学法。[3]当前国外的研究主要关注参与式教学影响因素、参与策略和参与模式等。国内对参与式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内涵特征等问题的探讨。如陈向明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4]陈时见对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5]实践研究较为关注中小学课堂层面。通过分析文献得知,目前国内研究多偏重理论,对具体的课堂实施及推广方面的研究不足,而且多为中小学层面的研究,对研究生层面虽然有一些研究,但是从微观的课堂设计与实施层面来看,互动深度的剖析明显不够。同时,国内在参与式教学设计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很欠缺。例如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行动框架、方式和策略构建等问题研究不够,缺乏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彰显不够[6]。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和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路径之一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这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指导。[7]目前对于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是对曹俏俏等人研究成果的延伸,他们在“学生作为共同设计者”这一理念的启发下,逐渐聚焦于参与式学习环境的设计,并以设计研究为指导,通过多轮课程实践建构并完善了参与式学习环境。[8]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上述文献分析,本研究针对教育学研究生开展的参与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参与式教学的行动框架,从完整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流程出发,针对如何通过互动促进参与式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提出了改进参与式教学的一些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9],选取的个案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基础(双语)》课程中的专题—访谈调查法。
(一)个案筛选
本研究以S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基础(双语)》研究生课程为研究对象,本课程设计理念为“学生作为课程共同设计者”,所以更加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参与,来共同设计本门课程。
为了进一步确定“典型”个案,本研究在学期末对整体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访谈调查法”在总共18次的课程安排中好评率最高,认为该次课相对较为成功的比例达到77%。所以“访谈调查法”被最终选取为此次的研究个案。
“访谈调查法”课程的参与者包括31名学生(26名硕士,5名博士),2名助教(其中1名同时为学生身份),2名助研(同时为学生身份),2名授课教师。学生当中,博士在考入S大学教育学院以前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且都是师范类专业;硕士有21名(80%)本科是师范类专业,他们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技能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很大一部分都将作为未来的“教师”,因此针对他们实施“参与式教学”既有研究的可行性,又存在极大的必要性。
(二)数据收集
Yin(2004)指出,在案例研究中,使用多种来源的资料有助于研究者全方位的考察问题。因此为了回答上述的研究问题,本研究从多个来源收集资料,以形成三角互证,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且更具说服力。具体如表 1。
数据转化过程:将录音、课堂录像等音视频数据进行人工转录并编码,聊天记录等文本数据直接进行编码,并分别从互动深度和参与深度两方面进行分析。表 1数据是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时间顺序排列的。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各个维度的数据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编码,具体编码规则主要从互动深度和参与深度两个维度制定。互动深度维度主要借鉴王美静[10]在综述已有互动深度编码基础上结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所修订的互动深度评价表,具体维度及编码如表 2。
关于“参与”的内涵界定,美国学者肯尼思·戴维斯(K.Davis)做出的解释是:“参与”是思想与情感都投入一种分担责任的团体中,鼓励个人为团体目标做出贡献。[11] 参与可以使那些虽然距离教育决策实施场景最近,但是被屏蔽在决策制定之外的利益相关者逐步掌握话语权的途径。[12]所谓“参与式”教学,即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教学而言的。[13]关于参与式教学程度本研究主要借鉴张广兵的研究,[14]对参与式教学实施层次进行划分,具体编码如下:
同时为了保证研究信度,在具体编码时由两个作者同时独立编定,其中视频编码300条,课程QQ群聊天记录57条,小组QQ群共212条,第一次编码后对一致的部分进行保留,不一致的部分两人进一步协商达成一致意见,针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参考后期调查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
部分资料编码示例如表 4。
三、研究结果
访谈研究法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课前调查,仅有2名同学之前没有学习过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因此课程备课小组最后决定不再系统讲解访谈法的相关理论,而是以访谈的方式来进行访谈法的深入学习,即由学生基于老师发表的一篇访谈类文章,围绕“老师是如何运用访谈法开展研究”的这一主题对老师进行课堂访谈。本研究基于收集的大量资料(见表 1),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分析了师生的互动参与情况,并围绕“互动”将该次课程的参与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流程总结如图 1。从图 1可以看出课程互动的类别与具体实施的方法和达成的效果。
国内目前关于互动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师生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差异性、教师语言等方面。[15]本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互动的范围和种类都进行了扩展,把互动从课中延伸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从互动种类来看,不仅包括师生互动,还结合了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生本互动等多种形式。下面对参与式教学互动图进行深入解释,全面剖析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互动与参与情况。
(一)课前准备 1.师生互动
在课前准备阶段,备课团队基于QQ群组和面对面两种方式进行了充分互动,其中备课团队中有1名博士和2名硕士同时为本课程的学生,因而备课团队间的互动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引导课前学生准备,师生基于课程QQ群进行了充分互动,围绕课堂所要讲解的内容展开充分的师生对话。老师:“我们下次课的课程任务是什么呢?”刚开始只是一两个学生做出很少的回应。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参与”,采用了一个重要策略是:相机设疑,巧妙提问,通过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习需要。老师:“我们访谈的问题怎么确定?”学生:“小组讨论获得访谈问题。”老师:“怎么保证问题高质量而又不重复呢?由谁来进行访谈呢?”具体如表 6所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基于QQ群互动讨论,头脑风暴,共同献计献策最后决定先进行组内互动讨论,然后再进行组间整合。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互动与参与程度,本研究对课程QQ群组聊天记录予以编码,部分编码结果如表 5。
通过对编码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课前师生互动70%为浅层互动,其中主要集中在信息发布和咨询类,深度互动达到20%。主要集中在提出新的建议等;在参与式教学方面,48%为浅层参与,深度与中度参与比例持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中度和深度互动中,近90%均为中度或深度参与教学,相应地,在浅层互动中,60%以上均为浅层参与教学。由此可见,互动能促进参与式教学,并且通过设计深度的互动能够激发深度的教学参与。
2.组内与组间互动
组内与组间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生本互动,确定任务之后,每组开展互动讨论。分组依据异质原则,每个小组5-6人,共五个小组,且每个小组都包括1名博士研究生,以增强互动效果。在进行组内对话之前,先进行生本互动。通过解读材料使每个学生了解背景知识。生本互动完成后进行组内成员互动:组长组织组员展开讨论。各个小组的成员基本上都采用了基于QQ的互动和面对面的互动,这样就减少了文本转换失真的问题。
接下来是组间互动,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对访谈提纲进行汇总。基于最丰富的小组访谈提纲,整合各小组意见;将重复问题跳过,对于新视角问题予以解释,由各小组代表共同决定是否添加;将初步整合的访谈提纲予以进一步筛检相似度较高的问题予以合并;考虑到时间问题,将相关度较低的问题删除;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协作学习。通过对组内与组间互动记录的编码分析发现,互动能促进参与式教学,并且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互动形式能够提高参与式教学效果。
(二)课中互动
课程实施虽然主张教师权力下放,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实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下降。本案例中课程实施采用学生参与和教师课堂讲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
对课堂录像的分析表明,课堂教学上老师对学习目标的阐述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学习内容,是保证学生明确知识目标的重要措施。上课时老师先用讲授法告诉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学生跟老师进行互动参与,全班以一种平等自由的方式展开对话交流。通过课堂观察,一问一答的互动对话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对话过程中不仅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问题不再局限于原来列出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预设与生成完美的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有章可循,而生成便是锦上添花。通过对课堂视频转录文字的进一步编码分析同样验证了互动能促进参与式教学,并且通过设计深度的互动能够激发深度的教学参与。部分编码如表 6。
通过对编码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课中师生互动78%为深层互动,其中主要集中在对已有观点进行反思,确定并说明自己观点同他人的不一致,并将所学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等。浅层互动达到15%。主要集中在提出新的建议等;在参与式教学方面,80%为深层参与,浅度参与为8%,中度参与为12%。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在深度互动中,近88%为深度参与教学,相应地,在浅层互动中,64%以上均为浅层参与教学。这同样验证了上述观点,互动能确保参与式教学的参与效果,深度互动有利于学生深度的参与。因此,课中应该设计一些深度互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共同参与教学。
(三)评价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监测的及时性。[13]为了确保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分析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从课堂和课后两个维度进行了效果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课堂评价
教师对刚才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首先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表现超出了预期。鼓励学生要主动参与今后的教学,接着老师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不足之处给予了点评。然后老师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把自己的访谈背景、过程以及访谈结果(访谈文章)整个的产生过程再现给学生,这些作为教育研究初学者是无法了解的,因此更加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通过所准备的一些资料以及访谈的视频再现,使学生自己意识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自己已有表现进行评价。接下来师生进行当堂反思,并且当堂汇报。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同样教师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大家对反思的内容加以思考,从而形成了集体反思,这样便可以更加充分、及时地解决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2.课后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对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认识和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对全班学生发出31份调查问卷,收回28份,2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在此列举几个主要问题,如表 7所示。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89.29%学生已经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说明此次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表 7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互动的参与式教学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很多能力。例如71.43%的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96.43%的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显著提高、75%的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有了提高等。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互动可以促进参与式教学,多种形式的深度互动有利于促进深度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学生还对此次课程提出改进意见,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参与式教学提供了参考。
五、讨论及启示
本研究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参与式教学的具体设计与实施流程,针对特定的学习主题,深入剖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参与情况,基于收集的各类数据,对具体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施流程进行了分析,我们从课程的设计开始,展示了“参与式教学”行动框架,从设计到实施,然后到评价的具体过程,是对目前参与式教学在宏观层面研究的有益的补充。研究发现此次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所提高,相应的能力也有一定提升。由于这是课程参与者初次尝试这一教学方式,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学生参与程度较低,流于形式而没有深入思考的现象。在课后的调查问卷中学生都对这一教学方式表示认可,但由于刚开始接触,所以在与同学以及老师互动的时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研究虽然在课后让学生写了反思日记,但是课后的互动力度还不够,这是今后参与式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
基于互动的研究生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作为未来的教育研究者,对他们开展参与式教学,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参与式教学”研究的参与者其实也是“行动研究”的实施者。为了改进参与式教学,基于本研究,总结我们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陈旧观念,加强科学引导。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能采取合理的行动。陈旧观念的形成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转变思想观念需要从这三个层面考虑。参与式教学的开展,学校是其开展环境,教师和学生则是开展主体,三者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参与式教学都难以开展。通过以上收集的数据分析得出,有些学生原来根本没有接触过参与式教学,有些是学校不提倡参与式教学,还有的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缺乏了对学生的引导。有些学生认为参与式教学是老师自己在表演,与自己不太相关,缺乏参与意识。因此,为了使参与式教学更好地展开,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学校、学生三者原有的思想观念,改变对一个好课堂就应是秩序井然的课堂这一错误认识。树立参与意识,从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参与式教学实践活动。这也符合了陈时见[5]的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观点。
(2)精心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加大学生参与力度。学生的参与力度是参与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互动对参与式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度互动可以促进深度参与教学的进行。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教学力度,可以从设计深度互动活动入手。由于时间原因,深度的互动要从课中延伸到课前、课中与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可以通过网络、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参与,这样既提高课堂效率又使学生的意见充分得到表达。课中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力度,课后可以通过实践探究等活动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外化。这也验证了参与式教学是一个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的过程。[14]
(3)摒弃原有单一教学材料,多种教学材料相结合。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载体,教学是基于内容展开的。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教学材料的选取对参与式教学的开展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选取教学内容时要格外注意。教学内容的选取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且可以为就业奠定基础的知识。因此,布置给学生的课前材料要经过严格筛选。本课程的备课小组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经过备课团队和学生的共同讨论,挑选出适合学生当前知识结构的学习材料。这样既能达到知识学习的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得出,学生对此次课程提供的教学内容满意度达85%,并且认为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4)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多种评价方式互补。首先从评价的主体来看,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改变原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行线。通过研究发现,师生互评不但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增进师生关系,而且还有利于改进教学。生生互评可以从同伴眼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其次从评价的形式来看,应当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且可以采用课中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展开评价。最后从评价的内容来看,教师不仅要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也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学生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如何改进教学提出建议,进而为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1] | 孙健.结构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宏观解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10-14. |
[2] | 张小楠.主体参与教学法在高校乒乓球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
[3] | 郭壮修,网络环境下参与式教学在《AutoCAD》课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
[4] | 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3. |
[5] | 陈时见.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4,1(4):109-111. |
[6] | 张广兵. 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
[7] | 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 |
[8] | 曹俏俏.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学习科学导论"研究生课程的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
[9] | Yin, R.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M].Beverly Hills, CA:Sage Publishing.1994.[ZK)] |
[10] | 王美静.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的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
[11] | Rudduck J.Chaplain R.Wallace G.Pupil Voices and School Improvement[A]. Rudduck J. Chaplain R.Wallace G.School Improvement:What Can Pupils Tell us?[C].London:David Fulton Publishers,1996.3. |
[12] | 曹俏俏,张宝辉,梁乐明.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以N大学"学习科学导论"研究生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4):53-56. |
[13] | 周金其."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2000(3):74-76. |
[14] | 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趋向[J]. 教学与管理,2010(25):7-9. |
[15] | 武云斐.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