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Issue (1): 23-26   PDF    
完善选拔机制 提高公派留学质量和效益——以南京大学实施国家公派项目为例
仇鹏飞    
南京大学 研究生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 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过近八年的实际运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我国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介绍南京大学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选拔的一些做法,并对今后进一步完善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选拔机制提出建议,以期能为国家公派项目的后续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家公派     机制     质量和效益     研究生    

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大工程,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是以国家发展战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其宗旨是要培养一批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1]。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国家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一流学生,到国外一流院校、专业并师从一流导师进行培养。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下,该项目第一阶段(2007年—2011年)每年选派约5000人出国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从2012年开始的新一期项目选派规模从最初的6000人扩大至8000人,并计划逐步实现选派人员翻番的目标。国家公派项目实施近八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已经毕业回国的公派学生中,约有82.7%的毕业生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2],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教学科研人员。

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3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共招收70420人[2],而同期高水平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共派出6173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2587人,联合培养博士生3586人,相对于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公派留学项目仍然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建立有效的选拔机制,提高公派留学质量,提升留学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现阶段南京大学实施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过程中人员选拔的具体做法,探讨以学科发展、优中选优、项目需求为核心要素的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人员选拔机制,为今后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以服务学科发展和国家略需求为导向,重点选拔

学科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担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任。一流的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自上世纪末,南京大学提出以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以来,研究生院就确立了“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尤其在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过程中,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国家创新团队中的博士研究生为选拔重点,加大选派力度,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学科提升和完善的根本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此,南京大学在公派项目实施上将学科建设与人才选拔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下达选派计划。各院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年度申报计划与学校学科发展由“文理二元结构”向“文理工医四元格局”的转变相结合,以博士生招生规模为基准,统筹各院系选派学生名额,从满足学科建设需要,适应学校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予以倾斜。经统计,2007—2014年,南京大学共计派出943名学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开展联合培养,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50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93名。从派出学生所属学科分布来看,理、工、医学类学生约占学校总体派出人员的70.92%,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约占29.18%,基本符合南京大学现阶段的学科分布。在获得资助的联合培养博士生中,来自国家重点学科的比例达到了83.76%。笔者以2011—2013年南京大学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统计为例,近三年学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博士生共9位,其中在读期间曾经参加过国家高水平公派联合培养项目的博士生就有7位,占到总数的77.8%,这7位博士生均来自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南京大学充分依托教育部创新团队、人文社科基地、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拔。教育部创新团队、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研究领域和方向都是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符合国家留学基金委优先资助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依托以上团队选拔学生,有利于避免选拔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派出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博士生参与到国际前沿的研究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共有3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人文社科基地或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团体,在2007—2014年录取的联合培养博士生中,81.8%的博士生来自以上创新团队或群体。

以服务学科发展为导向,以创新团队、创新群体为依托的选拔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国家公派留学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层面人才培养的整体提升。以地质学学科为例,该学科既是南京大学的特色学科,也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科所在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两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该院以国家公派项目为依托,积极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点带面,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氛围。近年来,研究生的科研产出效益进步显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已占全院SCI论文总量的60%以上,并且论文质量也明显提升。2013年,该院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8篇,其中有11篇论文发表于如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等该学科领域顶级期刊,平均影响因子超过3.0。2010—2012年,地科院三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均有在外公派联合培养的经历,实现了南京大学该学科全国优博获得者“零”的突破。

二、以“三个一流”为标准,优中选优

国家留学基金委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办法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应以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为宗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科研机构或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生院依照该选派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南京大学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办法》(试行),以“三个一流”为标准,优先选派申请前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著名院校的学生。同时,在学校层面选拔时,更加侧重国外高校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外方导师在该领域的学术领导力和前沿性。例如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位博士生,申请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联合培养获得学校推荐并资助,印第安纳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75位[3],但该校公共事务学院在全美研究学院排名中与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并列第二,在公立大学中排名第一;又如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位博士生,申请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联合培养获得学校推荐并资助,外方导师为Bjoern Winkler教授。法兰克福大学在全球综合排名179位[3],但是Winkler教授的课题组在矿物晶体化学、固体物理理论领域具有很高造诣,而且是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够融合理论、实验和计算模拟三种研究手段的课题组之一。Winkler教授已经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80多篇,论文被他引2700余次。他是美国矿物学会士,曾获欧洲矿物学联盟勋章、Max-Von-Laue奖、Victor Moritz Goldschmidt奖等重要荣誉,先后担任过American Mineralogist、Zeitschrift fur Kristallographie和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的副主编,并作为AGU、Goldschmidt、IMA等国际会议召集人。以2014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为依据,南京大学2007—2014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中有48.9%的博士生赴世界前100名的高校开展合作交流,97.9%的博士生前往的国外高校均在世界前200名以内。

参照“三个一流”的选拔标准,优中选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保质保量组织实施国家公派项目的前提下,近四年来,南京大学推荐申报联合培养项目的博士生获得基金委资助的比例均在88%以上。其次,有效地增强了公派留学的可持续效益,提高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对他们今后的科研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笔者以南京大学往年联合培养派出的两位博士生为例证:(1)物理学院2006级博士生董帅,2007年公派至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期间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RL发表论文2篇,PRB发表论文3篇,并受邀在 2009年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上作36分钟邀请报告。2009年底回国毕业后,被东南大学物理系直接以教授引进,目前已经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Phys. Rev. Lett./Nat. Commun./Nano Lett./Adv. Mater.11篇,Phys. Rev. B/Appl. Phys. Lett. 47篇。总引用1700余篇次,H指数2,并担任PRL,PRB,PRE等三十余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2)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2010级博士生周平,2011年公派至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联合培养。公派回国后与外方导师继续项目合作,并于2013年发现一颗周期为11.56秒的磁星,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9颗暂现磁星中旋转最慢的,也是我国学者(在读博士生)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实现了我国脉冲星研究领域一项零的突破。此外,周平还获得三个国际一流望远镜观测项目。目前周平已留校在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任专职研究员。

三、以特色项目为依托,分类选拔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南京大学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于1986年共同创立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中美中心)并于当年开始招生,以中美两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及当代国际问题等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2006年,中美中心又在证书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硕士学位项目(两校共同授予学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是该项目的突出特点。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中外教授联合执教、相互切磋,以及与国际教育体制接轨的管理制度等特征,构成了“中心”迄今在全国仍属独一无二的运行模式。迄今为止,已有13位美方学生通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中美中心就读。中美中心成立25周年庆典时,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来函盛赞“中美中心一直处在致力于建设美中两国关系的最前沿……培养了深刻理解对方历史和文化、来自太平洋两岸的一大批领袖人物”。该中心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跨国教学与研究机构,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被评价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典范。

此外,南京大学在组织开展硕士生项目上以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协议为基础,通过有针对性地拓宽国际合作培养人才渠道,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例如,南京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比较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于1989年开始招生,自2011年起由德意志学术交流协会(DAAD)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各自承担部分奖学金。目前“比较经济法学”双硕士项目每年的招生人数已经由当年的2-5名发展到今天的13-16名,招生对象从原来的法学专业学生扩大到德语专业的学生,培养了逾百位同时获得中德两国法学硕士学位的优秀毕业生,占中国留德法律专业硕士人数的约三分之一,为我国法治建设、中德两国的政经法律文化交流培养了一大批跨文化的复合型高端法律人才,受到包括德国前任总统约翰内斯·劳先生、现任总理默克尔女士在内的高度赞誉。值得一提的是,入选该硕士生项目的学生往往在回国完成硕士学业并获得学位后,继续申请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再次赴哥廷根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实现了该专业硕士生项目与高水平项目的有效衔接,并逐渐形成了系统性的中德高校比较经济法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四、总 结

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作为我国科教兴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把公派出国留学的事情办好,把国家的钱管理好[4],充分发挥公派出国留学的效益,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现阶段南京大学的具体做法和实践。此外,我们也一直在改进南京大学国家公派项目选拔的方式方法,如加强对在外联合培养学生的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动态调整所在院系下一年度派出名额等等,所有这些探索和实践都是为了使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拔机制不断完善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周一,张鹏.科学发展公派留学事业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访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J].世界教育信息,2009(9):10-15.
[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9.
[3] 2015年美国U.S.NEWS大学排名[EB/OL].[2015-10-09].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int=9e0f09.
[4] 本刊编辑部.推动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国家公派留学事业发展——访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J]. 世界教育信息,2013(14):54-56.
Improving the Selection System to Raise the Quality and Benefits of the China Graduate Scholarship Program-A Case Study of Nanjing University
QIU Pengfei    
Graduate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The China Graduate Scholarship Program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training in this country since its launch about eight years ago. This paper describes what Nanjing University has done in the selection of qualified students for this program,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election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continued success in the program.
Key words: China scholarship     mechanism     quality and benefit     graduate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