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6): 86-90   PDF    
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及启示
盛春, 吴利琴, 张俊梅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1
摘要: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的扩大规模改革,2005年至2010年的提升质量改革和2011年以来的全球化改革。本文拟对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历程和成效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质量改革     评估体系    

教育为一国之本,而研究生教育更是在引领一国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源贫乏、少子化、高龄化和经济衰退的多重压力下,日本如何一如既往地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培养高级人才,始终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目前同样面临少子化、高龄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中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本文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切入点,以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启示。

一、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历程及成效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1886年日本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并在东京帝国大学设立了“大学院”(类似于中国的研究生院),拉开了日本研究生教育的序幕。[1]但日本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并不是大学教育的延伸,而是一直倾向于培养研究人才。二战后,美国的“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被引入日本,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日本的“大学院”教育课程,特别是博士课程的设置,仅仅作为大学的一种身份象征而存在。1974年《研究生院设置标准》的颁布使得“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也有所提高。但在大学业者眼中,研究生院仍然还是培养研究人才的场所。[1]这导致日本大学的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主要用于本科教学而不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生源一直严重不足,研究生院学生获得学位的比例也非常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如果说之前的日本研究生教育问题对日本社会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世界大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切实地让日本政府感觉到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期间的改革:重点在“量”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和学术研究产业化浪潮席卷整个国际社会,具有先进技术知识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日本社会的少子化问题以及日本教育体制“拿来主义”的弊端,使得日本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无论是质还是量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同时日本经济也进入了衰退期。在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日本政府决定把“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转变为“科技创造立国”,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旨在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培养具备世界尖端科学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研究生教育中来[2]。大学审议会作为文部省主要咨询机构,相继推出了《关于修订学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的评价问题》(1991年2月)、《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充实》(1991年5月)、《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数量调整》(1991年11月)等咨询报告,文部省根据这些咨询报告修订了一系列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法规,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3]进行了二战以来力度最强的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的特点是:第一,“量”的扩大。1991年11月《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数量调整》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2000年底使研究生数量达到20万人,即1991年的2倍。[4]第二,入学资格、教育年限和形式的弹性化。在入学资格方面,日本从1989年开始允许大学三年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允许大学毕业具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经历者报考博士。在教育年限方面,1989年9月,文部省规定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标准为3年,优秀者1年也可完成学业。而博士研究生标准修业年限为5年,也可以提前为3年。在教育形式方面,从1989年开始日本允许设置夜间研究生课程、远程学习课程以及函授制研究生课程。第三,教育研究机能的强化。1991年在研究生院导入了自我评估制度,而且提供相当的教育经费鼓励学生在研究所进行实习。[5]

这段时期的改革还是初显成效的:2005年日本研究生数达到了254483人,比1988年的87476人增加了191%[4]。制度的弹性化使得从1989年到2003年共有38所大学的170人在大学三年级就进入了研究生院,而1年取得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也达到了384人,[5]从而为更多优秀人才尽快获得研究生学位提供了有效保证,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也满足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的需求。

(二)2005年至2010年的改革:重点在“质”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使得日本研究生教学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但这样一来,各种配套资源都出现了严重匮乏,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无法得到保证,再加上日本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状态,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研究生特别是博士就业问题便成为了日本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极大难题。根据文部省发布的数据资料显示,2001~2005年博士生就业率一直达不到60%,2003年更是下降到历史最低点的54.4%(图 1)。而博士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报考人数日渐减少,博士生生源严重不足,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教育陷入了就业难和招生难的恶性循环中。

图 1 2001~2015年日本研究生就业率统计表注:本图基于文部科学省《学校调查》历年资料计算归纳编成硕士继续深造计入硕士就业人数

面临如此困境,日本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对博士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最终得出了结论:传统的日本研究生“研究室”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仍然以培养研究人才为目的,培养方式也仍然以指导教师在各自的研究室内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活动为主,美国式的“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并没有被有效贯彻执行[6]。这种狭窄的专业研究导致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无法适应职场需求,缺乏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导致了企业和政府机关不太愿意接收博士,日本社会进而出现了“学历过剩论”“博士无用论”等一些悲观论调,对日本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了诸多质疑。

这种社会现象和舆论压力也引起了日本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2005年以后日本又进行了旨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改革措施。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05年发表了名为《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构筑富有国际魅力的研究生教育》[5]的咨询报告,标志着日本研究生教育开始朝着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报告指出:“研究生院是以学校教育法为基础建立的教育机构。以后的研究生院,要以教育机构这一本质为核心,重点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通过提高研究生院的国际通用性和信赖性,强化世界竞争力,进而推进教育研究机能的强化。”[5]

基于这一报告的精神,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6年3月20日公布了《研究生教育实施纲要》(2006~2010)。报告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具体措施为: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学费减免等方式支持研究生的学习,改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研究环境,加强产学研三方面的合作,支持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增加对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的投入。二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通用性和国际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具有实效性的研究生评估管理工作、灵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基地等[7]。实施“21世纪COE( Center of Excellence)计划”,对具有世界顶级教育研究水平的各领域研究生院进行重点支持。为实施此项事业,文部科学省每年划拨不少于30亿日元的财政经费,对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立项支持,每项平均资助5000万日元,最高不超过1亿日元[8]。而2007年开始实施的《研究生院教育改革支援计划》(2009年改名为《有组织的研究生院教育改革推进计划》)也对优秀的研究生院进行重点支援,以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

这次改革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获得国家经济支持的研究生院越来越多。比如说2007年刚开始实施,就有61所大学的126个项目获得了研究生院教育改革支援计划的资助,而2008年则有47所大学的66个项目,2009年27所大学的29个项目获批。[8]而在提高国际通用性的举措实施方面,日本也已经形成了包括认证评估体系、内部质量评估、外部质量评估在内的多元质量评估体系,为日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多重监控和保障。

(三)2011年至今的改革:重点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全球化”

“2005报告”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解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上还是收效甚微。日本律师联合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通过新司法考试的研究生中,没有找到工作的超过4成,达到自2007年实施调查以来同期最高水平[9]。而文部科学省调查报告显示,2006~2010年硕士就业率分别为82.3%、83.6%、85.5%、85.3%和82.7%,但博士的就业率仅为57.3%、58.8%、62.9%、64%和61.7%(图 1)。

究其原因,还是根深蒂固的“研究室”教育模式导致了专业知识过于狭窄,在社会课题的应对和国际视野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无法适应全球化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需求。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快,日本出现了很多外国的跨国公司和企业,日本国内企业也为了能够走出日本,走向世界,实行全球化战略。如果应聘这些企业,除了普通企业所需要的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要素:文化同理,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和适应性,外交、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日本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是很难被发挥出来的。另外,日本的资源匮乏,而少子化和高龄化日趋严重,在国际竞争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来完成这些关系国家未来的重大课题。因此,在2011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在世界多领域发挥作用的研究生》[10]的咨询报告。报告指出:日本面临着少子化和高龄化以及人口减少的危机,为了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比他国更早解决人类社会将会面临的很多未知难题,这就需要有很多高水平的人才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在培养全球化博士方面,要确立与学位计划相关的博士课程教育,形成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世界性研究生院教育基地,推进本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10]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使得日本政府更深切地感受到研究克服人类社会将要面临的很多未知课题的迫切性,同时日本震灾也导致了国内许多优秀人才流失到欧美发达国家。因此,在2011年8月5日颁布的《第2次研究生教育振兴实施纲要》,强调要进行震灾后的复兴,要培养能解决未知难题的高水平人才,并且要加强研究生院和国内外社会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构筑有魅力的教学研究环境。[11]

从上述政府报告和纲要中可以看出,新一轮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更多地关注了全球化要素。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知识迁移、知识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以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状况除了招生规模较大和学位获得率比较高之外,其他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生教育还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虽然分为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但是二者培养模式在一些学校并无本质上的区别。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较为匮乏,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严重偏低。虽然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其中研究生教育所占的比例是十分有限的。[12]这些缺点导致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出现诸多问题,也让我们从日本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一)研究生教育要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来促进专业学习

日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实行的是比较宽松的政策,比如导师联合教学制度,鼓励学生到别的专业导师那儿学习和探讨;对于语种没有强制性要求,发表论文时不一定要用日语;在毕业论文方面,也不限制学生一定要发表论文,而是可以用较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来代替。这些宽松的政策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学术研究。但是日本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首先研究生一入学,便要求学生关注本专业学术发展动态,鼓励他们参加学术年会,着手确定论文题目,入学后半年左右完成开题报告。其次研究生二年级就要完成中期报告,汇报科研进展及初步成果;只有在中期报告通过的前提下,才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最后再撰写论文以完成最后答辩。[13]正是有了如此严格的管理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不是流于形式。

中国研究生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在研究生一年级要学习外语等基础课程,在校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而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论文撰写占用了学生很多学习的时间,大大影响了研究生对本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且随着我国研究生就业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研究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刚柔并济,减少基础课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专业上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但是在论文写作和专业知识方面要严格要求,为把研究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具有研究力和创造力的高层次人才而努力。

(二)研究生院要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

在日本,有三层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一是文部科学省许可、大学基准协会加盟的认证评估体系;二是大学的自我评估体系;三是第三方人员实施的独立评估体系。这些评估体系保证了日本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而在我国,研究生院的评估主要由官方来进行,很少有自我评估,更没有第三方评估体系,这会导致研究生院缺乏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从而影响到教育质量。我国也可以借鉴日本的评估体系,改革政府职能,不能把评估的权力全归于政府,要充分扶持第三方评估机构,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要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法制化,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研究生培养形式和目标要更加多样化

在日本不仅有远程研究生班、函授研究生班还有专门针对社会人士的夜间研究生班,为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培养目标上也不完全为了培养课程研究生,还有论文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我国的研究生虽然也有MBA、同等学力和研究生进修班,但是培养形式较为单一,一般都是以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而且目的都是以培养课程研究生为主。这种形式和目的的单一化限制了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到研究生教育中来,也导致课程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我国研究生培养形式和目的要更加多样化,这样才可以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四)研究生教育资金投入要充足,来源要多样化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资金项目名目繁多,而这些教育资金除了扶持重点研究生院和研究教育基地之外,还改善了包括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年轻研究人员和教师的研究学习环境,规定他们可以在学习之余获得RA(研究助理)项目资助和TA(教学助理)项目资助,可以在经济上保证生活来源,从而专心致力于研究。而教育资金的来源不光来自于政府,也来自于相关企业,企业与研究生院合作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加深研究生对企业了解的同时,企业也直接获得了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可谓“双赢”。

而在我国,不仅政府投入研究生教育的资金很有限,不能保证研究生院的资源充足,也不能保证在校研究生进行学习的同时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而且研究生院本身也没有和企业进行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不能保证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导致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都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14]在这一点上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借助企业的资金,把单一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产学研全面合作的培养模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可能直接在实习过的企业得到满意的工作,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解决我国研究生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将近200万在校研究生的将来。如何使这数以百万计的在校研究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便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是摆在政府和各研究生院面前的难题。鉴于这一点,国务院在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严格教学管理,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教育投入方面也强调要增加社会投入。[15]相信在此纲要的指导下,中国可以建立更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为我国在国际化社会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素英,李祖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通识化转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91-95.
[2] 陈永明.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关注研究生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5):1-4.
[3] 胡钦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5,(6):32-35.
[4] 有本章,山本真一.大学改革の現在[M].東京:東信堂,2003,23-25.
[5] 中央教育審議会.新時代の大学院教育——国際的に魅力ある大学院教育の構築に向けて.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5090501/all.pdf,2005-09-05.
[6] 金子元久.大学院教育の現状と展望―修了後の進路に注目して.Kawaijuku Guideline2011年11月.
[7] 文部科学省.大学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daigaku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1/1299716_01.pdf,2006-03-30.
[8] 日本学術振興会.組織的な大学院教育改革推進プログラム.http://www.jsps.go.jp/j-daigakuin/index.html,2010-03-26.
[9] 郭桂玲.日本法律研究生院为何无生可招?http://www.recordjapan.net/news/35835.
[10] 中央教育審議会.グローバル化社会の大学院教育~世界の多様な分野で大学院修了者が活躍するために~.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1301929.htm,2012-05-02.
[11] 文部科学省.第2次大学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3/08/1309319.htm,2011-08-30/2014-05-24.
[12] 崔清新,周英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http://news.sohu.com/20120305/n336688434.shtml,2012-03-05.
[13] 龙著华,侯君.中日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1):97-100.
[14] 沈滢,张云辉.从日本研究生教育特点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3-105.
[15]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and Its Inspiration
SHENG Chun, WU Li-qin, ZHANG Jun-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1
Abstract: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since the 1990s has undergone three major stages:scale expansion from the 1990s to 2005, quality improvement from 2005 to 2010, and globalization since 2011. A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reform will produce useful findings to learn from and help improv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reform     evalu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