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6): 67-70   PDF    
高校优势学科:内涵、意义与建设
刘国瑜    
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 作为实体化的学术组织,高校优势学科应具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完备的物质技术基础、良好的运行机制并做出重要的社会贡献。优势学科对于高校发展的意义突出表现在:支撑学校美誉度,吸引优秀师生,赢得社会支持,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引育青年领军人才,组建优势学科群,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校     优势学科     学科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等项目,与此同时,许多省市也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进行了重点投入,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优势学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前,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尽快建成一批高水平大学,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广泛共识。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大学的任务愈加紧迫。为更好地促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本文试就高校优势学科的内涵、意义与建设作一探讨。

一、高校优势学科的内涵

高校优势学科是指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其他高校同类学科处于优势地位、并得到社会公认和好评的学科。然而,这种笼统而模糊的认识既无助于人们把握高校优势学科的内涵,也无益于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高校中的学科既指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学科,又指以具体的院系建制为依托的学科。作为前者,它是一个按知识门类划分的学术体系;作为后者,它是一个组织实体,有自己的机构建制、力量配置、运行机制等[1]。也正是基于后者,不同高校中的同类学科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因此,我们可结合学科组织的要素,对高校优势学科的内涵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拥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是学科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科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其中学科带头人是核心,决定着一个学科的兴衰。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旗帜,因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才能,能够提出本学科的发展愿景,并能带领学科队伍抢抓发展机遇占领学术制高点。当然,一个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仅靠学科带头人的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围绕学科带头人形成的学术梯队,它们能使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彰显,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坚实力量。因此,拥有国际或国内公认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学术梯队是高校优势学科的首要特征。

(二)具有完备的物质技术基础

高校学科组织的运行是以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学科队伍,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围绕一定的学科方向,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融合与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学者进行学术活动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特别是现代科学研究对高性能仪器、设备以及资金、信息等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能否取得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所需的支撑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因此,充足的学术活动经费、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等是学科不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优势学科实力和水平的象征。

(三)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高校学科组织的运行机制是学科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或者说是协调学科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运作方式[2]。良好的运行机制不仅能凝聚学科成员的智慧和力量,使不同的学术个体组成更为有效的整体,实现目标协同,朝着既定的学科发展目标前行,而且能有效整合学科要素,促进学科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学科要素投入的效率与效益。因此,良好的运行机制,既是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优势学科的重要特征。

(四)做出重要的社会贡献

为了解不同高校中同类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人们常借助于一定的指标体系对学科进行综合评价。虽然对高校学科的评价可以从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经济文化贡献、国际学术声誉等方面进行,但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科的社会贡献,即学科的学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对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得到同行和社会认可的学科,才能被称为优势学科。

二、优势学科之于高校发展的意义

高校依赖于学科而建立,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关键是抓好学科建设。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合理的学科结构和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优势学科,是建不成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于高校发展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支撑学校美誉度

发展自身优势,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是高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取决于其学科特别是优势学科的水平。优势学科是一所高校被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其他领域,当人们谈及某一所高校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其拥有的优势学科联系起来。纵观世界许多著名大学,它们都是因为优势学科的显现及其实力的不断提升而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且因在某些学科领域取得了独特成就而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是因为其生物原子工程学科的迅速崛起而很快世界著名的。所以,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是高校的代表性“名片”,在标示学校相对优势,显示学校办学实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信任和赞美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吸引优秀师生

“一所大学要实现卓越,第一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拥有众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3]。对于任何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来说,必须增强对高水平师资和优秀生源的吸引力,而这依赖于高水平的学科平台。首先,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有利于吸引、汇聚高水平师资。因为学者们深知,只有置身于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才可能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才容易产生创造性成果,进而实现自身持续的学术进步。这种判断和预期,无疑会使高水平学科平台对高水平人才产生强大吸引力。其次,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有利于吸引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一方面,优秀考生在选择高校时都会了解各高校的学科水平,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学科排名靠前、声望较大的高校。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科拥有出色的科学家,这对任何要进入该研究领域的年轻人无疑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总之,优势学科有利于实现“卓越吸人才,人才促卓越”的滚雪球效应,促进学校卓越发展。

(三)赢得社会支持

高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机构,其生存与发展必须以提供服务(人才、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取得社会(政府、企业等)的支持(资金、信誉、期望等),这些支持作为收益(经济收益或信誉收益)又进一步扩大了高校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可能性边缘”,从而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4]。也就是说,高校必须通过提供服务取得社会的支持而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高校在多大程度上赢得社会的支持则取决于其提供服务的能力,而这又依赖于学科优势。因为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它们既容易赢得政府的青睐和支持,也更容易从政府部门争取到竞争性科研与学科建设经费。此外,优势学科在运用知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等直接服务社会方面也具有优势,这也使得其更容易赢得政府、行业、企业等的支持。总之,优势学科更容易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使其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带动其他学科发展

提升整体学科实力,是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基础。然而,办学资源有限,一所高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取得优势。这就决定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考虑先后和有所侧重,这既是建成优势学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有效提升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选择几个学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使其率先形成优势,成为优势学科后,其他学科的水平也会得到提升。一方面,优势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建设提供借鉴,促使其他学科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科建设思路,形成有效的建设措施,加快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既能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促进自身的发展,又能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

三、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主要路径

优势学科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有的优势学科既会因优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也会因优势的逐渐削弱甚至丧失而衰退为一般学科。因此,优势学科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和坚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关键在于进一步培育学科优势,让其优势更加突出。具体地说,应着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优势学科建设不仅涉及到学科方向凝练、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环节,而且还包括学校与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就是说,优势学科建设不是某个部门、某个院系、某个学科的事情,牵涉到众多部门和人员。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从校领导到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和学科通力合作的局面。首先,要落实优势学科建设领导责任,建立由校长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优势学科建设的协调推动、过程管理和督查考核,保证优势学科建设工作在常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要建立起以打造学科新优势为主线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保障优势学科建设所需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第三,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就事业的良好环境,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平台,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科建设活力。

(二)引育青年领军人才

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英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资源,关乎学科的长远发展和命运。有学者对1500年—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为37岁[5]。因此,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应充分利用国家、部、省(市)各类人才计划,把引进和培育青年领军人才作为重点任务,促进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一是积极从海外引进学科急需、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青年科学家,以其为领军人物凝聚一批海内外学术骨干,构建起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真正开展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推进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理论创新强化学科的学术优势地位;二是对已表现出很好的学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资助他们到相应学科领域水平突出的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学术研修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国际化水准,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后备人才,不断壮大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

(三)组建优势学科群

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科研究本身在越来越深入自己的对象时,就接近这样一个界限,这个界限表明,构成其他学科对象的属性和过程在客观上包含在这一对象中……不去考察似乎与这一对象完全无关的属性和现象,就不可能认识构成该学科本身对象的那些现象”[6]。高校中的各个学科虽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着各自的边界,但这种边界并不是绝对的,相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共生关系,它们在争夺有限资源的同时,也能从对方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学术“营养”。学科群是在高校组织内部,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若干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以一定形式结合而成的学科群体。作为消解学科边界的一种组织设计,学科群适应了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建设的有效模式。因此,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应按照内在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组建由优势带头学科、基础支撑学科、相关配套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同存共荣的学科群,促进学科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学科的群体效应和共生效应,为优势学科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通过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支撑、互为补充、深度融合,在进一步提升优势学科水平的同时,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科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主体协同创新已成为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新途径。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学科依循原有学科传统,不温不火,一旦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就能发现新的学科前沿领域和新的知识增长点,就能迅速实现学科知识的更新、发展成优势研究领域,在已有学科基础上生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特色和优势[7]。因此,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应以需求导向驱动学科创新,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联系,通过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促进学科建设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不断拓展研究的问题域,激发创新活力,使学科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巩固和强化学科的优势领先地位。

(五)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科建设的功能已经历了从早期的单一教学功能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项功能并存的演进。从表面上看,这一发展过程是学科功能的丰富或分化,但从教育的本质上看,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学科乃是集教学、研究等活动和师资与其他条件为一体的育人平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以‘育人为本’”[8]。因此,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使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和氛围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特别是要深度挖掘科研中的教育因子,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彰显优势学科建设之根本理念与内在灵魂,实现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积极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并为本科生尤其是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以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大学中的学科发展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67-71.
[2] 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54.
[3] [摩洛哥]贾米尔·萨米.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M].孙薇,王琪,译校.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6.
[4] 王英.学科建设以合作为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3):24-26.
[5] 王通讯.人才成长的八大规律[J].社会观察,2006,(3):14-15.
[6] [前苏联]斯米尔诺夫.现代科学中跨学科发展的某些趋势[J].黄德兴,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8):15-18.
[7] 李克敏.发挥产学研合作反哺效应加快大学学科特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8-30.
[8] 龚克.素质教育知与行[J].中国高教研究,2015,(5):7-8.
Strong Disciplines in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Nature,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LIU Guo-yu    
Divis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As an academic organization, a strong disciplinary program should have a high-quality team, a sound 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an effectiv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Strong disciplines are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in that they support its reputation, attract excell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n social support and help other disciplines to develop. To promot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system, recruit and cultivate young leading scholars, form groups of strong disciplines, emphasiz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rong discipline     disciplin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