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6): 23-28   PDF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对其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基于5所重点高校的问卷调查
张文玺1, 樊晓志2, 陈一远1    
1.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2.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商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 对5所重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查显示:专业学位不是学生的首要选择;导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区分不够;实践性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严重。对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提出为提高培养质量,应重视培养教学和实习实践。
关键词: 培养质量     就业     因子分析     回归分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一、引 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2010 年国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列入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展开,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了到202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随之国家加大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种类、招生规模、培养院校等都有明显增加,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类型已达到3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招生人数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24.8%扩大到2013年的40.3%。然而,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起步较晚,培养模式仍不够成熟,对其社会认可度和就业等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办学认识(翟亚军、王战军,2006[1])、生源特征(李春英,2004[2];王凤忠,2010[3])、培养模式(刘国喻、肖慎华,2006[4];耿有权,彭维,2012[5];陈卉,2014[6])、评估体系(黄宝印,2007[7])等方面,多数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更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般因素,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和调研不足,缺乏对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素的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样本

为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的培养状况,我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状况调查问卷》,除了研究生个人特性与学校特性因素外,为了揭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因素,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的评价,从学生培养、师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就业情况、质量监控等方面设计了56个指标。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2014年5月至7月,以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5所“985”“211”重点高校为调查对象,对5所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经济、管理、法学、工程、翻译、建筑、医学、艺术等多个专业学位类别。由于5所被调查学校均为“985”“211”重点高校,属研究型大学,办学条件和科研实力较强,研究生培养体系较为完善,因此可以基本反映我国重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到有效的问卷10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2.9%,问卷回收率符合调查的有效范围要求,可以对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被调查者中,男女人数分别为534人、488人,各占52.25%和47.75%;入学前无工作经历、直接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届本科生为850人,占比83.2%,剩余172人入学前有工作经历。

问卷采用封闭式和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从“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符合”“比较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1~5 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调查者对培养状况的满意度越高。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入学动机

入学动机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仅对研究生学习的态度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学位招生的生源质量,而生源质量又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专业学位考取难度低”,以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占被调研学生总数的22.7%(232人);因“将来好就业”而以第一志愿报考的比例为41.9%(428人),而“报考学术型没录取,调剂到专业学位”的比例为35.4%(362人)。对非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学位的原因,65%(234人)的学生认为“社会认可度低”,13.61%(49人)的学生因为“学费高”,9.72%(35人)认为“不好就业”,32.78%(118人)因“其他原因”,包括“专硕培养模式不完善”“对专硕了解较少”等。这和对某些省份高校的调研结果相同: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全日制专硕存在诸多误解和认识偏差[8],对专业学位的培养和就业存在明显顾虑,导致其或是报考学术型没有录取被调剂,或是认为专业学位难度低而报考,专业学位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学位的生源质量不高,制约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其社会认可度。

2.导师情况

文件规定导师招收专业硕士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具体上岗资格其中有一条是必须要在相应专业完整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因而大部分导师是在招收培养学术型硕士的基础上直接“扩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90%(920人)被调查学生的导师同时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仅招收专业学位的专硕型导师较少,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10%(102人)。专硕型导师资格大多是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后评定的,且在资格要求方面比学术型导师要求相对较低,也并没有关于专业实践经验的特殊聘用要求。这些学术专业型导师理论知识扎实,注重知识的创新,擅长专业理论的教授,但往往实践性、技能性的经验和知识缺乏,更少有实务经验,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应用实践能力。调查数据显示,导师的实务操作水平与实务经验平均得分分别为3.86,3.84,属于“符合”级别,说明了导师在这两方面能力上的欠缺。

“双导师”可以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然而调查显示,校外导师覆盖面不到一半,39.2%(405人)的被调查学生有企业或相关行业的合作导师,60.4%(617人)的没有校外导师的指导,而且,大多数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很少对学生进行实际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对此类兼职导师缺乏相应的约束能力,无法有效地督促管理。只有不到30%(288人次)的学校聘请校外合作导师开设专硕课程。

3.培养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不同,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性和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和导向。因此,其培养教学不仅要教授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更要使课程和教学更加贴近实务实践、更具应用型,加强学生技能型、实践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图 1 实践性、技能性课程开设情况

21%的被调查学生反映其培养方案中设置了70%以上的实践性、技能性课程,31%的学生设置了50%以上的实践性、技能型课程,还有30%的学生设置了30%以上的实践性、技能型课程,只有18%的学生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实践性、技能性课程。表明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都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且所占总课程的比例也较高,显然培养单位在制定专硕培养方案中考虑到了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特点。

在教学授课方式上,全日制专业学位独立授课的比例为40%(411人),与学术学位一起授课的比例为60%(611人)。尽管与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专业课都是由同一个老师授课,有超过一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在一起听课,接受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教育,没有教授更为重要的专业实验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并且,学术专业型导师们按照学术硕士的模式对专业硕士进行培养,造成两种学位培养模式的趋同,使得专业学位培养“学术化”,没有凸显专业硕士的应用型特色。

从学生自身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和反馈上,也同样不容乐观。在对“您认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最大的不足”的问项调查中,65%(665人次)的学生选择了“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37%(378人次)的学生认为“基础理论性课程太多”,39%的学生(396人次)认为“最新专业学位教材难以获得”,11.33%的学生(121人次)因其他原因,主要集中在“与学硕差别不大”,“开设课程实践性差”等。虽然各学校在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较高比例的实践型课程,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这些“实践性课程”并不“实践”,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教学实践也并不理想。在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上,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差别不大,没有很好地突出专业学位教育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从教学实践看,授课教师教学态度得分最高,而“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师生互动”等问项得分在3.75~3.90之间,反映出学生对专业学位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验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重点院校尤其是985 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相对较低”。[9]

表 1 教学实践情况总体得分(3.86)

在专业学位的培养学制问题上,6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学位学习时间应该比学术学位短,只有35%的学生认为可以与学术学位时间一致。学制短、早就业是吸引一些学生选择读专业学位硕士的重要原因,在专硕培养模式不成熟、社会认可度有争议的背景下,如果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学制一样,则其吸引力会大大降低,既然学制一样,还不如选择学术学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学生对待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低于学术学位。

4.实习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更多的实习实践活动,高校在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都安排了实习实践的课程。但调查显示,不足50%的学生(472人)有过实践经历,其中,285人的实践时间为半年以上,105人的实践时间为半年以下、三个月以上,剩余82人的实践时间仅为一个月左右。无论是从专业实践的覆盖面和实践时间上都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影响了实习实践的质量。

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方面,有350人次的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实践;还有216人次的学校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但学校负责联系,两项加起来仅占总人数的55.4%。其余学生所在高校或学院基本不组织专业实践,或是由学生自己联系解决,实践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5.课程和论文管理

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贯穿于课程教学、实践、学位论文等整个培养过程。调查结果显示质量监控总体得分较高,说明5所重点高校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管理都较为严格。其中,“课程考核”的得分较低,为3.86分,反映了授课教师对专业学位的课程考核并不严格,成绩评定较为宽松;“中期考核”情况也较差,仅为3.82分,可能存在着“有名无实”的问题。而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都较为严格,在开题、论文答辩、学术规范等方面得分都超过了4分。 “毕业论文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得分为3.96分,表明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比较重视实践应用价值。而“毕业论文可选择调研报告等”得分仅为3.21分,说明学位论文的多样性不够。

表 2 质量监控情况总体得分(3.90)

6.就业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使其满足各行业职业的实际需要,最终落脚点体现在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上。而就业状况反过来又佐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因此,如何通过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学位导师的作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衡量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图 2 求职竞争力分布图

对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因素,42.1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专业技能,39.43%的学生认为是专业实践经历,9.29%的学生认为是考试证书技能认证,只有9.11%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对就业作用最小,这与前述调查结论中授课教师对课程考核不严格,学生对待学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投入不足“相辅相成”。

被调查学生对所受教育对其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满意度不高。学校的培养方式、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得分都不高,而且,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竞争力比较上,“与学术型硕士就业没有区别”的得分仅为3.57分,说明专业学位学生在就业时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反映了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较低以及自身培养质量的欠缺。学生对其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得分仅为3.31,学生对其就业能力和就业前景不乐观。

表 3 就业能力总体得分(3.42)

四、影响就业能力的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培养质量,尤其是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对调查结果我们再进行因子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α 系数为0.975,高于0.8,表明量表的信度非常好,效度分析KMO值为0.977,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著,说明效度分析也非常好,因此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正交旋转(Varimax)归类计算得出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积解释总方差的68.103%。根据每个因子包含的问项进行归类命名,将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导师状况”“实习实践”和“培养教学”。其中,因子“导师状况”包括导师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对实践性素质的重视程度和指导情况等,说明导师在实践性、应用性方面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胜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及对待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因子“实习实践”包括学生是否参与实习实践,参与时间,专业资格认证,学校的支持措施等,说明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因子“培养教学”是指专业学位的教学工作,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论文撰写等,表明学生在校所接受课程教学和论文写作等的质量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各因子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如何,我们以3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分别记为advisor、teaching和intership,对就业竞争力(employment)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内为回归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T值)

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发现:三个自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说明三个影响因子与就业竞争力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三个因子中,“培养教学”的系数最大,为0.510,即培养教学得分每提升1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水平就提高0.51分,显示出培养教学的改善对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实习实践”的促进作用次之,其系数为0.327,即实习实践得分每提升1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水平就提高0.327分,说明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经历及参与质量将会显著提升其就业能力;因子“导师状况”的系数最小,仅为0.018,而且其系数T值并不显著,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实践性、应用性,以及对待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方面出现“缺位”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5所重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依然存在问题,专业学位是相当部分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90%的导师同时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专硕型导师只有10%,校外导师比例低且实际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少,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缺乏有效的导师指导;实践性课程设置比例虽高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各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都较为严格,但学位论文的多样性不足;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经历是学生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两个因素,学习成绩的作用很小。

对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的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培养教学”“实习实践”“导师”都与就业竞争力水平正相关。“培养教学”的提升促进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最大,“实习实践”次之,“导师”的作用最小。

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行业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种类日益增加,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和考生的宣传工作,统一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认识,学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努力消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中被矮化的现象,从而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认可度。

2.改革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独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有很大区别,要突出实践性、应用型和职业性特点,加强引导,围绕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和目标,培养单位要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践、质量管理等环节进行创新,不断摸索,创建新的教育体制和形成新的培养机制。

3.优化师资结构。拓宽导师和授课教师的来源渠道,适量引进具备丰富职业经验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切实落实好“双导师制”工作,提升校外导师的数量和层次,校内导师主要承担讲授课程与指导论文等工作,校外导师真正参与实践环节和研究项目的指导,使“双导师制”名至实归,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高校和行业部门良性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推进课程改革,实现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技能性转变。增加实践性、技能性课程的开设,授课教师多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课程设置上可以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以更好地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与用的结合,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问题公关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实习实践。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的要求与管理,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学生实习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实践期满实践成果的考核,以实践报告、产品设计等形式考核实践成果,提高实践质量,促进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6.加强学生管理和引导,制定符合专业学位特色的管理政策和奖助体系。在招生入学上,加大专业学位招生中推免生的比例,以奖学金等形式引导优秀生源选择专业学位,提升生源质量;制定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的管理政策和体系:奖学金评定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开评比,以职业资格认证、优秀实习实践、实践类竞赛获奖等作为奖学金考评的主要依据;加大对学生实习实践的补贴力度,给予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和就业补贴等,缓解学生实习实践经济压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和助学金全部纳入学校整体安排,实现全面覆盖;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控,确保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2] 李春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4,(3):40-41.
[3] 王凤忠,欧百钢,晁伟.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49-53.
[4] 刘国瑜,肖慎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4):17-18.
[5] 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04-108.
[6] 陈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研究——基于南京五所高校调查问卷[J].中国青年研究,2014,(4):101-104.
[7]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4-8.
[8] 杨瑞仙,张璐,朱向林.大学生对全日制专业硕士认知情况调查——以河南省为例[J].情报探索,2014,(2):1-5.
[9] 衣学磊,蒋承.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实证分析——基于不同学位类型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42-46
A Study on Full-time 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Its Effects on Employment-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t Five Key Universities
ZHANG Wen-xi1, FAN Xiao-zhi2, CHEN Yi-yuan1    
1. Graduate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2. Business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Shandong 264209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students at five selected key universities indicates:a professional degree is not the first choice for most students; there is not a sufficient distin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ly-oriented and academically-oriented training; and practical courses do 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for employment.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suggest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ractice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Key words: quality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factor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full-time 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