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实行专业学位制度以来,我国至今已审批通过39种专业硕士学位。随着国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基于此,教育部于2009年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社会对其满意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效 (一)招生人数大幅提高,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增加招收应届本科生对其进行全日制培养,当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为7万多人,而2013年上升至22万人,4年间增加了2倍①(见表 1)。随着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效提升了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实力。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教育部于2010年新增金融、应用统计等19种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又审批通过了审计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学位种类的增多不仅体现了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从招生生源角度看,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以调剂为主,自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独立报名考试及招生以来,主动报考专业学位的人数逐年增加。如表 2,报名参加全国专业硕士招生统一入学考试人数,从2011年的30.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2.6万人,在四年间增加了1.38倍;而同时期,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从2011年的120.6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92.3万人,减少了23%②。这说明专业硕士认可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专业学位的认知日渐明晰,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改革,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日趋完善。从招生层面看,2010年起全日制专业硕士实施全国统一入学考试,部分专业课由高校自主命题,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从待遇层面看,建立健全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奖助制度,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学术硕士一视同仁;从培养层面看,逐步完善了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实行“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校外导师则主要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从就业层面看,针对专业学位毕业生建立了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专业硕士的实践应用能力仍遭社会质疑。深入分析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于进一步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招生方式不尽合理,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高质量的生源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招生录取方式不尽合理削弱了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基础。[1]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招考实行全国统考制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招生的公平性,但同时也把一些实践动手能力强、应试能力稍弱的人才拒之门外。在现行的调剂制度下,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只要过了国家线,调剂到专业学位硕士比较容易,但是报考专业硕士的考生则很难调剂到学术学位硕士。这就容易给大众留下一个印象,即学术型学位门槛比专业学位高,含金量更高,这样的想法使得大部分考生更倾向于报考学术硕士。这种调剂制度无疑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报考积极性,降低了招生的质量。还有部分考生被迫选择跨专业调剂,由于缺乏相关的学习背景与知识,入学后出现学习困难、实践能力较低、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效果,最终导致其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二)培养方式与学术硕士趋同,未能凸显专业硕士特色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调查显示,全日制专业硕士依然存在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性不强,课程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课程内容多以专业知识为主,对专业相关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内容涉及较少;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量较学术型硕士少,与学术型硕士课程差异不明显等现象,未能彰显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特色。[2]课程讲授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授课方式仍以“填鸭讲授式”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不高。全日制专业硕士以课堂听讲学习方式为主,聘请校外业内专家讲座授课的机会较少。学生课后更多的是和学术型硕士一样,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们的实验技能技巧得到提升,而实验技能并不是社会、市场、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也无法实现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三)指导方式较为单一,双导师制有待完善导师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领者,导师指导的好坏直接关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效。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以一对多为主,一对一和导师组指导等制度还难以落实。一对多的导师指导模式使导师指导学生的频次不高,面对面的交谈减少,这都不利于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对多的导师指导制度通常意味着一位导师既要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又要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而目前高校教师评职称主要看其科研贡献,导致导师或多或少会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区分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显然这与专业学位的实践应用性相背离。另一方面,据朱永东等人调查发现,高校并没有完全落实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所要求的实行“双导师”制,单一校内导师指导制仍是主流。[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单一的校内学术指导老师并不能完全满足其培养要求,双导师制有待完善。
(四)培养环节尚不完善,校外实践活动不能有效落实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有配套的培养环节做支撑,只有各培养环节的质量得以保证,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与学术型硕士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校外实践研究环节。学术型硕士以导师的课题为研究导向,主要在实验室或者校内基地进行科学研究,但全日制专业硕士强调的是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特定的职业领域为导向,所以校外实践对其日后发展十分重要。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都要求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不少于十二个月的校外实践研究,而多数高校由于对专业学位要求不高、未能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等原因,导致校外实践研究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落实,从而无法真正考察实践实习效果。实践研究环节难以落实大大削弱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成效。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善策略 (一)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提高生源质量改革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方式,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专业硕士的报考人数中不乏“投机者”:花两年时间获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不断提高,竞争压力较之于学术硕士小;也有相当部分考生是由于没有考上学术硕士,所以选择调剂,甚至有部分考生是跨专业调剂攻读专业硕士。因此,要提高生源质量,首先就得增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公众认知度,宣传专业硕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释放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正能量。[4]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是同一层次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的发展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必经之路。其次,要逐步完善招生环节,提高入学要求。招生中不能只看考试成绩,更要重视考察考生的英语水平、实践实习经历、操作技能、交流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入口的质量;不能放松要求,懈怠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总之人才培养不能将就,否则难以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积极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不可或缺的引领者,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离不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传统学术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很多教师都是由毕业的博士直接聘任而来,他们擅长学术研究,在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职业化的实践应用能力不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教师队伍素质的前提是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制度。首先,逐步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对学术型和专业型指导老师实行分开选拔,不一味以学术成果作为是否聘任教师的依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淡化导师职称和资历限制,增加年轻导师比例,适当引进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事业人员担任专业硕士的指导老师。[5]其次,完善教师考核制度,调动导师积极性。[6]不能以科研产出、科研成果层次来考核所有教师的业绩。如果以单一学术成果来衡量教师培养人才的效果,导师就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培养学术型硕士,或者直接把专业硕士当学术型硕士来培养。因此对专业硕士指导老师的考核要多元化、综合化,调动其积极性。
(三)调整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培养综合素质课程学习是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指导实践的前提。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必须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处理好专业课和选修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基础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平衡。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应以实践应用为导向,课程内容应与实践紧密联系,用先进实用的实践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减少照本宣科、陈旧过时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研讨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T),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日制专业硕士以培养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批判精神,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只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才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岗位和适应职场生活。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职业性,因此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7]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把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考虑在内,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岗胜任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长远发展,完成高校育人的使命。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抓好专业实践环节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因此必须抓好专业实践环节,切实提高专业硕士的职业技能与技巧,将其培养成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源以应届本科生为主,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关工作和实践经验,对所攻读专业学位涉及的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了解不多。因此要指导专业硕士进行充分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转型。[8]高校应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道路。只有与企业一道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行联合培养,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高校和企业才能打出一条人才培养的通路,既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能提升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质量。对于学生自己找企业或单位进行实践实习的行为,高校须严格按照要求,采取措施检验其专业实践成果,保证专业实践质量,不能纵容使其产生“侥幸”心理和“应付”行为。只有不断开拓专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结合,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五)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教育两部分组成,但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必须创新一套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人才培养制度和评价体系。在奖助体系上,做好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资助工作,切实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条件,确保全日制专业硕士享有和学术型硕士同等的权利。在学位授予上,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首先,在论文选题上,应来源于现实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尽量与校外专业实践相关。其次,在论文形式上,根据课题需要,可以灵活采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9]再次,在论文审核上,全日制专业硕士也应坚持学术型硕士双盲评审制度。最后,在就业上,构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充分挖掘校友资源,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加大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的就业环境;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经验,积极努力探索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有机结合。[10]
注释:① 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 201412/181647.html。
② 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www.eol.cn/html/ky/bmrs/。
[1] |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
[2] |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
[3] | 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基于珠三角地区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问卷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36-40. |
[4] | 杨尊昊,陈洪波,代智慧,等.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因素的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3,(5):35-37. |
[5] | 孙也刚,唐继卫,朱瑞.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4. |
[6] | 周四军,易娇,杨超.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当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297-298. |
[7] | 杨斌,姜朋,钱小军.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与职业伦理教育二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5-8. |
[8] | 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
[9] |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 |
[10] | 李新权.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2,(8):8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