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5): 6-11   PDF    
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困境与出路
梁传杰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 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是当下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具体表现为建设项目多元、目标指向各异、内容衔接不足和部门协同不够。要破解这一问题,需要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三层建设主体的关系,高校应按照学科引领、统筹集成、改革驱动、管理创新的建设思路进行系统设计,按照学科引领、分层建设,统筹规划、项目集成,体制改革、管理创新,试点改革、逐步推进的具体路径予以推进。
关键词: 高校    项目    体制机制    协同    
一、引 言

自清末民初京师大学堂之开办,我国高等教育经过百余年的摸索与实践,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的高校办学思路已成普遍共识,这既是高校组成以学科为基本要素的内在逻辑把握,更是高校追求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理念观照下对学科建设固有内涵的准确认知。对于学科建设内涵的认知,呈现不同主体视野下的不同图像[1]。以学科建设属性为视角,学科建设包含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术交流等内在性要素和外显性要素,这就意味着高校所开展的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项目,均可纳入学科建设之范畴,成为学科建设的有机组分。考察当下我国高校建设之现状,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呈现出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的现实。所谓项目的碎片化问题,是指高校所开展的诸多重点建设项目,在整体建设上宏观统筹不够,缺乏宏观层面的系统设计,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契合不够;各项目之间相互衔接不够,项目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应有的关联;建设项目协同不够,综合建设成效不够明显。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究其原由,主要源于学科建设项目来源的多层次、多渠道,既有中央的建设项目,也有地方政府的建设项目,还有高校自身的建设项目,这些不同来源的建设项目,其价值取向、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毫无疑问,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学科建设项目予以推进,这是高校建设的具体抓手,失却了这些具体的抓手,高校建设就无法推进。当下的问题在于,这些学科建设项目统筹不够、协同不够,影响建设项目有效服务于高校发展目标和有效服务于高校整体建设,从而影响高校的特色办学与特色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并积极破解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问题,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正视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的现实困境

梳理当下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的现状,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建设项目多元

高校学科建设项目多元化,是当前高校开展学科内涵建设的普遍情形,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设层次的多元化和建设内容的多元化。建设层次的多元化,是指学科建设项目分别来源于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层面的投入。比如,国家层面有“985工程”建设、“211工程”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2011计划”等项目,地方层面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省级“2011计划”、省级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省级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等,高校层面包括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项目、高校科研平台建设项目、高校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等。建设内容的多元化,是指各建设项目在建设内容上,涵盖了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多种内涵。比如,“985工程”主要建设对象是学科高水平科研平台,“211工程”主要建设对象是高校优势和特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对象是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对象是人才培养,包括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等等。

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的多元化,因建设投入渠道多元,高校建设投入明显增多,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科实力和水平的提升,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高度关注并通过项目形式强化高校建设,反映了两级政府支持高校发展的建设职能。但不可否认,这种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的多元化,因管理部门不一,其出发点和目标各有其差异性,使得各建设项目之间缺乏围绕高校整体建设目标,尤其是学科建设目标的协同,导致各建设项目在建设目标上难以与高校整体建设目标有机契合,各建设项目在建设内容上难以围绕学科整体发展形成有机衔接,最终影响各建设项目的综合建设成效。

(二)目标指向各异

在中央、地方和高校所开展的众多学科建设项目中,其建设目标和指向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项目着眼于高校整体实力和水平的提升,比如国家实施的“985工程”建设项目,其目标在于建成少数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有的项目着眼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比如国家实施的“211工程”建设项目,其目标在于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2];有的项目着眼于世界一流科研基地建设,比如国家实施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其目标在于建成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基地;有的项目着眼于某一领域高水平的创新中心,比如国家实施的“2011计划”,其目标在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在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模式,跨单位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有的项目着眼于区域内重点学科建设,比如各省(市、自治区)开展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其目标在于建成一批能够较好满足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省级重点学科;有的着眼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比如国家开展的长江学者计划、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等项目,其目标在于建成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有的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国家开展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其目标在于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水平专业,保证并不断提高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以及高校层面,均设立了多种学科建设项目,但各类建设项目在建设目标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3]。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的设置与实施,其目标应该指向并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即实现高校的特色办学与特色发展,而高校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体现在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形成。一所高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与影响力,往往并不在于这所高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其直接体现于该高校某个或某些学科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影响力。当前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上存在的差异性,导致各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对象呈现出繁杂纷乱的现象,有的是对高校面上的整体建设,有的是对部分学科的整体建设,有的是对部分学科某一内涵的单项建设。简而言之,高校各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指向与高校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的目标指向契合不够,存在着较大偏差。

(三)内容衔接不足

由于各学科建设项目来源不一、目标各异,从而使各学科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衔接不上,这种建设内容衔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科建设内涵建设的系统性不足。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思路,是基于以学科为引领,统筹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术交流等内涵的建设模式,但当前学科建设的多渠道来源、多元目标取向,使得高校各种学科建设项目在建设体系上主要强调自身项目的目标与自身建设的重点,造成项目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与统筹,致使建设内容衔接不足。比如,高校在自身层面上开展的师资队伍、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等建设项目,其对高校学科建设面不一,有的是面向高校所有学科的建设,有的是面向部分学科的建设,有的是面向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建设,难以形成对某些学科的系统建设。二是学科建设内涵建设的重复性。学科建设项目内涵建设缺乏系统性,同时也导致了学科建设内涵建设的重复与交叉。比如,高校在国家层面上开展的学科建设项目,如“985工程”建设与“211工程”建设项目,基本上所有的“985工程”建设项目同时也受到“211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而这两者之间在具体的建设内容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又比如,高校在自身资助建设层面上开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科研平台建设项目、人才培养建设项目与中央和地方政府资助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建设内容上,往往还是着眼于高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重复交叉建设的现象。

(四)部门协同不够

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还表现为管理部门的协同不够。无论是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部门,还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管理部门,各管理部门均有其对自身建设管理工作的分工与职责,在工作中难免有基于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和目标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层面的管理部门而言,其价值取向与目标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中央教育管理部门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推进国家层面世界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水平和影响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主要从中观层面出发,推进所在地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高校主要从微观层面出发,推进高校自身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扩大高校影响力,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于同一层面的不同管理部门而言,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比如,高校层面的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高校整体的师资队伍水平,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主要目标在于保证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科生教育管理部门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善本科生培养条件、保证并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等等。总之,不同层面的管理部门、同一层面的不同管理部门在价值取向、工作目标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因缺乏统筹而使各建设项目协同不够,影响了各建设项目的综合建设成效。

三、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的破解路径

对于当前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尤其是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指向多元、内容衔接不够、部门协同不够等具体问题,需要从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思路创新和具体路径探寻等三方面谋求出路。

(一)管理体制改革

要解决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的问题,必须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着手,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高校三者之间的责权问题,为谋求破解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要简政放权”,“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4]。从破解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问题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需要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中央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责权问题。中央教育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做好顶层设计、宏观制度建设和服务工作,强化对中央教育管理部门开展的相关建设项目的监管,尽量少或者不要干预高校微观层面的建设工作。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工作重心放在中观层面的管理,做好区域高等教育规划、中观制度建设和区域服务工作,强化对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开展的相关建设项目的监管。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要减少政府评价,建立以社会评价和市场评价为依据的科学投入机制,转变对高校现行的以专项投入为主的拨款机制,建立以教育规模和绩效评价为主的投入方式,避免“跑部钱进”。二是中央教育管理部门各司局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与协商,处理好中央教育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各建设项目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理顺现已开展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2011计划”等国家层面建设项目的关系,从国家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目标的要求,统筹好不同部门对高校的建设与投入,进一步明确各建设项目的目标和建设内容,为高校提供宏观指导,减少对高校微观层面建设的干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各处室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交流与协商,处理好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各处室所开展的建设项目间的关系。具体而言,要理顺现已开展的省级“2011计划”、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省级科研平台建设项目、省级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等项目的关系,统筹好对本地区高校的建设与投入,明晰各建设项目的目标和建设内容,减少对高校微观操作层面的干预。三是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把高校建成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确立大学真正的独立法人地位。在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的改革形势下,高校要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改革精神和工作要求,结合自身校情,围绕特色办学与特色发展的目标,统筹好不同来源渠道的建设项 目。同时,高校要强化自律意识,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不能为了争取项目和投入,虚报、瞒报建设项目。

(二)建设思路创新

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三者的责权关系,主要是为有效解决高校项目碎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要切实破解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这一问题,关键在于高校自身建设思路的创新。为此,可以考虑将“学科引领、统筹集成、改革驱动和管理创新”,作为解决高校建设项目碎片化各种问题的基本思路,寻求破解之道。

所谓学科引领,是指高校在办学和发展思路上,要紧紧抓住学科这一核心关键要素,切实将学科作为引领高校整体发展、推进高校特色办学的核心所在,带动并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以学科为引领,可以将高校各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统一到高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上来,统一到高校特色办学与特色发展上来,从而解决高校各建设项目建设目标各异的问题。

所谓统筹集成,是指高校在开展中央、地方和学校的各项重点建设项目时,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从宏观层面将现有相关的重大建设工程和计划予以综合统筹,通过集成各重大建设工程和计划的建设合力,着力于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和特色领域方向,促进优势和特色学科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发展,进一步凸显学 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统筹集成现有高校各建设项目,既是以学科为引领发展思路的贯彻和落实,更是将现有各建设项目有效汇聚、形成合力的举措,从而解决各建设项目内容分散缺少统筹的问题。

所谓改革驱动,是指在各重点建设项目的整体推进过程中,要通过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切实改革现有影响并制约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制度弊端,释放改革活力,尤其是要解决管理上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不足以及相互割裂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各建设单位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缺乏竞争的机制问题。通过改革,营造良好建设氛围,切实推进各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改革驱动是形成学科引领,尤其是有效统筹集成现有多元化建设项目,解决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协同不够的必要手段。

所谓管理创新,是指在各建设项目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要构建起鼓励勇于创新、勇于试点改革的制度环境,积极推进建设模式、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的管理创新,确保各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效。管理创新是在整体改革过程中,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激发建设项目多元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各项改革政策和改革举措能够落实到位,提高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效。

(三)具体路径探寻

高校要按照以上的改革创新思路,对高校学科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和科学谋划,在建设思路上,既要有改革的力度,又要尽量减小改革阻力,既要有创新的举措,又要使具体操作有可行性,对于破解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的问题,具体实施路径可概括为:学科引领、分层建设,统筹规划、项目集成,体制改革、管理创新,试点改革、逐步推进。

1.学科引领,分层建设

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以及所开展的学科建设项目,在整体设计与建设上,以学科建设引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具体内容。同时,在整体建设的推动上,按照分层建设思路,可将学科建设划分为国际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省内一流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层次,实施分层建设,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服务于高校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在这一建设思路的指导下,使高校学科建设形成抓手,结合各高校自身的校情,形成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等层次,分别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学科的整体建设,推进高校整体发展。

2.统筹规划,项目集成

在实施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现有各种建设项目与这四类学科建设工程的有效集成问题。要围绕高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目标,统筹调配现有学科建设项目,形成对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相关投入与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四大工程的形成,其实质是现有建设项目资源的配置。大体而言,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一般应集成现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11工程”、国家“2011计划”、人才强校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于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应集成现有“211工程”、省级“2011计划”、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建设;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应集成省级“2011计划”、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工程应集成“211工程”、 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于高校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各高校因校情不一,所开展的建设项目也有差异,因而在项目集成上自然应有所差异,可视各自校情予以调整。四大建设工程与相关支撑重点项目关系见表1。

3.体制改革,管理创新

按照以上的建设思路和项目集成方式,必须要进行高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探索项目负责人、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三力均衡的管理体制。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加大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激发项目负责人积极性;强化学术管理,充分发挥学术管理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强化行政宏观规划、统筹和决策职能,增强行政服务职能;探索并实行矩阵式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成立高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高校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高校主管科研、人事、人才培养的校领导,以及学校人事、财务、国有资产、科研、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等主要职能部门 负责人,负责学校事业规划和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

表1 四大建设工程与相关支撑重点项目的对应关系

和重大事项的决策,负责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等四大工程项目负责人的聘任和考核等。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的日常管理机构,将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统一纳入其管理职责范围,全面负责学校整体事业规划和学科 建设规划的起草,负责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等四大工程的项目发布、项目评审、中期检查、验收管理,项目负责人(支撑项目负责人、秘书)聘用管理,经费管理以及制度建设等。

成立校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由校外专家组成,负责对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学术指导,负责项目评审、项目中期评估、项目验收及学术指导,负责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评价并提出续聘或解聘建议等。

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包括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四类建设工程和具体支撑项目)。项目负责人不仅负责项目论证、项目建设、所属支撑项目的统筹与管理、经费管理,同时还要负责对所属支撑项目负责人的推荐,项目秘书的聘任等。支撑项目负责人负责支撑项目论证、建设、经费管理及支撑项目秘书聘任。四类建设工程及其支撑项目均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对项目负责人可在原有的薪酬下,额外实行年薪制,支撑项目(计划)负责人也实行年薪制。秘书负责有关具体日常管理工作,也有相应的年薪报酬。

积极实行管理创新。一是竞争立项。在项目立项论证上,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术带头人组织人员进行项目论证,经校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评审后,由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决策,择优立项。二是动态投入。按各建设项目建设情况,按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投入管理办法,进行建设经费的动态投入与管理。三是后期奖励。每个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各高校可从总建设经费中预留一部分奖励资金,对建设成效优秀的项目或人员进行奖励。四是鼓励创新。鼓励各学科建设项目实行管理创新,尤其是支持学科建设模式和学科组织模式改革创新,对于管理创新优异的项目或人员从奖励资金中予以单独奖励。

4.试点改革,逐步推进

试点改革有两个层次的改革,一是在建设层面上,为稳步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工程改革,采取先从四类学科建设工程中选取少数项目进行试点,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通过1~2年的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并予以改进完善。在试点的基础上,再予以推广,确保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在建设范围上,对于试点改革的学科建设工程,将学科建设工程与支撑项目进行统筹,对于未纳入试点改革的学科建设项目,其对应的原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2011计划”等项目,仍按原有建设方式进行,其管理体制仍按原有管理体制运行。

四、结 语

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碎片化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各高校在具体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积极探索并谋求破解的现实难题,唯有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切实扩大高校的自主办学权,给高校以更大的办学自由度,才能为此难题的破解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当然,真正破解这一难题的主体,更在于各高校,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和校情,切实以改革创新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探寻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传杰. 对学科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57-60.
[2] “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工程”发展报告(1995~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3] 中国政府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 李克强.转变政府职能 释放改革红利[N].人民日报,2013-05-15(1).
Fragmentation of University Program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
LIANG Chuan-ji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fragmentation of university program development as a common problem among universities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level projects, unclearly-defined objectives and inadequate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better defin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design their systems with well-placed priorities, integrations, reform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pecific programs should be developed with optimized levels, emphasis, overall planning, integration, system reform,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ilot projects in an orderly manner.
Key words: university    system    mechanism    collab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