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4): 86-90   PDF    
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研究
熊正德, 李璨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要:从管理制度、培养机制和课程教学三个维度对国外高校如何培养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合国外经验与管理类学科特征,提出"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钻石模型",对加强我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管理类     拔尖创新人才     国际比较    

步入新工业革命时代,现代企业需要管理者具备全球化视野和战略领导力,拔尖创新人才正是各行各业中那些试图通过变革来引领发展,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1]。因此,培养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对我国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优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采用传统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国际高水平教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国外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的先进经验对加强我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以往的研究习惯[2],本文主要从管理制度、培养机制和课程教学三个方面对各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归纳。

(一)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国外高校的治理模式有多种类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的治理模式是一种民主协商的共同治理模式,董事会和大学治理机构发挥主要作用,教师、学生和非学术人员等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大学治理[3]。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学者自治模式,联合大学是联邦制治理模式,而华威大学实行的是共同治理模式[4]

高校的组织结构一般是以院系为单位的层级管理结构,近年来,国外高校出现了一些创新型组织结构。德国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等大学的研究生院类似于课题小组,它因课题而构建,并非永久性的,由来自相近学科的教授和博士生组成,共同进行一个课题研究[5]。日本鼓励高校采取校内各学科间的横向联合、不同大学间或者与国外大学的优势学科“强强联合”的组织方式进行学术研究,这种打破学科限制开展跨专业、跨校合作研究的组织结构加强了学术组织的弹性,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激发了高校的内部活力[6]

国外高等教育具有多种经费筹措途径,包括政府财政拨款、自筹经费和捐款等,其中,政府财政拨款仍为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美国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注入政府资金,英国由中央政府教育拨款委员会对教学经费、研究经费和特别经费三个项目进行资金分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府拨款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印度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分为政府外和政府内拨款两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建立起学校工业园,通过对外提供服务和销售产品获取科研经费,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的高校也通过技术转让和咨询服务达到经费自筹的目的[7]

(二)培养机制方面

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精准且各有重点。麻省理工大学的本科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具备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8],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对MBA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领导力、创业精神、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心[9]。日本“21世纪COE计划”和“全球COE计划”把振兴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主要战略目标之一,设置COE的高校确立以人才培养为基点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的思路,希望通过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卓越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培养世界级顶尖科学研究人才提供丰沃的土壤和适宜的环境[6]

为使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国外高校构建起国际合作和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德国高校鼓励师生广泛地进行国际交流,应用科技大学和综合大学定期选送高年级学生参加国际活动,其形式主要有短期课程、夏季学校、海外实习和纵向交流等[10]。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构建起协同创新机制[11]。日本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如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建立合作研究中心等[12]。欧洲高校间通过紧密合作来促进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如哥廷根大学和马普研究所高级科研部门合作建立硕/博士项目,瑞典卡罗林斯学院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联合起来培养博士[13]

国外高校的课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平时积累和真实能力的考察。哈佛大学经济学原理课程通过设立讨论课和单元测试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花费较多时间且付出较大努力[14]。不仅如此,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试次数非常多,一个学期有三到十余次平时测验,考试允许学生带书本和笔记进考场,但考题通常需要学生运用理解能力来解决,这种做法能最大限度考核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15]

(三)课程教学方面

国外高校十分重视课程教学环节。美国大学结合面授和网络在线学习来提高教学有效性,采取开放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灵活的教学方式[16, 17]。国外高校针对管理类人才进行领导力和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设置了创业和战略管理相关课程[9],每年开发新的教学案例,组织MBA俱乐部活动,邀请业界名人参与创业者大会,其他美国高校也积极开展领导力教育项目,如南伊利诺斯大学的领导发展项目、鲍尔州立大学的卓越领导项目以及加州拉文大学的领导力教育与开发项目[18]。为增强管理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国外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性教学,美国高校在本科阶段设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研究项目,其形式包括探究性课程、顶点体验课程、独立学习、研讨、实习和海外学习,如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设立的赫斯学者计划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独立活动期计划[8]

通过对国外高校在管理制度、培养机制和课程教学三个方面的经验归纳,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各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分析各国的具体情况,本文选取国外有代表性的五所著名高校商学院,进一步对其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了横向比较(如表 1所示)。

表 1 国外著名高校商学院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比较

二、国外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从以上各国经验来看,各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特色,如欧洲国家注重学术自由和科研创新、美国重视课程教学的落实、日本突显实用主义等。尽管各国经验存在差异,但总体上仍然反映出一些共同特点。

(一)倡导开放自主的理念文化

国外高校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开放自主的理念文化。坚持自主办学,教育思想崇尚开放自由,在各具特色的培养理念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实践工作。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管理制度都比较灵活机动、民主自由。同时在教学中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及科研改革,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拓宽培养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和创新科研方式等举措实现人才、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二)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

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应当是国际化的人才,因此,国外高校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各国高校通过获取国际认证来提升国际知名度,使教育水平获得国际认可,从而有效保障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各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奉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注重国际化教学,让学生在国外实地学习体验中逐渐形成国际化的战略思维,同时,积极接收优质的海外生源,促进各国高校间良好的交流互动。

(三)开展全方位教育合作项目

为了满足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对复合知识的需求,国外高校广泛开展了多方教育合作。在不同学科间设置跨专业课程教学、实行跨领域资源共享、组织跨学科科学研究,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不同高校间利用互联网平台分享教育成果,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以及展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在高校与企业间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自身带来经济收益,也为社会创造科技财富。

(四)落实高效优质的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被给予高度重视,各国高校对课程教学严格进行质量把关,注重课程教学的高效落实,并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强调科研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在线学习、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式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对课程学习情况施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教学效果落到实处;在实践性教学中,美国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将本科生作为科研创新的新生力量,德国通过跨学科师资联合的方式在学术研究上进行创新,对于学术研究成果,也通过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约束体系来保障科研质量。

三、加强我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为增强我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竞争力,本文参照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与管理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三位一体”模型[2],结合国外高校的培养经验,开发出“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钻石模型”(如图 1所示)。 在“钻石模型”中,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构成“顶面”(图中阴影部分),由顶面向外细分成五个“切面”,表示培养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包含了五方面内容:第一,导入教育理念,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第二,构建课程体系,为教学实践奠定基础;第三,制定教学方案,保障教学实践的有效落实;第四,打造培养平台,提供发展渠道和机遇;第五,实施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配套服务体系。通过“钻石模型”五个切面的相互配合和联动发展,来提升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确保其竞争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图 1 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钻石模型

(一)导入先进精准的教育理念

强化对理念的理性认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同层次的主体对理念的认知要有区别,体现出认知主体的层次分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认识到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确立如何办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应根据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特点进行针对性地培养,科学制定培养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计划方案;管理类学科人才自身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落实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以先进精准的教育理念指导各项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继续总结经验,进而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实践。

(二)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明确恰当的课程目标,根据管理类人才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超前、科学和实用的原则,以提升领导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设置前瞻性的课程内容,重视“战略教育”“创业管理”“领导力课程”“团队构建和运作”“企业文化与伦理”“多文化教育”“研究方法论”“演讲口才和沟通”“道德修养”等前瞻性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在管理、领导、团队等方面的超前意识;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基础知识类课程与实际应用类课程的比例,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传授知识的同时,适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体现出课程结构在知识学习、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上的层次性;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构建完善的“网络课程平台”,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都以视频形式建好网络学习链接,配套相关学习资料供下载,设置学习论坛供师生交流讨论学习困难和难点,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习方式。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定期完善教学内容,集合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家团队定期开发和更新案例库,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企业和互联网教学资源,在企业实践中锻炼应用、沟通、协作、领导能力,在开放式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研讨会、情景模拟和实践性教学等形式增强教学互动,以团队方式参与讨论并完成任务,在团队协作中产生多元的思想碰撞,激发创造力;提高教学考核效率,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平时检验,增加随堂小考次数,对教师的考核制定规范的标准,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指标上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以教学为主的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学术为主的考核在科研产出这一指标上赋以更高权重。

(四)打造多方合作的培养平台

在国际范围内打造跨学科、跨学校及校企合作的多维立体式培养平台,保证人才培养始终与国际接轨。联合相似学科和不同学科的师资力量构建跨领域课题研究小组,共同致力于跨学科学术研究。大力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目前,我国只针对“985”高校开放了公派留学奖学金项目(CSC),高校应联合构造国际化虚拟教学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学生互换培养。增进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开展委托培养、代理研究及研究成果转移,为加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交流,开设“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混合实验班”,吸收优秀的企业人才和在校学生,聘请著名企业家和专家组成教师团队,促进科研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五)实施灵活柔性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为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配套服务保障体系。在学校自身层面,变革传统治理模式,设立学术专家顾问团队和学生代表管理委员会等,加强教学工作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打破传统链式组织管理结构,以增强科研创新和科研行动力为目标,增设“跨学科研究中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和科研活动,开辟校企、校际、国际联合培养渠道;改进学生的招生选拔机制,重点考察真实能力和学习潜力。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面,发挥政府在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引导作用,对培养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工作的宏观监控机制,制定灵活有效的制度以促进管理结构的创新与改革。通过以上举措,形成有利于培养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研究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晓明. 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0):65-67.
[2] 熊正德,刘禹,郭荣凤. 管理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5):89-95.
[3] 明尼苏达大学网站参议院介绍http://www1.umn.edu/usenate/constitution/sencon.html.
[4] 甘永涛. 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J]. 高等教育研究,2007,(9):88-92.
[5] 廖晓玲,董维春. 美、日、德研究生院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10):37-41.
[6] 刘宝存,李润华.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日本创建大学卓越研究中心政策比较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8):9-14, 20.
[7] 夏茂林. 国际高等教育融资比较与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0,(5):6-11, 23.
[8] 刘宝存. 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2):39-43.
[9] 张帏,高建.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特点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9): 143-147.
[10] 彼得·梅尔,汉斯·R·弗里德里希,孙琪. 德国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进展及其存在的争议[J]. 比较教育研究,2013,(8):88-94.
[11] Council of Graduate. Steps taken on the path forward:A Paper from the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EB/OL].http://www.cgsnet.org/steps-taken-path-forward, 2011-4-15.
[12] 李祖超,杨淞月. 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8): 69-72.
[13] 沈文钦,王东芳. 从欧洲模式到美国模式:欧洲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 2010,(8):69-74.
[14]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网站课程与考试介绍http://www.registrar.fas.harvard.edu/courses-exams.
[15] 李楠.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16] Mehaffy G L. Challenge and change[J]. Educause Review, 2012,47(5): 25-42.
[17] Baggaley J. Refliction MOOC Rampant[J]. Distance Education,2013,34(3):368-378.
[18] 沙军. 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及对策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2,(15):76-79.
An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Management Talents
XIONG Zheng-de, LI Ca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Abs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is made on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management talents at some foreign universities in light of their management systems, training procedures and curricula. A diamond model of top-notch innovative management talents is presented based on overseas experience along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management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