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3): 72-76   PDF    
大学学位点自我评估的审视与思考
朱明1,2, 杨晓江1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2. 巢湖学院 教务处, 安徽 巢湖 238024
摘要:围绕当前大学学位点自我评估中的突出问题,强调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要推进两方面改革,一是改革自我评估体系,全面分析学位点要素及其结构,构建具有内外多维视角的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加强过程性评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学位点综合评估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学位点建设过程的全面管理。
关键词学位点     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体系     信息化管理    
一、引 言

建立现代完备的大学学位点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学位点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一级学科选优评估、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等专门针对学位点的评估工作,加之社会一些中介机构、媒体等开展的认证、评估等实践活动,这些举措从外部有效地保障了学位点建设水平。然而,与外部保障对应的大学内部学位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却存在着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整、效能不高等问题,因此,实施有效的大学学位点自我评估管理,促进学位点和谐理性发展,是大学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学位点自我评估突出问题

本质上,学位点自我评估属于诊断式评估,是对本单位学位授权点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检查[1]。通过评估可以掌握学位点建设绩效,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未来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工作,并逐步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增强学位点内外的适应能力。当然,这一评估还与大学学位点本身的状况存在关联,比如,没有学位点的则希望通过建设不断提升现有的学科水平,以达到学位点水平实现突破,这是一个追求“上点”的过程;反之,已有学位点的大学则是另一种状态,具体又有两种行为取向:其一是升级学位点,包括对学科层级、数量等更高层次的追求;其二是延伸学位点,即由一类学科延伸至其它学科,带来学位点更大范围的扩展。这些不同的状况会使大学在开展学位点自我评估时做出对应的策略性选择。无论如何,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1)大学内部自我评估体系与外部评估体系的对接和标准遵循问题。从目前我国各大学自我评估体系看,既有显著特点也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现在评估体系的趋同和评估模式的相对单一。这些虽可以保证大学的自我评估和外部权威评估呈现高度一致,体现出统一性特征,有利于政令通达、行为高效、易于比较,但也正是这种统一限制了大学学位点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不利于大学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出现了诸如发展性不足、递进性不足、差异性不足、建设方向偏离[2]等现象。此时,就需要处理好内外体系的对接和评估标准的适应问题。在体系上,由于不同大学的学科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学科实际状况也不尽相同,大学多数会从利己角度出发去设计或选择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及建立对应的评估标准加以评估,当这一体系和标准与外部存在矛盾时,是主动放弃还是不愿舍弃都会使学位点处于两难境地,放弃使学位点人有我无,坚持又会令学位点有失权威。何况,还存在自我评估体系、国家评估体系、国外评估体系类别之分,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战略的今天,学位点建设若缺少外向型眼光无疑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这关系到大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学位点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关系到大学的声誉和地位。

(2)自我评估过程中的自利性和自律性问题。宏观来看,国家推行外部学位点评估或者相应的外部质量保障,是出于“对院校自利性的假设及在自律不够的判断基础上的”[3],也就是说,假设大学在接受评估时,会有隐瞒真实数据或信息、管理不到位、利己等行为。当然,也会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如根据建设绩效合理确定国家对各个学位点的投入以及如何提升学位点水准以应对愈发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等。在自我评估中,同样会面临类似的问题,这一来源于评估机制、体制本身的不完善,毕竟同一所大学内的学术共同体由于“关系合作”的存在,很难恪守较为纯粹的学术规范,坚守学术导向。考虑到遴选数量有限、覆盖面、协同并进等因素,被评估方自然会在学术规范和治术规则中做出有利自身的选择;二来源于学位点本身的建设缺乏科学性,包括建设过程的盲目、资源配置缺乏长期规划、建设力量的目标偏向等,从而导致大学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应学位点的实际建设中,形式化内容偏多,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建设质量和内涵并不高,难以拿出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学位点,各点的区分度难以真正识别,使得学术共同体只能从“模糊评估”或“平衡评估”中做出选择。因此,在评估中需要认真考量如何削弱学位点的自利性,强化彼此的自律性,注重评估导向和遵循规范规律,做到赏罚分明,而非“好好先生”。

(3)学位点自我评估的运行机制架构问题。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自我评估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位点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目标有序地建设,并对过程施加必要监控以确保建设质量,这是一个关系到大量资源投入、建设运行和成果检验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具体环节入手,强化过程和目标管理。但从目前大学的评估运行分析来看,对成果检验环节关注的较多,较为集中地表现在科研论文与项目、博士和硕士培养数量、学位点硬件和平台条件等数量的比拼上,而一些软实力特别是能够体现学位点优势的方面如理念、文化、特色等则较少涉及,或不占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导致不少大学的学位点建设偏重于追求定量而忽略定性内涵。由此,还会产生两个不好的极端:一是输入端资源的投入,会因前期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缺少细致的统筹谋划,导致后续过程中出现资源分配不公或不足的状况,影响到学位点的正常建设;二是输出端的检验,注重量上的评估可能会激发学位点的短期、近视行为,从而忽视学科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对学位点的需求等关键要素,疏于对学位点的过程管理。实质上,任何一个学位点建设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建设周期,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着量和质的提升与转变,不可违背内在的规律性,这就需要脚踏实地、规范管理、有序推进。

之所以有以上这些问题,是因为观念理念、机制体制、专业程度、管理水平、内外环境等都会成为学位点自我评估过程中的障碍,因此,为了实现学位点跨越式发展,增强学位点内外适应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对学位点自我评估进行改革,改革的着眼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全新、全面的学位点自我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创新学位点自我评估管理。 三、学位点自我评估体系要素分析

在学位点自我评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设计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合理考量学位点的要素组成及其结构关系,并借助于这一体系来实现对整个学位点建设和发展成效的检验。其中,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具有引导、创新、控制、反馈等多重功能。指标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学位点状况,但讲求的是全面和系统,应能反映出学位点发展的多层面,同时,还应承担该学位点不同标准的上下衔接责任。就当前不少大学的自我评估体系来看,尚未达到这样的程度,也不尽完善,难以充分证明该学科的发展前景、发展面貌以及学科所应承担的使命,导致出现目标定位趋同、学科方向盲目、呈现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等诸多不良现象。

现有学位点的自我评估体系总体实行的是本土化的国家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校本体系。从构成上,其多以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工作条件和管理工作为主要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另设若干二级指标,但这些指标可谓大同小异。在性质上,已有的体系所包含的指标基本上属于学术性,强调以学术规范和标准来衡量学位点,这符合学位的本质特征,然而,学位点的属性并不单局限于这一点,而是更强调学术性、社会性和组织性的“三位一体”,因此,还有必要从满足社会需求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作出适切性评估,并架构相应的指标体系,这样的学位点自我评估才更有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科学合理分析指标要素组成,具体可分为四类: 1.学术性要素

学术是学位点的根本。学位点的职能是培养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对学位点的基本要求。为满足这样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质量标准体系,需要学术共同体成员围绕学术的传承、延续和创新去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这其中涉及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科方向等。因此,在遴选指标时,还是应该强调首先从学位点的根本属性入手,遵循学术内在规律,以学术和学位标准为依据,按照常规的思维逻辑去分析和构建指标体系(如现有各评估体系中体现的学术部分)。 2.社会性要素

学位点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上,通过具体的教学功能来实现。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指标多关注于研究生招生数量、授予学位数量、教学成果奖项数、研究生学术成果等,而对于人才与社会的契合度鲜有衡量,并未体现社会的诉求。学位点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密切的,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学位点通过培养人才作用于社会或所服务区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并及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而在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教学研究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其二,以人才为纽带,社会又会以一定形式反哺于学位点,如捐助培养经费、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基地与平台等,这将更好地促进学位点发展。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可以采用双向、全新的思维去考量这种关系和作用,进而从中遴选出相应指标,比如毕业生就业前景、社会对人才评价满意度、社会捐助、合作培养基地数量、成果转化、决策咨询服务等,从而使学位点在自我评估时能以适当方式反映出社会的利益诉求。 3.组织性要素

由于学位点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并按照既定标准授予相应学位,性质上属于教育机构或者培养机构,更多是以后者称之;同时,学位点拥有师资团队、学生群体、培养基地、工作平台等,其本身又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而学科是大学的基层组织单元,由此可见,学位点具有典型的组织特征并能发挥管理职能。学位点发展状态不同,其组织性必然存在差异,具体可表现在组织管理制度、组织文化、行为规范、学位制度、组织运行条件等方面,因此,可以通过对学位点的组织成熟程度进行衡量,从而确定各点的水平。在现有的评估体系中,诸如工作条件(实验室、图书资料等)、管理工作等指标便属于此类要素,但以这几项指标为主的评估仅属于刚性评估,有失偏颇。目前最为缺失的是对学科文化、学科特色等柔性要素的衡量,少见相关指标,这不利于在自我评估中突显优势和特色、体现多样性,而且也没有完全反映出学位点的建设内容,因此,在评估中应强调刚柔相济、软硬兼施。 4.国际性要素

这类要素在整个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属于“接口性”要素,即从发展取向上强调学位点的自我评估要不断扩展外向性视野,眼睛多向外看,要全面对接校本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特别是要提高学位点的国际认可度。虽然“学位点”属于中国特色概念,但学位制度却是由来已久,从法国巴黎大学最早正式颁发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4]到1935年我国颁布第一部《学位授予法》,至今,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学位制度。那么,是否需要考虑国际标准以及如何将这一标准融入到我们的自我评估中或是否需要采取定标参照提升学位点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若接受国际标准会给现有的学位点建设带来不小的冲击,甚至会造成与国家评估标准的不协调;若不接受,大学学科和学位点参与国际竞争、走向国际化的目标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对于可能面临这样的处境,学位点在自我评估时可以先考虑通过国家层面的审核认证,之后实现自主地建设和发展,将评估逐渐转向国际化,实现自我评估的国际转型。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大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上水平,注重学位点内涵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至于体现这一要素的指标可以选择国际学生、国际教师、对外学术交流等,由于这一要素与前三类要素之间存在类属上的重叠,可以考虑将各个指标分配至相应要素指标结构中。

综上所述,大学在实施学位点自我评估时,要慎酌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考虑其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性和适应性等问题,既要使该体系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当前学位点发展水平作出衡量,也要给出正确的指引,促进后续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帮助学位点及其依托学科获得更宽范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学位点竞争力。 四、学位点自我评估运行管理

在学位点自我评估中还存在一个评估频率和时效的问题。如今,大学的学位点越来越多,建设周期和时间分布很不均衡,管理难度较大,不少高校采用项目管理形式对学位点通过立项予以建设,而有的则直接凝聚各种力量重点建设。无论方式如何,过程的管理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成败。评估指标体系解决了终端如何衡量的问题,中间环节又该如何作科学评估?单从评估本质看,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同样重要,甚至很多时候前者更为关键。由于任何一个学位点都是呈递进阶段式发展的,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这一过程又分为诞生、成长、成熟、后成熟、衰退等阶段,而现今每一所大学的学位点大多以两位数计,再对应这些阶段,那么学位点的过程性评估将会成为大学严重的负担,也将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支出,结果可能还不尽人意。尽管有的地方和大学采取定期组织检查评估或提交建设进展报告等形式,来了解总体发展情况,但这种做法并不可靠,特别是大学仍尚流行“重申报、轻建设”之风,且不注重过程性材料的准确性。或许正因如此,许多大学的学位点过程管理只能是流于形式,实际看来,也的确难以付诸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并非易事。换个角度分析,假如丧失了对过程的管理,也就失去了管理层面上的事中控制,一旦过程中某一环节发生失误或偏差,不仅难以察觉,还会令这种错误潜在地延伸至后续建设中,这对于学位点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应对建设过程中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是自我评估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至于哪种方式、方法更为有效,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应有统一模式,有不少大学正在不断创新中探索特色建设之路,比如中国科技大学打造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5]、华中科技大学建立学位点建设与质量评估风险控制机制[6]等。路径的最终选择取决于两点:一是大学对学位点的期望目标高低,是满足于适应国家标准,还是在国家组织开展的权威评估中获取比较好的成绩,还是另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整合学科综合优势,建设一流学科体系;二是大学自身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大学要有能力为学位点建设提供充足的必需资源,要能为学科人营造一种良性的学科生态环境,强化学科人对学位点或学科的强烈归属感,要建立对应完善的学科与学位点制度。

再回到评估管理问题上,针对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树立全程、全方位和质量意识,并将这些意识贯穿于管理始终,不断创新评估理念。在具体管理模式上,既要强调提升管理运行效率,也要注意精简流程。实质上,对学位点的自我评估应注重简化流程环节,强化质量和信息处理,实行分层分段式管理,将目标管理思想融入到评估过程中,围绕评估标准和建设总目标,科学设计和确定各学位点分时段的建设目标,再通过学位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借助于一定的分析工具,从而得到学位点相应的评估结果。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的学位点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这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改革传统的专家评估模式,确切的说是将专家从繁琐的评估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智慧和优势力量去建设和发展学位点。至于系统的设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采用的高端管理商务智能系统或者普通的ERP应用系统,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其一可以将关联学位点建设的各部门工作联合起来,实现事务信息化管理,建立起协同机制,并在运行中自发地对各部门绩效进行实时评价和监控,由于一旦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将会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和学位点的顺利建设,所以借此可追溯问题来源,有针对性地作出诊断,这也在另一层面对各部门的规范管理提出了内在要求;其二可以实现对学位点整体的信息化管理,将反映学位点建设状况的指标转化为具体的系统数据或信息,并根据成效及时更新,由于这些数据和信息能够在系统内运行共享,既方便管理也有利于对数据本身的动态监控,如果能从技术上保证数据输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那么,基于数据流动或信息流的管理则更能直接地反映多方面问题;其三,也是最为主要的,可以极大地简化过程性评估环节,从而将过程管理转变为数据监测与实时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学位点状况,这将比组织专家评估更为实际和准确,何况专家评估学位点还受到自身熟悉程度和经验等影响。当然,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推行学位点自我评估的信息化管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共同体是否认同和接受这一全新的评估管理模式以及新型管理对传统的冲击等。要应对这些问题,还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

(1)评估理念层面创新。简单来说,要在相对固化中寻求新突破,持续改进传统做法和模式,实行基于多重标准和多维因素前提下的多面向评估,将国际和本土、学术和社会、统一和多样、稳定和发展综合起来考量;要将传统评估秉持的单一树状结构模式改变为较优的全方位星型网状结构模式,全面分析影响学位点发展水平的诸类要素及其内在结构;要坚持诊断基础上的高标靶向型评估,拔高水准,增加目标高度,提升发展境界。

(2)评估技术层面架构。理念创新的同时还要坚持评估技术与方法的创新,这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硬件技术环境的架构,比如系统整体的设计、数据存储中心的建立、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工具的选用、基础硬件平台的构筑等;二是评估技术的考量,根本上,现有大学的学位点自我评估还是较为纯粹的数据型评估,按照建立指标、搜寻数据、得到反映指标的评价值、根据赋权综合评估、确定结果的逻辑顺序依次进行,但好比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既有纯粹的数据表征,也有内在结构性的评判,学位点评估也应如此,既可以考虑数据评估,也可以寻求结构评估,即改变传统单一的学位点数据型评估为数据和结构综合型评估。这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3)数据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进入信息系统的评估管理已不再是以往单一的事务性管理,更为主要的工作是信息管理,及时处理反映学位点建设成效的信息与数据,这需要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位点管理于一身的专业人才,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为此,建议组建专门的评估机构,提高评估工作的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准。

当然,过程中要处理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如涉及学位点的各部门角色如何分配,系统中又如何实现集成化管理;专家评估的作用该如何具体体现;终结性评估与信息化的过程性评估如何有效衔接等,这些都有待于从理论上探讨,从技术上挖掘。

综上所述,大学的学位点自我评估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要有高端的发展目标和创新理念,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脚踏实地,从细微处见真章,以管理而取胜,最终实现评估的主旨。

参考文献
[1] 林胜利.关于学位点自我评估的几点思考[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1): 66-68.
[2] 黄文峰.构建我国学位点评估标准的若干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9):154-156.
[3] 韩映雄.国外学位点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及机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3,(2):32-38.
[4] 安学兵,王顶明.现代大学的学科、学位点及其辩证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1,(9):1-6.
[5] 张淑林,夏清泉,陈伟,等.高水平大学学位点管理自律机制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46-49.
[6] 骆四铭,柴世思.责任、权益视角下学位点建设与质量评估的风险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60-65.
Rethinking of Self-assessment of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s
ZHU Ming1,2, YANG Xiao-jiang1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1106;
2.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Anhui 238024
Abstract: In view of some major problems in the self-assessment of degree programs in our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uggests two aspects of reformation to promote program development: reforming the self-assessment system and forming a multidimensional index system to address the key factors and structures of such programs;and strengthening process assessment with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to optimize program management.
Key words: degree program     self-assessment     self-assessment system     information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