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西南财经大学 校长办公室, 四川 成都 611130;
3. 西南财经大学 出版社, 四川 成都 611130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质量为先、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作为教育强国梦的主力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为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主阵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多样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4号》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坚持自我评估和随机抽查相结合”。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1号)》提出“改革质量评价机制,发布培养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完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高度关注,多次就教育质量问题作出重要讲话。[1]所有这些都表明,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教育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有机构成部分,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只是“教育大国”而非“教育强国”,从传统计划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受众窄小的精英教育走向规模庞大、结构多元的大众教育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相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增长速度很快。2005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是分布于31个省(市、区)、56个研究生院、447所高校、11个学科门类、80个一级学科;到201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是分布于31个省(市、区)、61个研究生院、515所高校、12个学科门类、98个学术型一级学科、374个专业型专业、37个专业型一级学科。10年间,研究生院增加5所,高校增设68所,学科门类增加1个,授权学科增加55个。随之而来的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成为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2, 3]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也是各级各层面的质量工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围绕这一命题,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机构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学理上的探讨,成果丰硕,从多种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质量评估与排行榜,包括主管部门排行榜。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整体或者静态、单一视角,缺乏对某一类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的持久跟踪、研究评价。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竞争的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是财经院校研究生培养面临的紧迫课题,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以及财经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及其评价的文献研究 (一)文献研究
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相关联的是关于其内涵、理念、标准、程序、方式、方法、排名、影响等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CNKI、维普数据库、国家数字图书馆途径检索,相关文献研究极为丰富,王亚杰、王战军等50多位学者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20余种刊物发表众多相关成果,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从内容看,涉及到内涵与特征、评价理念、评价原则、指标选择、体系构建等多方面。 1.内涵及其特征
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有广义、狭义之说,但没有比较一致的界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认为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依据既定的社会条件,所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4]王亚杰等(2004年)认为是一个包括研究生教育所有主要功能与活动的多层面的概念。[5]杨颉等(2007年)提出多样化、发展性、相对性、服务性是其基本特征。[6]盛明科等(2007年)认为是指研究生教育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其本身所固有的、满足研究生个人、社会及学科发展明显或隐含需求的一组特性或特征的总和。[7]柏昌利(2009年)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涵应当具备不同的质量标准、多方的保障主体、涵盖全部过程和手段方式多样性等特点。[8] 2.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在社会、学生、导师、管理和条件保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结果,由此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决定了质量评价的维度复杂而广泛。
一是基于政府主导、宏观层面。国家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评估分为5个指标项目、12个子项目及若干要素。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2013)设置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24个三级指标。赵沁平(2000年)提出“三三”质量保证体系。[9]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2007年)从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两个维度筛选9个指标。[10]二是着力于培养单位内部评价。湛从昌等人(1999年)确立4项一级指标及权重。[11]刘志民等(2007年)构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14个。[12]周海涛(2007年)选择导师、教育管理人员、研究生三类人群,主要对3个方面、9个影响成因进行分析。[13]盛明科等(2007年)以湘潭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案例,设计4个维度、11个二级指标及30个单项指标。[8]柏昌利(2009年)从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反馈方面构建体系。[7]章丽萍等(2010年)基于学院培养构建评估体系,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6个及三级指标49个。[4]孙福田等(2011年)构建起质量评估的三级体系,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及37个三级指标。[15]三是基于输入输出、过程管理视角。王亚杰等(2004年)提出“层次—维度”分析框架,建立单元质量、体系质量以及作为历史演变形态存在的分析模型。[5]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研组(2012年)从导师队伍、科研经费、学位论文、招生结构维度切入,并进行研究生满意度调查。[16]王战军等(2012年)认为质量保障体系总体设计的基本维度涵盖政府、学校、市场、社会中介四类主体和输入、过程、输出三个流程。[17]刘平等(2011、2012年)从目标层(A,4个)、准则层(B,10个)、指标层(39个)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实证。四是分层分类评估。[18, 19]薛瑞华(1987年)提出“文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学位质量评估指标体系”。[20]李善军等(2005年)提出农业院校工程技术类评估体系。[21]王健等(2011年)构建了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2]段亚敏等(2012年)构建河北省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五是大学排行榜。《2013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3~2014)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构成。“2013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评价指标主要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构成,人才培养又分为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2013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构成。
此外,潘武玲(2006年)提出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主导力量、支持与保障力量、基础力量。朱慧等(2006年)将美国最优研究型大学成功因素总结为5个方面、9项指标。 (二)评价体系与指标设置研究
在相关文献中,有28篇涉及评价体系、指标设置。其中,有4篇从宏观视角探讨理念、原则及指标和体系,11篇构建两级评价体系,13篇构建三级评价体系。此外,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的设置数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表 1)。
在一级指标设置上,除将质量本身或评价内容直接作为一级指标外,大多数设置3~5项一级指标。从频率看,生源素质21次、培养条件14次、人才培养13次、管理服务13次、社会评价13次、科学研究12次、导师队伍9次、学位论文6次、就业能力6次。
两级评价体系中,二级指标是末位指标;但三级评价体系中,二级指标既是一级指标的拓展和细化,又是三级指标的上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不同评价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含义是有所差别的。二级指标设置数量,一般在2~30个之间,大多数设置数为11~15个,其次为16~20个。
三级评价体系中,研究生培养管理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二级指标设置大多由此展开,包括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机制、发展规划、制度建设、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成绩考试、教材建设、教育改革、国际交流等多方面内容,出现频率达49次。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位论文、社会评价、培养条件等方面,也是关注的焦点。
三级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末级指标,通过三级指标进行数据搜集、整理、挖掘和比较研究,一般具有直观性、可观测、可操作性和可比较的特点。表 1中三级指标设置数在2~61之间。其中,分布在30~49个之间最多。从三级指标名称来看,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即使是对同一对象属性的测度,称谓也不一致。三级指标关注最多的是学生论文和教育培训,其次是师资力量、科研和课程建设。 (三)文献评价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由于逻辑起点、评价理念和研究维度的差异,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者众多;二是多视角、多层面探讨,研究成果丰硕;三是官方和民意排行榜多,影响巨大;四是相关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既有从政府主导、宏观层面和整体发展视角上探讨,也有从分层分类、培养单位、自我评价、地方高校的视角构建指标体系,更多的是从系统、多维视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这些研究无疑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研究或从宏观视角,或从外部视角,或从内部视角,或从专业角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出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积淀、发展变化和未来趋势。因此,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探析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财经类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框架探析 (一)财经学科与财经类院校
财经学科一般是指经济学和管理学(工商管理类)两门学科的总称。包括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学科门类(02)、管理学学科门类(12)特别是工商管理(1202)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经济学学科门类(02)、管理学门类(12)特别是工商管理(1202)。“无校不财经”是高等院校财经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财经学科、财经专业和财经课程广泛设置于高等学校中。
财经院校源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分科办学、行业办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综合、理工、师范、农林、政法、医药、民族、语言等相对应的办学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大学相比较,财经院校具有几个特点:第一,鲜明的学科特色。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法学、理学、工学等其它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主体学科突出,学科优势明显,但其它学科相对薄弱。第二,典型的行业特征。历史上大多属于政府经济部门主管,如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第三,明显的地域特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第四,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并重。财经学科是“经世济民”“匡时济世”之学,既要在理论上传承创新,又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
据统计,目前共有36所财经院校具备研究生教育资格。其中,14所高校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学位点由多到少分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上海财经大学(6)、东北财经大学(6)、西南财经大学(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江西财经大学(5)、中央财经大学(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4)、天津财经大学(3)、浙江工商大学(3)、哈尔滨商业大学(3)、山西财经大学(3)、山东财经大学(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另外,12所财经类高校拥有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33所财经类高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34所财经类高校拥有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31所财经类高校拥有专业学位授予权,已形成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格局。
英国著名学者埃里克·阿什比(Ashby,E.)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财经院校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规模也不断走向新高。据调查,有7所院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以前,19所院校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3所院校成立于60年代,2所院校成立于70年代,4所院校成立于80年代,1所成立于2002年。财经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在薪火传承、艰苦创业的进程中,学科门类得到拓展、学科结构得到优化、学科特色得以形成、学科声誉得到认同。同时,办学资源不断得到积累和丰富,是教育质量的厚实基础。但是,财经类院校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各院校之间、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存在于综合实力、学科竞争力、社会声誉等多个方面。而基于院校、地域、学院、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会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决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因素。在世界众多的一流大学中,也存在着时间短而影响大(香港科技大学)、规模小而声誉卓越(加州理工大学)的成功案例。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影响质量形成的内外、远近因素,构建评价体系,设置相应的指标。 (二)质量评价的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影响和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方式多样: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个人的又有集体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是文化遗传与现实环境的耦合统一,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和谐统一,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互动统一,个体特质与群体影响的交互统一。 (三)质量评价的四个维度和指标体系 1.质量评价的四个维度
影响和作用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四个统一”,可以设置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四个维度,即学科宽厚维度、培养精深维度、社会美誉维度和自我发展维度。这四个维度从历史积淀到现实发展、从培养过程到培养结果、从自我评价到外部评价,涵盖研究生教育的若干重要环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反映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态势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水平与特色。
其中,学科宽厚度主要反映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积淀,由学校的办学历史、授权学科及其时间、学科门类、学科结构、重点学科等系列反映学校发展历史、学科建设成绩的指标构成,反映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强劲的学科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精深度主要反映研究生教育的过程、服务和管理,由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培养方案构成,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态势。学校美誉度主要是由外部评价构成,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民间排行等外部性评价。自我发展度是从个人发展的视角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是素质、质量的综合表现,反映出研究生对于自我发展的认识、努力程度。 2.质量评价的指标与体系
学科宽厚度主要基于财经院校及其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进视角,包括大学文化、发展历史、办学特色、资源保障等4个一级指标及相关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26个)和若干个观测点(表 2)。
培养精深度是从“输入→过程→输出”的视角评价教育质量。从招生到毕业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包括研究生教育所有主体及其主要功能与活动的复杂系统。其中,研究生、导师、培养单位、主管部门和外部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培养精深维度主要由师资队伍、管理服务、教育教学、学位论文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相关的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28个)和若干个观测点构成(表 3)。
学校美誉度是从外部评价的角度审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各种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的质量评估、社会上各种评估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中,大多将研究生教育质量及其相关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由此,学校美誉维度主要由一级学科评估、主要排行榜、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3个一级指标及其相关的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15个)和若干个观测点构成(表 4)。
自我发展度是从研究生个人发展的视角评价。不同的研究生个体自然具有不同的发展起点、资质禀赋,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流程及在进入社会后的后续生涯中,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贡献和社会地位。自我发展维度由招生录取、工作就业、杰出校友3个一级指标及其相关的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24个)和若干个观测点构成(表 5)。
在研究生质量评价框架和指标中,我们将历史积淀与发展现状、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内部控制和外部评价、学校培养与个人成长结合在一起。学科宽厚度、培养精深度、社会美誉度和自我发展度四个维度可以较为完整地将其结合在一起,涵盖研究生培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形成质量评价的综合框架体系。通过对相关研究和评价体系的逐一解析,提炼出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共同关注点与观测点,从而在研究生质量评价的一般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起财经院校研究生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及若干观测点。
随着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从政府监督、社会评价、内部评估的多维视角,着力构建外部评估与自我约束、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宽口径、多方位、全过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既是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探索的内容,又是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构建由学科宽厚度、培养精深度、社会美誉度和自我发展度构成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框架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研究生教育的若干环节,形成一个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反映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态势以及财经类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水平与特色。 三、结 语
在教育质量评价中,权重的设置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权重是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的综合度量,确定权重是综合评价的关键。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密切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权重分配及其计算时,大多采用此种方法,同时辅之以专家分析、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
本文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现状、社会和自我评价四个维度探索、构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逐一提炼出反映教育质量的若干个观测点,从而构建起一个宽域、多维、可闭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财经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控制提供新视角与启迪。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权重及若干观测点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析;大规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实证分析没有开展,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在评价体系及指标优化、评价测度表和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1] | 杜占元.在2011年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会议暨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1-6. |
[2] | 邱均平,殷之明,刘永,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2-59. |
[3] | 邱均平,马力.发展与深化:2014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的产生与分析[J].评价与管理,2014,(2):139-146. |
[4] | 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R].2002:2. |
[5] | 王亚杰,王沛民. 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及其微观层面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4,(3):56. |
[6] | 杨颉,陈学飞.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32. |
[7] | 盛明科,唐检云.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13-17. |
[8] | 柏昌利.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5. |
[9] | 赵沁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3-9. |
[10] | 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49. |
[11] | 湛从昌,董艳清,顾志朋,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7-59. |
[12] | 刘志民,张日桃.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J].中国农业,2007,(4):8-10. |
[13] | 周海涛.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与认识[J].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4-131. |
[14] | 章丽萍,徐敏娜,杨树锋.基于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12-15. |
[15] | 孙福田,孙立群,吴昌友,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1-33. |
[16] | 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7. |
[17] | 王战军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
[18] | 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60-63. |
[19] | 刘平,吴旭舟.江西省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及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9):37-39,68.. |
[20] | 薛瑞华.文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学位质量评估指标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7,(1):46-49. |
[21] | 李善军,廖庆喜.农业院校工程技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72-176. |
[22] | 王健,曲鲁平,陶岩,等.构建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6):501-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