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3): 50-53   PDF    
基于综合竞争能力模型的硕士研究生科研动机培育研究
张磊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针对硕士研究生科研动机不强这一问题,从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期望出发,构建了"逻辑—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的硕士研究生综合竞争能力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硕士研究生科研动机培养方法,对统一研究生科研思想,改善研究生学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能力导向     硕士研究生     科研动机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其培养质量呈现日益下降趋势,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发展不平衡、学术道德缺失等多个方面。[1]为扭转这一局面,学者们提出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学术训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改进[2, 3],但结果可能不尽如意,因为问题的关键似乎不在这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两种现象不容忽视,一是在就业压力下,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人力资源规划师证、注册会计师证、驾驶证等“考证热”进一步从本科生蔓延至研究生[4],浪费了研究生大量的科研精力和时间;二是在奖学金的激励下,一些研究生热衷于“多快好省”地发表科研论文,这不但会导致其科研能力基础薄弱,而且极易引发学术抄袭和造假等学术道德问题[5]

最新的研究试图从研究生自身角度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如郑中华等构建了一个“创造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三维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模型,希望以此发挥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强大的内源知识来源[6]。但问题在于,硕士研究生们并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热情(“考证热”和“多快好省”地发表论文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缺乏的是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动机。因为认识偏差,比如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并不会给未来就业带来任何帮助,才使得广大硕士研究生学术动机不强,且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7]。但放眼世界不难发现,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抓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最为主流和普遍,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是学校醉心于科研能力培养,一方面是硕士生对此并不热心和投入,于是就导致了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但在培养实践中我们发现,广大研究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通过三年深造来提升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期望,只是因为没有加以科学引导,他们并不能够认知到学校的科研能力培养对这种期望的巨大贡献,使其简单地按照自我认知来提升素质,如“考证”、积极参与社会兼职等,因此,笔者认为探究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与职场能力水平背后的逻辑关系,使他们的科研动机统一到学术研究上来,可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一、现阶段硕士研究生科研动机分析

追求真理、造福社会本应该是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学习目的和最本源的科研动机,但由于招生规模、培养环境、就业取向和个人差异等原因,使得硕士生的科研动机比较复杂。就笔者多年培养研究生了解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毕业驱动型。这类硕士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是被动地完成所在学校规定的文章发表要求,从而获得毕业证书并顺利地参加工作。在这种科研动机驱动下,师生间互动交流并不多,完成的学术成果大多属于跟踪或模仿式研究,缺乏创新性,研究生仅粗略了解了科研活动过程,一旦完成规定的文章数量,科研活动即停止。

(2)任务驱动型。这类硕士生大多参与了导师所主持的纵向或横向课题,承担着导师所分配的科研任务,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术成果与导师指导水平直接相关,受到的学术锻炼也相对完备,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硕士生培养方式。但就科研动机而言,硕士生们似乎更愿意将其看作为一种外在的科研压力,将导师称之为“老板”即是这种动机的集中体现。

(3)经济驱动型。作为一种“经济人”,硕士生也有着通过科研活动来获取收益的动机,其途径或是通过尽可能多地发表学术论文来申请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或是通过参与导师课题获得一定数额的劳务费。相较前两类,其科研动机的主动性有所加强,但往往着眼于短期收益,很难获取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4)素质驱动型。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这类硕士生并不想浪费宝贵的三年时光,希图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科学研究来全面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以便为未来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基础。因此,他们通常都较为刻苦努力,并抓住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包括参加课题、社会调研、发表文章等多种科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科研动机明确,主动性较强。

(5)兴趣驱动型。这类硕士生以兴趣为出发点,对未知世界保持着新鲜感和兴奋度,有着强烈的一探究竟的动机,愿意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享受着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辛酸,并深深地为最终的学术成果而骄傲。在这种动机激励下,硕士生往往会主动地参与尽可能多的科研活动,积极获取较具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并有进一步读博深造的愿望。

无疑,兴趣驱动型最为理想,但对绝大多数不再继续读博的硕士生而言似乎并不强烈,他们更加关注如何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及出色地做好工作等方面的需求,科研动机也随之多样化。激励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满足需求来导向特定目标的,因此,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硕士研究生加强科研活动,那就必须回答这种科研活动是如何有效培养他们的综合竞争能力的,而这首先需要明确社会对硕士生综合能力的期望是什么。 二、硕士研究生综合竞争能力模型 (一)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能力期望

作为一种高于“学士”层次的“士”,社会对硕士研究生有较为一致的期望。《后汉书》云:“以才智用者谓之士”,随后便统一将“士”定义为脱离生产劳动的知识分子,因此通俗地讲,社会对硕士生的普遍定位是能写、会算、有办法,同时也需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

(1)逻辑思维能力。社会工作岗位可按难易程度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良好的操作性岗位,工作内容多是简单、重复和有序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标准开展工作即可;另一类是结构不良的专业性岗位,工作内容多是处理所遇到的新难题、新挑战,并没有事先的解决预案可循,需要专业人员针对现实问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是“士”阶层存在的最大社会价值,也是社会对硕士生能力的最大期盼。

假设1:逻辑思维能力是硕士研究生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

(2)专业技能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予以成功实施还依赖于对专业技能知识的熟练掌握,既包括计算机编程、优化计算、机械绘图、药剂调试等高度专业化的技能,也包括文字加工、标准设定等“笔杆子”式的技能,它们都被囊括在社会对“士”阶层能力的期待中,也是社会评判一个硕士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尺。

假设2:专业技能知识是硕士研究生最为关键的胜任能力。

(3)端正的工作态度。虽然工作内容侧重于创新性地解决问题,但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职业素养,认真、踏实和负责的工作态度仍然是社会对硕士生的基本要求,这是雇主与雇员之间最朴素的“心理契约”。拒绝雇用高学历人才的相关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雇主担心这种雇员好高骛远,缺乏正确的工作态度,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假设3:认真、踏实和负责的工作态度是硕士研究生最为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硕士研究生综合竞争能力模型

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设计如图 1所示的硕士生综合竞争能力模型,其主要特征如下:(1)它由态度、技能和逻辑等三个维度所构成,且相互之间呈非线性耦合关系,不可或缺和偏颇;(2)它由一项显性知识(技能)和二项隐性知识(逻辑和态度)所组成,而后者更难以为对手所模仿;(3)它与中国传统上的传道(态度)、授业(技能)和解惑(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 1 综合竞争能力模型

从各个维度的教育阶段来看,端正的做事态度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它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于工作后仍然能够在不同场合接受这种能力的培育;就技能而言,本科阶段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接受理解阶段,而研究生阶段则偏重于如何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专业知识的掌控要求明显增强;而对于逻辑,虽然此前一直在受到程度不一的训练,但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明确提出逻辑思维的教育,这是因为硕士研究生要为人类创造出新的知识,要用自己的大脑对现实问题作出新的解释,没有独立的逻辑思维的支撑,人们不可能完成这一项任务。因此,这一模型是具有更高层次竞争力的能力模型。

此外,综合竞争能力模型也体现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方向,即需要具备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与当前高校所提倡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硕士生培养模式相吻合,而实现这一模式的重要依托是科学研究活动,只有在科学研究中,硕士生才能完整地经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方案提出、设计实施、结果验证、报告整理等全部的过程,并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这一模型为统一当前硕士研究生科研动机,培养良好的科研风气和氛围提供了思路和平台。 三、硕士研究生科研动机的培育方法 (一)教育硕士生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作为研究生阶段学习方向

虽然在扩招的背景下,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出现了多元化,有的是为进一步深造,有的是为规避就业困难,有的是为未来寻找更好的工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容否认的是,绝大部分硕士生还是希望自身能力能够有所提高,这为培养硕士生正确的科研动机提供了契机。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并不能够真正把握提升硕士生综合能力的方向,盲目地认为多考取一些证件或较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就会为综合能力加分,而没有认识到这仅仅在技能维度增加了一些显性知识,而忽略了真正体现其竞争能力的态度和逻辑这两种隐性知识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应该在硕士生入学后即结合本文所提出的综合竞争能力模型向其明确指出研究生综合竞争能力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社会对他们的能力期盼有哪些,为其以后的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

此时,还需要教育研究生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来规划三年的学习方向。各种“考证热”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是硕士生试图毕业时凭此找到一份好工作,为此甚至不惜放弃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这虽然都是鼠目寸光的表现,但却有着强大的现实需求,直接动摇了硕士生良好的科研动机,应引起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励志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道理,以能力导向而非毕业导向来规划学习生活,使其真正对逻辑、技能和态度等三种能力水平的提高充满着渴望。 (二)向硕士生阐明通过科学研究能够有效培养其综合竞争能力

一旦硕士生立志于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就需要向其阐明为什么通过科学研究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手段,使其科研动机进一步统一到科学研究上来。

(1)科研活动是问题导向的,面对的基本都是有利于人类但尚无结论的问题,研究意义重大,要以此激发起硕士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唤起他们努力去破解这一问题的决心。科研活动的探索性为研究生开动脑筋、创新思路提供了动力,因而也是培养他们逻辑思考能力的重要起点。一谓跟踪或模仿式地“写论文”并没有从逻辑本源上出发,培养水平自然也大打折扣。

(2)逻辑思路的实现或科研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这就要求研究生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虽然这多是一些显性知识,但针对特定问题运用哪种知识以及技巧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却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没有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短期内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因此,通过科学研究能够在技能维度更胜一筹。

(3)科学研究是高度严肃的一项工作,对资料的准确性、思路的科学性、论证的严谨性、结果的可靠性和论述的合理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且严厉反对各种数据造假、学术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科学研究过程中就要严格遵守这些要求,而这本身也在训练着研究生认真、踏实和负责的工作态度,没有这种态度,就不可能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研究生培养其综合竞争能力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研究生的科研动机得到了统一,愿意通过科学研究来提升其综合竞争能力,接下来的工作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逻辑、技能和态度三个能力进行切实有效地培养。

(1)逻辑维度。既然问题是逻辑的起点,就应该要求研究生熟悉现实环境,深刻地把握问题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如果这一思路简洁、有效且符合人类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并能够被别人所接受和认可,那么按照“奥康姆剃刀”法则,这一逻辑思路就是科学有效的,否则,如提出的思路自己叙述不清或别人难以理解,就需要对这一逻辑进行重构,直至达到上述要求。

(2)技能维度。最应该推广的就是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来学习新知识、锻炼新技能,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习深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是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深刻把握和领会这一知识点,而非浅尝辄止。此外,除了这种专业技能知识,也需要高度重视论文写作能力的锻炼,它同样是技能维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本领。

(3)态度维度。这要重点克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研究生阶段一晃而过,科研工作不需要认真对待,待走上工作岗位后再认真不迟,对此可通过讨论《习惯的力量》等书籍使其端正态度;另一种倾向是过于功利化,整日关注于名利和地位,好高骛远,要教育其明白认真做好每件事才是通向未来成功的正确道路,一定意义上而言,前者是后者正的非期望产出。

参考文献
[1] 高宏伟,于洋,陈亮等. 扩招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途径研究[J]. 大学教育,2014,(7): 19-20.
[2] 尹晓东. 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及对策探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 69-73.
[3] 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 培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 55-59.
[4] 王帅. 就业取向下研究生"考证热"的一种质化研究[J]. 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4): 40-43.
[5] 刘真珍.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所引发的负面蝴蝶效应[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53-55.
[6] 郑中华,王战军,翟亚军. 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估模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44-47.
[7] 刘爱春,谭顶良,赵小云. 学术型硕士生学术动机的调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 54-59.
Study of Master's Students' Research Motivation Based on a Model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ZHANG Lei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Aiming to correct the weak motivation of research by master's students, this study presents a model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featuring logic, technique and attitude in light of related social expectations. Ways to better motivate student research are suggested based on the model that will help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ir styles of study.
Key words: ability-oriented     master's student     research 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