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3): 33-37   PDF    
研究生辅导员:从角色尴尬到身份认同
陈晓梅1,2    
1.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2.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由于工作形势、工作对象、工作任务的特殊性,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着来自现实的角色挑战和教育对象、合作主体的角色质疑,只有充分认清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内涵、自身认同并走职业化、专业化、学术化的职业路径,才能获得教育对象和合作主体的认同,突破"角色尴尬"的境地,取得职业身份的认同和成功。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     角色尴尬     身份认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始于抗战年代的“抗日军政大学”,并随着国家恢复高考而逐步受到重视和加强,2004年以来取得长足发展[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实行党委统筹下的导师负责制。1999年之后,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逐步推行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制度,即在高年级研究生或者青年教师中遴选兼职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辅导员。近10年来,由于研究生思想、心理暴露了不少问题和危机,各高校开始注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但是,由于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较短,面对的研究生群体特点具有特殊性,以及研究生导师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等因素,使得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工作困难,面临着角色尴尬的处境和取得身份认同的问题。 一、研究生辅导员: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研究生辅导员是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负责人和一线工作者,是服务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工作骨干。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下,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对于国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对于个人被视为提升自我地位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很多研究生并不考虑自身是否具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和较好的学术潜质,抱着谋求一个高起点和进入某个人际圈子的动机而入读研究生。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的研究生思想复杂、波动大的现状,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研究生年龄相对较大,不再愿意过度依赖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已到适婚年龄,婚恋压力凸显;研究生培养要求逐渐提高,学业压力明显;就业竞争随着毕业生规模和国家社会发展而空前激烈。多种压力之下,研究生思想复杂而起伏多变,道德危机、心理危机、学业危机层出不穷。而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教育管理基本模式在扩招后的研究生规模化教育形势下,对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显力量不足,且专业化程度不高。为此,充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提升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且迫切的。 (二)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形势需要系统化服务研究生发展的专门指导者和支持者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1999年进入大规模的扩招阶段,截至2012年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达172万人,位居世界前列。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发展了质的改变,实现了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到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而在规模化教育发展进程中,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培养平台和保障体系等并没有一步到位,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未能和培养规模同步发展。在此情况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3年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求、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接着又下文明确规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高等学校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同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这些举措旨在统筹资源,激活研究生培养机制。可见,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必然趋势。系统化关注研究生学业生涯状况,掌握新时期研究生主要特点,建立和完善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研究生辅导员作为基层的研究生学生工作者,不仅肩负着研究生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学业指导等教育和服务职能,还承担着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奖助贷体系,主持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办理贷款以及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活跃学术文化等职能,在系统化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生辅导员遭遇的“角色尴尬”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研究生辅导员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形势为研究生辅导员的发展打开了空间,但是由于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上的差异还是使得研究生辅导员陷入了角色尴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创造了“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根据其身份地位而按照其行为规范行为的人,并引申出角色期待、角色差距、角色冲突、角色互补等概念[2]。根据米德的角色理论,研究生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和差距,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以及研究生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认知差异和错位等共同导致了这一“角色尴尬”。 (一)研究生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和角色差距

由于本科生是统一培养方案式的教育,老师们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辅导员,每个老师只是发挥不同作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差不远的;而研究生的教育是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培养,即由专门的导师或导师组根据研究生的个体情况或者课题组的需要而制定独特的培养计划,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是“主角”、核心的主导者,其他老师在研究生心目中是“配角”;即使专门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的研究生辅导员也被定位在无异于“配角”的认知上。

同时,对于研究生而言,无论是将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在学术发展还是为自己职业发展垫高平台,他们在研究生学业阶段最重要的是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导师对此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当然,研究生在学期间也不免要和辅导员打交道,但是由于普遍存在的辅导员编制不足等问题导致辅导员工作事务化倾向严重,主要停留于解决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而这些事务性工作对研究生的学业发展而言是次要的,甚至是麻烦的!他们无疑将辅导员定位为一个“事务管理者”。

无论是教育教学的“配角”还是学业发展的“事务管理者”,都明显偏离了“研究生辅导员”岗位的本质内涵,与“学业引导者”“思想教育者”“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相去甚远。当然,研究生在一些特别的处境会重视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如在他们需要解决一些生活困难,或与导师产生矛盾需要第三方介入时,才会“联想”到辅导员,而这恰好为研究生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冲突制造了机会。 (二)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尴尬 1.身份地位悬殊引起的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尴尬

大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在资历、职称、学历等方面和一般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生导师差距悬殊。这种身份地位的“悬殊”为两者的沟通制造了障碍。当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直接与学院党委甚至是党委书记沟通。在他们看来,研究生辅导员是学院党委领导下的一般工作人员,不具备跟他们“对等沟通”的身份资格。说到底,在研究生导师心目中,研究生辅导员并不具备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2.共同体差异引起的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尴尬

研究生导师高度关注自己科研团队或者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利益,竭力维护自己的学生,他们代表的是局部利益;而研究生辅导员面对整个班级、整个专业甚至整个学院的教育管理,更多地是制定标准、规范管理,秉持公正原则,代言的是集体的公正、公平。这种“点”“面”工作的差异性导致了研究生辅导员和部分师生共同体产生角色“冲突”。 3.观念不同主观成就了辅导员的角色尴尬

从研究生辅导员和本科生辅导员比较的视角来看,本科生辅导员的历史较长,他们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通过制度规范管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作为整个培养体系中一个枢纽角色的地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而研究生辅导员的身份确立较晚,是研究生规模化教育发展的新生产物,目前还在身份确立的艰难时期。“到底需不需要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能否切实在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导师或担心或冷眼旁观这样的问题,而不是悦纳这一角色身份,协同开展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有留学经历,国外没有“辅导员”岗位设置的情况让他们持有“辅导员”角色不必要的观点。个别导师在“工具理性”思想的指导下,认为辅导员完全是中国特色意识形态教育的产物,导致“研究生辅导员”经常遭到排斥;而有的导师即使认同辅导员的作用,却完全采用单一主义思维模式[3],偏颇地认为导师只需负责研究生的论文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事情,从而和辅导员划分教育管理范围。 (三)自身将辅导员角色视同“过渡角色”的尴尬

1.认同辅导员岗位固有“职业倦怠”而将其视为“过渡角色”

尽管辅导员制度在我国有一定历史,辅导员切实在学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立德树人”的作用,但由于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繁琐性,导致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岗位是“铁打的营盘”,辅导员是“流水的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辅导员快速轮换成为必然现实,很多辅导员缺乏专业化提升的强烈动机,放弃对自身职业化发展的追求,逐渐将“辅导员”视为职业人生的“过渡角色”。 2.认同辅导员岗位固有“分工轮岗”而将其视为“过渡角色”

在很多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一部分,只涉及到分工不同。因此,部分研究生辅导员认为随时有调换轮岗的可能性,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或者缺乏成就感的时候甚至主动想办法调换工作责任范围,从而无法潜心提升其作为研究生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得过且过,“只求平安”,不求成效。 三、身份认同:他人认同和自我认同

身份具有普遍多重性,一种身份的重要与否不必抹杀掉他种身份的重要性[3]16。哲学研究者认为身份认同是一种对价值和意义的承诺和确认[4]。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角色认同。因此,职业身份认同隶属于角色认同,也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4]。如果认同感能够导致群体的成功,从而也使个人受益,那么身份认同感的行为模式将由此得以复制和扩展[3]19。可见,研究生辅导员亟待得到身份的认同。而身份认同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4]。因此,研究生的职业身份认同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社会特别是相关角色对其地位和功能贡献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是研究生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身份和角色作用的认同,包括心理的认同以及该职业给自身带来的满足。总之,研究生辅导员职业角色的身份认同不仅需要研究生辅导员自身实现观念转变并做出积极努力,也需要社会转变观念且要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 (一)研究生导师的认同: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主体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为研究生辅导员的身份合法性提供了制度基础。为此,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应该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成为“合作者”。 1.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中导师和辅导员发挥“合力”作用

研究生导师既是研究生业务培养的首要责任人,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而研究生辅导员是院(系)党政领导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责任人。两者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发挥“合力”作用,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和实际情况的沟通工作,协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为学生解决现实困难问题,化解可能的危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2.在研究生综合发展上导师和辅导员发挥“互补”作用

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能实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扩展,通过学业引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现实性的方式方法提升研究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隐性知识。这些软实力的提升,对研究生专业技能、学术能力等硬实力的发挥无疑是“如虎添翼”。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充分尊重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在研究生教育上相互协调和配合,发挥对研究生综合发展的“互补”作用。

(二)研究生的认同:研究生的人生导师

在美国,每个研究生都有一个论文导师,主要指导论文研究,同时还有一个或多个人生导师,可以由自己的论文导师、其他教师或者学长学姐担任,主要指导有关学术人生的问题,比如帮助解决和论文导师的沟通障碍、面试着装问题等[5]46。对照国内的政策和具体情况,研究生导师承担论文导师和人生导师的双重角色;研究生辅导员也具有双重的角色意义:第一,对于研究生而言,主要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个体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情绪管理和环境适应,激发学习动机,妥善处理好交友、恋爱和师生关系,提升学习技巧和就业技能,从思想、心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第二,对组织而言,承担在教育管理中贯彻公正和关怀原则、维护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如实现奖助贷的公平公正,实现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关怀,促进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文化建设等。为此,研究生辅导员应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份合法性基础,首先做到“关怀”学生,切实发挥好“人生导师”的作用,获得研究生的认同,取得身份的合法性;其次要做到“公正”,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维护教育公平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自我认同与处境突破:职业化、专业化、学术化

2010年教育部思政司11号文明确指出,支持研究生辅导员骨干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去建设、作为职业去发展、作为事业去追求。研究生辅导员能否充分发挥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真正从心理上认同“研究生辅导员”这一职业角色,并从行动上自觉将它作为终身的事业去追求;能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以专业化的精神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水平、做出成果;是否能够贴近研究生实际,从肩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责任感的高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多学习、多调研、多思考,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发展的道路。 1.职业化发展是研究生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

尽管教育部大力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但在各项可能流向职业的“博弈”中,辅导员岗位由于工作量大、压力大、考核机制不健全、绩效回报不相称等原因,目前仍缺乏足够吸引力,有些辅导员上岗后,对从事的工作缺乏长远规划,短期行为突出,如上岗后即为今后改行作准备,工作一段时间后找机会转岗或是以考硕考博的“曲线转业”方式争取转为专业教师[6]。由于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容易导致一些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的“研究生辅导员”因为“缺位”不显见而安于处在“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职业懈怠状态。因此,选拔或安排热爱学生工作,并且在资历和知识能力上适合指导研究生的学生工作骨干担任研究生辅导员,并为其开辟职业晋升的渠道,是研究生辅导员从知觉、情感、意志和行为上认同,并努力实现自身职业化发展,取得“研究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基本前提。 2.专业化发展是研究生辅导员职业成就的基本保障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对象,他们年龄接近成年早期、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思想相对成熟、行为相对独立,同时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单一性等特点。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及其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对差异的教育目标、相对独特的教育内容和相对特殊的教育方式。因此,研究生辅导员能否把握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处境,深入学生,通过运用恰当的方式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服务其全面发展,是研究生辅导员取得研究生和导师认可并获取职业成就感的唯一方式。为此,研究生辅导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并且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及时吸取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新动力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研究生“平等的对话权”而不至于产生距离和隔阂,有理有据、方圆得当地解决其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否则,缺乏专业水平和管理艺术的研究生辅导员出口即言之无物或者偏离实际,出手即不知所为或者尽在其眼底,难以为研究生所信服,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其自身的职业成就感和身份认同感也会荡然无存。 3.学术化发展是研究生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已经创建30周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要研究内容。随着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形势不断发展,加强、改进和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该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和主要负责人,应当树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注重研究,以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发展。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各高校逐步优化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人文环境,搭建了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平台。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是工作业绩、课题和论文。这说明,在工作中注重研究,以研究带动工作,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发展,对于研究生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学术研究都是“必修课”。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本质是共同研究,而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共同建立的师生关系亦是以平等对话、共同探讨为基础的。这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具有研究生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即批判精神、思辨精神、探索精神、求知精神。只有这样,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才能在相通的话语体系中进行对话。同时,结合研究生学习生活以学术科研为主,从心理上高度认可学术价值和学术权威的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辅导员更容易从学识修养上、能力素质上赢得研究生对其“师者”身份的认同。有研究指出,研究生辅导员必须具备道德责任、亲和特质这两个核心内隐胜任要素,还要具备专业技能、管理沟通这两个核心外显胜任力要素[7]。可以说,学术化发展是研究生辅导员具备专业技能胜任力的要件,也是其获取管理沟通胜任力的基础。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般要经历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的形成三个阶段[8]。研究生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其职业内涵、认同其职业价值、形成职业理想并在其激励下锲而不舍地追求,才能最终获得自身和他人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 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167-168.
[2] 胡尔钢. 角色理论与师生关系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6):36-39.
[3] 阿马蒂亚·森书.身份与暴力[M].李风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4]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12,5(1):21-27.
[5] [美]John A. Goldsmith, John Komlos, Penny Schine Gold.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6] 刘红斌.职业生涯规划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作用探究.中国高等教育,2009,(12):24-25.
[7] 王国燕,董雨,鲁丽娟. 研究生辅导员胜任力的核心要素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65-68.
[8] 莫雷. 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Graduate Counselors: From Embarrassment to Role Identification
CHEN Xiao-mei1,2    
1.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ir job responsibilities, graduate counselors are often faced with challenges and suspicions from students as well as collaborators. To solve the problem, graduate counselors need to have a positive view of their own careers, be more academically prepared and professional in their work so that they will win the respect of students and collaborators, break away from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and succeed with full role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 graduate counselor     embarrassment in a role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