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Issue (2): 81-85   PDF    
“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困境与出路
李高峰    
陕西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遭遇诸多困境。首先,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读研政策受到质疑;其次,部属师大并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心有余力不足。面对困境,必须要实施根本上的改革: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在工作3年之后自选师范大学、脱产、公费读研;要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配备专业对口的导师;要把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结合起来;"211工程"师范大学要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建设力度。
关键词免费师范毕业生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困境     出路    

“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是“部属师大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中的既定方针政策,旨在使这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是“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爱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1]的“点睛”之笔。然而,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 教育硕士”的困境

第一、二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分别于2012、2013年开始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部属师大及其导师在培养、指导中,以及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攻读学位中,均不同程度地陷入到难以克服的困境。

(一)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读研政策”受到质疑

“教育公平问题源于教育政策”[2];对于教育的不公平,教育政策难辞其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了“部属师大”和“地方师大”之间的不公平,同时也造成了“在职联考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和“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之间的不公平。

1.政策没有用在“刀刃上”

六所部属师大均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本来就对优秀学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国家在2007年只批准部属师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自2012年起,又是仅有的六所部属师大有资格招收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研究生;这些举措是“锦上添花”。相比较而言,地方师大的培养直接面向待遇低、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校;地方师大中的家境困难学生的比例比部属师大要高得多,他们更需要“免费”。如果在地方师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政策,无疑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实力本已就相差悬殊的部属师大和地方师大在生源争夺和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雪中送炭的政策必将会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地方师大与部属师大的公平竞争。

2.“免费”政策缺乏连贯性

免费师范生在校读“本科”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1],然而读研时却要交纳数万元的费用。一方面,免费师范毕业生作为初任教师,资历浅、无职称、收入低,有限的工资除用于生活所需,已经所剩无几;要想读研,他们只能依靠借贷或是“啃老”。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仍然迫切需要“免费”政策。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在大学毕业之际,其教师专业素质充其量只是“处在专业和半专业的中间状态”[3];他们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其成为成熟的专业教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但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只“免”其本科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费用,“不免”其研究生阶段之费用,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长此以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目标——“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使其“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1],必定会大打折扣。

3.免费师范毕业生读研享受的“特权”备受质疑

免费师范毕业生享有的第一个特权是攻读教育硕士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4];而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联考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型)研究生等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入学考试。第二个特权是,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可以获得“双证”——“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4];同为“在职攻读”,“在职联考教育硕士”在课程考试合格和论文答辩通过后,只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5]不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有没有研究生学历具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评定教师职称时,仍然看重“学历”,甚至超过了对“学位”的重视。

(二)部属师范大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

六所部属师大的“教学类”硕士研究生种类很大,有课程与教学论、“4+2+1”研究生、全日制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和全国联考教育硕士。面对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研究生,部属师大仍将免费师范毕业生纳入本校继续读研。现实情况是,六所部属师大在很多方面并未准备好,针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之路。

1.“师生比”失衡

因为免费师范毕业生读研“免试”,入学几乎没有“门槛”;又因为他们只能回原来本科就读学校,所以部属师大就有了大量的“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2007年第一届免费师范生有2500人,他们2011年毕业,2012年重返陕西师大攻读教育硕士的人数就达2066人。然而,陕西师大15个学院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技术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的教授、副教授仅有28人;如果“专业对口”地指导,每个导师要指导70多个“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数量之比极度失衡。

2.导师指导无意、无力、无效

专业对口的硕士生导师指导“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责无旁贷,但面对众多的研究生他们只是九牛一毛。为了“消化”大量的“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部属师大不得不让其他专业的导师指导,诸如文学院的文艺学、历史学院的隋唐史、物理学院的凝聚态物理、生命学院的干细胞生物学……,甚至有的学院还允许具有博士学位的实验员和辅导员指导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如此,出现了大量“不了解基础教育”的导师指导“了解基础教育”的教育硕士研究生。诚然,其他专业的导师是被“赶鸭子上架”的,他们并无意指导不属于自己专业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除了在部属师大有导师外,在中小学也有导师。校外导师虽说是基础教育的专家,但其指导也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四:一是这些中小学教师多数没有研究生学历,没有写过硕士学位论文,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及指导等能力上非常薄弱;二是部属师大连校内导师的培训都无从顾及,更勿谈对校外导师的培训、指导;第三,部属师大对校外导师除了颁发一个文件、一个聘书之外,报酬、工作条件等都不到位;第四,这些经验丰富、具有资历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已经是“满负荷”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

3.培养的学术化倾向突出

部属师大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学术化倾向非常突出。首先表现在,其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研究”人员——将免费师范生培养成为“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6]的人。实际上,部属师大培养的教育硕士应该是“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学科带头人和管理骨干”[7]。其次,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学位基础课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6]专业必修课依专业方向不同而异,例如“地理”方向有《学科教学论(地理)》《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地理学科发展前沿专题》《地理学理论与方法》。[8]如果以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来衡量,这些课程仅覆盖了其14个领域中的“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5个领域。这些课程离“教师专业标准”的距离还很远。第三,教学方法非常传统。因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均为在职学习,所以课程都是通过“集中面授”与“远程教育”两种方式实施的。集中面授安排在读研伊始的暑假;因时间短、任务重,采取的是“讲授”的传统方式。“远程教育”是研究生通过网络观看部属师大摄制的录像课;和在大学里的“面对面”授课相比,录像课的授课非常突出主干内容,失去了很多风趣、色彩、反馈和互动。如此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而学生也很难学以致用。

(三)免费师范毕业生心有余力不足

虽说免费师范毕业生更想脱产攻读硕士学位,[9]但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约束下,他们还是比较珍惜国家政策给予的读研权利的。然而,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他们力不从心。

1.读研动机不强烈

免费师范生当初选择去部属师大读本科的最强烈动机是“就业有保障”,其次是“两免一补”(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10]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十年之内脱产读研之路被堵死——国家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1]。其次,中小学都在“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11],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是大势所趋。第三,免费师范生毕业一年,年龄大都在24岁左右,如果错失读研机会,结婚、生子等可能会将“读研”一直搁置下去。上述读研动机均为外部动机;而从免费师范毕业生内心而言,他们在本科毕业后2至3年内最需要的不是读研,而是安身立命、安居乐业。

2.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

部属师大投入巨资专门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开发了门类齐全的视频课程,让其通过网络学习学位课程。然而,他们挤不出时间上网学习网络课程。首先,他们拥有“中(小)学教师”和“研究生”双重身份,面对“中(小)学教学”和“读研”,更为重视的是前者;这是因为,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处在“早期生存关注阶段”[3],最关注的是自己的职业生存问题:“我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吗?”“学生家长认同我的管理吗?”“中学校长肯定我的教学吗?”“我能在学校站稳脚吗?”从而无暇顾及学位课程的学习。其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教学上均被委以重任,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担任班主任或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除了课堂教学工作,还有辅导、评比、教研组共同备课、年级组活动、学校考评、教师培训等工作,任务繁重。第三,网络课程的权限有时效。上一学期开的网络视频课程到下一学期,免费师范毕业生就失去了观看的权限。很多研究生抱怨:“我这一学期需要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下学期才开,看不到课程资源;这学期学习了《班级管理学》,等我下一学年真正当了班主任,又想参考、学习时,网上已没有这门课的视频和PPT”。

3.“为研究而研究”学位论文

从第一届免费师范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看,题目或是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或是导师拟定的,未能指向免费师范毕业生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为研究而研究”的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不高。(开题报告中所写的)论文框架仍为学术性学位论文形式,基本上都是从“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到“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最后是“结果的讨论与分析、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未能呈现出诸如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多样的论文形式。其原因在于,一直以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就没有走出“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局限,教育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只能参考到有限的论文形式,他们即便知道有“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的学位论文,但从安全、顺利毕业的角度考虑,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免形式创新的学位论文被外审专家、答辩委员会“毙掉”。

二、“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 教育硕士”的出路

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是“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升华,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果不及时解决免费师范毕业生读研中的困境,将会使“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重大举措半途而废、前功尽弃。面对问题,亟待修正免费师范毕业生读研的政策;同时,加强师范大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一)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在工作3年后自选师范大学脱产、公费读研

首先,免费师范毕业生至少要全身心在中小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3年之后,再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免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走向基础教育一线,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从“任教前关注阶段”转入“早期生存关注阶段”,工作和生活压力相当大,这一状态要持续3年左右。[3]另外,在3年时间内,免费师范毕业生正好完成“一轮”初中或高中教学,其教师专业能力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进入“高原期”。此时,就有了“读研”的必要性。其次,要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面向全国自选师范大学读研。当前,部属师大对研究生增减“消化不良”;同时,很多综合实力不错的地方师大有较强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师资和研究生培养力量,却面临着优质生源匮乏的窘境。国家应为部属师大和地方师大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免费师范毕业生可以向全国的任一所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师范大学提出读研申请;师范大学根据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本科学习成绩、任教中小学考核结果和研究生导师组面试成绩审核录取,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最后,免费师范毕业生要脱产公费读研。国家应建立免费师范毕业生全脱产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机制,而且“应给予足够的奖学金或财政援助,以使之能够继续学业并维持相应的生活”[12]。国家要制定“本科+硕士”一体化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2年间,要保留其原工资待遇,并由当地财政报销其学费、住宿费,或由国家拨付专项资金至其所读的师范大学。

(二)要为教育硕士研究生配备“专业导师”

中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3],其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也包括教育专业。“专业”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应该“既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14]。例如,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高分子化学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即便是博士生导师,对于教育硕士研究生而言,都是“非专业导师”;而只有“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才是专业对口的导师。让有机化学专业的教授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无异于让“生殖医学”教授指导“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所以,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师范大学都“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拥有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5]。教育部要严格审核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培养师资力量,量力而行,控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数量,杜绝“非专业”导师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象。

(三)要把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结合起来

我国的师范大学基本上都有“师大附小”“师大附中”,但很多附小、附中除了人事管理和师大教工子女上学之外,几乎都是“名不副实”——师大附小、师大附中的教学与师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这种状况对师大和中小学的教学都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授想成为师范教育的专家,就必须利用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准教师”,来开展对教学的研究;而且,中小学也必须成为教师、准教师和大学教授共同系统钻研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场所。[16]除了师大附小、附中,师范大学还要与多个中小学建立教育教学联盟关系,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也为大学教授开发“教育实验场所”[17];这些中小学和“教学医院”有相似的功能,应当是与师范大学密切结合的优秀学校。[18]另一方面,师范大学也要开门办学,聘任中小学教师为“临床教授”,把他们作为“硕士学位教学计划中的骨干教学人员”,“还应当在硕士生就读的学院担任职务”,[18]并且为他们在大学里提供办公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条件,保证其工作的待遇。

(四)“211工程”师范大学要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建设力度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数量上“捉襟见肘”,在指导上“滥竽充数”,暴露出我国师范大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素质不高这一“短板”;其根源在于我国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少、博导资源稀缺。要改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师生比”过小、导师不专业等现实状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出路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首先,要在“211工程”师范大学增列“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努力使所有“211工程”师范大学都具有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其次,遴选具有专业素养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特别要打破“具有正高职称”“主持国家级课题、教育部课题”等条条框框的限制。总之,没有结构合理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导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师范大学,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永远是一个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Z].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07] 34号.
[2] 朱永坤.教育决策价值标准:教育政策公平性的影响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4-130.
[3]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127,1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Z].教育部文件,教师[2010] 3号文件.
[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Z].学位办[1996] 25号文件.
[6]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Z].2011.
[7] 王昌海.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其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55-57.
[8] 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培养方案[Z].2011.
[9] 李高峰.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
[10] 李高峰.免费师范生三大报考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2):24-29.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1.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13] 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J].人民教育,1993,(12):1-5.
[14] 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J].人民教育,2001,(9):24-26.
[15] 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中国教育报,2001-1-3.
[16] [美]霍姆斯协会.霍姆斯协会报告:明天的教师(上)[J].范宁,编译.外国教育资料,1988,(5):1-9.
[17] [美]霍姆斯协会.霍姆斯协会报告:明天的教师(下)[J].范宁,编译.外国教育资料,1988,(6):30-36.
[18] 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A].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30.
Difficulties of In-service Tuition-free Normal College Graduates Studying for Master of Education and Their Solutions
LI Gao-feng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Abilit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faced by tuition-free normal college graduates working in-service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 Firstly, a supportive policy is controversial. Secondly, normal universities mostly cannot provide sufficient training. Thirdly, these in-service students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or energy to pursue their education. A radical reform is necessary: normal college graduates should be able to study at normal universities on a full-time basis with full financial support after they have worked for three years; qualified supervisors should be provided for these master-of-education students; normal universities should collaborate with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their training; and "Project 211" normal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doctoral programs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Key words: normal college graduate     in-service student for master of education     difficulty     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