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教育是培养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博士生作为21世纪教育领域、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呈现出不拘泥于旧观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科研起点高,创新思想活跃等特点。作为未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博士生创新能力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队伍质量,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进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创新能力已成为博士生必须具备的最为基础的素质之一,加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博士生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
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程度是衡量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一项通过科研工作实践,提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过程。博士生培养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博士学位论文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我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提出明确要求:“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其中“创造性成果”是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灵魂,它既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标准,又是博士生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的体现。显然,博士生的培养既要注重科学研究能力,也要注重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体现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以博士学位论文知识创新为主线,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进而实现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使命,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迫切任务。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创新性分析,进而开展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与相关因素间的关联分析,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及博士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分析 1.博士学位论文总体创新性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包括:论文选题创新,文献综述创新,理论与实践创新,发表论文创新,论文写作创新。为综合全面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对上述五项分别打分,以优秀为5分、良好为4分、及格为3分来计算,应用专家评定法[1]确定各项权重(如表 1所示),则博士学位论文总体创新性C计算公式为:
博士学位论文单项创新性分析分为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理论与实践、发表论文、论文写作五个方面。从表 4可以看出,论文选题创新程度最高,其次为文献综述创新;较低水平的是发表论文和理论与实践创新。说明理论与实践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所得创新性分析结果与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计算结果[2],二者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 5所示。结果表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与其总体质量呈现较高的相关性,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66,经过双侧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即创新性水平高的博士学位论文,其论文的总体质量也较高,创新性水平较低的博士学位论文,其论文的总体质量也较低。因而,创新性是决定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与博士生所选专业具有密切联系;此外,博士生培养学制往往为弹性学制,博士生在读年限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的关系值得探讨。分析博士生所学专业及在读年限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学科门类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之间的关系
根据某高校近三年1164份博士学位论文的有效创新性评价数据,按学科门类(分为理科、工科、管理学科、文科)进行了统计分析。总体来说,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创新性受学科门类的影响较大。统计结果如表 6所示,论文创新性水平最高的是理科和文科,较低的是工科和管理学科。
从表 6来看,按照学科门类来划分,论文总体创新性水平与论文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比较高的一致性,论文总体创新性水平高的,其论文总体质量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其中,理科、工科、文科的论文总体质量水平高于论文总体创新水平,而管理学科却不同,论文总体创新水平高于论文总体质量水平。
另外,按照博士生所学专业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处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最好的前5个专业是土木工程管理、力学、旅游管理、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工商管理,处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较低的后5个专业是信息管理与电子政务,神经信息学,教育管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会计学。如表 7所示。
对1164名被调查博士生进行统计发现,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与在读年限之间在总体上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总趋势下呈现两个阶段。在2~8年区间内,在读时间越长,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逐步降低;在9~12年区间内,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受个体影响较大,呈现比较大的分化,个别博士生在读年限超过9年以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非常高,甚至超过前8年内的最高水平;也有个别博士生在读年限超过9年以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较低,如表 8所示。
在所调查的博士生中,大部分博士生的在读年限集中在2年到8年。在读年限在1年到2.5年之间的博士生大部分为硕博连读生或少量同等学力博士,表现为博士在读时间相对较短,还有个别为同等学力博士在读时间相对更短(因人数较少,不作为样本考察)。不同学科门类(分为理科、工科、管理学科、文科)博士生在读年限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之间具有细微差别:(1) 理科博士生在读年限在6~7年区间内出现小高峰,说明理科的创新博士学位论文产生的最佳在读年限较延迟;(2) 工科博士生在读年限最长;(3) 管理学科博士生在读年限在5年左右时出现小高峰,说明管理学科博士生在读年限5年左右较理想;(4) 文科博士生在读年限在3年左右时出现小高峰,说明文科的创新博士学位论文产生的最佳在读年限大致3年较为理想。
在读年限超过8年的博士生,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受个体影响较大,呈现比较大的分化。主要分为两部分群体,一部分博士生是为了写出更好的、创新性高的博士学位论文而一再延长在读年限,而另一部分博士生则是因为无法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故一拖再拖,因而表现出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水平较低。
三、结语
本文对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及其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作了关联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构成要素的单项创新性分析共分为论文选题创新、文献综述创新、理论与实践创新、发表论文创新、论文写作创新五个方面。从选取的样本论文来看,论文选题创新程度最高,其次为文献综述创新;较低水平的是发表论文、理论与实践创新。说明博士生的理论创新水平和实践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2)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与其总体质量呈现较高相关性,创新性水平高的博士学位论文,其论文的总体质量也较高;创新性水平较低的博士学位论文,其论文的总体质量也较低。创新性是决定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
(3) 在被调查的博士生中,按照理科、工科、管理学科、文科的学科门类来划分,论文创新性水平最高的是理科和文科;较低的是工科和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创新性受学科门类的影响较大。论文总体创新性水平与论文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比较高的一致性,论文总体创新性水平高的,其论文总体质量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其中,理科、工科、文科的论文总体质量水平高于论文总体创新水平,而管理学科却不同,论文总体创新水平高于论文总体质量水平。
(4) 在读年限和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体现在,在读时间越长,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越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受个体影响较大,呈现比较大的分化。个别博士生在读年限超过9年以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非常高,甚至超过前8年内的最高水平;也有个别博士生在读年限超过9年以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程度较低。
[1] | 迟树功. 学会正确运用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
[2] | 李丽, 王前. 基于实证的博士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9): 1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