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都非常小,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才正式建立并得以规模化地发展起来。与教育系统中其他教育层次相比,中国研究生教育是与对外开放一同成长发展的,这与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是呼应的。“三个面向”的方针为当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现在当我们思考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时,“三个面向”的方针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要支撑中国从“解决温饱”转向“全面小康”、从“跟踪追赶”转向“创新引领”,必须在新的条件下思考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其实质是回答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HOW(怎么样)、WHERE(在哪里)这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起初,是着重于借助教育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和经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国外教育资源开展工作,我本人和一大批同学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派出国”攻读博士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世纪之交,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地发展起来,在国际交往中从消化吸收发展到合作交流、相互吸收、彼此渗透。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不仅规模扩大了,办学经验日渐丰富,教育理念逐渐形成,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影响也日趋扩大,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走出去已经成为新的议题。
然而,要回答“为什么”要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最根本的应该是从“育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全球化历史趋势和全球化竞争格局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高层次骨干人才,既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研究生教育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内涵。培育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根本动因。
二、什么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我觉得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有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知识结构国际化,二是科研问题国际化,三是培养方法国际化。
所谓知识结构国际化,是指知识结构要与世界文明进行全面整体接轨。如果经历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人才没有国际化的知识结构,那么在全球化格局中,他们的交流范围、合作能力甚至在话语上都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知识结构国际化涉及到课程体系、培养机制、授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与世界接轨,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如何建立适应国际行业资格认证培养需要的评估体系等。
所谓科研问题国际化,是指将全球发展的前沿问题引入到中国研究生教育中加以研究,通过研究前沿问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联系中国实际,做出中国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站在国际化平台上研究中国发展的问题,引入国际的视野和视角,借鉴国际研究方法,使研究生经受高水平的国际化科研训练。
所谓培养方法国际化,包括师资条件、制度安排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我想,海外学习经历是很重要的。有一种“不出国留学”的说法,我觉得留学即海外学习的经历还是不可替代的。一方面,派遣研究生到国外进行研究学习,积累跨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实践,只有“迈出国门”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另一方面,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形成“在地”的国际化环境氛围。
从师资条件来看,对师资学缘结构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要求,是创造研究生培养的国际氛围、激发和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眼光交流人才的基础。目标不是为了评估时数据好看,而是要创造多元文化氛围,激发创新思维,拓宽知识视野,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
从制度安排来看,如何利用制度设计将国际化要求渗透在培养目标里,是制度安排的核心。此外,对培养方法国际化的评价方式也需要系统深入地研究。现在大家对量化的评价批评很多,我也不赞成过度量化,但也不能简单地批评量化方法,因为它有合理成分,比如它对“人情”等因素的抑制就是合理的;比如它(如高水平期刊发表、同行学者引用等)包含了“同行评价”的合理要素。我想,必须明确培养方法国际化的中心是立德树人,以此来定位和评价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有效性,进一步建立导向激励机制。
三、如何构建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
关于有效的国际合作模式问题,首先要思考国际合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比如理念、内容、方法、条件、渠道、资金和合作伙伴等等。
1.合作理念。认清全球化历史趋势,结合中国发展实际、高校教育发展目标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构建具有时代性的研究生国际化合作理念。在不同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合作理念也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2.合作内容。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合作理念,国际合作的内容不同。无论怎样设计国际合作的内容,必须牢牢把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这个目标。
3.合作方法。在合理的研究生国际化合作框架下,需要选择适当的国际合作方法。方法是否合适,关系到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目标能否实现。
4.合作条件。要有渠道,即建立合作关系;要有动力,即有合作的意愿;还要有合作资金的保障,等等。
进而,要思考哪个要素是最根本的,最后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要素组合,这就是所谓的模式。
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向哪里发展?
我觉得观察发展方向,要关注几个问题:
一是问题的导向,特别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研究生教育依托科研工作过程对人才进行培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仅要着眼于学科知识,更要着眼于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例如新能源问题、气候变化、地球资源等人类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全球治理和世界文明的重大问题,使研究生不但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世界问题的探索者、人类未来的创造者。
二是生产力驱动,特别新技术与应用突破国界的发展。一定要认识到“第一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正在驱动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教育变革。从大的来说,科技和产业革命改变着经济社会结构,对人才的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进而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小的来说,如MOOCS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全球高等教育的面貌,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是文化发展趋势,这里有个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是科学、社会、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大潮的分支,同时带来了对文化领域的冲击。从历史上看,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发展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中华文明的盛世如汉、唐都是与文化开放分不开的,当下的全球化为文化的交融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但也有个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甚至是文化品类纯洁性的问题,即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借鉴吸收的关系,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可能影响到教育从内容到方法的方方面面。
四是教育自身改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改革是相互促进的。从全球化时代的育人目标出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要有利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应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这些年来,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体验到在理念、体系、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和冲突。我觉得需要在这些差异和冲突中促进改革,在改革中发展中国的教育特色,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经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五是主体需要,要以研究生为主体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将在全球化条件下生存、竞争和发展,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是他们的发展需要。教育国际化要促进研究生主动发展,主动性是创新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选择、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导师要指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和独立地、创造地研究。
结语: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为结语,我想进一步提请大家关注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挑战。
一是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如何确立研究生教育的育人为本的质量观?如何在研究生教育中实现德智体美的融合?如何使中国研究生“知中国,服务中国”?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以工具性为目的。素质是人的基本面,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为本的教育,其实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本原。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教育本土化也要同步进行,使中国研究生“知中国、服务中国”。
二是如何适应学科融合交叉的大趋势?如何使中国研究生教育冲破学科局限性?如何处理面向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关系?
必须承认,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高度专业化的本科教育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有着特别浓重的学科专业色彩。而现在我们面临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只有不断突破学科边界才能取得重大创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如何以国际化为契机,突破学科局限性,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培养人才,尝试不同学科导师针对不同研究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需要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强调服务社会需求,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三是如何使研究学习回归学生主体?
应循优秀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研究生教育。中国与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差距,主要在于能否充分发挥研究生作为主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推动学术与科研创新。现在我们讲创新人才培养、讲提高质量,比较多的是侧重于怎么教,抓课程、抓课题、抓导师、抓评价,而对研究生这个主体关注不够。如果没有主动性,那么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研究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提高质量最终也会是空话。